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571,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111 112 113 114 115 117 118 119 120 下一页
释道坚( 王 )
释圆脩( 潘 号 鸟窠禅师 )
释大光( 唐 大光 )
僧慧琳( 裴 )
僧上恒( 饶 )
僧天然(世称 丹霞和尚 智通禅师、智通塔号妙觉、智通 )
释道行( 梅 )
僧道标( 秦 世称 西岭和尚 号 西岭草堂 )
僧甄公( 鲁 )
伏牛上人( 李 世称 伏牛和尚 )
僧慧涉( 谢 )
僧惟悫( 连 号 资中疏云、资中疏 )
僧智藏( 皮 号 律虎 )
释道通( 何 )
其它辞典(续上)
僧自觉( 南康郡王 )释道坚( 王 )
释圆脩( 潘 号 鸟窠禅师 )
释大光( 唐 大光 )
僧慧琳( 裴 )
僧上恒( 饶 )
僧天然(世称 丹霞和尚 智通禅师、智通塔号妙觉、智通 )
释道行( 梅 )
僧道标( 秦 世称 西岭和尚 号 西岭草堂 )
僧甄公( 鲁 )
伏牛上人( 李 世称 伏牛和尚 )
僧慧涉( 谢 )
僧惟悫( 连 号 资中疏云、资中疏 )
僧智藏( 皮 号 律虎 )
释道通( 何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5 【介绍】: 唐僧。博陵望都人。少于本州开元寺出家。肃宗至德二载,于镇州受戒。寻往灵寿禅法寺,习律论九年,造其微旨。代宗大历元年,卜居平山重林山院。恒赵节度使张忠志礼重之。后住镇州大悲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博陵望都人也。幼从开元寺沙门知钦出家。至德二年。以试经获度。即受具戒。复习经律论于灵寿县之禅法寺。研玩九年。皆臻閟奥。大历元年九月。徙居平山县之重林山寺。清溪白石。诚得隐遁之胜。袒肩跣足以游。掇蔬拾橡以食。虎狼交迹勿恤也。二年五月。节度使张君。以旱暵造山。谒觉祷雨。随祷辄沾足。张君由是事之勤恪。鼓铸大悲千手眼观音像四十九尺。盖以表平生所发四十九愿也。始结小庵其旁以馆。工佣徒隶。后遂拓之以成大寺。正今所谓大悲者。觉尝夜称佛号。至三鼓。恍见金色光明三道烛地。而弥陀佛观音势至立空中。佛独伸臂摩觉顶。且呼觉名字曰。汝当利物守志无悛。贞元十一年二月之望。又闻神人报曰。师必于今岁入灭。其年六月十三日。果卒于大悲寺。十三年四月十八日。迁神龛葬于寺南。五季显德初。诏泉府治其象以资国用。方炽炭从事而工遽踣。至今像犹𮌎顶穿穴。宋受禅。诏完备如初。 唐天竺僧。史亡其名。始韦皋武子生三日。其家饭僧于堂上。姆抱皋遍求祝愿。有天竺僧。独谓其父。善视之。异日必能树功西陲。进位北阙。韦氏门户。赖之以兴起焉。其父因问故。曰儿前身诸葛武侯也。武侯佐昭烈承汉统。而蜀民德之。感念之至。而识乘之生遂君家。则君家之福。宜与此儿相似也。且武侯既有施于蜀。则今之来者将享其报。盖吾佛所谓业缘者是已。其父心以为然。后皋用张镒荐知陇州。及李楚琳杀镒。皋即帅凤翔朱泚诛之。易名奉义以旌焉。加皋礼部尚书。兴元初。徵为左金吾卫将军。贞元中。尹成都南蛮吐蕃入𡨥。屡立战功。封南康郡王。进位大尉。卒贵显于蜀。则僧之言。果信弗诬。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自觉。博陵望都人也。稚齿厌于俗态。俄白亲老言。儿乐从佛求度世去。二亲惊愕咄咤俾去。然无惭怍再拜请命。乃强礼本部开元寺知钦。钦观其志气弗群。立字曰自觉。训之曰。汝闻名思义。答曰。佛种从缘起。唯听明诲矣。既而诵经及格蒙度。至德二年年满镇州受具足法。即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皆造微也。便言。当入太行山于一磐石上结茅庵三亩小溪为兰若。不亦快乎。大历元年九月晦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果应所求。遁迹自娱。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觉则跣足经行。冬则右肩偏袒。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迹重复。唯拾果采蔬卯时一食。时恒阳节度使张君患炎旱。闻觉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张语之曰某无政术致累百姓。三年亢阳借苦引咎。自责良无补矣或云。龙王多依师听法忘其施雨愿师垂救旱之誓。有如白水如念苍生。请辍禅定略入军府。觉乃虔恪启告龙神。未移晷刻天辄大雨。二辰告足。张帅归向勤重。若孝子之事父母焉。觉始入法已来。学诸佛因中誓愿。其数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次愿造铸大悲像寺。及乎发言响应。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举高四十九尺。梵相端严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随成。今城西山大寺是欤。遂于坛前诵念至三更。见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见弥陀佛。观音势至左右翼从。