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丘珍孙
僧慧( 皇甫 号 秃头官家 )
僧慧琳( 刘 )
昙无成( 马 )
释僧镜( 焦 )
释慧木( 傅 )
释慧静( 王 )
释法平( 康 )
释法相( 侯 )
释道慧( 张 )
释冯尼( 冯 )
释昙智( 王 )
释法瑗( 辛 号 法爱 )
释玄藻( 路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慧芬( 李 )丘珍孙
僧慧( 皇甫 号 秃头官家 )
僧慧琳( 刘 )
昙无成( 马 )
释僧镜( 焦 )
释慧木( 傅 )
释慧静( 王 )
释法平( 康 )
释法相( 侯 )
释道慧( 张 )
释冯尼( 冯 )
释昙智( 王 )
释法瑗( 辛 号 法爱 )
释玄藻( 路 )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唱导
释慧芬。姓李。豫州人。幼有殊操十二出家。住谷熟县常山寺。学业优深苦行精峻。每赴斋会常为大众说法。梁楚之间悉奉其化。及魏虏毁灭佛法。乃南归京师。至乌江追骑将及。而渚次无航。芬一心念佛。俄见流船忽至。乘之获免。至都止白马寺。时御史中丞袁悯孙。常谓道人偏执未足与议。乃命左右令候觅沙门试欲语之。会得芬至。袁先问三乘四谛之理。却辩老庄儒墨之要。芬既素善经书。又音吐流便。自旦之夕袁不能穷。于是敬以为师。令子弟悉从受戒。芬又善神咒所治必验。后病笃服丸。人劝之以酒。芬曰。积时持戒宁以将死亏节。乃语弟子云。吾其去矣。以齐永明三年卒于兴福寺。年七十九。临终有训诫遗文。云云。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十
珍孙,吴兴人,元嘉末为府司马宁朔将军。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皇甫氏。安定朝那人。移居襄阳。世为衣冠。少师事荆州竹林昙顺。年二十五。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又善庄老。每说释不用都讲。吐词如云。高士宗炳刘虬张畅等。皆事之。齐高祖下诏曰。荆州僧主。风韵高简。恊道辅世。有功于国。年运已往。特听肩舆赴都。人聚观以为荣。与玄畅俱被知遇。称黑衣二杰。永明四年没。寿七十九。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慧。姓皇甫。本安定朝那人。高士谧之苗裔。先人避难寓居襄阳。世为冠族。慧少出家。止荆州竹林寺事昙顺为师。顺庐山慧远弟子。素有高誉。慧伏膺以后专心义学。至年二十五能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性强记不烦都讲。而文句辩折宣畅如流。又善庄老为西学所师。与高士南阳宗炳刘虬等。并皆友善。炳每叹曰。西夏法轮不绝者其在慧公乎。吴国张畅经游西土。乃造慧而请交焉。齐初敕为荆州僧主。风韵秀然协道匡世。补益之功有誉遐迩。年衰常乘舆赴讲。观者号为秃头官家。与玄畅同时。时谓黑衣二杰。齐永明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九。后有释慧敞者。亦志素贞正。代慧为僧主。续有功效焉。慧弟子僧岫。亦以学显。力精致血疾而终。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马氏。扶风人。避乱居黄龙。年十三。为沙弥。性姿颖异。未受具。负笈入关中。从罗什。什问。沙弥乃能远来乎。对曰。道之所在。安问近远。什喜。于是授以诸经奥旨。一日姚兴谓曰。马季长。硕学高明。素傲当世。法师固不当尔。对曰。以道御心。正欲除此过耳。兴叹异之。及姚祚衰替。住淮南中寺。常讲涅槃大品。著实相明渐等论。元嘉中殁。寿六十四。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昙无成。姓马。扶风人。家世避难移居黄龙。年十三出家履业清正神悟绝伦。未及具戒便精往复。闻什公在关。负笈从之。既至见什。什问。沙弥何能远来。答曰。闻道而至。什大善之。于是经停务学慧业愈深。姚兴谓成曰。马季长硕学高明素骄当世。法师故当不尔。答曰。以道伏心为除此过。兴甚异之。供事殷厚。姚祚将亡关中危扰。成乃憩于淮南中寺。涅槃大品常更互讲说。受业二百馀人。与颜延之何尚之共论实相往复弥晨。成乃著实相论。又著明渐论。宋元嘉中卒。春秋六十有四。时中寺复有昙囧者。与成同学齐名。为宋临川康王义庆所重。