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571,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125  126  127  128  129  131  132  133  13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善静( 净悟禅师 照布纳 )
僧修睦(楚湘 赵 )
释宁师(世称 宁入冥和尚 秦王 入冥和尚 )
僧可止(文智大师 马 )
丘光庭
僧归屿( 演法大师 )
僧无作(不用 逍遥子 司马 )
僧贞诲( 包 )
僧超慧(诲机 )
僧道舟( 管 )
僧齐己( 胡得生 衡岳沙门 得生 别称 荆门留后、冲岳沙门 )
僧文偃( 大慈云弘明、大慈云匡真弘明、匡真 文偃 世称 云门宗 )
僧希觉( 顺之 释氏西斋 )
僧令諲( 杨 )
释无迹( 能觉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8—946 【介绍】: 五代后晋禅僧。长安金城人,俗姓王。初掌书奏于神策军。年二十七,诣终南丰德寺出家。昭宗天复间南游,参乐普元安,得契心要。北还,居终南云居山。复游峨眉,过兴元,连帅王公礼重留之。终归长安,住永安禅院。卒谥净悟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长安金城王氏子。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梦。佛像金色晃耀。因而有娠。及生岐嶷。稍长读书。能文辞。为神策军掌书奏。中尉器重之。年才二十又七。诣终南山丰德寺。礼广度禅师。去饰受具。而家人莫之知也。天复中。南谒乐普。器之。容入室。仍典园务。有僧辞乐普。普问云。四面是山。阇梨向什么处去。其僧不能答。苦求静代答。静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那碍野云飞。且嘱其僧曰。如和尚问。慎不可道是某甲语也。后僧既以此语答乐普。普诘之曰。此非汝语。果谁语邪。僧具以静对。至晚乐普上堂云。园中有五百人善知识。汝等勿轻视也。 寻辞乐普北还故山。结庐而止。复游峨眉。兴元连师王公礼重。旋归乡里。住永安禅院。僧问云。知有底人。道不得时如何。答知者个什么。云不可无也。答恁么只合道得。云道即不无。争柰语偏。答水冻鱼难跃。山寒花发迟。问云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答异境灵松。睹者皆羡。云见后如何。答叶落已枝摧。风来不得韵。开运丙午。冬鸣虔稚。集僧嘱累。归方丈。东向右胁而化。寿八十九。僧腊六十。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得舍利数千粒。汉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塔于长安义阳乡。静平居多异。洗沐往往舍利殒坠。必自收閟。不以示人。且戒弟子。勿外传。尝禅寂。群鹤驯狎庭际。若听法状。静恐有见者。每使人驱去之。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善静。俗姓王氏。长安金城人也。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因梦圣容照烂金色。遂尔娠焉。及生岐嶷殆乎知学博通群言。因掌书奏于神策军。中尉器重之。忽厌浮幻。潜诣终南丰德寺礼广度禅师。时年二十七也。洎乎削染受具。天复中南游乐普。见元安禅裔乃融心要。北还化徒于故里。结庐于终南云居山。道俗归之如市。又起游峨嵋。礼普贤银色世界回兴元。连帅王公礼重留之。后还故乡已黍离矣。留守王公营永安禅院以居之。以开运丙午岁冬。鸣椎集僧嘱累还方丈。东向右胁而化。俗寿八十九。僧腊六十。黑白之众若丧严亲。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获舍利数千粒。汉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迁塔于长安义阳乡。石塔岿然。初静率多先觉往游𤏡道。避昭宗之蒙尘。又生平洗沐舍利陨落皆收秘不许弟子示人。又尝禅寂次。窗外无何有白鹤驯狎于庭。若有听法之意。静令人驱斥之。凡此殊徵有而不有。晋昌军府主郭公归信焉。营构禅院命以居之。翰林学士鱼崇谅为塔铭述德焉。次杭州龙华寺释灵照。本高丽国人也。重译而来学其祖法。入乎闽越得心于雪峰。苦志参陪以节俭勤于众务。号照布纳焉。千众畏服。而言语似涉岛夷。性介特以恬淡自持。初住齐云山。次居越州鉴清院。尝秖对副使皮光业。语不相投。被举摈徙龙兴焉。及湖州太守钱公造报慈院请住。禅徒翕然。吴会间僧舍三衣披五纳者不可胜计。忠献王钱氏造龙华寺。迎取金华梁傅翕大士灵骨道具寘于此寺。树塔命照住持焉。终于此寺。迁塔大慈山之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8 【介绍】: 唐末五代初僧,号楚湘。唐昭宗光化间,任庐山僧正。与贯休、齐己、虚中、处默等为诗友。五代初,应吴国征辟赴金陵。后死于朱瑾之难。修睦以诗名,尤长于近体,多咏僧居生活。有《东林集》,已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8 俗姓赵。昭宗光化间任庐山僧正。与贯休、虚中、齐己、处默、栖隐及李咸用等为诗友。后应吴国征辟赴金陵,天祐十五年(918)死于朱瑾之难。事迹略见《唐才子传》卷三。著有《东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已佚。其诗以近体为多,以写僧居生活及寺院景致为主,亦有与当时诗僧赠寄之作。《全唐诗》存诗27首。另《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庐山记》卷四、《舆地纪胜》卷三〇、《永乐大典》卷八七八二引《九江府志》等,尚存诗4首、断句1,《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唐诗汇评
修睦(?-918),号楚湘,唐末五代诗僧。与齐己、贯休、虚中、李咸用同时,有诗赠答。曾经行长安、扬州、岳阳等地。昭宗时,居庐山东林寺,为洪州僧正。后赴吴辟命。天祐十五年,朱瑾杀徐知训,为府兵所攻,瑾自刭,修睦亦及于祸。有《东林集》一卷。《全唐诗》存诗二十七首。
全唐诗补逸
修睦,与贯休同时。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李咸用《读修睦上人歌篇》
李白亡,李贺死,陈陶赵睦相寻次。须知代不乏骚人,贯休之后唯修睦而已矣。睦公睦公真可畏,开口向人无所忌。才似烟霞生则媚,直如屈轶佞则指。意下纷纷造化机,笔头滴滴文章髓。明年清风三十年,被君驱使如奴婢。
《东目馆诗见》
