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27  128  129  130  131  133  134  135  13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有朋(牧庵 )
释了奇( 潘 )
释宝昙(少云 橘洲老人 )
丘翔(元凤 )
释清显(见堂叟 )
释子亲( 潘 )
释崇岳(别称 松源岳、放翁 崇岳 松源 吴 )
释法邻( 慧照大师 )
释安永(木庵 吴 )
释师友(證通法师 )
丘义(道济、通济、子野 芹溪 )
释了性(东庵 )
释戒应(雪堂 )
释相了( 行录 宋 )
丘崇(宗卿 忠定、文定 )
释有朋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朋。金华人。自号牧庵。一家教文。背诵几半尽。得车溪之道。主仙潭。徙能仁。讲道日盛。晚主延庆。于方丈扁一室曰。六经堂。中设一几。而初无文字。士大夫怪其诞。众至寺欲屈之。师令侍者先语之曰。诸贤欲何。相见若宾礼。则对坐。商略若请益。则侍立。发问若索难。则客先伸三问。咸曰。乞从宾礼。及对语。援引不已。乃知六经在胸中也。每临讲不预观文。尝曰。我七番讲止观。于正修中。未尝道著一字。又曰。大部中。欲作一难。如片纸大。亦不成。所谓文字性离。皆解脱也。或问。十境十乘。方成观法。荆溪何云不待观境。方名修观。师曰。向伊道。摄事成理了也。又问。圆顿教中。为立阴否。师高声一喝云。阴入重担。尝自现前。何更问立不立。且御众厉。而简左右。或欲师白堂整众者。师曰。吾所以不数数告众者。是有意也。不见道频雷天失威。乾道四年十二月。坐青玉轩。集众念佛。端坐而逝。禀法弟子甚众。师自博强记。不畜科策。尝谓同学竹庵曰。天下只一个半座主。老兄秪半个。问何为半个。师曰。不合多几个纸策也。在仙潭日。竹庵来访。为上讲。师读大科竟。即收帙曰。宗师在座。不敢文文。其对尊宿之礼。尚谦如此。二师(可观、有朋)为学时。车溪夜坐方丈。闻廊庑有天乐声。遣人迹之。声出师房。车溪附壁隙窥之。见二师。于灯前相戏。举手作无声乐。车溪益奇之。故临终。以法道相寄。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有朋,字牧庵,金华人。性强记,谒车溪卿法师,昼夜叩谒,尽得其道。主仙潭讲止观,时天衣持法师分卫至境,入寺就听,竦然曰:“我所未闻。”设礼而去。湖人薜氏妇早死,时见怪于室,其家为斋,千僧诵《金刚般若》,请朋演说经旨。妇凭语曰:“谢翁姑一卷经,今乃解脱矣。”翁曰:“千僧同诵,何言一卷?”曰:“朋法师所诵者是。”乾道四年十二月三日,坐青玉轩,请行人讽《观经》至真法身观,令大众唱佛名,留偈坐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奇。白霫富庶人。姓潘氏。十六试经得度。业华严。穷玄洞奥。历参知识。后于广慧言下知。归庐柘水西溪之上。破纳蔬食。灭迹绝累。十馀年。为诸贵强主竹林。学徒云萃。展钵敷坐。数盈五千。大定十九年。无病右胁而化。世寿五十一。茶毗。舍利五色者无算。而建塔焉。滹阳中虚翁铭之曰。师应缘而来。善万物初未形。缘尽而去。了不为死生萦。游戏如幻。绝去来之妄情。妙无所住。乃师之令行。呜呼。是为之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卐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为寺。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五三八六
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依本郡德山院僧出家,后历访名师,从宗杲得法。以学业为丞相史浩所重,举以住四明仗锡山。后隐居鄞之东湖洲,绕室植橘万株,因号橘洲老人。庆元三年卒,年六十九。著有《大光明藏》三卷(存)、《橘洲文集》十卷(存)等。见《丛林盛事》卷下,自撰《龛铭》等。
丘翔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宁人,字元凤。博学强记,善属文,以声律魁乡荐。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授肇庆法曹,调梧州教授,考课入格,改宣教郎卒。有《食芹集》。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六二
清显,号见堂叟。绍兴三十年主福州九峰山寺。
释子亲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子亲,姓潘氏,乐成人也。幼从西坡觉祝发,年二十听《妙经》于七宝戬,并圆大戒,戬问:“无量义处定与法华三昧是同?是异?”亲曰:“说默虽异是同。”戬深器之,辞归故居。未几,与其徒文表,重兴白岩寿圣。尝示众云:“台宗三观十乘,乃治心法要,至简至精,最近最易。除我见,去妄情,莫尚乎空。辨邪正,晓偏圆,莫尚乎假。融事理,明体德,莫尚乎中。惟在信之坚,行之勿退,他日必至佛祖之所澈證。其或好异厌故悦新,则徒劳其心苦其身,何益于已,何益于人。”宋淳熙初,乃之鄞,卓锡延庆,重兴讲堂。一日无疾,说法而逝。弟子奉灵骨,归葬自岩。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隐,命为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澄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赞及他书所录编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宗杲于径山,谒应庵华公于蒋山。隆兴二年,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谒乾元木庵永禅师、密庵禅师,侍密庵住蒋山、华藏、径山。木庵迁灵隐,遂为堂中第一座。旋出世,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东庵。