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06  107  108  109  110  112  113  114  11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善悟(别称 云居悟 善悟 高庵 李 )
释宗印( 赵 )
释清素( 郭 )
僧祖秀(紫芝 )
吕邱升
释德升(顽庵 何 )
释慧古(灵峰 项 )
释慧空(东山 陈 )
释宗琏(穷谷、琏三生 董 )
释广灯( 梅 )
释怀悟(瑞竹 崔 )
释慧晖(别称 自得晖 慧晖 自得 张 )
丘税(为高 )
释正宗(季渊 陈 )
释法因(别称 法因庵主、五松散人 朱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悟,字高庵,俗姓李,洋州(今陕西洋县)人。年十一得度,师事佛眼清远禅师。后住南康云居寺。《新续高僧传》四集有传。今录诗九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善悟号高庵。洋州李氏子。年十一得度。生有夙慧灵根自发。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磨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异其语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却被蛇咬。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未寂寥。尔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直饶达磨出头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善悟。生李氏。洋州兴道人也。舍家诵经。得度具戒。夙慧警敏。初闻冲禅师举达磨廓然无圣之语。即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奇其语。发之南询。周流舒蕲间。参叩宗匠。抵龙门见佛眼禅师。闻举云门语云。直得山河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知有全提。始得。师心有契遂依止焉。一夕佛眼谓曰。汝闻孤鸾对舞乎。昔有二鸾。每对舞。尝丧其一。止不复舞。智者以鉴向之。孤鸾顾见自影辄舞。师豁然悟。一日猫执鼠过前。佛眼指以示师。师曰。皖公山倒。佛眼喜之。因命分座说法。尝举德山夜参因缘曰。悟上座今夜亦不答话。或有僧出。只向道。你许多时。向甚处去来。佛眼动容曰。吾高枕矣。自是道声四驰。宣和初。出世吉州天宁。明年徙南康之云居。宗风大振。师性方严。语不妄发。以身循众。虽祁寒酷暑。必伴众。夜卧三椽下。有怠堕起不时者。必扣枕以警之。凡方丈服用之具皆虚设。而未尝御也。自号高庵。时泐潭祥禅师。雅自标置。大抵与师德望相埒。而苦节堪忍得众。则师过之。阅七年。圜悟禅师得旨住云居。有敕移师金山。以疾固辞。明年圜悟归蜀。南康守复师云居。寻以兵乱谢去。避地天台。寓居韶国师庵。绍兴二年。台州得旨。革浮山鸿福寺。为禅居。遴选大有道者𢌿之。郡守以屈师。师固辞。即请于朝。六月命下。师不获已诺之。时参徒裹粮而从者。尚以百数。一日举世尊垂入灭示𮌎前卐字因缘。乃披襟谓众。瞻仰取足。无令后悔。既而曰。吾衰矣。盖归故山之三塔乎。僧曰。方领浮山奈何。师曰。死可以住持而留邪。僧曰。几时可去。师曰。俟有人提草鞋即去。曰。某甲去得否。师曰。解插觜即得。僧曰。诺诺。师笑而止。七月一日。侍者趣办。行师不塔。明日昼寝起。语如平时。遽挥侍僧曰。去去。僧退。少选候之。则已趺坐而逝。住世五十有九。安居四十一夏。灵骨舍利一归云居之三塔。一葬浮山。祀为始祖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善悟,字高庵,洋州李氏子。生有夙慧,灵根自发。年十一得度,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摩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异其说,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郤被蛇咬?”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殊未寂廖。”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直饶达摩出头,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印,俗姓赵,汾州孝义(今属山西)人。钦宗靖康初曾题诗河中府佛寺,为陕西五路安抚使范致虚赏识,令还俗,用为节制参议。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兵败潜逃。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七。
全宋诗
释宗印,汾州孝义(今属山西)人。俗姓赵。曾为万化寺长老,徽宗宣和末因兵乱避地,经河中府,题诗佛刹。陕西五路经略使范致虚见之,以为知兵,令还俗,官节制参议奇兵军。宗印以僧为一军,谓之尊胜队。以行童为一军,谓之静胜队。累获小捷,授河东制置使。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素(?~一一三五),俗姓郭,嘉州(今四川乐山)人。住嘉州九顶寺。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五年卒。《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蜀人。钦宗靖康中汴京为金兵攻陷,随都人避难艮岳,因纪其丘壑池馆之胜,作《华阳宫纪事》。
全宋文·卷三一四四