齐己殊艰涩,栖蟾、修睦较可,亚栖佐以书法,馀可朋,以下尤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岐阳人。宁姓也。时习呼其姓。而亡其名。昭宗初年。宁尝于所居寺暴卒。三日而苏。众惊问之。乃曰。我入冥矣。始见吏坐曹。如世官府。遽谓我曰。和尚有寿而无禄柰何。即捡其籍曰。有乾荷叶三石耳。命隶导之历揽。于是至一所。其门榜曰李克用。宁窥之。见一眇目黑龙。锁铁柱上。次一所曰朱全忠。见青毛白额虎。方锁系。而前有血肉狼藉。如啖物状。次曰王建。见一白兔。卧金床上。次曰李茂贞。见数女侍。一王者冠冕坐。至杨行密则阴蔽莫之睹矣。因以问导者。导者曰。汝将来之主也。馀处皆黯然深窅。不知所往。遂还。而吏乃使归。且戒之曰。但多转诵功德经。宁询何经为功德经。曰金刚般若是也。事传岐帅。恶其惑众听。禁之甚严。后卒验无小异。时世称宁入冥和尚。竟食荷叶。以寿终于所止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宁师者。岐阳人也。亡其名。时以姓呼之耳。往来无恒止出处如常僧。昭宗即位初年。居山寺中。忽暴终安卧。体暖忽忽如烂寝焉。僧徒环守不敢殡敛。三日而苏。众惊奔问之曰。我为冥司追摄。初见一判官。云和尚寿在而无禄。乃召吏语之与检覆。吏曰。只有乾荷叶三石。因令注于簿。又命一人引之巡历观游。去乃入一门见数殿。各有榜于是徙步至一殿署云李克用。于牖间。窥有一黑龙眇一目。中立铁柱连锁絷维之。次一殿署曰朱全忠。乃青鞟白额虎锁系如初而前有食啖人血狼藉之状。次署曰王建。黄金床上卧一白兔焉。次署曰李茂贞。具冠冕如王者。左右数侍女焉。次署曰杨行密。窗牖痹黑不能细瞻。问使者曰。此诸怪状者何邪。曰将来王者也。旁厢数殿望之黯黯。使者不容引去还至本所。判官厅事谓使者曰。好送师回。但多转念功德经。宁问曰。孰是功德经曰。金刚般若是欤。此经冥间济拔功力无比。及乎稣醒。四顾久之。乃述前事。闻者骇然遂闻于官。后岐帅怪宏迂而妄。都不之信。厥后茂贞果封秦王。李克用枉滥杀戮号独眼龙也。朱氏革于唐命。残害安忍傅翼择肉。非虎而何。蜀王建属兔阻兵自固。天祐丁卯僣伪号以金饰床也。诸皆符合。宁自此每断中。唯荷叶汤而已。其诸食馔逆口不餐。秦陇之人往往请宁入冥预言吉凶。更无蹉跌。或请斋争办净池嫩荷。号为入冥和尚。终于岐下。 系曰。入冥之说与梦略同。穆王将化人欢宴。秦穆得上帝剪鹑。形在人间神游上界。前言既发后事必然。是知六候八徵谅非虚也。宁师入冥。与后唐马珣见天符下以潞王为天子无异。宁所见殿中物象题榜终符其述。谓之为梦想。梦想有徵。谓之为神游。神游不谬。将知觉梦惟一。明昧有殊。如摄论云。如梦等觉时一切处唯有识也。有若古莽国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为实以觉为妄。若然者觉之所为为梦之先兆也。而取实于梦中。真实也。梦觉反用其犹一欤。宁师非妄者。果梁革唐命。二李王杨皆与天子抗衡。诸殿远望者得非馀割据群雄偏霸者乎。所食荷叶与隋僧法庆同。故幽冥等录中康何德次李山龙入冥而返说事。皆验焉经云犹如睡梦人知一切诸物有身不移本处是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范阳房山人。俗姓马,号文智大师。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有《三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后住长安大庄严寺。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后归幽州,依刘仁恭。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七有传。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有诗350首,编为《三山集》,已佚。《全唐诗》存诗9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范阳高丘人。年十二。悯忠寺法贞律师。见之。从其父母乞。为弟子。年十五。以息慈。往真定听学。时大华严寺仁楚法师。善因明论。止执卷座下三遍。即领悟。众推许焉。老宿维摩和尚。问楚门人之秀拔者。楚曰。幽州沙弥其人也。维摩遂质。以胜军北量。辞莫能屈。因请就恒阳阐化。缁素悦服。年十九。抵五台登具戒。感文殊放光烛身。已而归宁乡里。旦日行道。以报地恩。年二十三。游并部。益进法华百法等义。景福中。以因明论。于长安大庄严寺。一唱数载。乾宁三年。贡诗。昭宗皇帝诏赐紫衣。仍应制内殿。未几。刘仁恭以止为本道所管。上表乞放还。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而母独无姜。止于是致母其所居房。行诵青龙疏。乞食以供晨夕。如是三载。无倦色。时晋阳李氏。遣兵出飞狐围燕。城中谷贵。持钵所得。不足济。忽巨蟒出其房。矫首顾视。如喜状。同院居晓。博物释子也。谓止曰。吾闻蛇目不瞬。今瞬其龙乎。止遽焚香祷之曰。傥获檀越。以营甘旨。则神龙所加被多矣。居数日。燕帅之子。制胜司徒者。召以供养。俄而燕破。上避乱中山。节度使王处直。素钦渴其誉。请安置开元寺。月给禄有经。天成三年。王师复中山。招讨使王宴休。以丞相冯道书。迎止至洛。为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奏赐文智大师号。住持长寿净土院。应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示微疾。称念阿弥陀佛而逝。寿七十五。腊五十六。茶毗。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 止风神峭拔。节操孤峻。读书于所业外。孔李典籍。莫不该综。制作尤长于律诗。在长安睹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卒奏重脩焉。赐额草堂寺。其在洛诵金刚经。虽䢇极弗废。平生游处。多终南崆峒间。有三山诗集。盛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可止。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依悯忠寺法贞律师。年十五为息慈。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止执卷服膺三遍。精义入神众推俊迈。有老宿维摩和尚者。释门之奇士也。问楚师曰。门人秀拔孰者为先。曰有幽州沙弥者。温故知新厉精弗懈。于是求见。遂质问胜军比量。随难应变辞不可屈。维摩曰。后生可畏。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请止开讲恒阳。缁素无不钦羡焉。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于寺敷演。二十三往并部。习法华经百法论。景福年中至河池。有请讲因明。后于长安大庄严寺化徒数载。乾宁三年进诗昭宗。赐紫袈裟。应制内殿。本道刘仁恭者。据有北门控扼蕃汉。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其父与师相次物故。母犹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诵青龙疏三载。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矫首顾视似有所告。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且曰。蛇则目睛不瞬。今其动乎。得非龙也。止焚香祝之曰。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苟实龙神轸念。希值一檀越。居数日。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召申供养。时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历乎年载百谷勇贵。止顿释忧惧。未几燕陷。刘氏父子俘归晋阳。止避乱中山。