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所著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存),编有《密庵禅师语录》(存)。见《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崇岳字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也。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和尚。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贻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岳。号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幼不好弄。稍长慕出世法。二十三。弃家衣扫塔。服受五戒。首造灵石妙公。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久之。大慧升堂。称蒋山应庵华公。为人径捷。师闻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豁然有得。以扣应庵。庵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师云。钝置和尚。庵厉声一喝。自是朝夕咨请。庵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罕当其意。乃浮海入闽。见木庵永公。木庵。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师云。裂破。木庵云。琅琊道好一堆烂柴聻。师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木庵云。老兄下语。老僧不过如此。秪是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师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至于验人。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木庵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自知。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随问即答。密庵微笑曰。黄杨禅尔。师切于明道。至忘寝食。密庵移住蒋山华藏径山。皆从之。一日密庵入室次。问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豁然大悟。乃云。今日方知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辩纵横。锋不可触。木庵迁灵隐。遂命师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炤。为密庵嗣。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平江之虎丘。皆天下名山。惟冶父最寂寞。又以火废。师一临之。四方名衲踵至。栋宇亦大兴。人谓师能使所居山大。庆元丁巳。被旨住灵隐。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法席为一时冠。而师有栖隐之志。即上章乞罢住持事。上察其诚许之。退居东庵。俄属微疾。犹不少废唱道。忽垂一则语。以验学者。曰。有力量人。为甚么抬脚不起。开口不在舌头上。又贻书诸嗣法。嘱令传持大法。因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徒辈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崇岳。号松源。乃龙泉吴氏子也。师事密庵。得法后。凡七竖刹竿。有嗣一十二人。人各有名。岳为人重。嘿每见贵客。则问曰。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见禅流。则问曰。明眼衲僧。因甚脚跟红线不断。有对者辄哂而顾之。时称岳得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盖岳早岁厌尘弃家。以白衣参灵石妙。不契即上径山。径山万指轩腾。岳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蒙无所知。但闻杲盛赞。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岳辄走参应庵。应庵益难近。岳乃奋励。垢面露肘。不暇恤。应庵怜之示岳曰。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岳随声进曰。钝置和尚。应庵喝之。岳有省。应庵笑曰。者俗汉成得甚么。岳乃求剃发。时年三十矣。既受满分戒。入闽见木庵永。永谛视曰。树倒藤枯。知落处么。对曰。裂破。曰。琅琊道好一堆柴聻。对曰。矢上加尖。永休去。于是岳益自负。永曰。公每下语。老僧不能过。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岳曰。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固难矣。验人者。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骨髓。何难哉。永举手反覆曰。明明向你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岳愤去之。出岭逢二道者。耦坐评论诸方。岳所举心肯者。道者皆拂之。岳曰。如是则谁可君意。道者以指。书密庵不凡四字。岳已知密庵为人。遂至衢之西山。折节事之。几进商略。密庵几笑之。