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26  127  128  129  130  132  133  134  13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齐禅师( 陈 )
释昙密(混源 卢 )
释子猷(修仲 笑云老人、壮刹 )
释德光( 佛照、佛照禅师 普惠宗觉禅师 拙庵 )
释慧温(萝庵 郑 )
释文尔( 李 )
释义和( 圆證大师 )
释智深(湛堂 慈行 )
释与咸(虚中 泽山叟、明祖 张 )
释智连(文秀 )
释妙云(慈室 杨 )
释子元(万事休 慈照宗主 )
释善熹( 无愠 颐庵 )
释德朋(竹筒和尚 )
释道因( 草庵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齐禅师,俗姓陈,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年二十八从云盖智禅师出家,后住吉州青原寺。为青原下十三世,石门元易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昙密(一一二○~一一八八),号混源,俗姓卢,天台(今属浙江)人。年十二去家,师资福道荣。十六圆具,习台教,弃依大慧于径山。后历访名宿,无省发。之泉南教忠求决于晦庵。偶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即往梅阳,参见妙喜,历四载。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出住苕溪上方,次迁台城、紫箨、鸿福、万年。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诏居净慈。十五年示寂,年六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晦庵弥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五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昙密号混源。天台卢氏子也。生即英敏颖异匪凡。幼失荫天志怀高迈。初依邑之资福道荣研穷竺教。十六圆具足戒登大僧籍。大小律部莹无瑕疵。精习天台教观。而于顿渐偏圆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诸掌。一日叹曰。教乘之妙无得而称。但未离于名言终非见性。不若更衣从别传之学。倘有隙见足快生平。闻大慧唱道径山。腰包礼谒。又访雪巢一此庵元诸公。皆无省发。于是从闽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和尚。俾职维那。闻忠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呈偈。忠诘玄沙未彻之语。对酬无滞。始嘱曰。子此后方可见大慧也。于是受教辞往梅阳。服勤四载。慧尝登座焉。出世奉诏住持净慈大弘教忠之道。户外之履常满。示寂塔于本山之西北隅。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昙密,字混源,天台卢氏子也。生即英敏,颖异匪凡。幼失所天,志怀高迈。初依邑之资福道荣,研穷竺教。十六圆具,登大僧籍。大小律部,莹无瑕疵,精习天台教观,而于顿渐偏圆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诸掌。一日,叹曰:“教乘之妙无得而称,但未离于名言,终非见性,不若更衣从别传之学,倘有隙见,足快生平。”闻大慧唱道径山,顶笠谒之。又访雪巢一、此庵元诸公皆无省发,于是从闽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因职维那,闻忠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呈偈,忠诘玄沙未彻之语,对酬无滞,始嘱曰:“子此后方可见大慧也。”于是受教辞往梅阳,服勤四载,慧尝命分座。出住净慈,大宏教忠之道,户外履常满。示寂,塔于寺西北隅。
释子猷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子猷法师。字修仲。晚自号笑云老人。出陈氏。亦山阴人。七岁为童子。十二祝发受具。习华严经论于广福院择交得其学。又游钱唐。见会因院师会。博尽所疑。二师。皆自以为勿迨。遂还山阴。说法于城东妙相院。仅二十年。学者尝百馀人。师厌其近城市。思居山林。乃舍众。遁于梅山上方。学者不肯散去。而院隘不能容。相与言于府。愿延师还妙相。于是。法席加盛于昔。所著书。大行于世。院亦益葺。号为壮刹。大慧杲过而异之。为留偈壁间。然师竟弃去。学者犹不舍。又说法者三。最后住姜山。阅三年。喟然叹曰。老矣。将安归耶。亟橐书。归梅市。结庵以老。淳熙十六年八月二十有六日。忽命舟。遍别平日所往来者。明日晨起。说法遂坐逝。寿六十有九。又三日火化。得舍利五色粲然。弟子。即庵之西建塔。奉灵骨及舍利以葬。师宏材博学。高行达识。卓然出一世之表。虽华严其宗。而南之天台。北之慈恩。少林之心法。南山之律部。莫不穷探。历讨取其妙。以佐吾说。至于百家之书。无所不读。闻名儒贤士。虽在千里之远。必往交焉。笃行义励风操。严取与。一得丧。接物简而峻。不屈于富贵。有以供施及门者。苟礼不足。虽累百金。辄拒不取。于虖贤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203 【介绍】: 宋僧。临江军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诸地宝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诏居临安灵隐。召对论佛法,称旨,留宿内观堂,赐号佛照,因进《宗门直指》一篇。宁宗庆元元年,归老东庵。嘉泰间别众书偈,坐寂而逝。谥普惠宗觉禅师。