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请于开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止。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奏署大师号文智焉。于长寿净土院住持。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奄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腊五十六。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止风神峭拔戒节孤高。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有赠樊川长老诗。流传人口。在定州日中山与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王令方欲继好息民。因命僧斋于庆云寺。会有献白鹊者。王曰。燕人诗客试为咏题。止即席而成。后句云。不知谁会喃喃语。必向王前报太平。王欣然。诗人李洞者。风骨僻异。慕贾阆仙之模式。景福中在河池相遇。赠止三篇。时宰相孙公渥赵公凤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皆唱予和汝。埙篪韵谐。止顷在长安。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是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年代寖深鞠为茂草。且曰。吾为释子忍不兴乎。奏昭宗乞重修。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后请樊川净休禅伯。聚徒谈玄矣。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盛行于时。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道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乌程人。官太学博士。有《兼明书》、《康教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末任太学博士。与罗隐为友。昭宗乾宁三年(896)前,编有《乌程图经》。哀帝天祐间,湖州刺史高澧曾请为校书。著作甚多,今仅存《兼明书》5卷、《海潮论》1卷。事迹据光绪《乌程县志》卷三一、《四库提要辨證》卷一五。《全唐诗》存诗2首。
僧归屿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2—936 【介绍】: 五代时僧。寿春人。俗姓湄。住东京相国寺。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幼与后梁末帝朱友贞同学,及即位,召见赐紫衣,号演法大师。有《会要草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湄氏。寿春人。父元旭贤而善风鉴。以其宜于出家也。许焉。事开元寺道宗律师。未几。诵通法华仁王等经。弱冠登具。且听习众推讲授。后闻洛阳京兆经论之盛。行访师友。仅十载。综大小乘。该性相宗。若因明俱舍唯识等论。维摩上生经。皆涉渊穷奥。人莫之诘。复就南燕晖公是正之。而新钞未善。加缉治于东京之相国寺。学徒领悟。名达宸听。盖尝与后主。幼同笔研。即位诏访之。知不可逃。乃入觐。时属嘉庆节。方诏绝天下僧道。恩命至屿独赐紫袈裟。演法大师号。两街威仪。迎导至寺。仍诏改东塔御容院为长讲院。俾主讲事。荐以闽帅所贡。贺寿礼物帛三百匹赐之。教门有光。清泰三年三月十日。谓弟子洪演曰。予无常至矣。汝其进脩勿怠。焚香合掌初夜长逝。春秋七十五。僧腊五十五。越十八日。塔于东郊寺庄之东冈。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归屿。姓湄氏。寿春人也。父元旭知子敏利授以诗书。诵览记忆弥见过群。从诸子而窃愿出尘。父母允其频请。乃礼本郡开元寺道宗律师为力生焉。未及周星念通法华仁王二经。登于弱冠而全戒足。矜持三行靡旷四仪。习听新章寺通讲授。后闻洛京三辅经论盛行。结侣求师。仅于十载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名数一支因明一学。俱舍唯识维摩上生。皆深藏若虚也。复往南燕就晖公重覆所学。研朱益丹。犹慨义章未为尽善。乃之今东京相国寺。遂糅新钞讲训克勤门生领悟。时朱梁后主与屿丱角同学庠序。狎密情浓隔面年深。即位半载下诏访之。屿虽知故旧终岁不言。事不可逃应召方入。帝见悲喜交集。宣赉丰厚。时属嘉庆节。曾下敕止绝天下荐僧道恩命。其年独赐屿紫衣。仍号演法大师。两街威仪迎导至寺。兼敕东塔御容院为长讲院。时闽帅以圣节进金刚经一藏绢三百匹。尽赐屿焉。法侣荣之。然睹旧钞有所不安未极其理。遂搜抉精义于三载著成二十卷。号曰会要草字写毕进呈。帝览赏叹。敕令入藏。屿苦辞乃止。如是十五年中唱导无怠。学徒继荣赡。公相继传持。至后唐清泰三年十月十日谓门人洪演曰。余气力惙然无常将至。汝好住修进。焚香合掌初夜长逝。春秋七十五。僧腊五十五即以其月十八日。迁塔于京东郊寺庄东冈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姑苏人,俗姓司马,字不用,号逍遥子。年弱冠出家,后隐会稽四明山。钱镠召而不出。涉猎孔、老,博通玄学。工诗,善草隶。卒年五十六。有《六时礼佛文注》及诗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不用,号逍遥子,俗姓司马,苏州(今属江苏)人。幼出家。精通佛典,兼涉儒道之学。从学于雪峰义存,得其禅旨。昭宗时,居洪州10年。后居会稽四明山,与孙合等为林下之游。吴越王钱镠礼请之,乃托病归山。后梁太祖开平中卒,年56。《宋高僧传》卷三〇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父宛丘县尉。母戴。方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苦从求寄宿。父亦梦。于盘中书字。殊得意。欲献之天子。旦则各诧所梦。母因自指其腹。谓父曰。果生男。其必归之流水寺乎。盖其家去寺不甚远也。及生岐嶷可爱。性介洁。恶荤膻物。四岁教之诵习。能强识。父滋喜其类己也。且将图婚。以待其成。母不可。竟出家。如前志。年满受具戒。讲通经论。俄弃去。后入闽。依雪峰存公。得禅要。未几。卢陵檀越。挽居三顾山之云亭院。豫章之南平院。皆固辞。时钟氏据洪井。作客十年。终莫晤会。卒游会稽。考槃四明山中。吴越钱氏。闻其名。遣使召之。略上谒遽别。仍以诗谢曰。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乐安孙合。方逸老奉化。素慢缁侣。诣作则谈笑终日。进士扬弇亦倾盖。开平中示灭。春秋五十六。作平生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脩名刺。不趋时利。有草隶字式。诸经礼忏文。注道安六时礼佛文。并所述诗歌行世。自号逍遥子。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无作。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也。父陈宛丘县尉。母戴氏。始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讫跏趺而坐。