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遵式(圆义 世称 定慧式 )
释元易( 税 )
释道宁(别称 开福宁 道宁 王 )
闾邱孝直
张耒(世称 肥仙、张右史、宛丘先生 文潜 柯山 )
释灵照( 卢 )
释玄净(无象 徐 )
释惟简(别称 宝月大师 宗古 )
释白(别称 昭觉寺 支 )
释真如( 慕哲 真如、真点𮌎 闻 )
释若愚( 谷老 法鉴讲师 )
释子鸿( 吴 )
释志添( 真觉大师 )
释善清(别称 宝峰清 善清 草堂 怀清 )
释禧誧( 宋 )
释遵式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七九三
遵式,号圆义,俗姓顾氏,苏州(治今江苏苏州)人。熙宁间住姑苏尧峰,后主定慧院,世称定慧式。著有《注肇论疏》六卷,今存。见《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一六,《续传灯录》卷一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易(一○五三~一一三七),俗姓税,潼川府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人。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出住招提,十更名刹,晚住襄州石门寺。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七年卒,年八十五。《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宁(一○五三~一一一三),俗姓王,歙溪(今安徽歙县)人。祝发蒋山泉禅师,依雪窦老良禅师。踰二年,遍历丛林,参诸名宿。晚至白莲,参五祖法演禅师,顿彻法源。徽宗大观中,住潭州开福寺。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一百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三
道宁(一○五三——一一一三),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人,汪氏子。师事海会法演禅师。大观中,住持湘潭开福寺。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见《补续高僧传》卷一○,《释氏疑年录》卷七。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名道宁。歙州注氏子。笃志于道。以头陀入禅林。故毕世人以宁道者呼之。初参蒋山泉禅师。阅十年。泉知其为法器。俾乞供五羊遇居士。愿施赀为祝发者。师以乞供畏嫌疑。固辞不可。因归供钟山。再入岭得度具戒。遍参宗师。尝居崇果山。为众辨浴。日诵金刚般若为常课。一日将濯足。诵至应生信心以此为实。内足汤器中。豁有省。即趋海会。见演道者。吐所悟。演颔之。容入其室。他日闻举狗子无佛性话。于是大彻。演喜以为类己。大观中。潭帅席公震。请出世开福。唱演公之道。湘潭之人敬慕之。师性简约。服用朴素。非丛林弘法之务。未尝以之介怀。颇提笠走街市。躬自乞食以养。众衲子争归之。法席遂为湖湘之冠。僧问。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提起坐具云。遮个尘。那个是坚密身。师云。放下著。进云。犹是学人疑处。师云。你疑处作么生。进云。适来问底。师云。不堪为种草。政和三年十一月四日。沐浴净发。五日小参别众。叙平生参学始末。期以七日示寂。祝依常僧例茶毗。以火馀盛之瓦碗。撒湘江水中。乃曰。出家佛子彻骨彻髓。华藏海中游戏自在。死生界内任性浮沈。是以俱尸城畔椁示双趺。熊耳峰前亲遗只履。祖祢不了。殃及儿孙。𦘕样起模。到于今日。又道吾紫磨全身。今日即有。明日即无。若道吾入涅槃。非吾弟子。若道吾不入涅槃。亦非吾弟子。尝此之际若相委悉。不唯穿却释迦老子鼻孔。亦乃知得山僧落处。其或未然。报慈恁么来。举世无相识。水月与空花。谁坚复谁实。住院经五年。都卢如顷刻。瑞云散尽春风生。走却文殊遇弥勒。喝一喝下座。持麈尾。圜视久之曰。谁堪付此者。既而曰。无如果藏主。遂以𢌿之。至七日。长沙之人。无幼艾相与赍持香花。侧塞于寺。师应接教诫遣之。而来者无已。及日暮。跏趺湛然而逝。阅岁六十一。坐二十一夏。火馀舍利。弟子不忍弃。塔于开福。又二十年。嗣法果禅师。徙塔福严之朱原。师出世才五年。而名满天下。丛林仰之。虽不克尽行其道。然宗风宏远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宁。歙溪汪氏子。壮为道者。于崇果寺执浴。一日将濯足。偶诵金刚经。至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遂忘所知。忽垂足沸汤中。发明己见。后祝发蒋山。遍历丛林。参诸名宿。晚至白莲。闻五祖演禅师。小参举忠国师古佛净瓶。赵州狗子无佛性话。顿彻法源。大观中。潭帅席公震。请主开福。衲子景从。师行门卓立。名实相副。说法无蹊径。简要直捷。使闻者。人人自得。有古尊宿之风。政和三年。将化。示众曰。吾紫磨之身。今日即有。明日即无。若道吾入涅槃。非吾弟子。道吾不入涅槃。亦非吾弟子。于此检点得出。便知开福落处。其或未然。开福与么来。满世无相识。水月与空华。谁坚复谁实。住院经五年。都卢如顷刻。瑞云散尽春风生。失却文殊遇弥勒。言毕而逝。