全宋诗
释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赐号佛照,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禅师南迁,望见而慕之。后二年,谒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终不自肯。二十六年,闻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彻。杲归径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鸿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对。淳熙七年(一一八○),归老育王广利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径山。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还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谥普慧宗觉大禅师。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有《语录》传世,见《续藏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语》。《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学,成年始出家,遍访名师,得大彻悟,名公贵卿多从之游。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召住灵隐寺,应对称旨,赐号佛照禅师。丐閒山林,处以育王,绍熙中改莅径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见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圆鉴塔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军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全身于东庵。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光。临江彭氏子。彭氏故旧族。母袁。梦异僧入室。惊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积德。此子必光吾门。因是命名。九岁值寇扰。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梁栋。俄失恃怙归伯氏。年二十一。闻人诵金刚经。有省。自伯母曰。适闻诵经。身心欢喜。世间万事。真如幻梦。儿愿出家。即散家赀与其族。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足庵携之入闽。语师曰。是行。为子择所依。东禅月庵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时复有吾足矣。见月庵。机语相契。是时老宿。多集闽中。如妙湛佛心圆觉。望重丛林。师无不参叩。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最后见大惠于育王。为举竹篦话。师儗对。痛棒随之。遂大悟。从前所得。为之冰释。惠曰。尔这回始彻也。说偈以顶相付之。随过蒋山。谒应庵。庵称赏不已。谓人曰。光兄插翅虎。吾当避之。乾道丁亥。住台之鸿福。徙光孝。台守李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闻师名。淳熙三年。被旨住灵隐。入对选德殿。问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别。对曰。直下无第二人。曰。如是则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耶。对曰。成一切性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又问。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对曰。将谓陛下忘却。上悦。赐号佛照禅师。自是召见无虚岁。至留内观堂。五宿而出。恩遇异常。绍熙改元。孝宗御重华宫。称寿皇。而径山命下。师力辞。寿皇曰。欲频相见耳。何以辞为。庆元初。请老许归育王。师之在内观堂也。上时乘小辇过堂。至则促席而坐。或曳袂而行。欢如平生。宣赐金玉器用缯䌽。计缗三万馀。及王臣长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国史陆游。详记其事。自创数椽。曰东庵。掩关自娱。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众曰吾世缘将尽。未几问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对曰然。即索纸作遗书。与平昔所厚者。集众叙别。皆法门之旨要。无半语及他事。索浴更衣。大书云。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腊六十。谥普慧宗觉大禅师。塔曰圆鉴。 明河曰。南渡后宗师。唯妙喜老子。得人为多。开堂说法。显然为天人师者。不下数十人。然皆不数传寂寂矣。能使道脉长永。枝叶繁茂。不忝师门传受。唯师一人而已。古称妙喜。能大圆悟之门。愚谓。妙喜之得师。犹圆悟之得妙喜。续灯举妙喜之嗣。契悟广大者。九人。师不与焉。已失其鉴。至谓弟子之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开法。