岳复心疑。乃至密庵移居双径。于入室时始彻。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久之出世澄炤。演唱宗乘。以报密庵。湖海以岳言行无欺。多从之。迁光孝。遂有大名。庆元间。诏移灵隐。盖晚年也。是时门弟有文礼辈。已阐化大方。岳仍升堂入室。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接谦头陀。以有贼无赃语。接肇道者。以心学无闻语。接陆游枢密。游得證后。隐镜湖。自称放翁。嘉泰壬戌秋。岳年七十有一。忽召众言别。有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脱去。塔于北高峰。岳居灵隐时。与密庵尊严无异。初密庵居灵隐。岳首众僧。密庵常称疾。阖户不许通谒。潜上座窃议之。岳曰。不然。师严道尊千古。明鉴当今。汲引豪贵者。将谓行道建立为心。殊不知礼。轻则慢易生。辞繁而情识长。尘劳卜度。安有了期。缁俗既为道而来。必发露真心。至诚激切。然后一言入耳。永为道种。兜率悦之待张无尽。叶县省之接浮山远。是也。若区区老婆禅。何足重哉。 赞曰。岳公以白衣有省。于应庵语下。固非草草矣。终乃死心于密庵。其祖父壸奥。如樊将军拥盾入鸿门。孰得而御之。故驱耕夺食。于分座灵隐时。班班著闻见焉。不然。彼天目礼辈。各抱奇志。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崇岳,字松源,龙泉吴氏子也。幼卓荦不凡,长慕出世法。年二十三,弃家依埽塔服。谒大慧杲于径山,杲称应庵华为人径捷,岳闻之即行,晨夕咨请。应庵大喜,以为法器,劝令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众。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遗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释法邻 朝代:南宋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九八○
法邻,天台宗大师知礼之法孙,赐号慧照大师,南宋初在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安永(?~一一七三),号木庵,俗姓吴,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弱冠为僧,未几谒懒庵于云门。懒庵徙怡山,命为首座。后继席。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居乾元,迁黄檗。又三年,移住福州鼓山寺。乾道九年卒。为南岳下十七世,西禅懒庵鼎需禅师法嗣。有《木庵永和尚语》,收入《续古尊宿语要》卷五。《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续灯正统》卷一○有传。今录诗四十六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安永号木庵。闽县吴氏子也。永生具道质行止肃然。身汩爱缠心怀遐举。弱冠薙发高标物外。闻有别传之道。乃谒懒庵禅师于云门。入室之际庵顾而问曰。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不得向世尊良久处会。随后便喝。永倏然契悟。诸人未得个入处须得个入处。既得个入处不得忘却老僧。永曰。恁么说话面皮厚多少。木庵则不然。诸人未得个入处须得个入处。既得个入处直须扬下入处始得。凡所说法简明如此。时有安分庵主。少与永共隶业于安国。后永偕依懒庵不契。辞谒大慧于径山。行次钱塘江干。仰瞻宫阙忽闻街司喝侍郎来。分忽大悟偈曰。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裂破。一声江上侍郎来。竟回西禅。懒庵迎之付以伽梨衣。自尔不规所寓。后庵居剑门。化被岭表。学者从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安永,字木庵,姓吴氏,闽人也。永生具道质,行止肃然,身泊爱缠,心怀遐举。弱冠薙发,高标物外,闻有别传之道,乃谒懒庵于云门。入室之际,庵顾而问曰: “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不得向良久处会。”随后便喝,永倏然契悟,作礼曰:“不因今日问,几丧目前机。”懒庵许之。辛卯住当山,上堂举“睦州示众云,诸人未得个入处,须得个入处。既得个入处,不得忘郤老僧。”永曰:“恁么说话,面皮厚多少?木庵则不然,诸人未得个入处,须得个入处,既得个入处,直须飏下个入处始得。”凡所说法,简明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八四
师友,号證通法师,隆兴初在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宁府建阳人,字道济,一作通济,一字子野,号芹溪。隐居不仕。颖敏嗜学,该贯子史,尤邃于《》。与朱熹友善,尝相往来问答。朱熹书“芹溪小隐”匾其堂楣,并著《复斋铭》、《芹溪九曲》等诗文赠之,又为其诗作序。有《易说》、《论语纂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了性,号东庵。住真州灵岩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了性,出安溪黄氏。赋性慷爽,见义勇为,凡所行事,发于至性,使物我了然,明其无私,因以“了性”自名。及学佛尤以导人作福为念,每见寺塔颓废,梁道倾圯,必竭力成之而后已,人感其真实,无一毫私伪,翕然响应,故所谋必济,所造多就。宋绍兴中,开元东西木塔灾,至淳熙初,了性次第建之,矗若双标。
释戒应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三五○