其父同夜梦于盘中书一字甚称心。自言可以进上天子。至明各说所梦。母曰。意其腹中必沙门也。矢之曰。如生儿放于流水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爱。且恶荤膻之气。年迨四岁母自教诵习。利金易砺记忆无遗。厥父欲其应童子举业。渐见风范和润。且恒有出尘之意。俄尔父偷窥姚氏之女且美容仪。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舍是子出家宽汝所取。父乃许之。送入流水寺中。才及月馀姚民仳离。时谓此女是善知识。为作之出家增上缘矣。年二十受具足法。相次讲通删补律钞。法华上生等经百法论。一性五性宗教励精寻究。孔老书篇无不猎涉。后参其玄学于雪峰存禅师。深入堂奥。至庐陵三顾山。檀越造云亭院。豫章创南平院请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进士唐禀。作藏经碑。述作公避请之由。居洪井十载。且未识洪师钟氏之面。乃游会稽四明。因有终焉之志。吴越武肃王钱氏。仰重召略出四明。因便归山。盖谢病也。有诗杼意呈王。王亦不留。诗云。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时奉化乐安孙合退居啸傲不交缁伍。唯接作交谈终日。进士杨弇亦慕为林下之游。以梁开平中卒于四明。春秋五十六。初作善草隶笔迹酋健。人多摹写成法。述诸色礼忏文数十本。注道安六时礼佛文一卷并诗歌。并行于代。作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修名刺不趋时利。自号逍遥子焉。
僧贞诲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3—935 【介绍】: 五代时僧。苏州常熟人,俗姓包。年十三,于本州龙兴寺出家。年十九,至扬州受具足法。后历游伊洛晋郊,凡有讲筵,皆与研核经论,以穷性相。唐哀帝天祐元年,住汴州相国寺,讲《法华经》。后梁以汴为都,人物委集,贞诲讲经,尤为时所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包氏。吴之常熟人。年十三。依州之龙兴寺落䰂。性沈静强敏。甫阅岁诵法华。然覆习。日课二部以为恒。年十九登具足戒。益游伊洛河汾以覈穷经论。唐天祐元年。至汴之相国寺演导。日阅法华十许遍。人初未之知也。逮梁建都四方云委。贞明二年元年元帅孔公舍奉资。置堂于西塔院。延诲长讲诲旁读大藏教文。二时行道。仍诵法华精进靡间。且尝诚其徒曰。异端之说。汩乱真心。慎不可闻也。吾愿释肩弥勒内院。馀非所冀望。清泰二年。二月十一日。忽向空合掌曰。众圣相迎。吾其往矣。众亦皆闻天乐音。俄而卒。寿七十三。腊五十四。十八日迁神于东郊寺庄之原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贞诲。姓包氏。吴郡常熟人也。年始十三出家于本州龙兴寺。其性沈静分阴是竞。方踰一稔诵彻法华经。如是恒业日周二部。年十九于扬州择名师受具足法。自尔西之伊洛北抵晋郊。凡有讲筵下风求益。覈其经论穷其性相。辈流之间罕齐驰骛。至于非朋弱友弃背如也。唐天祐元年。至今东京相国寺。寓舍讲导法华经十许遍。人未归重。则知奇货之售亦有时焉。及梁氏都于是京。人物委输。贞明二年会宋州帅孔公。仰诲风规知其道行。便陈师友之礼舍俸财置长讲法华经堂于西塔院。从此翕然盛集。诲旁读大藏教文。二时行道精进罔疲。凡世伎术百家之言黜于议论之外。诫门徒曰。异端之说汩乱真心。无记不熏何须习俗。吾止愿为师子吼不作野犴鸣也。但专香烛涂扫以内院为息肩之地。至后唐清泰二年二月十日召弟子五十馀人。自具香汤澡浴令唱上生。礼佛罄。舍衣资为非时僧得施半斋僧讫。至十一日望空合掌云。劳其众圣排空相迎。满百徒侣尔日皆闻天乐之音。顷刻而卒。俗寿七十三。僧夏五十四腊。于寺讲贯三十馀年。经讲计三十七座。览藏经二遍。修弥勒内院业。以其年二月十八日葬浚郊东寺庄之原。幡幢威仪。缁白弟子约千馀人会送焉。
僧超慧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字诲机。住宁州黄龙寺。初游岳麓,遇一僧曰,东北行,遇洪即止,逢龙可住。及至黄龙山,有双峰庵,马和尚以法付之而去。后禅侣云集,黄龙一派被天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黄龙山。诲机禅师。清河张氏子。初参岩头。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头曰。你还解救糍么。曰解。头曰。且救糍去。后到玄泉。又问。泉拈起一茎皂角曰。会么。师不会。泉放下作洗衣势。师便礼拜曰。信知佛法无别。泉曰。见甚道理。师曰。某甲问岩头。头曰你解救糍么。救糍也祗是解粘。和尚提起皂角。亦是解粘。所以道无别。泉呵呵大笑。师遂有省。唐天祐中。游化至此山。节帅施俸建宇。奏赐紫衣师号。大张法席。师将顺世。有僧问。百年后钵囊子何人将去。师曰。一任将去。曰。里面事如何。师曰。线绽方知。曰。何人得。师曰。海燕雷声即向汝道。言讫告寂。先是吕岩真人洞宾。京川人。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游庐山归宗。书钟楼壁曰。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师击鼓升堂。师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旁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此意如何。师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师曰。饶君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薄讶飞剑胁之。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师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言下顿契。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师嘱令加护。
僧道舟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4—941 【介绍】: 五代时僧。朔方回乐人,俗姓管。幼出家于龙兴寺。善吟哦呗赞,嘹亮可听。后入贺兰山白草谷,立要持念。唐僖宗中和二年,闻关中乱,乃断左臂焚之,以祈弭兵。又曾截左耳为祈雨。晚住灵武永福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管氏。朔方回乐人。髫年出家于龙兴寺之孔雀院。檀信依仰。俄能创建永兴寺。以致群众。时韩公洙。方帅灵武。遂辞去。西遁贺兰山白草谷。精诚之至。感甘泉既枯而复涌。且有灵蛇。游泳其中。寻而说法导俗。绝食祷雨。刺血画千手眼大悲像。中和二年。关辅犹扰攘不已。乃于城南念定院塔下。断左臂焚之像前。乞加被。以宁谧天下。获迅雷烈风洪澍之应。若夫左则以救旱。久饿以请雪。皆如愿。天福六年二月六日。集门人垂戒毕。遂趺坐以逝。如入禅定。众因漆纻以事。宋建隆中。奇士郭忠恕。著文颂德。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道舟。姓管氏。朔方回乐人也。髫年聪雅庠序有仪。虽诵诗书乐闻释典。决志出家于龙兴寺孔雀王院。爰得戒珠渐圆心月。吟哦呗赞嘹亮可听。乃率信士造永兴寺。功成不宰。