俾法嗣广布。然则师岂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拈棒劈脊一击。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于东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温,号萝庵,俗姓郑,福州(今属福建)人。年二十,礼灵凤主僧,落发受具。偏参诸老,晚依竹庵于东林寺,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冬,住宣城宝胜寺,晚住通州狼山寺。为南岳下十六世,龙翔士圭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七首。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慧温,字萝庵,福州郑氏子,与升同依竹庵。未几,因竹庵谢事,自以胸次尚未洒然,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诸耆宿,俱承赏许。会竹庵迁闽乾元,温复归省,竹庵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因长智,道将一句来!”温释然悟入,呈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竹庵肯之。后住通州狼山,与升共树竹庵赤帜,为一方良道。
释文尔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文尔。福州长溪人。姓李氏。十一辞亲出家。十六为僧。十七受戒。十八裹足游禅会。参月庵果公。无所入。忘寝与食。疮痏遍体。抱膝危坐。每闻五更钟声。辄骇汗曰。又过一日矣。后因触物有省。入为侍者数年。游庐陵。为众迫请。住吉水清凉院。徙兴国之梵山。宁都之桃林。绍兴二十一年。郡守李子扬。初至。严峭寡与。独有契于师。迎住报恩。报恩望刹。栋宇久隳。法席不振。赣民赀少啬施。师接以诚悫。咸竭其力。堂搆像设次第一新。丛林成矣。会齐述婴城叛。缁素宵溃。师曰。我去寺必墟。止不动。阅百二十日。贼欲屡纵火加害。师随机解免。舍匿士庶千计。皆赖以全。居十年。引疾求去。遂移庆云。地僻而用足。异时主者。自殖而已。师至。改造三门。规创殿宇。理事兼举。老而弥笃。一日与门人行西圃。指寻丈曰。此存以待我。未几坐亡。实乾道二年冬也。报龄四十六。坐三十一夏。门人葬师所示之地。丞相周必大。为石上之文。谓师住报恩时。妙喜杲公。与无垢张公。同时北归。士大夫日往参请。师初无言说。妙喜独谓无垢。是人所得端实。不可忽也。予闻斯语。然后知师。故以钝为利者。自是益思与之游。而宦牒推移。会合之日殊少。去冬。师有过予意。方报有书。而师没矣。其为时贤歆慕。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七六
义和,赐号圆證大师。绍兴间,住持平江府吴江县华严宝塔教院。乾道元年,住临安慧因院。著有《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一卷。见《乐邦文类》卷二、《法藏和尚传》(《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七套第三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深,号湛堂,武林(杭州之别称)人。住常州华藏寺,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智深,姓沈氏,嘉禾人。初出家,依海月辩学教。既成,归嘉禾崇福西寺,建光明忏会,二十年如一日。行业上闻,赐号慈行。平居专志净土,劝人诵佛。从其教者,往往得显验。政和五年六月示疾,客至,谈论如常,客方出,已坐脱矣。共见紫云向西而没,荼毗异香袭人,舍利无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与咸(?~一一六三),字虚中,别号泽山叟,俗姓张,黄岩(今属浙江)人。住上天竺,持戒修身,时称第一。然以净土为归,后迁赤城。孝宗隆兴元年圆寂。著有《菩萨戒疏》。《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与咸(?——一一六三),字虚中,号明祖,晚号泽山叟,俗姓张(张一作章),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七岁入道,九岁进具。住上竺,持戒修身,时称第一。后迁赤城,尝于法轮寺施戒。隆兴元年圆寂。著有《菩萨戒疏》。见《补续高僧传》卷三,《释氏疑年录》卷八。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与咸。字虚中。黄岩张氏子。住上竺。持戒修身。时称第一。然以净土为归。常曰。佛国。在十万亿刹外。而提封不越方寸。若克循观道则往。彼非遥也。后迁赤城。尝于法轮寺施戒。当请圣师。众睹宝光下烛。有梵僧立空表。禅宴之馀。常讽空品。至本性空寂。则入定数日。至死生无际。则大恸不已。其体法真切若此。一日万年。一禅师来访。见床上小册。记回买。尝住物一钱不遗。叹曰。我于道无愧。行不及师。郡太守入山。见池中红莲。问曰。既是白莲因。甚却开红华。师曰。山中并喜君侯至任。是无情亦改容。又指看经罗汉曰。既是无学。如何看经。师抚罗汉背。云何不祇对。其慧才辩妙。又如此。隆兴元年。圆寂。茶毗获五色舍利无算。所著有菩萨戒疏。师精于易。因名以卦。别号泽山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智连。字文秀。四明人。年十八受具戒。古貌修干。有长松野鹤之态。后智涌顿悟圆旨。出世历住五刹。皆兵燬之馀。化瓦砾为金碧。出于顾指。时圆辩。重兴延庆。未就而逝。师适访宏智。同登千佛阁。智曰。闻四明谈空中有相。是否。师曰。然。智以手指云。太虚本无一物。师指山川楼阁曰。此诸物象。