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6  107  108  10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德洪(别称 释惠洪、明白洪 德洪 觉范、寂音尊者、老俨、甘露灭、宝觉圆明 惠洪 )
释思慧(妙湛 俞 )
释法成( 潘 )
尼智通(空道人 惟久 )
释守遂(净慈 章 )
释净如(妙空 陈 )
释德逢(别称 黄龙逢 德逢 )
释惠方(别称 禾山方 惠方 )
释文琏( 张 )
僧仲殊( 挥、诗僧 师利 世称 蜜殊 )
释宗坦( 申 )
释惟尚( 曹 )
释梵臻( 实相 )
吕邱吁
释中立( 明智 陈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入清凉寺为僧。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释归。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工诗,善画梅竹。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服勤四年,南归庐山依克文,又随克文迁洪州石门。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三年五月被赦还。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间四年。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德洪。字觉范。筠州新昌喻氏子。年十四。父母并月而殁去。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十九试经。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依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博观子史。有异才。以诗鸣京华。搢绅间。久之南归。依归宗真净禅师。研究心法。随迁泐潭。凡七年。得真净之道。辞之东吴。历沅湘。一日阅汾阳语。重有发药。于是𮌎次洗然。辨博无碍。崇宁中。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久亡其一。师至以诗嘲之。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丐归寺中。因得之。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未阅月为狂僧诬。以度牒冒名。旁连讪谤事。入制狱。锻鍊久之。坐冒名。著逢掖。走京师。见丞相张无尽。特奏得度。改今名。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号宝觉圆明。自称寂音尊者。未几坐交张郭厚善。张罢政事。时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当轴者嫉之。谓师颇助其笔削。政和元年十月。褫僧伽黎配海外。三年春。遇赦。归于江西。是冬复證狱于并州。明年得还。往来九峰洞山。野服萧散。以文章自娱。将自西安入衡湘。依法属以老。复为狂道士。执以为张怀素党。下南昌狱。治百馀日。非是会赦免。归湘西之南台。仍治所居。榜曰明白庵。自为之铭。其叙曰。予世缘深重。夙习羁縻。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交游多讥诃之。独陈莹中曰。于道初不相妨。譬如山川之有烟云。草木之有华滋。所谓秀媚精进。予心知其戏。然为之不已。大观元年春。结茅于临川。名曰明白。欲痛自治。也莹中闻之。以偈见寄曰。庵中不著毗耶座。亦许灵山闻法人。便谓世间憎爱尽。攒眉出社有谁嗔。于有堤岸辄决。又复衮衮多言。然竟坐此得罪。出九死而仅生。恨识不知微。道不胜习。乃收召魂魄。料理初心。而为之铭曰。雷霆发声。万国春晓。闻者不言。心得意了。木落霜清。水归汰在。忽然震惊。闻者骇怪。合妙日用。如春雷霆。背觉合尘。如冬震惊。万机休罢。随缘放旷。尚无了知。安有倒想。永惟此恩。研味其旨。一庵收身。以时卧起。语默不昧。丝毫弗差。蒙杂而著。随孚于嘉。于是覃思经论著义疏。发挥圣贤之秘奥。及解易。作僧宝传成。抚而叹曰。冒障海极。并门间关。万死而不毙。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世有贤者。