辞灵帅韩公洙入贺兰山白草谷。立要持念感枯泉重涌有灵蛇游泳于中。遂陟法台谈讲也。道俗蜂屯檀施山积。赞唱音响可遏行云。犷悍之人若鸱鸮之革韵。乃刺血昼大悲千手眼立像。属其亢阳则绝食瞑目。要期雨之通济方议充肠。中和二年闻关辅扰攘。乃于城南念定院塔下。断左肱焚之供养大悲像。愿倒冒干戈中原塞上早见弭兵。言毕迅雷风烈洪澍焉。又尝截左耳为民祈雨。复断食七日请雪皆如其愿。至于番洛无不祇畏。以天福六年辛丑岁二月六日。其夜未央结加趺坐。留累门人方毕而绝。享龄七十有八。遗骸不散如入禅定遂加漆纻焉。建隆中郭忠恕者。博览群籍小学尤长。篆隶为能多事凌轹。因过投于北裔。询舟前烈著碑颂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4?—943后 【介绍】: 唐僧。潭州长沙人,一说益阳人,俗名胡得生,自号衡岳沙门。天性颖悟,常以竹枝画牛背为诗,诗句多出人意表。众僧奇之,劝令落发为浮图。风度日改,声价益隆。尝住江陵之龙兴寺,署为僧正。后终于江陵。好吟咏,与郑谷酬唱,积以成编,号《白莲集》。又有《风骚旨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37? 俗姓胡,名得生,湖南长沙(今湖南长沙)人。幼孤,7岁至大沩山寺牧牛。性颖悟,往往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颇为僧人称赏,遂剃度为僧。居道林寺约10年,自号“衡岳沙门”。后又徙居庐山东林寺。后梁龙德元年(921),于入蜀途中为南平王高从诲遮留于江陵,命作僧正,遂居龙兴寺。性好放逸,爱乐山水,懒谒王侯。乃作《渚宫莫问诗》以寄意。约卒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前。生平散见孙光宪《白莲集序》、《宋高僧传》卷三〇、《五代史补》卷三、《唐诗纪事》卷七五、《唐才子传》卷九。己工诗,多才艺,能琴棋,擅书法,颇有诗名。当时诗人如贯休、孙光宪、曹松、沈彬、方干等人多与之唱和。所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改“数枝开”为“一枝开”。己深为钦服,称谷为“一字师”。其诗多为登临题咏、酬和赠别之作,颇为时人推重,间亦流露佛教厌世之情,诚为唐末五代著名诗人。孙光宪称其“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至云“江之南,汉之北,缁儒业缘情者,靡不希其声彩”(《白莲集序》)。明胡震亨亦评其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唐音癸签》卷八)。己又曾与郑谷、黄损等人共定葫芦、辘轳、进退等近体诗用韵诗格,又曾摭古人诗联,以类分为风、赋、比、兴、雅、颂。《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白莲集》10卷、《风骚指(旨)格》1卷,今传。《白莲集》有汲古阁本、《四部丛刊》影明抄本。《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4,又与牟儒联句诗1首。
唐诗汇评
齐己(约806-约937),自号衡岳沙门,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俗姓胡,名得生,本佃户子。幼颖悟,与儿童牧牛,常以竹枝画牛背为诗。后于大沩山同庆寺出家。曾至洪州,居豫章观音院。又曾至袁州,谒退居林下之郑谷,结为诗友。后居长沙道林寺,与马殷幕中文士徐仲雅辈交游。齐已有赘疣,爱其诗者戏呼为“诗囊”。将入蜀,至江陵,为高季兴所留,龙德元年(921),于龙兴寺安置,署为僧正,与孙光宪、梁震友善,卒。有《白莲集》十卷,《风骚旨格》一卷,今存。《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齐己名得生。俗姓胡氏。潭州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住衡岳东林寺。荆南高从诲迎置龙兴寺。署为僧正。自号衡岳沙门。卒于豫章西山金鼓寺。著有白莲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益阳之胡氏。幼出家于大沩山寺。既受具。遂习律仪。臻其奥。性嗜吟咏。蚤岁即有重名。每以未得心法之妙为恨。乃游方。遍造药山鹿门护国之席。卒典宾石霜。梁革唐命。天下方扰攘。高季昌逐雷满于渚宫。而自称荆门留后。寻受朝庭节度命。逮庄宗自河东入代梁。则高氏因据有一方。而名节之士四至。龙德初。起己为僧正。仍月给俸。馆于龙兴寺净院。非所好也。作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见意。己颈有瘿。累垂如匏壶。时号诗囊。拥破纳行山水间。陶然以乐。曾莫知世之治乱也。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此其趣兴何如哉。诗与华山处士相唱酬。卒别称冲岳沙门。有白莲集。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齐己。姓胡。益阳人也。秉节高亮气貌劣陋。幼而捐俗于大沩山寺。聪敏逸伦纳圆品法。习学律仪而性耽吟咏。气调清淡。有禅客自德山来述其理趣。己不觉神游寥廓之场。乃躬往礼讯。既发解悟都亡眹迹矣。如是药山鹿门护国。凡百禅林孰不参请。视其名利悉若浮云矣。于石霜法会请知僧务。梁革唐命天下纷纭。于时高季昌禀梁帝之命攻逐雷满。出渚宫已便为荆州留后。寻正受节度。迨乎均帝失御河东庄宗自魏府入洛。高氏遂割据一方。搜聚四远名节之士。得齐之义丰南岳之己。以为筑金之始验也。龙德元年辛巳中。礼己于龙兴寺。净院安置给其月俸。命作僧正。非所好也。其如闲辰静夜多事篇章。乃作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见意。且侚高之命耳。己颈有瘤赘时号诗囊。栖约自安破纳拥身。枲麻缠膝。爱乐山水懒谒王侯。至有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句。为狎华山隐士郑谷诗相酬唱。卒有白莲集行于世。自号衡岳沙门焉。

作品评论

孙光宪《白莲集序》
师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冷峭而(下阙十三字)。
诗话总龟引《郡阁雅谈》
僧齐己往袁州渴郑谷,献诗曰“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飞云到夕阳。自封修乐院,别下着僧床。几许朝中事,久离鸳鸯行。”谷览之云:“请改一字、方得相见。”经数日再谒,称已改得诗,云:“别扫着僧床”。谷嘉赏,结为诗友。
瀛奎律髓
齐己潭州人,与贯休并有声。同师石霜。二僧诗,唐之尤晚者。
唐诗归
钟云:齐己诗有一种高浑灵妙之气,翼其心手。
唐音癸签
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一径都官点化,《白莲》一集,驾出《云台》之上,可谓智过其师。
《五朝诗善鸣集》
己公精神力量,细大不捐,无所不有。
一瓢诗话
唐释齐己作《风骚旨格》,六诗、六义、十体、十势、二十式、四十门、六断、二格,皆系以诗,不减司空表圣。独是“十势”立名最恶,宛然少林棍谱,暇日当为易去乃妙。
《近体秋阳》
释齐己诗,蹑迹云边,落想天外,烟火绝尽,服食自如,妙在一不犹人,而掉尾回龙,亡不适当。其馀如《剑客》、《原上》等篇,此岂可与区区缁品同日语者?篇多佳,收不可尽,三唐虽多多金钵,吾于齐师又何以加诸!