佛垂金臂呼自觉声。渐下云来摩其顶曰。守愿勿悛无宜懈废。利物为先。汝去吾随任从汝意。言毕云收杳无眹迹。觉以愿心酬毕。返山林之间择送终之处。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现半身。若毗沙门状。谓曰。师今岁灭度矣。举手谢神人曰。往来定分吾闻命矣。其年六月十四日。奄归寂灭。门人欲奉神龛归山寺。州府人苦留。终于大悲寺南迁塔焉。则十三年四月八日也。其大悲为恒阳奇事。感应潜通。至周显德初。敕铸九府圆法。天下铜像一例除毁。时州人相率出钱赎此像。不允。登即炉橐镕冶。真定之人莫不悲悼。时炭炽飞烟无之。从顶至胸旋收铜汁。斯须计料匠氏暴卒。自此罢工。迨宋太祖神德皇帝。追铸令全。代忏前事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丹阳王氏。初于牛头山慧忠禅师处。有寤省。大历元年隐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汉。客寄慈恩寺。元和初。相国燕公镇汉南。延致问道。为大造伽蓝于凤林关外。以接来学。其施予供养繁厚。说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释道坚。姓王氏。丹阳人也。初发心于牛头山慧忠禅祖。大历元年栖隐池州南泉山。后诣襄汉泊慈恩寺。元和初载相国燕公镇于汉南。深相钦重。问道周勤。施供繁沓。遂于凤林关外造寺请居。二年示灭。春秋七十三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之潘氏子。蚤年祝发。即纳戒于嵩阳会善寺研穷经论。俄礼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遂明心要。居无何。浮杯抵吴越。入秦望山。见松有盘屈可坐者。因跏趺其上。风雨霜露无所避。虽鹊巢其旁相安也。如是阅四十寒暑。世谓鸟窠和尚云。每郡太守至。闻其名。计不可以屈致。必躬造其下见之。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爱。始治庵其地。请为众说法。且造招贤伽蓝。以待燕息。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凝然归寂。寿九十九。腊八十。葬之石甑山下。南岳沙门惟贞铭其塔。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圆脩。姓潘氏。福州闽人也。生而岐嶷长而俊迈。忽思拔俗寻事名师。剔发变衣。年满于嵩阳会善寺纳戒。既而仪表容与日新厥德。研穷经论。俄约观方。遇百丈山海禅师根教相符遂明心要。持杯振锡而抵于杭。见秦望山峻极之势有长松枝繁结盖。遂栖止于松巅。时感鹊复巢于横枝。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太守到任。则就瞻仰。号鸟窠禅师焉。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请下结庵者至于三四。或为参请者说法。裴侯命八属宰官同力造伽蓝。移废额曰招贤。以居之。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归寂。享年九十九。僧腊八十。杭之累政良守无不倾重。税驾树阴请谈玄极。不觉更仆移辰矣。今塔在石甑山下。南岳僧唯贞为塔铭焉。近有盗发其塔。且多怪异。止收得铭志而已。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唐氏。湖州之安吉人。母梅。感异梦生光。及薙落。诵法华经。三月即能忆持。游京师。肃宗燕见之熟视之曰。畴昔之夜。朕梦。僧声演大乘。而口出光明者。兹非其人乎。因赐今名。属上生辰。召齐于定国寺。馆之千福寺。看经道场。遣中官赵温等。宣谕以送。仍赐墨敕。许随意住持天下名山。后徙蓝田精舍。精舍之僧先梦。天童降谓曰。大光经声。彻于有顶。功德不可量也。一日忽有臂从天下。抚其心匈。又梦。僧引乳使光吮其湩。自尔神形舒畅。气貌融裕。久之山行。偶坠穷谷龙泉中。心不迷乱。但发愿持多宝塔品十万遍。俄觉此身跃然而出。如有物捧持之者。龙朔初。诏住资圣寺。寺即赵国公长孙无忌宅也。二年诏为文德皇后追福。七年资圣灾。栋宇器物俱烬。惟诸经卷无所损。事闻。所赐殊渥。百姓亦捐弃财币盈钜万。寺以再成。未几。疏乞归省。诏未即允。光随得疾莫疗。欲赴水死。强起跨驴往。驴伏不行。乌群噪其上。人稍知之。交开谕乃解。复顶戴经卷行道。寻有诏允所请。既归。构塔于乌程。日持多宝品。以偿昔愿。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韦元甫。表请光为六郡持念之首。且为别立道场。大历间。鲁公颜真卿刺郡。乌程宰则李绅公垂之父也。绅生未期而疾作。名光脩治佛事而愈。绅小字光。盖以此。贞元中。绅官于朝。间出刺拜于持经道场。永贞元年十二月既望之夕示灭。寿七十。绅时以相国制文勒碑。噫荣矣。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大光。俗姓唐氏。生于邑之安吉也。母梅氏寄孕而梦协灵祥。在娠乃恶荤臭焉。既诞能言。不为戏弄。未龀之岁思求佛乘矣。愿念法华三月通贯。经声一发顽鄙革心。及遂出家而寻登戒。西游京邑。朝见肃宗帝召对禁中。拱而叹曰。昔梦吴僧口持大乘五光随发。