当知我矣。将负之入京。抵襄阳会难。渊圣登极。大逐宣和用事者。诏赠丞相商英司徒。赐师重削发。还旧师名。未几国步多艰。退游庐阜。建炎二年夏五月。示寂于同安。阅世五十有八。门人建塔于凤栖山。师之才章。盖天禀然。幼览书籍。一过目。毕世不忘。落笔万言。了无停思。其造端用意。大抵规模东坡。而借润山谷。至于出入禅教。议论精博。其才实高。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不可及也。与士大夫游。议论衮衮。虽稠人广座。至必奋席。初在湘西。见山谷。与语终日。不容去。因有诗赠之。略曰。不肯低头拾卿相。又能落笔生云烟。其后山谷过宜春。见其竹尊者诗。咨赏。以为妙入作者之域。颇恨东坡不及见之。著林间录二卷。僧宝传三十卷。高僧传十二卷。智證传十卷。志林十卷。冷斋夜话十卷。天厨禁脔一卷。石门文字禅三十卷。语录偈颂一编。法华合论七卷。楞严尊顶义十卷。圆觉皆證义二卷。金刚法源论一卷。起信论解义二卷。并行于世。 赞曰。丞相张无尽称觉范。盖天下之英物。圣宋之异人。然古之高僧。以才学名世。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觉范少归释氏。长而博极群书。观其发挥经论。光辅丛林。孜孜焉。手不停缀。而言满天下。及陷于难。著逢掖出。九死而仅生。垂二十年。重削发。无一辞叛佛而改图。此其为贤者也。然工呵古人。而拙于用己。不能全身远害。峻戒节以自高。数陷无辜之罪。抑其恃才。暴耀太过。而自取之邪。尝自谓。识不知微。道不胜习者。不独为洪实录。亦以见其自欺焉。惜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思慧(一○七一~一一四五),号妙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俞。首见法云大通善本禅师,即与染削。次竟真净,终归礼大通。出住霅川道场法席,继徒径山净慈寺。诏居京师智海寺,又移补显亲、黄蘖,终住福州雪峰寺。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大通善本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五年卒,年七十五。《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成(一○七一~一一二八),俗姓潘,秀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祝发后于吴兴金山广法院事本觉法真守一禅师,后十九年至随州大洪山师芙蓉道楷禅师。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传法香山,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住持汴京净因禅院,后住镇江焦山普济禅院,晚归广法禅院。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事见《北山集》卷三二《宋故焦山长老普證大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八首。
尼智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八六六
智通(?——一一一二),金陵人。号空道人。后为尼,改名惟久,挂锡姑苏西竺,政和二年壬辰岁书偈而卒。见《佛祖纲目》卷三七上。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遂(一○七二~一一四七),号净慈,俗姓章,遂宁蓬溪(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住随州大洪山净岩寺。为青原下十二世,大洪恩禅师法嗣。绍兴十七年卒,年七十六。事见《湖北金石志》卷一一冯楫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遂。遂宁蓬溪章氏子。幼不茹荤酒。不好弄。事南麓院自庆上人为童子。二十七得度。南游初抵玉泉。见勤禅师。勤深器之。命副院事。岁馀走大洪。谒恩禅师。上方丈才展坐具。忽一小虫。飞堕于地。遽引手拂之。豁然大悟。恩肯之。俾总院事。说法一本于恩。政和戊戌。赐号净慈。随州袁公灼。奏师道德堪表率丛林也。俄迁水南。靖康丁未。退止德安𡾇山之延福院。时海内大乱。江淮盗起。所在戒严。安守李公济。虑师所居荒。远命移锡入城。建化城庵居之。