祖秀,字紫芝,蜀僧。早以文鸣于士大夫间,尝著《欧阳文忠公外传》,苏养直为作序而冠其首。张浚判福州,迎祖秀住长乐光严寺,后归老蜀中。有《华阳宫记》传世。见《云卧纪谈》卷上。
吕邱升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靖康元年(1126)任京东路转运判官。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德升(一○九六~一一六九),号顽庵,俗姓何,广汉德阳(今属四川)人。年十七依崇果寺,二十得度。后弃谒文殊心道禅师,问佛法省要,殊示偈,退参三年,方得旨趣。往见佛性,机不投。入闽至鼓山,竹庵命分座说法。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应张浚请开法石门,迁明教及报恩、开先。晚住南康军云居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七十四。为南岳下十六世,龙翔竹庵土圭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升号顽庵。汉州何氏子也。幼溺尘滓稍长梦醒。二十得度游心讲席。三学四众以义虎推焉。忽以支解自嫌翻然易辄。更衣顶笠谒文殊道和尚。恳示佛法省要之旨。道说偈曰。契丹打破波斯寨。夺得宝珠村里卖。十字街头穷乞儿。腰间挂个风流袋。升将拟对。道叱曰。莫错。于是退参三年。方领前旨。入闽鼓山礼觐竹庵问。国师不跨石门句意旨如何。竹庵应声曰。閒言语。言下顿悟。后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升曰。闻时富贵见后贫穷。释慧温号萝庵产于福州郑氏。与升同依竹庵于东。未几因竹庵谢事。自以。胸次而未洒然。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诸耆宿。皆蒙赏音。会竹庵迁闽乾元。温复归省庵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囚长智。道将一句来。温释然悟入呈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竹庵肯之。后住通州狼山。与升共树竹庵赤帜为一方良导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升,字顽庵,汉州何氏子也。幼溺尘滓,长便醒悟。二十得度,游心讲席,三学四众以“义虎”推焉。忽以支解自嫌,翻然易辍,更衣顶笠,谒文殊道,恳示佛法省要之音。道说偈曰:“契丹打破波斯寨,夺得宝珠村里卖。十字街头穷乞儿,腰间挂个风流袋。”升将拟对,道叱曰:“莫错。”于是退参三年,方领前旨。入闽鼓山礼觐竹庵,问:“国师不跨石门句,意旨如何?”竹庵应声曰:“閒言语。”言下顿悟。后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升曰:“闻时富贵,见后贫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古(?~一一三六),号灵峰,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俗姓项。住舒州真乘寺,迁光孝、净光二刹。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灵源惟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六年卒。《嘉泰普灯录》卷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号东山,俗姓陈,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四出家,初学于圆悟、六祖,后至疏山,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住福州雪峰禅院,次年退归东庵。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五灯会元》卷一八、《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有《东山慧空禅师语录》、《雪峰空和尚外集》传世。 释慧空诗,以续藏经本《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及日本旧刻《雪峰空和尚外集》(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编为二卷。
全宋文·卷四一二○
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一作惠空,号东山,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俗姓陈氏。少时出家,曾参克勤于南康军云居寺,寻往江西云门庵。后避寇至韶州曹溪,复趋临川疏山,返闽寓古田秀峰。晚师泐潭善清,遂为其法嗣。绍兴二十三年,应福建路安抚使张宗元之请,开法福州雪峰东山寺,净侣奔凑。绍兴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慧空通世典,能诗文,士大夫乐与之游。著有《雪峰空和尚外集》、《东山慧空禅师语录》(存)。见《东山空传》(《雪峰空和尚外集》卷首),《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琏(一○九七~一一六○),号穷谷,俗姓董,合州云门(今重庆合川东北)人。幼师广化了达,剃度后,往参信相昌禅师。又扣月庵于道吾,随居福岩。晦迹南岳二十年,居思大三生藏,因号琏三生。晚住荆门军玉泉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月庵善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三十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九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琏。