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571,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123  124  125  126  127  129  130  131  13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本寂( 本寂、什么 耽章、敲倡俱行 世称 曹山本寂 元證大师 纸衣道者、小稷下 )
僧彦晖( 佛子 )
僧元表(鉴水阇梨、监水阇黎 )
僧道膺( 宏觉 道膺、什么 云居 )
僧鸾(别称 僧尔鸟、尔鸟、鲜于凤 鲜于 凤 )
释洪諲( 世称 径山和尚 法济大师 归寂大师、归寂 )
僧普闻( 圆觉禅师 )
僧幼璋( 幼璋 志德大师 夏侯 )
僧令遵( 法喜禅师 )
僧尚颜(茂圣 薛 )
僧怀溢( 光化大师 )
僧无能子(无能子 )
僧贞峻( 张 )
克符道者(别称 纸衣和尚 )
僧本空(世称 佛日和尚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黄。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谥元證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林僧宝传·卷第一
禅师讳耽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馀年。价以为类己。堪任大法。于是名冠丛林。将辞去。价曰。三更当来。授汝曲折。时矮师叔者知之。蒲伏绳床下。价不知也。中夜授章。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毕。再拜趋出。矮师叔引颈呼曰。洞山禅入我手矣。价大惊曰。盗法倒屙无及矣。后皆如所言。宝镜三昧。其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儿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五位君臣偈。其词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偏中至。两刃交锋要回避。好手还同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终归炭里坐。三种渗漏。其词曰。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谓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谓体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纲要偈三首。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针双锁备。挟路隐全该。宝印当空妙。重重锦缝开。其二名金锁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齐转觉难。力穷寻进退。金锁网鞔鞔。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礼祖塔。自螺川还止临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为曹。示众曰。僧家在此等衣线下。理须会通向上事。莫作等闲。若也承当处分明。即转他诸圣。向自己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转不得。直饶学得十成。却须向他背后叉手。说什么大话。若转得自己。则一切粗重境来。皆作得主宰。假如泥里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问药山曰。三乘教中。还有祖意也无。答曰有。曰既有。达磨又来作么。答曰。只为有。所以来。岂非作得主宰。转得归自己乎。如经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滞也。谓之十成。亦曰断渗漏也。只是十道头绝矣。不忘大果。故云守住耽著。名为取次承当。不分贵贱。我常见丛林。好论一般两般。还能成立得事么。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汝不见南泉曰。饶汝十成。犹较王老师。一线道也。大难。事到此。直须子细始得。明白自在。不论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但是一切处不移易。元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路。若有忻心。还成滞著。若脱得。拣什么。古德云。只恐不得轮回。汝道作么生。只如今人。说个净洁处。爱说向去事。此病最难治。若是世间粗重事。却是轻。净洁病为重。只如佛味祖味。尽为滞著。先师曰。拟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斋。且唤什么作味。只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即今三羯磨时。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贪瞋痴。虽难断却是轻。若也无为无事净洁。此乃重。无以加也。祖师出世。亦只为这个。亦不独为汝。今时莫作等闲。黧奴白牯修行却快。不是有禅有道。如汝种种驰求。觅佛觅祖。乃至菩提涅槃。几时休歇成办乎。皆是生灭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无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恶因果。但饥来吃草。渴来饮水。若能恁么。不愁不成办。