贼围城久。每攻辄不利。乃曰。城中有异人。遂引去。镇抚陈规。闻而叹曰。异人谁欤。必吾净严师也。绍兴乙卯。宣抚司命居大洪。学子望山而归。极一时之盛。师亦诲人无倦。至丁卯三月。示疾而化。师天质温靖。与物无忤。且奉戒谨。终身不服缣纩。不执财宝。不近玩好。士大夫以为贶。随得随施。慈至蚤虱。不忍弃地。纳之衣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如(一○七三~一一四一),号妙空,俗姓陈,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住长清灵岩寺,荐福英和尚法嗣。高宗绍兴十一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金石萃编》卷一四七、《金文最》卷一一○《长清灵岩寺妙空禅师塔铭》。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名德逢。豫章靖安胡氏子。生而庵眉颖异。不为童戏。不肯混俗。去依上篮晋禅师。十七得度。受满分戒。晋名重当世。学兼内外。师奉巾匜。颇领其要。辞之泐潭。见乾禅师。参扣久之。游吴中历讲肆。博贯诸部。宿师争下之。尝窃叹曰。出家当究竟死生大事。奚空言之滞哉。时灵源禅师出世龙舒。名压丛林。趋往依之。师恃慧辩。与之争锋。不少下。灵源曰。禅止于口吻邪。师默而负堕。痛自韬晦。久之发明己见。于是不动神色。而鲲化鹏博。盖天匝地。灵源深可之。英声藉藉。著丛林间。及灵源迁席黄龙。师侍行。因与死心禅师激昂游戏。死心称之。以为类己。其后楷禅师弘法东都天宁。适师至。命居第一座。分席接衲。未几楷得罪投临淄。临淄守虚天宁以致师。楷亦以偈招之。略曰。勿谓皇都留便住。也应飞锡向东来。将命者至。师宵遁南归。庵新吴山中。政和初。出世云岩。唱灵源之道。宗风盛行。六年有旨。移馀杭中天竺。以疾固辞。宣和初。江西帅徐任道请居天宁。阅三年。尚书胡少汲迁任黄龙。时黄龙自老南晦堂灵源死心三世授道。天下目为法窟。师以曾孙继席。丛林至今称之。以为能世其家者。僧问。人天普集。龙象交参。学人上来请师说法。师曰。枯木无横枝。鸟来难措足。进云。一音才剖人皆委。五湖衲子尽沾恩。师云。一句截流。万机𥨊削。进云。锦上添花即不问。毛吞巨海事如何。师云。阇黎在里许。进云。信手拈来总是禅。铁牛路破赵州关。师云。且缓缓。进云。古德道。二破不成一。一法镇长存。如何二破不成一。师云。逢上座到这里却不知。进云。如何一法镇长存。师云。三世诸佛舌上生草。进云。承闻和尚亲见灵源。是否。师云。谁向你道。进云。且道灵源鼻孔重多少。师云。也知你摸索不着。进云。六六三十六。碧眼胡僧数不足。便礼拜。师云。何不早恁么。法轮实禅师圆寂。师上堂曰。缅想当年皖水滨。师门同叩几经春。分灯各副全提令。荷众俱为第一人。宝月俄惊收慧焰。昙花何处现迷津。遥知白塔藏云际。千古遗踪孰与邻。大众。起灭全身。去来何有。切忌情中作解。须知净地无尘。诸人还识法轮禅师么。竖起拂子云。八字眉分新月样。霜髯白发健精神。实盖南昌人。于灵源之道。最先悟入。生平苦节力道。丛林以头陀名之。六年有诏。移东都报恩。皇叔祖(仲荣)奏赐命服通照师名。晴康建元。乞身南归。枢密郭公三益帅长沙。请居开福。久之得风痹病。益厌纷华。迁小庐山。时兵戈䆮扰。师瑟缩以病卧。建炎四年十月己卯。力疾说偈辞众。嘱以火馀。藏本山之海仓塔。言讫而逝。春秋五十有八。臈四十有一。师严重有威。以弘法为己任。所至丛林勃兴。临事刚决。不少假。虽常所疑密者。亦敬惮之。深达教乘。而提纲训徒。未尝及经论一字。特以孤峻门庭。期学者悟彻而后已。初在黄龙。入死心室。灵源以诸子优劣为问。死心曰。前逢后才。才即佛心。晚乃震耀。师则早负英望。灵源实倚之。兴黄龙宗旨。不幸疾病而早世云。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名惠方。道号超宗。临江龚氏子。出家禅居寺。年十九试经得度。具戒。遍参知识。晚入黄龙。见死心禅师。机缘有契。遂留执待。阅十有四年。于时死心高视诸方。以壁立险绝为方便。学者莫可近傍。鲜有投其机者。独于广众中。称师堪任正续。以最后大事𢌿托之。师膺记莂。隐迹丛林。而声价益高。宣和中。出世螺川之隆庆。迁禾山。宗风大震。僧问。如何是一印印空。答曰。想你摸索不著。问。如何是一印印水。师曰。湛湛地。问。如何是一印印泥。师云。前后相应。问。如何是死中活。答曰。照中有用。问。如何是活中死。答曰。用中有照。问。如何是死中恒死。答曰。照用临时。问如何是活中恒活。师曰。平出。死心和尚忌日。僧问。死心每举只履西归意旨如何。师云。还见么。进曰。即此见闻非见闻。未审作么生见。师曰。若非见闻。犹滞迹在。问。报德慇勤。未审死心还赴也无。