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镜姓焦,记称焦镜,自陇西来吴,住定林寺。元嘉中会稽法师,元岳中卒。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师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筑戈村寺。始读大品日诵两卷。兼通杂经。木母老病口中无齿。木嚼脯饴母。为口不净不受大戒白衣精勤忏悔自业。忽见戒坛与天皆黄金色。举头仰视。南见一人。著襈衣衣色悉黄。去木或近或远。语木曰。我已授汝戒。寻复不见。木不以语人。多诸感异皆类此也。木兄闻欲知。乃诈之曰。汝为道积年竟无所益。便可养发当为访婿。木闻心愁。因述所见。即受具戒。临受戒夕梦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览便诵。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众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东阿人也。少为沙门。游伊洛间。有高名。状黑瘠。悟解绝人。时有沙门道经。耳长大而博学。时人语曰。洛下大长耳。东阿黑如墨。有问无不詶。有詶无不塞。静每握尘奋辩。千人俱废。诵法华小品。注维摩思益经。著涅槃略记大品指归达命论。元嘉中没。寿六十。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静。姓王。东阿人。少游学伊洛之间。晚历徐兖。容貌甚黑而识悟清远。时洛中有沙门道经。亦解迈当世与静齐名。而耳甚长大。故时人语曰洛下大长耳。东阿黑如墨。有问无不酬。有酬无不塞。静至性虚通澄审有思力。每法轮一转辄负帙千人。海内学宾无不必集。诵法华小品。注维摩思益。著涅槃略记大品旨归及达命论并诸法师诔。多流传北土。不甚过江。宋元嘉中卒。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业。与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马寺为昙籥弟子。共传师业。响韵清雅运转无方。后兄弟同移祇洹。弟貌小丑而声踰于兄。宋大将军于东府设斋。一往以貌轻之。及闻披卷三契。便扼腕神服。乃叹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信矣。后东安严公发讲。等作三契经竟。严徐动麈尾曰。如此读经亦不减发讲遂散席。明更开题。议者以为相成之道也。兄弟并以元嘉末卒。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法相。本姓侯。燉煌人也。履操清贞才识英拔。笃志好学不以屡空废业。清安贫窭。不以荣达移心。出适傅氏。家道多故。符坚败绩眷属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弥深。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寺僧谏曰。慧宿质野言不出口。佛法经律曾未厝心。欲学禅定又无师范。专顽拙讷是下愚人耳。何不种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胜负唯圣乃知。我既凡人宁立取舍。遇有如施何关作意耶。慧宿后建禅斋七日。至第三夜与众共坐。众起不起。众共观之。坚如木石牵持不动。或谓已死。后三日起。起后如常。众方异之。始悟法相深相领照矣。其如此类前后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弥笃。年九十馀。元嘉末卒也。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兴福 经师
