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24  125  126  127  128  130  131  132  13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自龄( 周 )
释良策(慧炬 )
释良范(唯庵 )
释蕴常(不轻 )
释蕴聪(别称 谷隐聪 蕴聪 )
释行瑛( 广鉴 毛 )
释表自(别称 五祖自老 )
释觉海( 钟 )
释觉真(半颠 )
释觉秀( 陈 )
释觉阿上人( 滕 )
释超信(海印 )
释通慧( 文 )
释道初( 马 )
释道印(最庵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自龄,俗姓周,常州(今属江苏)人,住澧州夹山灵泉寺。为青原下十二世,佛日才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偈三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良策,字慧炬,福人。得法云秀,初见六合牧,稍有发明。诣圆通会下,顿释疑滞,阐发华藏。次迁钟山,一日上堂:“雪消残,分外寒,向火易暖,涉道艰难。好是和衣打睡,任他日上阑干。祖师雪没腰臂,吾徒莫作等閒。光阴荏苒,人事多端。这边绿水,那边青山。难、难!百年三万六千日,看看便是鬓毛斑。山僧与么说䛡,未免拖泥带水。虽然如是,养子方知父母恩。”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良范,号唯庵。住安吉州乌回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长灵守卓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蕴常,字不轻(《舆地纪胜》卷五)。居丹徒嘉山,与苏庠相倡酬,后苏庠弟祖可为僧,遂与之偕往庐山(《曲阿诗综》卷八)。有《荷屋集》(《天台续集别编》卷五),已佚。今录诗十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讳蕴聪。广州张氏子。初参百丈恒。不契。乃见首山。问劳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山曰。家家门前火把子。言下大悟。呈偈曰。我今二十七。访道曾寻觅。今朝喜得逢。要且不相识。后住襄州谷隐山。诸方称谷隐聪云。达观颖者。其克家子也。别具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行瑛,法号广鉴,俗姓毛,桂州(今广西桂林)人。住庐山开先寺。为南岳下十三世,东林照觉总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八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表自。怀安人也。依五祖演和尚。最久。未有省。时圆悟分座接纳。师亲炙焉。悟曰。公久于老师法席。何须来探水。脱有未至。举我品评可也。师乃举德山小参话。悟高唤曰。吾以不堪为公师。观公如是则有馀矣。遂令再举。至今夜不答话处。悟蓦以手掩师口曰。但恁么看。师不胜愤。趋出以坐具槭地曰。那里有因缘。只教人看一句。于是朋辈竞勉。未几有省。悟私告五祖曰。渠只得一橛。大法未明在。须臾锻鍊。必为法器。居无何。五祖宣言。请自立僧。实欲激其远到。师闻之。深有所待。一日上堂。以目顾师曰。莫妄想。便下座。师气不平。趋琅琊启公法社。久之。圆悟往抚存。遂于言下大彻。乃同归。五祖方命立僧。圆悟即还蜀演既委顺。郡守以师继席焉。拈香云。若为今成都昭觉勤禅师去。我于此时。如得其髓。为何不为他。不见道。鱼因水有。子由母亲。自是。衲子四至不可遏。师榜侍者门曰。东山有三句。道得即挂搭。衲子皆披靡。有一僧。携坐具径造丈室曰。某甲道不得。祇要挂搭。师大喜。呼维那于明窗下安排。师奇言妙旨。传播诸方。诸方尊之曰。自老惜法嗣不昌。仅一龙华高。而道声亦不振。或以圆悟于师有卵翼功。而师掩之所致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觉海,俗姓钟,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住东京相国寺慧林院,称若冲觉海禅师。乃青原下十一世,天衣怀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觉真,号半颠,东莞(今属广东)人。与赵必𤩪为友。事见《宋东莞遗民录》卷上。
全粤诗·卷四九
释觉真,号半颠。东莞人。赵必𤩪之友。事见清陈伯陶《宋东莞遗民录》卷上。诗一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觉秀,姓陈氏,曹田人也。依政洪寺剃度,参慧公,看《十不二门》至“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忽焉大悟。尝以布袋盛经律卷,往来浙闽诸山。或问此中,所盛何物。秀曰:“十界十如,权实之法,都在里许。”或自诵,或示人。人问其故,秀曰:“为汝植菩提种。”以是人皆呼为“秀布袋”。后开法京师,十坐道场。洪觉范一见推服,赠以诗云:“梦泽于菟三日视,丹山雏凤九苞文。还乡妙曲谁能听,一笛清风两岸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觉阿上人,俗姓滕,日本国人。年十四得度受具,习大小乘有声。年二十九,属商者自华回,言禅宗之盛,遂奋然拉法弟金庆渡海,拜灵隐佛海禅师。次年秋,辞游金陵,抵长芦江岸,闻鼓声忽大悟,返灵隐,作五偈述所见,辞佛海东归,住睿山寺。为南岳下十六世,灵隐佛海慧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超信。字海印。桂府人也。亦琅琊之嗣。住苏州定慧寺。倡道多年。望重一时。年八十馀。平日受朱防御家供养。屡至其宅。一日朱问曰。和尚后世能来弟子家托生否。师微笑颔之。及归寺得疾。数日而化。其日。朱家生一女子。圆照本禅师。时住瑞光。闻其事往访之。方出月抱出。见而一笑。圆照唤云。海印。你错了也。女子哭数声化去。有百丈野狐颂。并老僧诗。盛为丛林传诵。莹仲温。谓信为明眼宗匠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通慧。汴人。姓张氏。俗名文。祝发隶白云寺。寺主命掌厕。厕有盥盆。有市鲜者。沃于盆。慧怒偶击之。仆地死。惧奔华州总持寺。久之。为寺长老。德行有声。忽曰。三十年前。一段公案。今日当了。众问其故。曰。日午自见。遂趺坐以待。时张魏公浚。提兵至关中。一卒持弓矢入法堂。睁目视慧。将射之。慧笑曰。老僧相候久矣。卒曰。一见即欲相害。不知何雠。慧语以故。卒悟曰。冤冤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不若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往西天视之。已立化矣。慧即索笔。书偈云。三十年前飘荡。作下这般模样。谁知今日相逢。了却向时魔障。书毕。泊然而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初,俗姓马,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住蕲州龙华寺。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印,号最庵,汉州(今四川广汉)人。住临安府灵隐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