《四库全书总目》
唐代缁流能诗者众。其有集传于今者,惟皎然、贯休及齐己。皎然清而弱,贯休豪而粗。齐己七言律诗不出当时之飞。其七言古诗以卢仝、马异之体缩为短章,诘屈骛牙,尤不足取。惟五言律诗居全集十分之六,虽颇沿武功一派,而风格独遒,如《剑客》、《听琴》、《祝融峰》诸篇,犹有大历以还遗意。其绝句《中庚午年十五夜对月》诗曰:“海澄空碧正团圞,吟想元宗此夜寒。玉兔有情应记得,西边不见归长安。”惓惓故君,尤非他释子所及,宜其与司空图相契矣。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杼山实不及,阅全集自见。许印芳:按昼公乃盛唐人,尝著《杼山诗式》,鉴裁颇精,所作诗格高气清。然高而近空滑,清而多薄弱,非王、孟精深华妙之比。齐己虽所末人,其诗颇有盛唐人气骨。如《秋夜听业上人弹琴》……《剑客》……二诗皆以气胜,不甚拘对偶,而街情思贯注其间,非若昼公徙标高格,全无意味也。晓岚谓齐己第一,真笃论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 【介绍】: 五代时南汉高僧。姑苏嘉兴人,俗姓张。居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机缘语句,实立云门宗之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49 俗姓张,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末五代禅宗僧人,云门宗之创始者。初参黄檗希运法嗣睦州道踪,后谒雪峰义存。遍访禅宗名山,晚年驻锡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创云门宗,因称云门文偃。文偃说法主张一字一语含藏无限旨趣,其禅风被后嗣概括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对宋代严羽之以禅喻诗颇有影响。宋代僧人守坚集其语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一五、《传法正宗记》卷八有传。诸书及《焦氏类林》存其诗偈30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文偃(八六四 — 九四九),俗姓张,原籍苏州嘉兴。年十七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往参雪峰,为青原下六世,福州雪峰寺义存禅师法嗣。后出岭,住韶州云门山光奉院,创云门宗。南汉乾和七年卒,年八十六。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南唐释静释筠撰《祖堂集》卷一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据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五○录其诗三十一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偃,姓张氏,嘉兴人。出家兜率院,参睦州得悟,嗣法雪峰,唱道云门灵树,凡三十载,契悟广大,箭锋所到,往往出于游戏。其作偈句,尤不能测。尝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天下学者望风而至。汉乾祐二年坐化。后乾德三年,雄武节度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之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吾久蔽塔中,宜令暂出。李以奏闻,有旨令诣云门,开塔,见偃如生,髭发皆长。李复上其事,广主迎真身赴阙,留内庭供养,逾月送归,赐谥大慈云门真弘明大师,世称云门宗。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
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掩门。织蒲屦养母。往谒之。方扣门。老宿揕之曰。道道。偃惊不暇答。乃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随掩其扉。损偃右足。老宿名道踪。嗣黄檗断际禅师。住高安米山寺。以母老东归。丛林号陈尊宿。偃得旨辞去。谒雪峰存。存方堆桅坐。为众说法。偃犯众出。熟视曰。项上三百斤铁枷。何不脱却。存曰因甚到与么。偃以手自拭其目趋去。存心异之。明日升座曰。南山有鳖鼻蛇。诸人出入好看。偃以拄杖撺出。又自惊慄。自是辈流改观。又访乾峰。峰示众曰。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偃乃出众曰。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于是乾峰大笑曰。犹是学人疑处在。乾峰曰。子是什么心行。曰也要和尚相委。乾峰曰。直须恁么。始得稳坐。偃应喏喏。又访曹山章公问。如何是沙门行。章曰。吃常住苗稼者。曰便与么去时如何。章曰汝还畜得么。曰学人畜得。章曰汝作么畜。曰著衣吃饭。有什么难。章曰何不道。披毛戴角。偃即礼谢。又访疏山仁。仁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曰请高声问。仁即高声问。偃笑曰。今早吃粥么。仁曰吃粥。曰乱叫唤作么。仁公骇之。又过九江。有陈尚书。饭偃而问曰。儒书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讲师。如何是衲僧行脚事。曰曾问几人来。曰即今问上座。偃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曰黄卷赤轴。偃曰此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曰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偃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无以詶之。偃曰。闻公常看法华经。是否。曰不敢。曰经曰。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又无以詶之。偃呵讥之而去。造曹溪礼塔。访灵树敏公。为第一座。先是敏不请第一座。有劝请者。敏曰。吾首座已出家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行脚。悟道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度岭矣。姑待之。少日偃至。敏迎笑曰。奉迟甚久。何来暮耶。即命之。偃不辞而就职。俄广王刘王。将兴兵。就敏决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似之。于是怡然坐而殁。王果至。闻敏已化。大惊问。何时有疾。而遽亡如是耶。侍者乃出奁子。如敏所诫呈之。王发奁得简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刘王命州牧何承范。请偃继其法席。又迎至府开法。俄迁止云门光泰寺。天下学者。望风而至。示众曰。江西即说君臣父子。湖南即说他不与么。我此间即不如此。良久曰。汝还见壁么。又曰。后上来且是个什么事。如今抑不得已。且向诸人道。