闾邱孝直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丰元年(1078)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元丰五年(1082)任湖州知州,三月到任。元丰八年(1085)任淮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元祐元年(1086)2月知蕲州。元祐元年(1086)任蕲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4—1114 【介绍】: 宋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字文潜,号柯山。神宗熙宁六年进士。哲宗时累官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坐元祐党籍,徙宣州,谪监黄州酒税,再徙复州。徽宗时召为太常少卿,又出知颍、汝二州。崇宁初再坐党籍落职,以曾为苏轼举哀行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后得自便,居陈州。工诗赋散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作诗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学张籍。有《宛丘集》、《明道杂志》、《诗说》等。
全宋诗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为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为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复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复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为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为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隐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全宋文·卷二七五○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人。少即颖异能文,后得苏轼兄弟爱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熙宁六年中进士,任临淮主簿等职。元祐初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任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居三馆八年,擢起居舍人。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坐党籍落职,徙宣州,谪监黄州酒税。徽宗即位,历知兖、颍、汝州。崇宁初复坐党籍落职,并因为苏轼举哀行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得自便,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著有《宛丘集》七十卷(存)、《治风方》一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一七,《宋史》卷四四四本传,邵祖寿《张文潜先生年谱》。
释灵照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灵照,姓卢氏,兰溪人。出家宝慧寺。未期月,通《法华》、《光明》二经。因往钱塘,依香岩湛学教观。久之,复之吴兴谒净觉仁岳,台宗户牖莫不通晓。元丰中主吴山解空寺,熙宁中迁华亭超果寺。每岁春首,开净业社,与者几万人,恒多获验。尝于定中见西方圣相,因跽而请曰:“愿毕生诵大乘经,期生安养。”乞示要道,一神指曰:“净土在心,有愿即生,何远之有?”又深夜诵经,感普贤示兆。遂造普贤像,诵经万部,以严净业。元祐五年冬,卧疾,谓侍者曰:“吾安养之期已至。”遂面西累足而化,阇维异香袭人,舍利流迸。
释玄净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玄净,字无象,姓徐氏,于潜人也。母方孕时,客有过其舍者,曰:“嘉气上腾,当生奇男。”及净生,左肩起如袈裟条,八十一日乃没。伯祖异之,曰:“宿世沙门,必使学佛事。八十一者,殆其算与?”后果符其数。十岁出家,每见讲座,辄曰:“吾愿登此说法度人。”年十八,就学于慈云,闻明智讲《止观》“方便五缘”,顿然悟曰:“今乃知色香味触,本具第一义谛。”因泣下如雨。自是遇物无非法界,代讲十五年。杭守吕臻,请住大悲阁,严设戒律,其徒畏爱。臻为疏请,锡紫衣、“辨才”之号。七年,翰林沈遘抚杭,谓上竺本观音道场,以音声为佛事者,非禅那居,乃请净居之,凿山增室,广聚学徒,教苑之盛冠二浙。宋元丰元年,以事谢退,众亦随散。逾年,复以畀净,众更大集。赵清献,苏学士子瞻,皆与为世外交。赵公闻之乃为赞曰:“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重辉。”东坡居士亦寄诗云:“道人出山去,山色如𣦹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三年,复谢去,居南山之龙井,士夫争为筑室,遂成蓝宇。六年,太守邓伯温请居南屏。越明年,复归龙井。时灵山虚席,净以慈云师祖道场,俯就众请,及月馀,于禅定中见金甲神曰:“法师于此旧无缘,不宜久住。”既奉冥告,遂还龙井。元祐四年,苏轼治杭,尝问净曰:“北山如师道行者几人?”净曰:“沙门多密行,非可尽识。”东坡生子,迨已四岁不能行,请净落发摩顶,数日即能步。及将示寂,乃入方圆庵宴坐,谢宾客,止言语饮食。招参寮告之曰:“吾净业将成,若七日无障,吾愿遂矣。”果七日吉祥而逝。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苏学士辙,为铭其塔。