师云。言中有响。僧云。若然者。顶门拶出金刚眼。照破凌霄千万峰。师云。你且道只履西归作么生。进云。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师云。只得一橛。乃曰。死心先师。每好举只履西归话。问衲子。且巴陵和尚。于得法师忌日。以三转语为报。禾山今日因行不妨掉臂。只以明只履西归话。用报先师之德。况此话古今难明。诸方或谓之隐显。或谓不可两个。或谓唯此一事实。若也如是。殊未识祖师意旨。诸人要见么。浊中清清中浊。勿谓麒麟生只角。西行东。向路不差。大用头头如啐啄。莫莫玄要。灵机休卜度。枢密徐公师川尝致三问。师各以偈答之。问曰。洞山云。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十二时中动转施为。莫非是拟底心。到此作么生别辨。答曰。拟将心意学玄宗。妙用纵横触处涌。捩转个中关棙子。休论南北与西东。问。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怖畏。或断疑者。答曰。或有怖畏或断疑。双明一句绝针锥。于斯切莫生忻厌。觌面还须眼似眉间。维摩经云。众生病故我病。即今他人病时。为什么自己却不病。答曰。众生病故维摩病。妙见全提越我人。既了病源无个事。何如出现宰官身。龙图蒋公宣卿。亦从之问道。师居禾山十年。迁豫章云岩。建炎三年三月己酉示寂。寿五十有七。臈三十八。火馀齿舌不烬。舍利五色。塔于寺之南天台。师皃清悴。而悟门超彻。践履高妙。圜悟禅师称其纵谈。雷震波骇。辨才出没。电闪星飞。而性理渊源。极为奥妙。真全才也。世以为礭论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琏(一○七三~一一四四),俗姓张,遂宁长江(今四川蓬溪县西南)人。初依崇福院希澄,年二十三薙发。钦宗靖康间,住遂宁府西禅。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四年卒,年七十二。《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偈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安州人。俗姓张,名挥,字师利。常游姑苏,能文善诗。初为士人,其妻以药毒之,遂弃家为僧。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时食蜜解毒,自云嗜蜜,人称蜜殊。与苏轼友善。后自缢于枇杷树下。有《宝月集》。
全宋诗
释仲殊,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俗姓张,名挥。因妻投毒,食蜜而愈,遂弃家为僧,人号蜜殊。住苏州承天、杭州吴山宝月等寺。与苏轼交甚善。徽宗崇宁中卒。有《宝月集》,已佚。事见《中吴纪闻》卷四、《栖真志》卷四。今录诗十四首。
词学图录
仲殊,俗姓张,名挥,又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住杭州吴山宝月寺,名诗僧,与苏轼交游。崇宁中自缢死。有《宝月集》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全宋文·卷二五七○
仲殊,俗姓张,名挥,字师利,安州(治今湖北安陆)人。初为士人,尝预乡荐。其妻以药毒之,遂弃家为僧,居杭州吴山宝月寺。因以蜜解毒,苏轼号之「蜜殊」。崇宁中自缢死。殊工诗词,有《宝月集》。见《绍定吴郡志》卷四二,《全宋词》第一册第五四四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宗坦。襄阳黎城人。出家于延祥院。事道恭为师。圆具后。遍游讲肆。通经论。为时所称。于圆觉十六观等经。皆具疏释。由是五十年。以圆顿作门。夜禅昼讲。开发良多。晚年驻锡襄阳。专修净土。时说净土观门。晓示里俗。听者如云。又于唐州青台。闭关习观。日益勤至。三业四仪。未尝暂忘。大都师之化人。人之从师化。皆视力行。非徒言说耳。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忽佛现梦中告曰。净土已成。馀缘秪有六日。无自怠。次日不豫。犹唱警策。至五月初四日。声钟告众曰。胜缘在迩。惟凭时刻。幸大众念佛助往。俄而雷鸣。白云覆庵。作兜罗绵状。寂然而逝。异香三日始歇。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宗坦,姓申,黎城人。年十六落发,受具。少通义学,长访名师。垂五十年,名播讲林。