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873,分259页显示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淳(圆智 )
释法明( 黑漆光菩萨 世称 明法华 )
释法平(元衡 怡云野人 )
释法骞( 施 )
释法泉( 佛慧 )
释法泰(佛性 李 )
释法因(净名 )
释法芝(昙秀 钱 )
释法智( 柏 )
释法祚( 明极禅师 )
释梵思(讷堂 朱 )
释海评(庐山二龙云 )
释皓(铁山 )
释洪諲( 扈 )
释怀澄(别称 泐潭澄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淳(此据《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作惠淳,且以为号),号圆智。住临安府灵隐志。为青原下十四世,长芦道和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一三○
法明,得度于崇福寺,精通《法华经》,人称明法华。赐号黑漆光菩萨。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九。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法明。莫详族氏。示迹于莱州。即墨县之荆沟村。以试经。得度于郡之崇福寺。师以读诵为行。于读诵中。惟精法华。心念口演。无非是也。时人称之。为明法华。所至利生拔苦。无不获济。人仰之。如珠王药树焉。每游州邑聚落间。遇孕妇垂产。危难莫测之际。师入其家。为讲药草喻品。或安乐行品。即获无恙举之。如掇于无子之家。讲普门品。或普贤劝发品。所求即遂。且具德慧之相。又有木客木筏。为风涛所败。奔命求援于师。师示以观世音号。俾其至诚急诵。遂获安流而达其所。如此非一。人心所向。莫不应之如影响。奉之如神明。后值岁大旱。祷吁不应。民忧惶无措矣。师命众聚柴为棚。曰。为诸君捐身以致雨。众跪拜哀号。师即登棚。火从顶出。歘然而炽。弹指顷雨至大霔。三日而止。焰在雨中。亦不息灭。如日之数。既霁观之。见师真身危坐灰烬中。曾无少损。黑而有光。奇矣。有司以闻于朝。赐号黑漆光菩萨。仍诏漆其身。迎归京师。大慈寺以永瞻奉云。有赞之者曰。开普济门。应众生器。一月众水。光无不被。觉天之云。大地甘雨。等慈无缘。均沾苦窳。树精进幢。火寒冰热。虚空赞扬。万象听说。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平,字元衡,号怡云野人,嘉禾(今浙江嘉兴)人。初受度即参妙喜师,为书记,后居天童寺,曾住象山延寿院。陆游有诗寄之。有语录集稿二卷,已佚。《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骞,俗姓施,泉州(今属福建)人。住隆寿院。为青原下九世,隆寿逸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泉,俗姓时。随州(今属湖北)人。住金陵蒋山,号佛慧,深谙内典,丛林谓之泉万卷(《罗湖野录》卷三)。乃青原下十一世,云居舜禅师法嗣。多为名士敬崇,与苏轼等有交往,赵抃曾师事之。晚年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未赴而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六、,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一。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二○○五
法泉,俗姓时,随州(治今湖北随州)人。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赐号佛慧。晚年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能为诗,与东坡为方外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泉。随州时氏子。住持蒋山寺。经营辛苦。以成就丛林。与苏东坡。为方外友。坡舟行至金陵。阻风江浒。师迎之至寺。坡云。如何是智海之灯。师随以偈答之。曰。指出明明是甚么。举头鹞子新罗过。从来这碗最稀奇。会问灯人能几个。坡欣然。以诗答之。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独望钟山唤宝公。林间白塔如孤鹤。宝公骨冷嗔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电眸虎齿霹雳舌。为予吹散千峰云。南来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他年若画蒋山图。仍作泉公唤居士。师住衢之南禅。赵清献公抃。日亲之。师未尝容措一词。后典青州。宴坐闻雷而悟。临薨遗师书曰。非师平日警诲。至此必不得力矣。师悼以偈曰。仕也邦为瑞。归欤世作程。人间金粟去。天上玉楼成。慧剑无纤缺。水壶彻底清。春风瀫水路。孤月照云明。师晚年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因问众曰。赴智海。留蒋山。去就孰是。众皆无对。师索笔书偈云。心是心非徒儗议。得皮得髓谩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书毕而逝。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又法泉,字佛慧,随州时氏子,居太平兴国寺,经营辛苦,多所修建,以成丛林。与苏东坡友善,晚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问众曰:“赴智海,留蒋山,去就孰是?”