释惟简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宝月大师。惟简。字宗古。苏氏。眉山人。于东坡为无服兄。九岁出家。十九得度。二十九赐紫。三十六赐号。师清亮敏达。综练万事。端身以律。物劳己以裕人。人皆高其才。服其心。凡所欲为趋成之。更新其精舍之在成都与𮠁者。凡一百七十三间。经藏一。卢舍那阿弥陀弥勒大悲像四。塼桥二十七。皆谈笑而成。其坚致可支一世。师于佛事。虽若有为。譬之农夫畦而种之。待其自成。不数数然也。喜施药。所活不可胜数。蜀守制使。皆一时名公卿。人人与师善。然师罕见寡言。务自却远。盖不可得而亲疏焉。少与蜀人张隐少愚善。老泉深器之曰。此子。才用不减澄观。若仕。当有立于世。为僧亦无出其右者。已而果然。绍圣二年六月九日。始得微疾。即以书告于往来者。敕其子孙。皆佛法大事。无一语私其身。至二十二日。集其徒问日早暮。及辰曰。吾行矣。遂化。年八十四。是月二十六日。归骨于城东智福院之寿塔。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白梓州。飞乌人。姓支氏。父谦闻道嵩山道者。以死生为戏。白衣而梵行。尝云。吾根钝。不得入圆顿。愿有子续慧命足矣。自少闻父诲。谛听沉思。有如夙习。一日过溪。忽有省。遂往峨眉山落发。父子相依游讲。通性相宗经论。去之南游。首谒太平俊公于澧州。俊谓真吾法子。付以说法大衣。白逊谢。闻黄檗道望造焉。三年未印可。操事益勤。一日胜抬头儗有言。白咄曰。这老汉。胜大笑肯之。元丰末。南康郡王。邀胜诣辇下。白侍行。会太学生上书讼博士者。语连胜。有旨放归蜀。门人星散。白独负巾钵以从。既至居昭觉。法筵之盛。犹黄檗也。胜将化成都。帅以继席主化为问。师曰。无如白者。白开法。遵南方规范。一洗律居之弊。不超性海是理事缚。不透声轮是语言缚。白上堂语也。诸方传诵。靡然向风。朝散郎冯敢。奉议郎段玘。天台山隐者宋放。唐安文士祖思昱。皆抠衣执弟子礼。元祐末。白水寺僧正阙。丞相蔡京。时帅蜀。命白往。白不乐。遂并昭觉辞之。归旧刹说法。久之示疾。颂曰。风高月冷。水远天长。出门无影。四面八方。怡然而寂。显遂嗣其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5 【介绍】: 宋僧。抚州临川人,俗姓闻。幼孤族寒,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为童子,寻祝发具戒。后谒翠岩可真禅师,言下大悟。可真入寂,乃往沩山,讲法无虚日,常自役作十有四年。哲宗绍圣初,诏住开封大相国寺智海禅院。哲宗召见延和殿。不久谠偈示寂。为人刚简有高识,有舍利塔分沩山、京师两处。
全宋诗
释真如(?~一○九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俗姓闻。住大沩寺,称慕哲真如禅师,乃南岳下十二世,翠岩真禅师法嗣。哲宗绍圣二年卒(《五灯会元》卷一二)。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慕哲。出于临川闻氏。闻族寒。哲又幼孤。去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为童子。试所习。得度具戒。为人刚简有高识。以荷法为志。以精严律身。翠岩真禅师。游方时。哲能识之。真好暴所长。以盖人。号真点𮌎。所至犯众怒。非笑之。哲与之周旋二十年。虽群居。不敢失礼。真住两刹。哲阴相之成法席。有来学者。且令见哲侍者。谓人曰。三十年后。哲其大作佛事。真殁。塔于西山。心丧三年。乃去依止黄檗。遂游湘中。一钵云行。鸟飞去留。为丛林重轻。谢师直守潭州。闻其风而悦之。不可致。会岳麓法席虚。尽礼迎以为出世。累日而后就。俄迁住大沩。众二千指。为所约束。人人自律。唯粥罢。受门弟子问道。谓之入室。斋罢必会大众茶。诸方才月一再。而哲讲之无虚日。放参罢。哲自役作使。令者在侧如路人。晨香夕灯。十有四年。夜礼拜持茅。视殿庑灯火。倦则以帔蒙首。假𥧌三圣堂。初犹浴。至老不浴者十馀年。绍圣元年有 诏。住大相国寺智海禅院。京师士大夫。想见风裁。丛林以哲静退。以畏烦闹。不敢必其来。哲受诏欣然。俱数衲子至。解包之日。倾都来观。至谓一佛出世。院窄而僧日增。无以容。则相枕地卧。有请限之者。哲曰。僧佛祖所自出。厌僧厌佛祖也。安有名为传法。而厌佛祖乎。汝安得不祥之言哉。哲爱人以德。事不合必面折之。说法少缘饰。贵贱一目。问学者。赵州洗钵话。上人如何会。僧拟对。哲以手托之曰。歇去。自其分座接纳。至终未尝换机。明年十月初八日。无疾说偈。与众别。良久遂化。阇维得舍利。大如豆。光洁明彻。目睛齿爪。皆不坏。门弟子分塔沩山京师两处。 赞曰。真如平生。以身为舌。说比丘事。及其霜露果熟。则众圣推出。予观其潜行密用。于山间树下。至于死生之际。奇瑞之验。乃在或天子之都。其亦乘愿力。而至者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若愚(一○五五~一一二六),俗姓马,字谷老,海盐(一作德清,今同属浙江)人。从辨才净法师学,苏轼曾称许其诗。久居龙井,三十年中多与诗人交往。钦宗靖康元年卒,年七十二。有《馀尘集》,已佚。事见《吴兴诗存》二集卷一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若愚(一○五五——一一二六),俗姓马,字谷老,海盐(今浙江海盐)人,一作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出家于湖州觉海寺,学天台于辩才净。后退居龙井。负诗名,苏轼尝称许之。赐号法鉴讲师。靖康元年九月卒,年七十二。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二。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若愚,海盐马氏子。学教于辨才净法师,居龙井久之,后于湖之仙潭,欲营室以接游侣,建无量寿佛阁,诱人诵佛。来者尝数百人,三十年中,与会诸贤,没时多有瑞应。有奏愚道行者,赐号“法鉴”。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子鸿(?~一○九六),俗姓吴,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居台州瑞岩,乃青原下十一世,天衣怀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六)。哲宗绍圣三年卒(《释氏疑年录》卷七引《建中录》卷一○)。