戒应,号雪堂,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绍兴中学于南湖,后听道琛圆辩讲学,言下有省,至是机辩奋发,莫有敌者。淳熙中出主白莲寺,学徒云会。见《佛祖统纪》卷一七。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相了。义州宋氏子。生有奇瑞。儿时。行必直视。坐必跏趺。一日。闻祖父诵赋。至秦皇汉武不死何归。亟问死归何处。祖异之。语其父曰。此子非尘俗中人。可令出家。遂从师落发。游讲。通华严圆觉等经。机思明敏。阐发精当。颇为同学宗仰。因读圆觉。至修多罗教如标月指处。忽尔动疑曰。经既为标。月何所在。吾将问之诸方知识也。乃腰包。见清安月公。又访咸平定公。复走绵州。谒大明诱公。皆不契。诱公曰。汝缘不在此。懿州崇福超公。汝师也。必为子发其奥。遽谒超公。公一见处以首职。虽殷众务。而究研益力。至寝食都废。一日。因居士请益超公。俱胝一指公案。师立座隅。忽问曰。俱胝一指头禅。受用不尽。未审。和尚禅有多少。公与一喝。师于喝下领旨。身心脱空。如处琉璃宝月间。快爽不自胜。呈偈云。窥破浮云月色寒。偶然顿歇髑髅乾。通身光透威音外。普应群机作大缘。公为弹指印之。未几。公以老而退。师受命补其处。迁松林。徙惠安。又移潭柘。转主竹林。师性恬退。虽屡踞大刹。皆迫于不得已。松林潭柘。至弃众而逃。人物色得之拥而去。师竟不得自主也。居恒自叹古人藏身无迹。己不能如之。为进道之累。且禀性贞纯。慈不忤物。平生未尝略起嗔恚。纵遇呵毁。而容色不易。所至唯信缘甘分。不务营饰。非理道之要。行之有益于性命身心者。勿自处。亦勿以处人。此皆昭著可言者。如其潜德密行。殆非人所能知之。以泰和三年。书偈危坐而化。寿七十。腊六十二。茶毗。有百千蝴蝶。自烈𦦨中飞出。化祥云五色。现于空界。牙齿不坏。附遗骨而瘗于龙泉古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六
释相了,原名行录,姓宋氏,义州弘政里人。生性质直,举止端重,行必正视,坐即跏趺。髫年闻祖父诵赋,至秦皇汉武不死何归,相了便问:“死归何处?”祖异之。语其父日:“此子非尘俗中人。”令依郡之大嘉福寺祚师落发,九岁得度,习《华严》、《圆觉》诸经,神机颖悟,发于妙龄。历诸讲肆,同学相钦。咸平石城继请讲授,开诱不倦。一日,忽念:“经云脩多罗教,如标月指,经既为标,月何所在?”寻闻辽阳禅刹有大导师,单传佛心,不立文字,乃罢讲席,径往清安访月公,不契。遂造咸平见定公,复往锦州大明参诱公,命掌记室,久之亦无所得。诱曰:“汝缘不在此,懿州崇福超老人,明州嫡嗣也,可往依之,必为子发其奥耳。”乃拜辞,遽谒超公。一见曰:“丛林主来何暮?”命掌维那。一日,问:“俱胝一指头禅受用不尽,未审和上有多少?”超应声一吹,相了忽然有省,如披云见月,欣跃无量,呈颂曰:“窥破浮云月色寒,狂心顿歇髑髅乾。通身光透威音外,普应群机作大缘。”超印可,乃更名相了。自是,机峰超逸,缁素倾仰,因更遁去,隐云峰间,禅悦自乐。然令名振飞,德芬远播,懿州连帅敦讲开法崇福,北京留司具疏迁住松林,龙象云归,人天感慕。东京留守曹王向其道风,请居大惠安六稔,规范肃清。但性乐闲寂,倦于应对,遂夜遁闾山宁国寺,枕石眠云,作终焉之计。金明昌时,会潭柘虚席,功德主岐国大长公主恭请住持,四年又晦迹天王小刹。冀国公抑居竹林,相了尝愧名为道累,息影无计,未经岁,退居城隈古寺。龙泉闻知复迎颐老,乃欣然从之曰:“吾将终老此山。”泰和三年十月终,忽示疾,至期索笔书偈曰:“三十馀年说法弄巧成拙,临岐更为诸人重重漏泄,本来无法与人,依旧清风明月。”偈毕,右胁而寂,寿七十,腊五十二。荼毗日,有百千蝴蝶自烈焰中出,祥云五色遍见空中,牙齿不毁,门人收灵骨树石塔焉。相了禀性纯净,加之慈恕,心不忤物,一生未尝略起瞋恚,纵遇呵毁,容色不易,盖心如大地,八风不能动也。嗣法者三人,道积、相崇、善惠各行道一方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5—1208 【介绍】: 宋江阴军人,字宗卿。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丞相虞允文奇其才,奏除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出知秀州华亭县,修复捍海堰。光宗时,擢焕章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以吴氏世掌兵权为忧,请得便宜行事。吴挺死,奏选他将代之,遂革除世将之患。知庆元府,与韩侂胄议北伐,谓不宜侥幸轻举。为江淮宣抚使,淮北兵败后,扼守庐、和二州。寻拜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军马。后以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拜同知枢密院事。卒谥忠定。
全宋诗
丘崇(一一三五~一二○八),字宗卿,江阴(今属江苏)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建康府观察推官,历知华亭县、吉州,召除户部郎中,迁枢密院检详文字。为接伴金国贺生辰使,被劾不礼金使奉祠。起知鄂州,移江西转运判官,提点浙东刑狱,知平江府。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移帅绍兴,十四年改两浙转运副使(《嘉泰会稽志》卷二),以忧去。光宗即位,擢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知庆元府(《宋宰辅编年录》卷二○)。四年,改知建康府、江淮宣抚使,寻拜签书枢密院事兼督视江淮军马。以忤韩侂胄奉祠。开禧三年(一二○七),复知建康府。嘉定元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旋卒,年七十四(《宋宰辅编年录》卷二○)。谥文定(《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九九)。有《丘文定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文定公词》一卷传世。《宋史》卷三九八有传。今录诗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