尽大地有什么物。与汝为缘为对。若有针锋许。与汝为隔为碍。与我拈将来。唤什么作佛。唤什么作祖。唤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将什么为四大五蕴。我与么道。唤作三家村里老婆说话。忽然遇著本色行脚汉。闻与么道。把脚拽向阶下。有什么罪过。虽然如是。据个什么道理。便与么。莫趁口快。向这里乱道。须是个汉始得。忽然被老汉脚跟下寻著。没去处。打脚折。有什么罪过。即与么。如今还有问宗乘中话者么。待老汉答一转了。东行西行。又曰。尽乾坤一时将来。著汝眼睫上。汝诸人闻恁么道。不敢望汝出来。性燥把老僧打一掴。且缓缓。子细看。是有是无。是个什么道理。直饶汝向这里明得。若遇衲僧门下。好槌脚折。又曰。三乘十二分教。横说竖说。天下老和尚。纵横十字说。与我拈针锋许。说底道理来看。与么道。早是作死马医。虽然如此。且有几个到此境界。不敢望汝言中有响。句里藏锋。瞬目千差。风恬浪静。又曰。我事不获已。向汝道。直下无事。早是相埋没也。更欲踏步向前。寻言逐句。求觅解会。千差万别。广设问难。嬴得一场口滑。去道转远。有什么歇时。此个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因什么道。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呵。谓见性如隔罗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虽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口。终日说事。何曾挂著牙齿。何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何曾触一粒米。挂一缕丝。然犹是门庭之说。须是实得与么。始得。若约衲僧门下。句里呈机。徒劳伫思。直饶一句下。承当得。犹是瞌睡汉。偃以足跛。尝把拄杖行见众。方普请举拄杖曰。看看北郁单越人。见汝般柴不易。在中庭里。相扑供养汝。更为汝念般若经曰。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众环拥之。久不散。乃曰。汝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么。老僧只管吃饭屙屎。别解作什么。汝诸方行脚。参禅问道。我且问汝。诸方参得底事。作么生。试举看。于是不得已。自诵三平偈曰。即此见闻非见闻。回视僧曰。唤什么作见闻。又曰。无馀声色可呈君。谓僧曰。有什么口头声色。又曰。个中若了全无事。谓僧曰。有什么事。又曰。体用无妨分不分。乃曰。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又至僧堂中。僧争起迎。偃立而语曰。石头道。回互不回互。僧便问。作么生是不回互。偃以手指曰。这个是板头。又问作么生是回互。曰汝唤什么作板头。永嘉云。如我身空法亦空。千品万类悉皆同。汝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汝每日把钵盂噇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粒米来。僧问。生法师曰。敲空作响。击木无声如何。偃以拄杖空中敲曰。阿耶阿耶。又击板头曰。作声么。僧曰。作声。曰这俗汉。又击板头曰。唤什么作声。偃以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赴广主诏。至府留止供养。九月甲子。乃还山。谓众曰。我离山得六十七日。且问汝。六十七日事作么生。众莫能对。偃曰。何不道。和尚京中吃面多。闻击斋鼓曰。鼓声咬破我七条。乃指僧曰。抱取猫儿来。良久曰。且道鼓因甚置得。众无对者。乃曰。因皮置得。我寻常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尽大地是个法身。枉作个佛法知见。如今拄杖。但唤作拄杖。见屋但唤作屋。又曰。诸法不异者。不可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为无异者哉。但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举拄杖曰。拄杖子不是常住。忽起立。以拄杖系绳床曰。适来许多葛藤。贬向什么处去也。灵利底见。不灵利底著我热谩。偃契悟广大。其游戏三昧。乃如此。而作为偈句。尤不能测。如其纲宗偈曰。康氏圆形滞不明。魔深虚丧击寒冰。凤羽展时超碧汉。晋锋八博拟何凭。又曰。是机是对对机迷。辟机尘远远尘栖。久日日中谁有挂。因底底事隔尘迷。又曰。丧时光。藤林荒。徒人意。滞肌尪。又曰。咄咄咄。力㘞希。禅子讶。中眉垂。又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笑我者多。哂我者少。每顾见僧即曰。鉴咦。而录之者。曰顾鉴咦。德山密禅师。删去顾字。但曰鉴咦。丛林目以为抽顾颂。北塔祚禅师作偈曰。云门顾鉴笑嘻嘻。拟议遭渠顾鉴咦。任是张良多智巧。到头于是也难施。偃以南汉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坐化而示。即大汉乾祐二年也。以全体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我在塔久。可开塔乎。托时奉使韶州。监修营诸寺院。因得绍庄之语。奏闻奉圣旨。同韶州牧梁延鄂至云门山。启塔见偃颜貌如昔。髭发犹生。具表以闻。有 旨李托迎至京师。供养月馀。送还山。仍改为大觉禅寺。谥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师。 赞曰。余读云门语句。惊其辩慧涡旋波险。如河汉之无极也。想见其人。奇伟杰茂。如慈恩大达辈。及见其像。颓然伛坐胡床。广颡平顶。类宣律师。奇智盛德。果不可以相貌得耶。公之全机大用。如月临众水。波波顿见。而月不分。如春行万国。处处同至。而春无迹。盖其妙处。不可得而名状。所可知而言者。春容月影耳。呜呼。岂所谓命世亚圣大人者乎。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攞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州指见雪峰。师到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别人语。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师乃低头。从兹契合。温研积稔。密以宗印授焉。师出岭。遍谒诸方。覈穷殊轨。锋辩险绝。世所盛闻。后抵灵树。冥符知圣禅师接首座之说。初知圣住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击钟。三门外接首座。众出迓。师果至。直请入首座寮解包。后广主命师出世灵树。开堂日主亲临曰。弟子请益。师曰。目前无异路。因问诸人从上来。有甚事欠少甚么。向你道无事。已是相埋没也。虽然如是。也须到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乱问。自己心里黑漫漫地。明朝后日。大有事在。拟心即差。况复有言有句。莫是不拟心是么。莫错会好。更有甚么。汝等诸人。见人道著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甚么作佛。唤甚么作祖。且说超佛越祖底道理看。问个出三界。汝把将三界来看。有甚么见闻觉知。隔碍著汝。有甚么声尘色法。与汝可了。