不见道计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牵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较些子。不见弥勒阿閦。及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懈怠菩萨。亦曰变易生死。尚恐是小懈怠。在本分事。合作么生。大须子细始得。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慢他不得。恁么体会修行。莫趁快利。欲知此事。饶今成佛成祖去。也只这是。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也只这是。虽然没用处。要且离他不得。须与他作主宰始得。若作得主宰。即是不变易。若作主宰不得。便是变易也。不见永嘉云。莽莽荡荡招殃祸。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曰只这个总是。问曰如何免得。曰知有即得。用免作么。但是菩提涅槃。烦恼无明等。总是不要免。乃至世间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变易去也。乃至成佛成祖。菩提涅槃。此等殃祸。为不小。因什么如此。只为变易。若不变易。直须触处自由始得。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问如何是道。闲曰枯木里龙吟。又问如何是道中人。闲曰髑髅里眼睛。其僧不领。辞至石霜。问诸禅师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诸曰犹带喜在。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诸曰犹带识在。又不领。乃问章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章曰血脉不断。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章曰乾不尽。又问有得闻者否。章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又问未审是何章句。章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乃作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有僧以纸为衣。号为纸衣道者。自洞山来。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其僧前而拱立。曰诺即脱去。章笑曰。汝但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僧忽开眼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章曰未是妙。僧曰如何是妙。章曰不借借。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章作偈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若向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僧问五位君臣旨诀。章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至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审详辨明。君为正位。臣是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问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问如何是臣。曰灵机宏圣道。真智利群生。问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问如何是君视臣。曰妙容虽不动。光烛不无偏。问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又曰。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者。问曰。披毛戴角是什么堕。章曰是类堕。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曰是随堕。问不受食是什么堕。曰是尊贵堕。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类堕。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维摩曰。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见觉闻知。只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也。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法身偈曰。我意不欲与么道。门弟子请别作之。既作偈。又注释之。其词曰。渠本不是我(非我)。我本不是渠(非渠)。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我无渠即余(不别有)。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直须吐却)。何假雁传书(不通信)。我说横身唱(为信唱)。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犹恐是巴歌。南州帅南平钟王。雅闻章有道。尽礼致之不赴。但书偈付使者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天复辛酉夏夜。