音容宛若适朕愿兮。因赐名大光。属帝降诞节斋于定国寺。因赐墨诏。许天下名寺意往者住持。令中官赵温送于千福寺住持经道场。其诵经作吴音。辽辽通于圣听。帝甚异其事。令中官而宣谕焉。后居蓝田精舍。先期而寺僧梦天童来降曰。大光经声通于有顶。光一日宴坐自见神手从天而下抚其心。乃忆先达抱玉大师尝志斯言。令高其法音当有神之辅翼。又别夕梦神僧乳见于心命光口吮。自尔功力显畅形神不劳。又寻山探幽偶坠穷谷。龙泉莫测沦溺其间。心灵了然都无惑乱。因思本经多宝塔。为诚愿持此支品十万遍。恍然奋身脱泉。若有神捧焉。后诏住资圣等。此寺赵国公长孙无忌宅。龙朔二年为文德皇后追福造。长安七年遭火荡尽。唯于灰中得数部经。不损一字。以事奏闻。百姓舍施。数日之间已盈钜万。遂再造其寺。光览此经倍加精进。后以偏感有亲在吴未答慈力。表乞归省养。诏旨未允。遂生有妄之疾。策蹇强力将投于渊。驴伏不前群乌拂顶。心既晓觉疾亦随瘳。乃以经顶荷行道。忽有诏许还。既止乌程构营宝塔。日持华偈成报往愿焉。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韦元甫表请。光为六郡别敕道场持念之首。大历癸丑岁颜鲁公真卿领郡。相国李绅父为乌程宰。绅未期岁。乳病暴作而不啼。不鉴者七辰。召光至命乳母洗涤焚香。乃朗讽经分别功德品。遂超席而坐拱手开眸。光授饮杯水令强乳哺之。疾乃徐愈。光笑而谓曰。汝何愿返之遄速乎。因以光名易绅小字。贞元中绅重游霅上。泊舟之次。光早迟伫于溪侧而笑言。戏抚之若稚孺焉。后绅刺于吴兴饮醉于馆。光引宿于道场。夜分将醒白光满室朗然若昼。往觇光公宴坐梵音方作。光起面门如开毫相。经音向息光色随敛。绅归京相辞。光曰。汝得径山之言。吾则无以为谕。行矣自爱。去留有时。他日位处庙堂。以教法为外护乎。永贞元年十二月黑月既夕示灭于持经道场。兽嗥鸟坠。山木惊振。异香芬馥信宿不消。刺史颜防深怆悼之。光一纳四十岁无浣濯。而戒香郁然。一饭七十载。徵验绝多。故相李公绅。素于空门寡信颇规僧过。而敦重光公。自著碑题云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布衣杨夔书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820 【介绍】: 唐僧。疏勒国人,俗姓裴。住京师西明寺。始事不空三藏。通内外学,尤精训诂,引用各类字书,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即《一切经音义》,亦称《慧琳音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本疏勒国人也。冒姓裴氏。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究。尝谓翻梵成华。华简而梵细。简则意遗。细则语衍。然而俾其意不至遗。语不至衍。非夫淹该博综。易足臻尔。于是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以参合之。撰大藏音义。自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成一百卷。置其本于西明大藏。使京邑传写。十五年庚子卒。寿八十七。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慧琳。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诂训靡不精奥。尝谓翻梵成华。华皆典故。典故则西乾细语也。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贮其本于西明藏中。京邑之间一皆宗仰。琳以元和十五年庚子卒于所住。春秋八十四矣。殆大中五年有奏请入藏流行。近以海中高丽国虽三韩夷族偏尚释门。周显德中遣使赍金。入浙中求慧琳经音义。时无此本故有阙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15 【介绍】: 唐僧。临川人。俗姓饶。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德宗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与姜公辅、颜真卿等友善。坐坛二十余年,卒于庐山东林寺,白居易为作《石塔铭》。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饶氏。临川南城人。志学之年。从舅氏出家。日诵佛经。计千言。逮壮从南岳大园师得戒。而听禀虽勤。惮于远涉。大历中。请隶景云寺。以便侍养。亟淹岁序。脩习无亏。尤于南山事钞讲贯通畅。贞元初。徙居预章龙兴寺。与庐阜法贞。天台灵祐。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琎。友善。又相国姜公辅。鲁公颜真卿。杨冯韦丹。四君子游故四分迁善灭罪之说。所利益者多矣。坐甘露坛二十许年。剡浮震旦男女。获度者。一万五千馀人。元和十年。示微疾。十月己亥。化于庐山之东林寺。葬全身于南冈石坟。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门人等。树松柏。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上恒。