了个甚么。古圣不奈何。横身为物。道个举体全真。物物觌体。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甚么事。早是相埋没了也。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师唱道灵树云门。凡三十载。以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顺寂。塔全身于方丈后。十七载。示梦阮绍庄。奏请开塔。奉救迎请内庭供养。逾月方还。因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4—948 【介绍】: 五代时僧。晋陵人,俗姓商,字顺之。幼家贫,佣书于罗隐家。年二十五,出家于温州开元寺。吴越王钱元瓘造十佛伽蓝,召为寺主,署曰文光大师。能诗文,长于《》。有《会释记》、《增晖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顺之。姓商氏。世居晋陵。后徙湮阳。而觉生焉。素业儒。唐季之乱。窘乏无所归。尝以佣书获事给事中罗公隐于其家。公偶与语。哀之曰。儿何至此。因多与之直而劝之学。文德初。时年二十有五。乃游温州。依开元寺出家。龙纪中。受具戒。即究律部于西明慧则律师。则盖法宝大师之上足。广明中。自关辅逃难浙浒。觉始见之天台。及则长往。觉继讲训于温州。俄而武肃钱王之季弟铧来牧。礼貌加重。或诬以微过。释不问。徙居钱唐之大钱寺。文穆王。命主千佛新伽蓝。仍借赐紫服。私暑以文光大师号。未几。以老病乞解职。啸傲山房。以道自乐。示寂之年。八十五矣。其所作有增晖集二十卷。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希觉。字顺之。姓商氏。世居晋陵。觉生于溧阳。家系儒墨。属唐季丧乱累被剽略。自尔贫窭尝佣书于给事中罗隐家。偶问名居。隐曰。毗陵商家儿何至于此。叹息再三。多与顾直劝归乡修学。至年二十五叹曰。时不我与。或服晚乘轩。皆一期尔。忽求出家于温州开元寺。文德元年也。龙纪中受戒。续揣摩律部。禀教于西明寺慧则律师。时在天台山也。则乃法宝大师之高足。广明中关中丧乱。避地江表。觉始窥其墙。终见室家瑰富。以则出集要记解南山钞。不称所怀何耶古德妄相穿凿各竞师门。流宕忘返。觉遂著记。广之曰增晖录。盖取曹植云。萤烛末光增晖日月。谦言增晖集要之日月也。二十卷成部。浙之东西盛行斯录。暨乎则公长往。乃讲训于永嘉。武肃王钱氏季弟铧牧是郡。深礼重焉。寻为愚僧所诬塑。释而不问。徙于杭大钱寺。文穆王造千佛伽蓝。召为寺主。借紫私署曰文光大师焉。四方学者骋骛而臻。觉外学偏多长有易道。著会释记二十卷。解易至上下系及末文甚备。常为人敷演此经。付授于都僧正赞宁。及乎老病乞解见任僧职。既遂所怀。唯啸傲山房以吟咏为乐。年八十一。然犹抄书籍异本。曾无告倦。未终之前。舍衣物作现前僧得施。复普饭一城僧。自此困惫每睡见有一人。纯衣紫服。肌肤软弱。如绵纩焉。意似相伴。才欲召弟子将至。此人舒徐下床。后还如故亲向。赞宁说此。某知是天人耳。嘱托言毕而绝。享年八十五。生常所著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杂体四十章。觉之执持未尝弛放。勤于讲训切于进修。学则弥老而不休。官则奉身而知退。可谓高尚其事名节俱全。长者之风蔼然如在所居。号释氏西斋。慕吴兢之蕴积编简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5—935 【介绍】: 五代时僧。陕州阌乡人,俗姓杨。幼出家,从师习《净名经》。纳戒后,兼习大小乘教,精于名数法门。后住洛阳长水寺,宣化三十年,远近从者甚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陕府阌乡杨氏子。既出俗。遍历宏匠。弥陀百法中观等经论。尤醇粹。自是声光振发。而檀信归依矣。游洛南长水。或构伽蓝。就中阐扬。训徒之暇。别课维摩上生以为常。如是仅三十年。未尝小怠。清泰二年。终于所居寺。寿七十一。腊五十一。阇维塔舍利于山麓。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令諲。姓杨氏。陕府阌乡人也。幼而履操回求出俗。得本邑之师授净名经。年既应法乃纳戒津。大小乘教兼而学之。于名数法门染成淳粹。弥陀中观斡及膏腴。声光振发莫之与京。因游洛南长水。遇归心檀信构伽蓝。就中讲贯。一论一经。三十载中宣化计各五十馀遍。日别诵维摩上生以为恒课。执行持心而绝瑕类。远近宗承若望梅者得饮焉。以清泰二年乙未岁终于邑寺。春秋七十一。法腊五十一。其年迁于山麓。徇西域法火葬获舍利。学人檀越共建塔焉。
释无迹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史氏。朔方人。大中九年。迹十三岁。乃捐俗。依白草院法空大师落发。咸通三年。获进戒于京师之西明寺。既工讲贯。复善琴书。先是恒夫唐公。尝镇朔方。至是待以家僧。为请于两街功德使。隶名西明寺。会诏迎真身于凤翔法门寺。右军副使张思广奏迹充赞导。时上躬御法筵。大悦。宣赉稠厚。光启中。归乡里。以所传于京师。佛顶炽盛光降吉祥道场法。为府帅韩公。结坛脩设。感致瑞应尤多。晋景福中。韩公奏请。住持广福寺。塞垣之求受菩萨戒者。日填拥。梁贞明二年。中书令韩洙奏。署号曰鸿远。同光三年。四月一日。坐逝于丈室。貌如生。观者叹异。中令命布漆以奉。军府从事薛昭。纪其事于碑。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无迹。姓史氏。朔方人也。当宣宗御宇佛法中兴。大中九年年正十三决志舍家。投白草院法空大师为弟子。操执密缜拂攘嚣尘。咸通三年用宾于京室。得戒度于西明寺矣。凡于百艺悉愿游焉。慕定林威能画戴安道能琴。我则讲贯之馀兼而综习。先是唐恒夫尝作镇朔方。后于辇下相遇。以家僧之礼待焉。盖知言行相高复能唱导。闻恒夫白两街功德使。请隶西明寺。旋属懿宗皇帝于凤翔法门寺迎真身。右宣副使张思广。奏迹充乎赞导。悦怿上心宣赉稠厚。光启中传授佛顶炽盛光降诸星宿吉祥道场法归本府。府帅韩公闻其堪消分野之灾。乃于鞠场。结坛修饰。而多感应。景福中太尉韩公创修广福寺。奏迹住持。皆以律范绳之。塞垣閒求戒者必请为力生焉。梁乾化丙子岁中书令韩公洙。奏署师号曰鸿远欤。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岁四月一日坐终于丈室。筋骨如生风神若在。蕃汉之人观礼称叹曰。昔至德中当府龙兴寺有高士辩才坐亡。遂漆布之。乾宁元年府帅举奏。敕谥曰能觉。今迹师可不异时而同事哉。中书令韩公命工布漆焉。庄宗朝军府从事薛昭纪为碑颂德云。 后唐明州国宁寺𧦬光传 释𧦬光。字登封。姓吴氏。永嘉人也。唐史官左庶子兢之裔孙也。幼舍家于陶山寺剃度。居必介然不与常人交杂。好自标遇慢易缁流。多作古调诗。苦僻寡味。得句时有得色。长于草隶。闻陆希声谪宦于豫章。光往谒之。陆恬静而傲气居于舟中。凡多回投刺且不之许接。一日设方计干谒。与语数四。苦祈其草法。而授其五指拨镫诀。光书体当见酋健。转腕回笔非常所知。乃西上昭宗诏对御榻前书。赐紫方袍。后谒华帅韩建。荐号曰广利。自华下归故乡。谒武肃王钱氏。以客礼延之。而性畔岸弗惬王情。乃归甬东终焉。有文集知音者所贵。出笔法弟子从瑰。温州僧正智琮。皆得墨诀。有朝贤赠歌诗。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五十家仅成一集。时四明太守仰诠素重光高蹈。躬为丧主理命令葬。后三年准西域焚之发棺俨若生相。髭发爪皆长。茶毗收舍利起小塔焉。则后唐长兴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