合州石照人。董氏子。幼时有僧过其家。目师爽异。指灯试问之曰。灯照汝。汝照灯耶。师曰。灯亦不照我。我亦不炤灯。中间无一物。两处见功能。僧讶之。勉令参访。历丛席。后于月庵果公言下知归。开法于玉泉。扁其室曰穷谷。刘𨪆镇荆南。造访问其命名之义。师曰。心尽曰穷。性凝曰谷。随响应声。不疾而速。其应对机辩。类如此。不减皓公也。尝云。此事不在有言。不在无言。不碍有言。不碍无言。古人垂一言半句。正如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横说竖说。秖要控人入处。其实不在章句上。今时不能一径彻證根源。秖以语言文字。而为至道。一句来。一句去。唤作禅道。正似郑州出曹门。从上宗师会中。往往真个以行脚为事者。才有疑处。便对众决择。祇一句下。见地明白。造佛祖直指不传之宗。与诸有情。尽未来际。同得同證。犹未是泊头处。岂是空开唇皮胡言汉语来(云云)。如此开示。亦剀切条明。能作人之气。未详师所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广灯(?~一一三七),俗姓梅,平江(今江苏苏州)人。住平江慧日寺,迁城南高峰寺。称智觉广灯禅师,为青原下十二世,长芦应夫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七年卒。《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怀悟,字瑞竹,俗姓崔。事见《乐邦文类》卷五。
全宋文·卷四○七五
怀悟,北宋末、南宋初僧人。大观中曾住仪真长芦寺。绍兴初集契嵩遗文为《镡津文集》行于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晖(一○九七~一一八三),号自得,俗姓张,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年二十扣真歇禅师于长芦。返里谒宏智禅师。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开法补陀寺,徙万寿寺、吉祥寺、雪窦寺。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补临安府净慈寺。七年,退归雪窦寺。十年卒,年八十七。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有宋了广编《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慧晖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晖。字自得。会稽张氏子。甫二十。叩真歇于长芦。微有所證。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初夜坐起。往圣僧前烧香。而宏智适至。忽见顿明前话。次日入室。智可之。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丁巳。开法普陀。徙万寿。及吉祥雪窦。淳熙三年。补净慈。七年。退归雪窦而化。丕相魏公尝曰。自得。如深云中片石。石窗。则空门御史也。诸方以为名言。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自得禅师。名慧晖。乃会稽张氏之宠子也。自少割爱辞亲。得度于澄炤寺。孤锡云游。见长芦真歇。以为有所證。于闪电机下。竟南归。所遇丛社如逆旅。一阅而弃之。遂投谒于觉宏智和尚。宏智威德自在。道望隆当世。当世见者。皆为神悚。晖独心负所畜。不藉通词。特拟观光。于座下。宏智熟视晖而容之。晖微疑其所以。乃自请挂塔。宏智召晖。至榻前。诘以宝镜颂。晖骤进语。智正色。遣出之。晖乃折节自悔。从前宝惜一齐放下。一夕正往圣僧前烧香。适宏智来前。晖见之。顿悟大旨自尔。问答无滞。得授记莂焉。绍兴丁巳。开法补陀。驰其提唱。语于宏智。宏智大悦。其语曰朔风凛凛扫寒林。叶落归根露赤心。万派朝宗舡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閒閒耀古今。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又曰。释迦老子穷理尽性。金口敷宣一代时教。珠回玉转。被人唤作拭不净故纸。达磨祖师以一乘法。直指单传面壁九年。不立文字。被人唤作壁观婆罗门。且道作么生行履。免被傍人指注。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又曰。巢知风。穴知雨。甜者甜兮苦者苦。不须计较作思量。五五从来二十五万般。施设到平常。此是丛林饱参句。诸人还委悉么。野老不知尧舜力。鼕鼕打鼓祭江神。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云虽动而常閒。月虽晦而弥炤。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于是补陀风范与天童并峙。其迁万寿。次吉祥。又雪窦。皆名公巨卿为之劝请。淳熙丙申。有诏补净慈。上堂曰。皮肤脱落绝方偶。明了身心一物无。妙入道寰深静处。玉人端驭白牛车。妙明田地达者还。稀识情不到唯證。方知白云儿灵。灵。自炤青山父卓卓。常存机分顶后光智契。劫前眼所以道。新丰路兮峻仍皾。新丰洞兮湛然沃。登者登兮不动摇。游者游兮莫忽速。亭堂虽有到人稀。林泉不长寻常木。诸禅德向上一著。尊贵难明琉璃殿。上不称尊翡翠。帘前还合伴正与么。时针线贯通真宗。不坠合作么生施设。满头白发离岩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当是时大振曹洞宗风者。多出宏智之门。瑞岩有石窗恭。光孝有了堂彻。常州善权有法智。而闻庵居翠岩。法真居清凉。乃至大洪长芦皆属焉。