姓饶氏。临川南城人也。童而有知。志学之年发心舍家。从母党在空门而求摄受。教诵佛典日计千言。壮齿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而听涉精苦。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请隶于景云寺修习无亏亟淹年序。南山事钞讲贯尤专。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与庐阜法真天台灵祐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琎游也。埙篪合韵水乳相资。法付王臣。故与姜相国公辅颜鲁公真卿杨凭韦丹四君友善。提振禁防。故讲四分律。而迁善灭罪者无央数众。坐甘露坛二十许年。十有八会。救拔群生。剡浮东震男女得度者一万五千馀人。元和十年微云乖悆。十月己亥化于庐山东林寺归全身于南冈石坟。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门人等树松柏。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姓氏里居不详。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穆宗长庆四年(824)卒。谥智通禅师。《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全唐诗续拾》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执㸑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脩。无法可證。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不知何许人也。少入法门而性梗槩。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思召其自体得实者。为立名天然也。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会。寂以言诱之。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事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谒见石头禅师。躬执爨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造江西大寂。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寺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刘轲撰碑。敕谥智通。塔号妙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梅氏子。父为衙吏。行少知书。卒以造秀贡天府。有僧。分卫过其家。行与语。妙得禅指。遂辞父母。学空法。仍禀四明山保寿院智幽为师。既游南岳。闻江西大寂之道。又往依焉。后居罗浮山石室中。木精水怪。往往变现。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肃。衣冠华楚。再拜稽颡。谓行曰。我居是间。仅二百载矣。今乃获脱苦受乐。皆师化力所及也。宝历九载疾终。寿九十五。寻于别峰。树塔以葬。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道行。姓梅氏。会稽人也。父为越州衙吏。行弱龄知书。比成造秀。有僧分卫。行接之谈道颇精禅观。遂求出家。至四明山保寿院智幽所。禀训进修。拾薪汲水。后游南岳闻江西大寂道化。往亲附焉。思养圣胎。见罗浮奇异。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长溪。仙人仙禽玉树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行居于石室默尔安禅。然或山精水怪往往惊鸣。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华楚。再拜稽颡云。我居此中仅二百载。今因师住冥感匪躬。逍遥脱苦归人趣受乐矣。其感物多此类也。宝历九载疾终。春秋九十五。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岁。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见而抚其顶曰。此儿目如青莲。苟能舍家。以从吾游。必有善称。其父以为然。至德二年。诏天下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听为比丘。标以其选得度。仍隶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师。受具于灵光寺。时已推其善于护持。贞元中。别治室西岭下。谓之草堂。而吟啸之乐。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杭人号西岭和尚。