问知事。今日是几何日月。对曰六月十五。章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吾行脚去。及时焚香。宴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塔曰福圆。 赞曰。宝镜三昧其词要妙。云岩以受洞山。疑药山所作也。先德惧属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种渗漏之语。见于禅书。大观二年冬。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赴官钱塘。过信州白华岩。得于老僧。明年持其先公服。予往慰之。出以授予曰。子当为发扬之。因疏其沟封。以付同学。使法中龙象。神而明之。尽微细法执。兴洞上之宗。亦世英护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举措老成。识者知其为法器。成通初。禅学方盛。会悟本价禅师。住洞山。寂往来请益。洞山问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辞洞山。山问云什么处去。寂云不变异处去。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寂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出世抚之曹山。徙荷玉山。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寂云不相识。僧云为什么不相识。寂云只为同在一处。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却疑。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万有。曰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绝气者不著。曰既是包含万有。为什么绝气者不著。寂云。万有非其功。绝气有其德。曰向上还有事也无。寂云。道有道无即得。争柰龙王按剑何。训应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说。以诠其妙。复著对寒山子诗。行世。文辞雅丽可观。寻示疾终。寿六十二。腊三十七。弟子树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僧彦晖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11 【介绍】: 五代时僧。东京阳武人。俗姓孙。年二十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居滑州明福寺。善讲《因明论》、《百法论》。后梁太祖乾化元年示寂。有《滑台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孙氏。今东京武阳县人。襁褓间。闻父诵金刚经则喜笑。若得意。又其家尝斋僧。磬梵俱作。即合掌。称曩谟。年十五。从师往太原京兆洛阳听习。进具于嵩山少室寺。颇沙毗尼涯涘。次探经论。必底渊源。其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治则戒定慧也。入圣机械。此其极致耳。是故南燕之人。号为佛子。初寄明福讲百法论。四海英髦。云趋波委。常嬴百数。讲因明百法各百许遍。著滑台钞。行世。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终。寿七十二。腊五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彦晖。姓孙氏。今东京阳武县人也。佩觿之岁闻父读金刚般若。瞪目凝听澹然欢喜。又属家内斋僧磬梵俱作。于帘幕之下合掌欣然。登年十五随师学法。往太原京兆洛阳听采忘劳。年满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隶习毗尼颇通深趣。次寻经论皆讨玄源。且曰。为善不同同归乎治。治则戒定慧也。入圣机械此三治性之极致也。届洛都先达无不推伏。至乎四部悉仰柔明。临鉴则戚少欣多。执瓶则荷轻持重。三衣之外。百一之资量足而供更无馀长。所行慈忍匪事规求。不畜门徒惟劳自己。勤勤化导默默进修。是故南燕之人号为佛子。初寄明福寺讲百法论也。四海英髦风趋波委。恒溢百馀且多俊迈。精研论席钻仰经宗。其间硕学兼才故有。分为上下十恶。十恶者若八伯之号焉。上十恶则洞闲性相高建法幢。宗因喻三立破无滞。下十恶则学包内外吟咏风骚击论谈经。声清口捷赞扬梵呗。表白导宣。盖因题目之分。乃极才能之际。云恶则倒背之言。乃是极善也。其门弟子为若此也。晖因明百法二论各讲百许遍。出弟子一百五十馀人。著钞曰滑台。盛行于世。以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气力薾然而奄化矣。春秋七十二法腊五十二。滑人追慕其德。二众三百馀人奉神柩归葬于阳武县侧。营小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早预长安西明寺法宝大师讲肆。僖宗广明中,黄巢入京,遂东游,居越州大善寺,讲《南山律抄》。博学善谈说,听者忘疲,号鉴水阇梨。著《义记》,亦号《鉴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性讦直。平居好品藻人物。故与世多忤。究毗尼。工洙泗学。方术伎艺。无不该综。蚤年依京师西明寺法宝大师讲席。广明中。巢寇充斥。因南游。止越之大善寺。开南山钞。义理纵横。谈吐鸿畅。每挥麈。学者忘倦。江表诸匠。皆悦服。世号监水阇黎。著书五卷。名监水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1 【介绍】: 唐僧。蓟州玉田人,俗姓王。年二十五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后往翠微山问道三年。