以故净慈典职班序者。半皆诸方弟侄。酬唱叶谐。称为新丰正韵也。庚子秋。退归雪窦。白发垂肩。逍遥怡怿。爱携禅客。谈空白日。而笑落青山。常作偈曰。重重去尽自平常。春煖风和日渐长。户外鸟啼声细碎。岩花狼藉满山房。以癸卯冬月二十九。沐浴而逝。痊于明觉塔右。 赞曰。晖公以奇隽之。姿英发锐。上睹影响。于掣电光中。便肯承当。及入天童炉鞴镕成大器。辄能振大声。以达九重。其境何顺也。细简今古。匪流则亢矣。公乃履满不溢。顺而能节。抑何谦以退也。芳型在望。不禁高山仰止之思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晖,字自得,姓张氏,会稽人也。幼依澄照道疑染削,进具。年二十,扣真歇于长芦,微有所證。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初夜定,回往圣僧前热香,宏智适至,晖见之顿悟前语。次日入定,智举堪嗟去日颜如玉,郤叹回时𩯭似霜。晖曰:“其入离,其出微。”自尔问荅无滞,智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丁巳,开法普陁,徙万寿及吉祥雪窦。淳熙三年,敕主净慈,上堂:“朔风凛凛扫寒林,落叶归根露赤心。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间间曜古今。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又云:“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云虽动而常间,月虽晦而弥照。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又尝举风幡䛡,乃曰:“风幡动处著得个眼,即是上座。风幡动处失郤个眼,即是风幡。其或未然,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岩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生竹林。”七年秋,退归雪窦。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塔于明觉之左。后有晦翁悟明者,福州人,上堂举:“夹山会下一僧到皋亭,才礼拜,亭便打,僧再拜,又打。趋去,僧回举似夹山,山云:会否?云:不会。山云:赖汝不会,汝若会即夹山口哑去。应庵拈云:皋亭一期忍俊不禁,争奈拄杖放行太速,当时此僧,莫道皋亭夹山,便是达摩也应斩为三段。明云:皋亭夹山门庭施设,各得其宜,但中间一人较些子,应庵与么道,也是巩县茶瓶。”嘉定十年,明纂修《联镫会要》,至今传于丛林。
丘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昌军南丰人,字为高。入太学。高宗建炎初上书,乞徙都金陵,以图恢复。有《诗解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正宗,字季渊,崇仁(今属江西)人。俗姓陈。出家后居梅山。吕本中、曾几寓临川时,与之有交(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八)。有《愚丘诗集》已佚。事见清同治《崇仁县志》卷一○。今录诗五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抚州崇仁人,俗姓陈,字季渊。工诗。出家龙兴寺,又受业于宣化寺。高宗建炎间,祝发遍参诸方。后住梅山。卒年七十九。有《愚丘诗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法因庵主,俗姓朱,平江府嵎山(今浙江德清)人。居觉海,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禅师法嗣。年二十四,游方至东林谒文雅,居庐阜三十年,不与世接。高宗建炎中东归。晚年称五松散人。《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因。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汩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不终五夏遽尔游方。谒慧日雅禅师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虽见已入微。更假著鞭当明大法。于是居庐阜三十年。不与世接。四方仰之学者川骛蚁屯就其垆鞴。因亦不辞煅炼随机说法。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乃顺流东归。觉海缁白踵门问道。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晚年放浪自若。称曰五松散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因,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泊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不终五夏,遽尔游方,谒慧日雅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虽见已入微,更猛著鞭,当明大法。”于是,居芦阜三十年,不与世接,四方仰之,学者奔赴,就其炉鞴。因亦不辞煆炼,随机说法。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乃顺流东归,觉海,缁白踵门问道。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晚年放浪自若,称曰“五松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