辞章高媲古作者。与吴兴如昼。会稽灵彻。相酬唱时。语见昼传。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圣贤豪杰为人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呜呼品藻之极至。引天地人。以匹拟之。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故一时名公钜卿。林下英彦。莫不绸缪投分。慷慨论交。长庆三年六月七日。示灭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寿八十四。腊五十八。开成五年郑素卿。立碑颂德焉。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标。富阳秦氏。七岁。神气清茂。有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至德二年。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师首中其选。得度。居南天竺寺。护戒甚严。永泰中。住持奏赐寺额。居十二年。其徒多归之。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怡然养浩。不干人事。尤工诗章。搜鍊精巧。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称西岭和尚。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长庆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标。富阳人也。俗姓秦氏。其远祖与羸同姓。世为汧陇大族。及晋东渡衣冠随之。后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故州里尊奉之。标生则孤明。长而深趣。老而坚固。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莲。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苟能舍家必有善称。不然乘云霓薄天汉。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请。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标首中其选。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经一十二载。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共之。贞元中以寺务克丰。我宜宴息。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葺茅为堂。不干人事。用养浩气焉。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辞体古健比之潘刘。当时吴兴有昼。会稽有灵澈。相与詶唱递作笙簧。故人谚云。霅之昼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每飞章寓韵。竹夕华时。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还京师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名实两全品藻斯当。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右仆射韩公皋。礼部侍郎吕公渭。滑毫节制卢公群。襄阳节制孟公简。同州刺史李公敷。凤翔尹孙公璹。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刘公长卿。户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枢。秘阁严维。小谏朱放越。廉问薛戎夕。拜卢元辅。常州释元浩。润州释南容。金华释乾辅。吴门释光严。上都释智崇等。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腊五十八。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皆得师之法。仿仰不遑。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9 【介绍】: 唐僧。江陵人,俗姓鲁。七岁通诗,应州举,三上中第。未及释褐,与僧议论玄理,遂投荆州福寿寺出家。后至洛阳昭成讲法,复至嵩山参礼,得畅心诀。后住苏州楞伽山。白居易守郡时,曾与其谈道。晚年出住流水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鲁氏。江陵人。世为儒生。七岁诵诗能通大义。益壮与计偕。三上礼部。仅一中第。而未及释褐间遇沙门谈论空法。乃投福寿寺辨初师。求披薙。始业经论。尝于洛之昭成寺。升座阐化。复礼嵩山寂禅师得心要。南游丹阳茅山。寻挂锡于苏之楞伽山。参扣者四远而至。