释道慧。姓张。寻阳柴桑人。年二十四出家止庐山寺。素行清贞博涉经典。特禀自然之声。故偏好转读。发响含奇制无定准。条章折句绮丽分明。后出都止安乐寺。转读之名大盛京邑。晚移朱方竹林寺。诵经数万言。每夕讽咏辄闻闇中有弹指唱萨之声。宋大明二年卒。年五十一。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冯尼者。本姓冯。高昌人也。时人敬重。因以姓为号。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都郎中寺。菜蔬一食戒行精苦。烧六指供养。皆悉至掌。诵大般涅槃经。三日一遍。时有法慧法师。精进迈群。为高昌一国尼依止师。冯后忽谓法惠言。阿阇梨未好。冯是阇梨善知识。阇梨可往龟兹国金花帐下直月闻当得胜法。法惠闻而从之。往至彼寺见直月。直月欢喜以蒲萄酒一升与之令饮。法惠惊愕。我来觅胜法。翻然饮我。非法之物不肯饮。直月推背急令出去。法惠退思。我既远来未达此意。恐不宜违。即顿饮之。醉吐迷闷无所复识。直月便自他行。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惭愧。自搥其身悔责所行欲自害命。因此思惟得第三果。直月还问曰。已得耶。答曰。然。因还高昌。未至二百里。初无音信。冯呼尼众远出迎候。先知之迹皆类此也。高昌诸尼莫不师奉。年九十六。梁天监三年卒。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昙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东安寺。性风流善举止。能谈庄老。经论书史多所综涉。既有高亮之声。雅好转读。虽依拟前宗而独拔新异。高调清彻写送有馀。宋孝武萧思话王僧虔等。并深加识重。僧虔临湘州携与同行。萧守吴复招同入。齐永明五年卒于吴国。年七十九。时有道朗法忍智欣慧光。并无馀解。薄能转读。道朗捉调小缓。法忍好存击切智欣善能侧调。慧光喜骋飞声。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辛氏。陇西人。毗之后。其父有子三。伯原明仕魏。官至尚书。仲为沙门。号法爱。瑗其季也。师事梁州沙门慧开。开不测人也。而钟爱瑗曰。他日于佛法当有力。使游学四方。依道场慧观乃入庐山脩禅。宋文帝访能述生公顿悟义者。江州刺史庾登之。以瑗闻。诏问之。瑗伸辩详明。何尚之叹曰。吾以谓生公殁后。微言永绝。今日复闻象外之谈。所谓天未丧斯文也。南平王西阳王皆师事之。归庐山注胜鬘。经天保构成。诏瑗居之。王景文至。值方讲。景文叹曰。所举皆所未闻。所指皆出意表。真法中龙也。湘宫成。又诏瑗居之。帝临幸听法。公卿毕集。时以为荣。至齐文慧。又请住灵根寺。太尉王俭有重名。特设一榻。次延之。他人莫与也。永明七年殁。寿八十一。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法瑗。姓辛。陇西人。辛毗之后。长兄源明仕伪魏为大尚书。第二兄法爱亦为沙门。解经论兼数术为芮芮国师。俸以三千户。瑗幼而阔达倜傥殊群。路见贫寒辄脱衣为惠。初出家事梁州沙门竺慧开。开懿德通神。时人谓得初果。开谓瑗曰。汝情悟若此必能纲总末化。宜竞力博闻无得独善。于是辞开游学。经涉燕赵去来邺洛。值胡寇纵横关陇鼎沸。瑗冒险履危学业无怠。元嘉十五年还梁州。因进成都。后东适建邺依道场慧观为师。笃志大乘傍寻数论。外典坟素颇亦披览。后入庐山守静味禅。澄思五门游心三观。顷之刺史庾登之请出山讲说。后文帝访觅述生公顿悟义者。乃敕下都。使顿悟之旨重申宋代。何尚之闻而叹曰。常谓生公殁后微言永绝。今日复闻象外之谈。可谓天未丧斯文也。帝敕为南平穆王铄五戒师。及孝武即位。敕为西阳王子尚友。辞疾不堪。久之获免。因庐于方山。注胜鬘及微密持经。论议之隙时谈孝经丧服。后天保改构请瑗居之。因辞山出邑纲维寺网。刺史王景文往侯。正值讲丧服。问论数番称善而退。及明帝造湘宫新成。大开讲肆妙选英僧。敕请瑗充当法主。帝乃降跸法筵。公卿会座。一时之盛观者荣之。后齐文惠又请居灵根。因移彼寺。太尉王俭门无杂交。唯待瑗若师。书语尽敬。以齐永明七年卒。春秋八十一矣。时灵根寺又有法常智兴。并博通经论数当讲说。常乃尤能剧谈。为时匠所惮。而性甚刚梗。不偶人俗。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玄藻。本姓路。吴郡人安苟女也(宣验记云即是安苟)藻年十馀身婴重疾。良药必进日增无损。时玄台寺释法济。语安苟曰。恐此疾由业非药所消。贫道按佛经云。若履危苦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者。皆获甄济。君能与女并捐弃邪俗洗涤尘秽。专心一向当得痊愈。安苟然之。即于宅上设观世音斋。澡心洁意倾诚戴仰。扶疾稽颡专念相续。经七日初夜忽见金像高尺许。三摩其身。从首至足。即觉沈痾豁然消愈。既灵验在躬遂求出家。住太玄台寺。精勤匪懈诵法华经。菜食长斋三十七载。常翘心注想愿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经。不测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