寻谒洞上禅师,为入室高弟,嗣其法,住洪州云居山。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于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洞上法席。于是一钵南来。造新丰。谒悟本价禅师。价问。汝名什么。对曰。道膺。价曰。何不向上更道。对曰。向上即不名道膺。价喜以谓。类其初见云岩时祗对。容以为入室。膺深入。留云峰之后。结庵而居。月一来谒价。价呵其未忘情。于道为杂。乃焚其庵。去海昏登欧阜欧阜。庐山西北崦。冠世绝境也。就树缚屋而居。号云居。衲子亦追求。而集散处。山间树下。久成苫架。说法其下曰。佛法有什么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欲得如是事。还须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个什么。若云如是事即难。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来无巧设。有人问。如何是道。或时答㼾砖木头。作么。皆重元来他根本。脚下实有力。即是不思议人。握土成金。若无如是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相似。直道我放光动地。世间更无过也。尽说了合杀头。人总不信受。元来自家。脚下虚无力。汝等譬如猎狗。但寻得有踪迹底。若遇羚羊挂角时。非但不见踪迹。气息也不识。僧便问。羚羊挂角时如何。答曰。六六三十六。曰。会么。僧曰。不会。曰。不见道无踪迹。又问。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膺呼问者名曰。会么。曰。不会。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乃曰。僧家发言吐气。须有来由。莫当等闲。这里是什么所在。争受容易。凡问个事。也须识好恶。若不识尊卑良贱。不知触犯。信口乱道。也无利益。并(音旁)家行脚。到处觅相似语。所以寻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怕同学多去。第一莫将来。将来不相似言语。也须看他。前头八十老人。出场屋。不是小儿戏。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参差。即千里万里。难为收摄。盖为学处容易。不著力。敲骨打髓。须有来由。言语如钳如夹。如钩如锁。须教相续不断。始得。头头上具。物物上明。岂不是得妙底事。一种学。大须子细研穷。直须谛当。的的无差。到这里。有什么䠄跣处。有什么拟议处。向去底人。须常惨悚戢翼。始得。若是知有底人。自解护惜。终不取次。十度发言。九度休去。为什么如此。恐怕无利益。体得底人。心若猎月扇。口边直得醭出。不是强为。任运如此。欲得与么事。须是与么人。既是与么人。不愁恁么事。恁么事即难得。又曰。汝等直饶学得佛边事。早是错用心了也。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尚不干自己事。自馀是什么闲。如今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有什么交涉。如将方木逗圆孔中。多少聱讹。若无与么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也无用处。未离情识在。若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始得无过。方得出身。若有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便多。差之毫𨤲。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閤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去。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祇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道。犹如双镜。光光相对。光明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时。光照世间。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唤作什么。如今人未认得。光影门头户底。粗浅底事。将作屋里事。又争得。又曰。得者不轻微。明者不贱用。识者不咨嗟。解者无厌恶。从天降下。即贫穷。从地涌出。即富贵。门里出身则易。身里出门则难。动则埋身千尺。不动则当处生苗。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语言不要多。多则无用处。僧问。如何是从天降下。即贫穷。曰不贵得。又问。如何是从地涌出。即富贵。曰无中或有。又曰。了无所有。得无所图。言无所是。行无所依。心无所托。及尽始得无过。在众如无众。无众如在众。在身如无身。处世如无世。岂不是无娆其德。超于万类。脱一切羁锁。千人万人得。尚道不当自己。如今若得。共起初一般。古人曰。体得那边事。却来这边行李。那边有什么事。这边又作么生行李。所以道。有也莫将来。无也莫将去。现在底。是谁家事。又曰。欲体此事。直似一息不来底人。方与那个人相应。若体得这个人意。方有少许说话分。方有少许行李分。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岂况如今。论年论月。不在。如人长在。愁什么家事不办。欲知久远事。祗在如今。如今若得。久远亦得。如人千乡万里归家。行到即是。是即一切总是。不是即一切总不是。直得顶上光𦦨生。亦不是。能为一切。一切不为道。终日贪前头事。失却背后事。若见背后事。失却前头事。如人不前。后有什么事。僧问。有人衣锦绣入来。见和尚后。为甚寸丝不挂。