时乐天居易白公。方牧是郡。每接见。必披襟解带。游神理妙。而深入甄之阃阈。因坚请出山。居流水寺。不乐也。未几还旧隐。大和三年。示微疾而终寿九十。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塔葬焉。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甄公。姓鲁氏。江陵人也。少而警慧。七岁诵通诗雅。遂应州举。三上中第未释褐。与沙门议论玄理。乃愿披缁。投福寿寺辩初法师以为模范。后于洛京昭成寺讲法数座。因礼嵩山禅师通畅心决。方至丹阳茅山。寻挂锡于苏州楞伽山四远参玄者胼肩叠足矣。时白乐天牧是郡。接其谈道不觉披襟解带。心游无物之场得甄之阃阈矣遂坚请出水流寺。不乐安止。以山水为娱情之趣耳。太和三年示疾云终九十岁。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1—821 【介绍】: 唐僧。湖州吴兴人,俗姓李。早岁投径山出家。受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好隐栖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称伏牛和尚。曾至龙门、王屋、嵩山寻访古迹,与丹霞天然为莫逆交。作《三伤歌》,劝诫世人,宣扬禅旨,盛传当世。后卒于随州开元寺。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1—821 俗姓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岁投径山出家,受具足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好隐山谷,常住伏牛山,世谓之伏牛和尚,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尝寻访古迹于龙门、王屋、嵩山,作《三伤歌》,盛传当世。穆宗长庆元年(821)卒于随州开元寺。《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景德传灯录》卷三〇、《鉴诫录》卷一〇收诗3首。《全唐诗外编》录此3诗,署伏牛上人。敦煌遗书斯五五五八卷存2首,但云为香严智闲作。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涉。俗姓谢氏。会稽人也。即东晋太傅安之后。是知杰气英灵间代而出。律梁拔俗异世岂无。涉为人清素戒节孤峻。好寂为乐不栖名闻。以大历之初。于金陵庄严寺遇牛头山忠禅师。一言知归。遂命入室授其法要。服膺道化。待之弥载。不惮其劳。洎忠捐世踵武兹岭。无游人境。一衣方丈操节弥高。自是以来问道者众。四维方域无不沾洽。五十年中翕然归德。以长庆二年终于山院。春秋八十有二。门弟子惟晏等。奉全师礼建塔于寺之西北。勒铭纪德。若考师之艺文。则草堂庐岳各美于当代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上党人,俗姓连。居京师崇福寺。有《楞严经疏》。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连氏。齐大夫称之后。上党潞人。九岁从舅氏之有名称于释门者出家。久之辞去游学。教旨禅宗毗尼之道。靡不探讨。年四十。犹宿留京辇。时故相房公融。已捐馆舍。其子弟居赐第。一日请斋尚未饭。出经一函曰。此相公在南海时。所译楞严经十卷。今筵中仅十僧。可僧各一卷以结缘。悫坐次当四。得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文婉而理玄。遂誓作疏流通。及归所住崇福寺。遽画文殊菩萨像。且诵其名号。十年志益不衰。忽梦文殊乘狮子。入其口。由是下笔若神助。大历丙子也。及疏就。又梦文殊自口出。成三卷。今盛行于世。 一说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入内得其本。未几馆陶沙门慧震。传之于悫而流通焉。 既而蜀之资中恒沇法师。作义章。号资中疏云。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惟悫。俗姓连氏。齐大夫称之后。本凭翊人。官居上党为潞人也。九岁割爱冠年纳戒。母氏昆弟归于法门。故悫从其受教。澜漪内湛葳𦼆外发。嗜学服勤必无倦色。乃辞渭阳寻师隶业。或经筵首席。或论集前驱。或参问禅宗。或附丽律匠。其志渊旷欲皆吞纳之。年临不惑尚住神都。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铨。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今筵中正有十僧。每人可开题一卷。悫坐居第四。舒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觉其文婉其理玄。发愿撰疏。疏通经义。及归院矢誓写文殊菩萨像。别诵名号计一十年。厥志坚强遂有冥感。忽梦妙吉祥乘狻猊自悫之口入。由兹下笔若大觉之被善现谈般若焉。起大历元年丙午也。及将彻简。于卧寐中见由口而出。在乎华严宗中。文殊智也。勒成三卷。自谓从浅智中衍出矣。于今盛行。一说楞严经。