复是何物。智大服其言。即荐于郡。领事十年。讲无虚日。而众宇毕成。太师史真隐。佚老于乡。每过从问法要。真隐曰。师于禅律。亦贯通耶。师曰。冰泮雪消。固一水耳。又问。华严般若。似太支离。师曰。支离。所以为简易也。真隐肃然服。郡帅丞相沈公。屈居僧职。以老病辞。公手札劝之曰。师行业清修。力荷宗教。自宜表正。一方纪纲诸刹。幸勿固辞。自洁其志。师即领命。诸方服其清整。一日感疾。谓侍人曰。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复抚掌大笑曰。我自幸生此。钟鸣吾逝矣。时隆兴元年十一月十八日。火浴得舍利葬焉。论者谓师亡日。如知所归。遂儗史弥远。为师后身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妙云,字慈室。姓杨氏,明州人。从学于清修久法师,通达教观。绍兴十九年,继主清修,历慈溪、南湖,寻退居溪口吴氏庵。一日往别吴君,归而沭浴趺坐,谓侍人曰:“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今吾将行,其可焚矣。”及香烟正炽起,而白佛求生安养,合掌就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九四
子元(?——一一六六),号万事休,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茅氏子。父母早亡,投本州延祥寺,十九岁落发。慕慧远莲社遗风,撮集大藏要言,编成《白莲晨朝忏仪》。后住淀山湖,创立白莲忏堂,述《圆融四士三观选佛图》。乾道二年,高宗赐号慈照宗主,寻卒。有《西行集》、《风月集》行世。见《庐山莲宗宝鉴》卷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二。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子元,昆山茅氏子。母氏柴,夜梦佛入门,诘旦生元,因小字“佛来”。蚤岁出家,投延祥寺习止观,定中闻鸦声,大悟。自后栖心安养,自号“万事休”,逆顺境中未尝动念。慕庐山远公莲社遗风,恒以归依三宝,受持五戒,诱人谓念弥陀五声,足證五戒,结普净缘。欲令世人,净五根,得五力,出五浊也。乃集大藏要言,编忏仪,为法界众生,礼佛求度。后于淀山湖创立白莲忏堂,同修净业,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莲宗眼目。乾道二年,诏至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号“慈照宗主”。三月二十三日,于铎城倪普建宅,告诸徒曰:“吾化缘已尽,时当行矣。”合掌辞众,奄然而寂,荼毗舍利无数,集有《弥陀节要》一卷。
释善熹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九九七
善熹(一一二七——一二○四),俗姓沈,字无愠,号颐庵,平江府吴江(今江苏吴江)人。十五岁出家于蠡泽应天寺。后住临安南山慧因寺。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八。著有《金刚辨非注》、《金刚纂要记》、《同教问答》等。见释居简《熹华严传》(《北涧集》卷五)。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朋。盐官顾氏子。初为邑名僧守璋弟子。服勤数载。以绍兴十八年。入径山礼真歇了禅师。夜宿山下。歇梦双月入寺。诘朝。举以白众。适师至。歇心异之。相与问答。机锋峻密。若久于参请者。遂入室。朝夕体究。凡四经寒暑。一日因观为溜。以杵通竹节。有声。豁然开悟。歇可之。诸方号为竹筒和尚。及歇被旨住皋亭崇先显孝。师侍往。歇既化。遂奉旨继宣法化。时二十三年也。自是前后两诏入慈宁殿。升座说法。大悦圣心。赐法衣。岁给牒度徒一人给侍。师以璋年老无养。请谢院事归省。许之。未两年。复得旨住崇先。乾道三年。无疾而逝。有澹堂竹筒语录。行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六三六
道因(?——一一六七),俗姓薛,明州(治今浙江宁波)人。习天台教,初师四明法师,继师宝云明智大师。出世屡移讲席,晚主松江延庆,乾道三年卒。尝居城南草庵,因以自号。见《补续高僧传》卷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居渑池之大安寺。其为人。冲虚多变。而不可测。每自谓曰。以俭德持己。以诡道应世。俭则省事。诡则无是非。畜一黑犬。与卧起。日炊麋铁钵中。共犬食。一旦因死。犬亦死。寺以两肉身。漆布而存。至今洛下尤崇信之。香华日拥龛像。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道因。号草庵。四明薛氏。视法智座下粲法师。为叔祖。其孕也。母梦粲披帏而入。寤而生。明发而讣至。咸知其为后身云。掌有圆相。掬之如环。足下奇文。双鱼宛示。十七具戒。坐夏南湖。有问以教义者。徐为释之。正与文合。识者知其宿习。明智居宝云。往学焉。已而教庠禅室。无不足也。因读指要钞。深有悟入。自谓存则人亡则书。遂直嗣四明治台者。以是少之。出世屡移讲席。晚主延庆。以乾道三年。念佛说偈而化。葬全身于祖塔。师道貌严毅。辞辩如泻。有婴其锋者。谓登龙门。薛清卿澄者。师俗侄也。赞师有云。于道最高。裂衣冠而罔恤。有疑不决。械囹圄以须争。师可想而见也。尝居城南草庵。因以自号。学师尽得其旨者。曰。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道因,字草庵。姓薛氏,明州人。年十七,受具戒。遍历讲坛,屡参禅室,读四明《十不二门指要钞》有省,历主永明、宝云、广受、治平、延庆。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歛念坐寂,三日手足犹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