曰。直得琉璃殿上。行扑倒。也须粉碎。乃曰。若有一毫许。去及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不见寻常道。升天底事。须对众掉却。十成底事。须对众去却。掷地作金声。不须回头顾著。自馀有什么用处。不见二祖当时。诗书博览。三藏圣教。如观掌中。因什么。更求达磨安心。将知此门中事。不是等闲。所以道。智人不向言中取。得人岂向说中求。不是异于常徒。息一切万累道。暂时不在涂路。便有来由。非但恶眷属。善眷属。也觅不得。甚处去。通身去。归家去。省觐去。始脱得诸有门去。去得牢笼。脱险难。异常徒。又曰。如掌中观物决定。决定方可随缘。若一如此。千万亦然。千万之中。难为一二。一二不可得。不见道。显照底人即易得。显己底人即难得。不道全无。即是希有。若未得如此。不受强为。强为即生恼。生恼即退道。退道则罪来加身。即见不得。说什么大话。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也莫相抛出。生入死。莫违佛法。斩钉截铁。莫负如来。事宜无多。各自了取。有事近前。无事莫立。膺住持三十年。道遍天下。众至千五百人。南昌钟王师尊之。愿以为世世师。唐天复元年秋示微疾。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大众开最后方便。叙出世始卒之意。众皆怆然。越明年正月三日。问侍者。今日是几。对云。初三。师云。三十年后。但云祇这是。乃端然告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蓟门玉田王氏子。年二十五。依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始习毗尼藏。叹曰。大丈夫宜求解脱。岂复为义所桎梏耶。由是诣翠微山问道。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俄而睹有人衣冠。若使者状。谓膺曰。盍游南方。以参知识乎。忽不见。且有僧从豫章至。为称洞上法席之盛。膺竟造洞山。山一日问膺云。阇梨名什么。膺云道膺。山云向上更道。膺云。向上则不名道膺。后山问膺云。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膺云。若是思大。佛亦不作。说什么作国王。 一日山问膺。什么处来。膺云踏山来。山云阿那个山堪住。膺云阿那个山不堪住。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个入路。膺云无路。山云。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膺云。若有路。即与和尚不相见也。山云。此子向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在。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后徙云居提唱。颇类洞山。时钟传以南平王。据有江西。尤信向。表奏赐紫衣师号。每延请入府。则预令扫除甘子堂。以馆之。千众围绕。供施丰缛。虽荆南成汭。亦慕德遣馈。动盈钜万。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膺。姓王氏。蓟门玉田人也。生而特异神彩朗然。处于重丱崆峒禀气。宿心拔俗。争离火宅之门。拭目寻师。遂摄锻金之子。师授经法诵彻复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乃令习声闻律仪。膺叹曰。大丈夫可为桎梏所拘邪。由是拥线衲振锡环。萃翠微山问道。三载宴居。忽睹二使者。冠服颇异。勉膺曰。胡弗南方参知识邪。未几有僧自豫章至。盛称洞上禅师言要。膺感动神机遂专造焉。如是洞上垂接复能领会。曾问曰。我闻思大禅师向倭国为王。虚耶实耶。对曰。若是思师佛亦不作。况国王乎。自尔洞上印许。初住三峰。后就云居提唱。时唐之季钟氏。据有洪井倾委信诚。每一延请入州。则预洁甘子堂以礼之。乃表于昭宗。赐紫袈裟一副并师号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千馀众。牛头香树围绕者皆是栴檀。金翅鸟王轩翔者不齐尺鴳。四方馈供千里风从。如荆南帅成汭。遣赍檀施。动盈钜万。以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至明年正月三日而化焉。豫章南平王钟氏供其丧葬。时诸道禅子各。依乡土所尚者。随灵龛到处列花树帐幔粉面之馔。谓之卓祭。一期凶礼之盛勿过于时也猗欤。膺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遗爱可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俗姓鲜于,名凤。有逸才而不拘检。懿宗咸通间,谒嘉州刺史薛能,能谓其难为举子,遂命其出家。不愿以常僧为师,遂自于陵云寺大佛前披剃。后入京为文章供奉,赐紫,与诗人张乔、李洞为友。昭宗时返俗,曾为李鋋江西判官,又为西班小将军,在黄州遇害。其诗学李白歌行,奇崛诡丽。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蜀中僧。俗姓鲜于,名凤,有逸才而不拘检。懿宗咸通间,往谒嘉州刺史薛能,薛谓其难为举子,遂命其出家。不肯以常僧为师,遂自行于凌云寺大佛前披剃。后入京为文章供奉,赐紫,与诗人张乔、李洞为友。昭宗时还俗,曾为李鋋江西判官,又为西班小将军,在黄州遇害。生平事迹见《北梦琐言》卷一〇。有歌1卷,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今不存。其诗学李白歌行,奇崛诡丽。《全唐诗》存诗2首。另宋吴坰《五总志》存诗2句,《全唐诗》误作僧尔鸟之诗。尔鸟二字为误拆鸾字而成。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1 俗姓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末禅僧。