晚讲净土《观经》,劝人念佛,求生安养。听者如云,皆禀净业。后于唐州青台镇,誓求安养,持名作观,末尝暂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定中见佛告曰:“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出而白众,次日讲唱不辍。至五月四日,自知时至,呜钟集聚,告曰:“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岂容错过?愿众念佛,助我往生。”又曰:“享年七十六,四大分离处。净土礼弥陀,永超三界苦。”言已坐脱,满室雷鸣,白云覆地,从西而来,久之方歇。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尚(一○七四~一一四○),俗姓曹,临安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七岁礼庆善寺元辩为师,多参各地尊宿。先后住临安府寿圣院(《咸淳临安志》作荐福寺,《五灯会元》作广福院)。为青原下十三世,保宁英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年卒,年六十七。事见《咸淳临安志》卷八五《荐福寺纪文》载张九成《尚禅师塔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梵臻,居南屏,因以号焉,钱塘人,传四明法智之道。初住金山龙游侍讲,吴公倅都闻其名,革兴教禅居请主之,学者朋来。臻每讲次,会文集义,贯穿始终。浙西台学大振自兹始。尝述二偈,赞《妙宗钞》曰:“佛许六即辨,蛣𧏙何不通?知一不知二,失西又失东。三千若果成,一切皆常乐。蛣𧏙不究竟,诸佛断性恶。”后与净觉岳公辨教门,陈词有司,乞筑高台,立赤幡,效西竺圣师,与外道角胜,以幡标显处,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竿头。府尹杜而不从,闻者凛然。初,吴公多于休沐请讲,盛服止阃外,臻未登座,不辄入。苏东波居士尝云:“与臻语群集,有所遗忘,臻辄应口诵之,亹亹不休。”东坡答(祭) 辨才文云“讲有辨、臻”者是也。崇宁中,谥“实相”。
吕邱吁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崇宁三年(1104)任太府少卿。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中立。鄞之陈氏子。母梦日轮入怀。遂有娠。夜不三浴。则啼号不止。九岁出家。受经一诵。永忆不忘。治平中试经开封得度。依神智于南湖渡。神智开帏。设问答者二百人。无出师右。及神智谢事。乃俾师为继。元祐初。高丽僧统。问道中国。甫济岸。遇师升堂。叹曰。果有人焉。遂以师礼见。师令门徒介然。始作十六观室。以延净业之士。已而辞去。曰。吾年六十。当再来。即退处东湖之隐。学数年。郡太守王公。勉主宝云。一新栋宇。于伽蓝神腹。得愿文。云后百年。当有肉身菩萨。重兴此地。闻者异之。后退隐白云庵。日宣止观。至不思议。叹曰。吾道至此极矣。有不思议境。则有不思议心。乃作不思议辩正。又作止观裂网指归释疑文。慧正师亡。郡请再主延庆。果符六十再来之言。尝升座说法。慈霔无尽。下座问侍者曰。吾适道何语。侍者。答以所闻。师曰。吾觉身心同太虚空。殊不知语之所出也。政和五年四月。示寂。师讲三大部净名光明数十过。诵法华踰万部。与人除病却鬼救灾旱。不能毕记其验。于孔老之书。无不遍读。其对儒士讲说。则反质之曰。此道在孔圣如何。在诗书如何。儒士不知对。则援引委辩之。曰。无乃若是乎。闻者心服。师在永嘉扶宗。谓曰。吾尝见摩利支韦驮于梦中。求护法。他日幸于南湖忏堂。置其位及师主席。乃立像自师始。陈莹中。尝赞师曰。严奉木叉。坚持净虑。以身为舌。说百亿事。师谥号明智。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中立,姓陈氏,鄞人也。髫龄出家于栖心,受诸经卷,过目不忘。治平中试经得度,初依广智学教观,及神智继主南湖,复依之。座下二百人,无出其右者。神智谢事,立继其席,常以净业诱人,命其徒介然,创十六观堂,以延净士。已而谢去。未几,重兴宝云寺。又退居白云庵,日宣止观法门,著述颇众。后重主南湖,升席说法,开牖无尽,前后诵《法华》逾万部,为人祈祷辄验。政和五年四月辛亥夕,忽谓门人曰:“闻异香否?”即集众,含笑言曰:“吾往生。”期至,西向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