初是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后因馆陶沙门慧震于度门寺传出。悫遇之著疏解之。后有弘沇法师者。蜀人也。作义章开释此经。号资中疏。其中亦引震法师义例。似有今古之说。此岷蜀行之。近亦流江表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1—819 【介绍】: 唐僧。西印度种族,世居庐陵。俗姓皮。精律藏。代宗大历三年游豫章,因隶名天宫寺。德宗贞元中游会稽,于杭乌山顶筑小宝安禅。有《华严经妙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本西印土人。入华冒姓皮氏。其先尝官庐陵。因占籍焉。藏少辞尘俗。从林下游。留心三学。而尤善律藏。大历三年。隶名豫章天宫寺。众请登坛秉法。每升座提唱。辨名理。析微言。堂盈席满。听者无厌。时号律虎。贞元中。见大寂禅师警策有省。遂筑室于会稽之杭坞山。著法华经妙义。学者归焉。元和十四年二月。无疾而卒。寿七十九。塔舍利于院之北峰。俗谓杭坞为杭乌。盖声之讹尔。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智藏。姓皮氏。西印度种族。祖父从华世居官宦。后侨寓庐陵。藏少入精舍睹像设之繁。乃陋俗求真。而于三学各所留心。唯律藏也。最为精敏。大历三年游豫章。因隶名天宫寺。众恳命临坛秉度。时仰炮炰号为律虎。每登法座提唱毗尼。堂盈席满听受无厌。辩名理析微言。连环可解也。贞元中遇大寂禅师。笃明心要。及游会稽于杭乌山顶筑小室安禅。乃著华严经妙义。宣吐。亹亹学者归焉。至元和十四年二月无疾而终。报龄七十九。焚收舍利圆净者。建塔于院北峰焉。杭乌山者越俗言讹。合言杭嵨。谓浙江所渡。古用杭筏到岸藏杭。故云嵨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庐江何氏。童年貌重迟。见佛像僧仪。必礼敬。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盖侍父宦游所在也。既进具。见大寂禅师一公于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密契深领。有不可知者。贞元二年。因谒石头禅师迁公。益进所学。四年大寂将入灭。谓通曰。玉石之山。资汝道业。遇可居之。秋与伏牛自在禅师。观览京洛。至唐别。见一山葱茜可爱。问之乡人曰。此紫玉山也。陟其巅则有石紫色。莹然如玉。乃叹曰。兹非先师之所记欤。遂挂锡解囊其间。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如何出得三界。答曰。汝在里许。得多少时也。进曰毕竟如何出得。答曰。青山不碍白云飞。于頔相公问。教中道。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如何是飘堕罗刹鬼国。通咄曰。于頔客作汉。问这般事作么。頔变色。通指曰。飘堕罗刹鬼国也。一日又问。如何是佛。通唤相公。頔应诺。通曰。切忌别求。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元和八年。偶归省。通喜曰。汝来也。此山有主矣。遽拽主丈去。襄州道俗迎奉之。是年七月十五日。无疾而逝。春秋七十三。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通。姓何氏。庐江人。其为童也持重寡辞。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因父宦于泉州南安。便求舍丱披缁诵经。合格敕度之。当天宝初载也。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通往焉。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亦影随而去。然誓游方吴越之间。台明山谷靡不登陟。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励心僧务不惮勤苦。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昌言曰。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遇可居之。通闻此言。且同隐谶。殊不详练。其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回至唐州西。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乃问乡人。云此山是紫玉山。通方忆大寂之悬记。我合居是峰也。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先师之言非虚记也。挂锡解囊。参学之徒雾集。始则诛茅构舍。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山海禅师。回见通。通愀然作色。汝其来矣。此山有主也。曳杖径去襄州。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春秋八十三。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