19岁出家,22岁时至嵩山受戒。后嗣沩山慧寂。武宗会昌间被迫还俗。宣宗大中初仍为僧,住吴兴西峰院。自懿宗咸通六年(865)起,改住杭州径山院,世称径山和尚。僖宗中和三年(883),赐紫袈裟。昭宗景福二年(893),赐号法济大师。卒谥归寂大师。《祖堂集》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二均有传。前二书录存洪諲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族吴氏。吴兴人。年才十九。礼无上大师于开元寺出家。至二十二。往嵩山会善寺登具。仅七日。能尽习诵大比丘戒。遂究毗尼。研经论。已而归省无上。无上曰。汝于二六时中。将何报答四恩三有。諲怃然。三日不能食。无上因其愤悱。而发明之。遽有證入。于是遍参云岩沩山。而器质盖已成矣。会昌之变。人皆悲泣叹惋。諲独否。乃曰。大丈夫当此厄运。岂非命耶。命因有不可免者。复何作此儿女子态乎。会长沙信士罗晏。愿奉安于家供养。阅二年之久。执宾礼。如一日。大中既复昌法祚。还居乡里之西峰院。咸通六年。登径山省觐。明年无上大师入灭。众请諲嗣主寺门。学者之来。视无上时。盖十倍不翅。黄巢之乱。其偏帅领卒千馀人。入山见諲。宴坐不起。帅怒以剑挥之。剑不著諲。而著床者再。諲颜色不动。帅异之。因再拜有所施而去。 僧问。掩息如灰时如何。答犹是他家公干。问公干后如何。答耕人田不种。问毕竟如何。答禾熟不临场。僖宗皇帝。诏赐院乾符镇国额。景福二年。吴越王尚父钱氏。奏赐号法济大师。光化四年九月十八日。辞众以逝。丧事所费。皆出吴越府。禅林荣之。初王家天目之石鉴山。贫甚。諲偶见于军戍中。遽屏左右。握手耳语曰。宜自爱。他日贵极。当无忌佛法。是以王敬事之。终其身。 上首弟子。庐山栖贤寂公。临川义直功臣院令达。达尤杰伟。两浙被其化。卒谥归寂。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次馀杭径山院释洪諲。俗姓吴。吴兴人也。年才十九于开元寺礼无上大师出家落饰。精加佛事罔怠巾瓶。二十二遣往嵩岳会善寺受满足律仪。俾诵大比丘戒。匝七日念终。遂习毗尼寻传经讲。自谓为僧有逸群事业。而归礼本师。曰汝于十二时中将何报答四恩三有。諲闻斯诘怃然失措。三日忘食。本师却招诱提耳方明本事。如是往还云岳次沩山。各为切磋。蔚成匠手。俄而会昌中例遭黜退。众人悲泣者。惋叹者。諲晏如也。曰大丈夫钟此厄会。岂非命也。夫何作儿女之情乎。时于长沙。遇信士罗晏。召居家供施。盖諲执白衣比丘法初无差失。涉于二载若门宾焉。大中初除灭法之律。乃复厥议。还故乡西峰院。至咸通六年上径山觐本师。明年无上大师迁神。众请諲嗣其法位。始唯百许僧。后盈千数。于时四众共居肃然无过。僖宗皇帝赐院额曰乾符镇国。中和三年仍赐紫袈裟。景福二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奏举登赐法济大师。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辞众而卒。霅溪戚长史写貌。武肃王为真赞传法弟子庐山栖贤寺寂公。临川义直。功臣院令达。达于两浙大行道化。卒谥归寂大师焉。初諲有先见之明。武肃王家居石鉴山。及就戍应募为军。諲一见握手。屏左右而谓之曰。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与佛法为主。后累立战功为杭牧。故奏署諲师号。见必拜跪。檀施丰厚异于常数。终时执丧礼念微时之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俗姓李。据云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断发出家,潜遁远游。至湖南,嗣石霜庆诸。后居邵武龙湖寺,历三十余年而卒。谥圆觉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李,唐末至五代初禅僧。据云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断发出家,潜遁远游。至湖南,嗣石霜庆诸。后居邵武龙湖寺,历30余年而卒。谥圆觉禅师。《五灯会元》卷六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神僧传·卷第九
释普闻。唐僖宗第三子。生而吉祥。眉目风骨清真如画。性不茄荤。僖宗钟爱之。然以其无经世意。百计陶写之终不可回。中和元年天下乱。僖宗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闻断发逸游谒石霜诸。诸与语叹异曰。汝乘愿力而来乃生王家。脱身从我火中莲也。闻夜入室问祖师别传事。诸曰。待按山点头即向汝道。闻因契悟。依止数岁。乃请遍游名山。诸曰。逢乾即止。遇陈便住。于是远游。过昭武抵大乾。遥望山巅蔚然深秀。问父老曰。彼有居者否。老曰。有一陈嗣者。久隐其中。因悟师言。即拨草至山。陈嗣一见乃分坐同住。因乞菜种于嗣愿求斗斛。嗣曰。岂有斗斛与之一合。遂入山垦种。后谷口之人相谓曰。前日僧入山经今不出。必为虎所啖。往视之见茅庐一所。行者数人指呼百诺。而重冈复岭菜已青矣。盖耕种菜者。乃山神所投。行者乃虎也。陈嗣觉师之胜乃曰。吾居此每苦恶兽毒虫之多。公来皆屏迹。道德非吾所及。吾种之缘其属公乎。既而道德播闻缁徒云集。遂成巨刹。忽有老人跪请曰。我乃龙也。家于此山以行雨。不职上天有罚当死。愿赐救护。师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虽然汝可易形来。俄化为小蛇。师以锡杖引入净瓶。良久风雷挟坐榻山岳摇振。师宴坐达旦。天宇澄霁蛇自瓶出。有顷复为老人形而谢曰。若非藉师法力则血肉腥秽此地矣。无以报德。山中无水何以安众。当以水延师道场也。即于峻谷穷源刮成石穴涌泉一泓。始虽涓涓终焉衍溢。遂成一湖。今在半山龙湖之名。盖始于此。冱寒不冰大旱不竭。其流四出灌溉田数百顷。邦人神之建祠其上。岁时享祀焉。今遇上元乃师诞辰。龙必朝谢有祥云瑞气之应。院之右十五里有隋义宁欧阳太守之庙。即今福善王也。庙食至是历二百七十馀载。其神极灵祸福此邦。