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20  121  122  123  124  126  127  128  12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慧绰( 慈辩 )
释成明( 马 )
释成觉( 慈懿大师 )
释戒香( 林 )
释择崇(常庵 )
释文或(文宝大师 )
释文英( 苏 )
释斯受(用堂 别称 希有 )
释昙莹(萝月 别称 易僧 )
释显万(致一 )
释显彬(守中 周 )
释普信(梦庵 )
释普济( 杨 )
释普融(别称 普融知藏 )
释普闻( 普闻 龙湖 圆觉禅师 )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有慧绰者。山阴陆氏子。当以荫得官辞之。从师(别峰印禅师传)祝发。得记莂。遁迹岩岫。终身不出。师既示寂。上为敕有司。定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极方外之宠。师说法数十年。所至门人。集为语录。晚际遇寿皇。被宸翰咨询法要。皆对使者具奏。别具行世。此不悉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成明,洪州(今江西南昌)人。俗姓马。事见《青琐高议》别集卷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成觉。代州张氏子。方学语。能诵金刚般若。父母异之。𢹂送善住院。希公为童子。希公道望赫然。赐号慈懿大师。移住清凉寺。慈懿以师亲侍。日久心知为法器。一日谓之曰。古人谓出家为大丈夫。所以为大丈夫有四事。近知识。问正法。思义理。如说修行。是也。后生可畏。无以吾老滞守一隅。尔其行乎。由是遍访师匠。依明教大师最久。故于惟识一宗。洞明底蕴。后大弘其道。时人谓。慈懿以知人有子。明教以传法得人。师尝示学者曰。学道人。持心有三要。曰大。曰专。曰远。大。则佛祖得处。我必得之。不为人天小利所牵。专。则惟究一事。不为名相所引。远。则以證为期。死而后已。具此之心。必能至道。务实去华。其言大率如此。年八十而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戒香,俗姓林,兴化(今福建仙游东北)人。居台州真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保宁玑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择崇,号常庵,宁国府(今安徽宣州)人。住饶州荐福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黄龙德逢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或,号文宝大师。事见《吟窗杂录》卷三二。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文英者。姓苏氏。泉州人。往来商成都。富钜万。留意禅悦。忽若有悟。尽捐赀。移书别妻子。祝发于嘉祐院。妻子万里。入蜀访之。师绝不复见。坚坐一室历三日。寂无人声。妻子知师志不可夺弃去。以故声望愈高。凡四坐道场。住超悟最久。超悟者。大慈三大院之一也。实承灰烬之馀。师鸠工庀徒。创建禅宇。凡为屋千楹。阐龙宫。藏贝叶。规模恢敞。气象雄特。始成而旁院复火。势且延及。师亟白府。毁正寺之三门。以绝之。请后自建。火乃止而三门复新。院始无田。师合施者金钱。且请废寺之产于官。成三百亩。以备香积。故超悟耽耽为大丛林。皆师力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斯受。字用堂。台黄岩杨氏子。年十四。入三童山香积寺。依存方上人为师受具。游历诸方。咨叩耆宿。得心学要领。自灵隐病归三童。日行首楞严三昧。于不离见闻缘超然入佛地语。致疑。力究无入。忽闻舂碓声。恍然自省。偈曰。六祖当年不诵经。肩柴放下便传灯。谁知千载今犹在。秋月长廊捣碓声。自是行业日进。善书。以黄金为泥。书法华华严楞严圆觉般若及方等诸经。又于帛上。金书法华塔一座。极其精妙。当时称希有。将终坐床上。诵法华经。不辄卷毕。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昙莹,号萝月,嘉兴(今属浙江)人(《四库全书·珞琭子赋注提要》)。住临安退居庵,洪迈曾见其说《》(《容斋随笔》卷一“坤动也刚”条)。有《珞琭子赋注》二卷传世。今录诗七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嘉禾人,号萝月。以谈《》名,时称易僧。有《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显万,字致一,浯溪僧。尝参吕本中。有《浯溪集》(《宋诗纪事》卷九二),已佚。今录诗十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显彬,字守中,俗姓周,安吉(今属浙江)人。住宝梵寺。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九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信,号梦庵。住涟水军万寿寺。为南岳下十五世,胜因咸青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十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普济者,姓杨氏,姚安人。曾与净妙澄同开水目山,山旧无泉,普济以杖卓之,泉随涌出,人呼卓锡泉云。澄本滇池高氏子,世辅大理段氏,袭爵国公。因读《楞严》至“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处有省,竟叩支凝,获大解悟,即从剃染,后开水目山。段氏为建刹,乃赠“净妙”之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普融知藏,古田(今福建古田东北)人。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全宋诗
释普融,古田(今属福建)人。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礼同乡普融者。至五祖。祖举倩女离魂话问之。有契。呈偈云。二女合为一媳妇。机轮截断难回互。从来往返绝踪由。行人莫问来时路。后凡遇僧来谒。则操闽音诵俚语曰。书头教娘勤作息。书尾教娘莫瞌睡。且道中间说甚。僧拟议。即推出。尝掌藏钥。诸方称融智藏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闻,能诗,《说郛》中存有《诗论》一卷。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普闻。唐僖宗太子。生而吉祥。眉目风骨。清真如𦘕。不茹荤。僖宗钟爱之。然以其无经世意。百计陶写之终不回。闻霜华之风。梦寐想见。中和元年。天下大乱。僖宗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不相保守。闻断发逸游。人无知者。造石霜。诸与语叹异曰。汝乘愿力而来乃生帝王家。脱身从我。火中芙蓉也。闻夜入室。恳曰。祖师别传事。肯以相付乎。诸曰。勿谤祖师。曰天下宗旨盛大。岂妄为之耶。诸曰是实事。曰师意如何。诸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说破。闻俯而惟曰。大奇。汗下再拜。即日辞去。至邵武城外。见山郁然深秀。问父老。彼有居者否。曰有一苦行。隐其中。闻拨草。望烟起处独进。苦行见至。欣然让其庐曰。上人当兴此。长揖而去。不知所之。闻饭木实饮谷而住十馀年。一日有老人来拜谒。闻曰。丈夫家何许。至此何求。老人曰。我家此山。有求于师。然我非人龙也。以疲堕行雨不职。上天有罚。当死。赖道力可脱。闻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虽然汝当易形来。俄失老人所在。视座榻旁。有小蛇尺许。延缘入袖中屈蟠。暮夜风雷挟坐榻。电砰雨射。山岳为摇振。而闻危坐不倾。达旦晴霁。垂袖蛇堕地而去。顷有老人至。泣泪曰。自非大士之力。为血腥秽此山矣。念何以报厚德。即穴岩下为泉曰。他日众多无水。何以成丛林。此泉所以延师也。泉今为湖。在半山。号龙湖。邦人闻其事。富者施财。贫者施力。翕然而成楼观。游僧至如归。湖之侧有神。极灵祸福。此邦民俗畏敬之。四时以牲飨祭。闻杖策至庙。与之约曰。能食素持不杀。戒乃可为邻。不然。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山不可居乎。是夕邦之父老。梦神告语曰。闻禅师为我受戒。我不复血食。祭我当如比丘饭足矣。自是神显异迹。护持此山。闻将化。令击钟集众。跏趺而坐。说偈。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于是敛目安坐。寂然良久。撼之已化矣。塔于本山。谥圆觉禅师。史不书名。但书僖宗二子。建王宸。益王升。然亦失其母氏位。及薨年月。传不书。闻受业受具所。读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疑石霜亦其落发师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