释志添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志添。生泉州陈氏。故通直瑊伯兄也。初住南安云华岩。后游京师。道声籍甚。元祐元年。诏入内。为遂宁王祝寿。赐号真觉大师。并磨衲衣金环绦锡。哲宗亲书敕与之。许逐岁度僧。天下名山福地。任性居住。初在福禅。次住秀州福岩。著作佐郎黄庭坚。尝赠之诗云。蒲团木榻付禅翁。茶鼎薰垆与客同。万户参差写明月。一家寥落共清风。又赞云。石出山而韵自笙簧。松不枯而骨立冰霜。今得云门挂板。打破鬼窟灵床。其石也将能万里出云雨。其松也故与三界作阴凉。此似昔人非昔人。山中故友任商量。侍郎陈轩。亦赠之诗云。车轮马足走尘烟。竞看成都万炬然。独我踏开亭下雪。伴师同坐一庵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保昌(今南雄)人。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依止七年,乃辞。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闻见淹博,机辩绝伦。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生何氏。南雄保昌人也。依香林寺法恩。试所习。得度具戒。年三十。始游方。依黄龙晦堂禅师。久之有悟献颂。晦堂曰。得道易。守道难。守道犹在己。说法为人难。吾宗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向后自看。师复立成一颂。有刹刹尘尘。奉此身之句。晦堂可之。去游江浙。遍叩宗匠。退归庐山。见真净禅师问。甚处来。曰。下江。净曰。将得什么来。曰。和尚要什么。净曰。一切要。师提起坐具。净曰。闲家具。曰。莫要急切底么。净曰。试拈出看。师摵一坐具。净骇异之。会死心出世。灵源走书。招之俾辅佐。死心师奇。厖福艾刚。严有识度。凡死心由翠岩。再住云岩。迁黄龙。师皆在焉。率居第一座。分席接衲。与死心周旋。垂二十年。闻见淹博。机辩绝伦。政和五年。死心去世。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开法唱晦堂之道。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师上堂曰。昨日林间为野客。今朝堂上住持人。放开捏聚全由我。万像之中独露身。越明年谢院事。结茅寺侧。自号草堂。久之再住。上堂曰。掩息茅堂过六冬。心忘境寂万缘空。不知幻业从何起。依旧令教振祖风。建炎末。避地临川。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迁疏山。绍兴五年。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乃遂闲居。然接物无勌。学者奔趋。之唯恐后。道价遂为天下第一。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患不能致。会枢密徐山过洪。相与虚泐潭以起。师时年八十有三。辞避甚力。而敦请之。礼有加。不获已而赴。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倾城拥观。叹未曾有。及居泐潭。学者不约而自治。不化而自行。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至自远方者五千指。军兴之后。丛林未有若此之盛。十二年正月晦日。出衣盂唱之。付以后事。明日端坐而化。住世八十有六。坐六十夏。烬馀目睛不坏。灵骨舍利。塔于黄龙。每对重客。或语以世故。则张目直视。久乃厉声曰。老僧耳重。及受参入室。应机酬酢。电击星驰。虽初机学者。且莫咨扣。未始有厌色。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其弘道力法。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禧誧(一○五七~一一一五),俗姓宋,蔡州西平(今河南南阳市北)人。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初住西京天宁寺,继徙韶山、观音、丹霞(此据《嘉泰普灯录》)。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九。《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偈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禧誧。亦得楷道。初住韶山。补天宁。复迁丹霞。将化。召主事。分楮囊为四。众僧童行常住津送各一。既而曰。丹霞有个公案。从来推倒扶起。今朝普示诸人。且道是个甚底。顾视左右曰。会么。对曰不会。师曰。伟哉大丈夫。不会末后句。遂就寝。右胁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