民敬畏之牲牢享祭无虚日。师见而闵焉。一日杖策之祠下。说偈见意。复与之约曰。能食素持不杀戒乃可为邻。是夕里之父老梦神云。我今受禅师戒不复血食。祭我当如比丘饭足矣。如是易血食以斋羞。至今遵之。神人相安。神显灵异。护持此山。或云。师尝与神以道力角胜负。庙傍有松巨干参天。师举手拗下拂地三匝。而神实拂其二。遂屈而从之。一日集徒曰。吾将他适。院事付聪教二门人。乃说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以君。我敛目时齐听取。寺众凄然坚请且为佛法住世。师曰。汝等岂不知达磨只履西归普化全身脱去之旨耶。何以去来生灭视吾也。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应供。到彼僧房集。供罢就长者更觅一分与行者。长者谓师独行不诺所请。遂觅水一盂。噀杖为虎高驭而去。至开元寺。而龙湖寺僧至彼追之。乃祝之曰。吾不复归山中。已有聪禅师矣。故龙湖无开山祖师之塔。惟有跨虎庵基。为古今之證。又有禅师照水自写真像。至今存焉。敕谥圆觉禅师。凡有所祷其应如响。而院前有师所坐之杉。至今间生异花。
僧幼璋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4—927 【介绍】: 五代时僧。亳州谯人,俗姓夏侯,孜从子。七岁于扬州慧照寺出家。年十七具戒,二十五岁游方诸禅会,嗣白水本仁。归住天台山福唐院,移隐龙院。僖宗中和四年,收瘗浙东饥民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哀帝天祐三年,钱镠迎其出山,住杭州功臣堂,署志德大师。后请归山,钱镠为建瑞龙院居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幼璋。唐相国夏侯孜之犹子也。大中初。伯父司空。出镇广陵。璋方七岁。游慧照寺。闻诵妙法莲华经。于是跪伯父前。求出家。伯父难之。璋因不饮食。不得已许之。依慧远禅师剃发。又十年受具足戒。年二十五。游方。至高安。见白水。又谒署山。二大老皆器许焉。咸通十三年。见腾腾和尚者。于江陵。腾腾嘱曰。汝往天台。寻静而居。遇安即止。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憨拊之曰。汝却后四十年。有巾子山下菩萨。王于江南。于时我法乃昌。遂去。璋至天台山。于静安乡建福唐院。已符腾腾之言。又住隐龙院。中和四年。浙东饥疫。璋于温台明三郡。收瘗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乾宁中。雪峰尝见之。以棕榈拂子授璋而去。天祐三年。钱尚父遣使童建。赍衣服香药。入山致请至府。署志德大师。馆于功臣院。日夕问道。辞还山。尚父不可。乃建瑞龙寺于城中。以延之。禅者云趋而集。又契憨憨之语。尝谓门弟子曰。老僧顷年。游历江外。岭南荆湖。但有知识丛林。无不参问来。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各要知个去处。然诸方终无异说。只教诸人歇却狂心。休从他觅。但随方任真。亦无真可任。随时受用。亦无时可用。设垂慈苦口。且不可呼昼作夜。更饶善巧。终不能指东为西。脱或能尔。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事。若是学语之流。不自省己知非。直欲向空里采花。波中取月。还著得心力么。汝今日各自退思。忽然肯去。始知。瑞龙老汉。事不获已。迂回太甚。还肯么。天成二年丁亥四月。璋从尚父乞坟。尚父笑曰。师便尔乎。遣陆仁璋者。择地于西关建塔。塔毕。璋往辞尚父。嘱以护法恤民。还安坐而化。阅世八十有七。坐七十夏 诏改天台隐龙。为隐迹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瑞龙禅师。幼璋。唐相国夏侯孜犹子也。大中初。伯父司空。出镇广陵。师方七岁。游慧照寺。闻诵妙法莲华经。于是跪伯父前。求出家。伯父难之。师因不饮食。不得已许之。依慧远禅师剃发。又十年受具足戒。年二十五游方。至高安。见白水。又谒署山二大老。皆器许焉。咸通十三年。见腾腾和尚者于江陵。腾腾嘱曰。汝往天台。寻静而居。遇安即止。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憨拊之曰。汝却后四十年。有巾子山下菩萨。王于江南。于时我法乃昌。遂去至天台山。于静安乡。建福唐院。已符腾腾之言。又住隐龙院。中和四年。浙东饥疫。师于温台明三郡。收瘗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乾宁时。雪峰尝见之。以棕榈拂子。授师而去。天祐三年。钱尚父遣使童建。赍衣服香药。入山致请。至府。署志德大师。馆于功臣院。日夕问道。辞还山。尚父不可。乃建瑞龙寺于城中。以延之。禅者云趋而集。又契憨憨之语。尝谓门弟子曰。老僧顷年。游历江外岭南荆湖。但有知识丛林。无不参问来。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各要知个去处。然诸方终无异说。只教诸人。歇却狂心。休从他觅。但随方任真。亦无真可任。随时受用。亦无时可用。设垂慈苦口。且不可呼昼作夜。更饶善巧。终不能指东为西。说或能尔。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事。若学语之流。不省己知非。直欲向空里采花。波中取月。还著得心力否。汝今日各自退思。忽然肯去。始知瑞龙老汉。事不获已。迂回大甚。还肯么。天成二年丁亥四月。师从尚父乞坟。尚父笑曰。师便尔乎。遣陆仁璋者。择地西关建塔。塔毕。师往辞尚父。嘱以护法恤民。还安坐而化。阅世八十有七。坐七十夏。诏改天台隐龙。为隐迹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5—919 【介绍】: 五代时僧。郓州东平人,俗姓王。少依本州北菩提寺。唐懿宗咸通六年落发,后至滑州开元寺受戒。初攻律学,后弃而修禅。至江陵,白马寺僧慧勤荐其往从翠微无学,遂师之。僖宗文德元年,往居上蔡大通禅苑。昭宗光化中,居鄂州清平山安乐院。卒于寺。后周时谥法喜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僧。俗姓薛,字茂圣。宣宗大中间,曾作诗送陆肱应试。僖宗乾符间,依徐州节度使薛能。后住荆州。昭宗景福间入京。光化间为文章供奉,赐紫。后复归荆州。与诗人方干、郑谷、李洞、司空图等为友。卒年逾九十岁。诗法贾岛,长于五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诗僧。俗姓薛,字茂圣。宣宗大中间,作诗送陆肱赴试。僖宗乾符间,依徐州节度使薛能。后住荆州。昭宗景福间入京。光化间为文章供奉,赐紫。后仍归荆州。曾卜居庐山、峡州、潭州等地,与诗人方干、郑谷、吴融、李洞、司空图等为友。卒于梁太祖开平以后,享年逾90岁。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三。其诗师法贾岛,尚苦吟,长于五律,诗境清寂,多抒出世之情。初于光化间由颜荛编为《颜上人集》。宋代存《荆门集》5卷、《尚颜供奉集》1卷,今皆不存。今存影宋书棚本《尚颜诗集》1卷,收入《唐五十家小集》。《全唐诗》存诗3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尚颜,生卒年里贯均未详。俗姓薛,字茂圣。唐末五代诗僧。工五言诗。咸通、乾符中,受知于徐州节度使薛能。后居荆门十年。昭宗光化中入京,以文章供奉内廷,赐紫。又曾居庐山、潭州、峡州等地。卒年九十馀。与诗人方干、陈陶、陆龟蒙、郑谷、司空图、吴融、李洞、齐己等均有唱和。有《荆门集》五卷,已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颜荛《颜上人集序》
(尚颜)少工为五吉诗,天赋其才,迥超名辈……故许州节度使尚书薛公字大拙,以文人不言其名、擅诗名于天下,无所与让,唯于颜公,许待优异。
唐音癸签
尚颜诗不入声相,直以清寂境构成,当时人叹其功妙旨深,非诬也。
僧怀溢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7—934 【介绍】: 五代僧。福州闽县人,俗姓刘。刘瞻子。九岁于立磨山出家。后往中岳,历参名师,终师灌溪志闲,得悟禅旨。僖宗广明初,被选为十驾前供奉之一,敕赐福田禅师,再赐大自在禅师。昭宗时,赐号光化大师。天复元年,以疾请归。至江西。钟传礼重之,请住龙沙山。后住洪州云盖山龙寿院,开堂授徒三十余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姓名不详,号无能子。幼博学寡欲,善思辩。曾授徒讲学。后避乱栖泊四方。僖宗光启三年,游寓左辅,著《无能子》三卷,谓君主之制违反自然,倡道家服气和坐忘修行法。
僧贞峻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7—924 【介绍】: 五代时僧。郑州新郑人,俗姓张。年十四,投汴州相国寺出家。年十八升论座。于嵩山受戒后,住封禅寺,学新章律疏。年二十三,策名讲授,时人称奇。唐昭宗大顺二年,相国寺遭火焚,寺众坚请贞峻归为本寺上座。数年后,重建寺宇,被请为新章宗主,复开律讲。后梁时,临坛秉法,度僧尼三千余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郑州新郑张氏子。年十四。依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诵习净名仁王等经。不久即能暗忆不忘。后既缁薙。听俱舍论。年十八。升座弘演。冠岁纳戒于。嵩山会善寺。因挂锡封禅寺。盖今之开宝院也。新章律疏。探索玄微。而讲授之。勤未尝小怠。时年甫二十三尔。大顺二年。相国寺灾。涤地皆尽。耆宿以为非大福德力。莫可以再成就。或曰峻其庶几。于是相率以请峻。则无所辞让。归以上座职自任。未一纪而檀越旁午。寺之堂气廊庑一新。众推为新章宗王。僧尼弟子。百五十馀人。操行高洁。诚有足以动物者。故能坐致功业如此。同光二年。夏四月十二日。微疾而终。春秋七十八。法腊五十八。葬祔慧云禅师之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贞峻。姓张氏。郑州新郑人也。唐张果先生之裔孙。今荣阳有张果里。其坟楸槚存焉。峻风度宽裕髫龄不弄。年十四忽超然离俗。人莫我知。虽二亲褰衣昆弟截路。终弗能沮之。乃投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神机骏发乍观可惊。虽背碑覆棋彼不足多也。未几讽彻净名仁王诸经。计数万言。时同侪戏之曰。汝是有脚经笥也。峻辞让斯题恭逊而已。及削染为僧形。即听俱舍论。随讲诵颂八品计六百行。至十八升论座。年满于嵩山会善寺戒坛院纳法。因栖封禅寺。今号开宝律院。学新章律疏。二十三策名讲授。长宿积奇。当大顺二年灾相国寺。重楼三门七宝佛殿。排云宝阁文殊殿里廊。计四百馀间都为煨烬。时寺众惶惶莫知投迹。或曰。如请得峻归寺寺可成矣。乃相率往今开宝。坚请峻归充本寺上座。前后数年重新廊庑。殿宇增华。又请为新章宗主。复开律讲僧尼弟子日有五十馀人。执疏听采。峻之律行冰雪相高。署无裸意寒止袷衣。食惟知量清约太过。乾化元年临坛秉法。及梁朝革命。所度僧尼计三千馀人。以同光二年夏四月十二日微疾而终。春秋七十八。法腊五十八。葬于寺庄。袝慧云禅师塔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称纸衣和尚。唐末禅僧。嗣临济义玄。后住涿州。《景德传灯录》卷一二、《天圣广灯录》卷一三有传。《天圣广灯录》收诗偈42首,内4首设喻演说禅理,余38首吟咏禅门历代祖师之遗迹,《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嗣云居道膺,又曾参夹山善会、径山洪諲。后归浙中,住杭州(一作越州)佛日寺,世称佛日和尚。《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二〇、《五灯会元》卷一三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