众未及对,泉书偈曰:“非心非佛徒拟议,得皮得髓漫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泰,号佛性,俗姓李,汉州(今四川广汉)人。住鼎之德山,邵之西湖及谷山道吾,敕居潭州大沩。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七十一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泰号佛性。汉州李氏子。僧问。理随事变该万有而一片虚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归实际。如何是理法界。师曰。山河大地。曰如何是事法界。师曰。万象森罗。曰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师曰。东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师曰。上下四维。上堂渺渺邈邈十方该括。坦坦荡荡绝形绝相。目欲视而睛枯。口欲谈而词丧。文殊普贤全无伎俩。临济德山不妨提唱。龟吞陕府铁牛。蛇咬嘉州大像。吓得东海鲤鱼直至如今肚胀。上堂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泰,字佛性,汉川李氏子。僧问:“理随事变,该万有而一片虚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归实际,如何是理法界?”泰曰:“山河大地。”曰:“如何是事法界?”泰曰:“万象森罗。”曰:“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泰曰:“东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泰曰:“上下四维。”上堂:“渺渺漠漠,十方该括,坦坦荡荡,绝形绝相。目欲视而睛枯,口欲谈而词丧。文殊、普贤全无伎俩,临济、德山不妨提倡。龟吞陜府铁牛,蛇咬嘉州大象,吓得东海鲤鱼,直至如今肚胀。”上堂:“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因,住庐州长安寺,号净名。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芝,字昙秀,俗姓钱。与苏轼同时。事见《东坡题跋》卷三、贺铸《庆湖遗老诗集》卷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智,俗姓柏,陕府(今河南陕县)人。于西京圣果寺祝发,习《华严》,弃谒南阳谨,次参大洪智,后依宏智正觉禅师。出居善权,次迁金粟。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祚,俗姓宋,落发彰教寺。尝参云窦晖与报觉长老。寻筑庵雕峰。与丞相赵汝愚为方外友。又住袁州之仰山、常州之华藏。谥明极禅师。事见清康熙《太平府志》卷三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梵思,号讷堂,俗姓朱,苏台(今江苏苏州)人。年二十一祝发受具,往来佛鉴、佛眼会下。晚依圆悟。住衢州天宁寺。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十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海评,住潭州大沩寺。为南岳下十四世,广鉴行瑛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参友海评。所与师同受业者也。将出游。同院僧。梦二大蛇。一角黑。各长数丈。绕院三匝。腾跃而去。黎明。师与评。别众游方。梦者抚背嘱之曰。二子善自爱。他日法门龙象也。评嗣广鉴瑛。住开先。与师相邻。俱得名丛林间。号庐山二龙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皓,字铁山。与姚镛(雪蓬)同时。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四
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于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我家神鼎之下。邻寺吾世植福之地。久无住持者。可俱往。諲笑曰诺。乃以己马驮諲还。諲至。设鱼鼓粥饭。如诸方。一年而成丛席。十年而有众三十辈。僧契嵩少时游焉。諲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两小瓮。咤曰。汝来乃其时寺。今年始有酱食矣。明日将粥。一力挟筐。取物投僧钵中。嵩睨上下。有即咀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出。以观皆碎饼饵。问诸耆老。曰此寺自来不煮粥。脱有檀越请应供。諲次第拨僧赴之。祝令𢹂乾残者。归纳库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当面也。堂头言。汝来适丁其时。良然。嵩大惊。有木床一。夜则諲坐其上。三十辈者环之。听其诲语。諲曰。洞山颂曰。贪瞋痴。太无知。果赖今朝捉得伊。行即打。坐即槌。分付心王子细推。无量劫来不解脱。问汝三人知不知。古人与么道。神鼎即不然。贪瞋痴。实无知。十二时中任从伊。行即往。坐即随。分付心王无可为。无量劫来元解脱。何须更问知不知。又尝曰。无量劫来赁屋住。至今不识主人公。借问诸人还识主人公也未。良久云。若有人问神鼎。向伊道作么作么。又云。不得作主人公话会参。智度寺沙门本延。谒諲夜语。还谓郡将曰。諲公所谓。本色老宿。惜陆沈山中。郡以礼请开法。諲辞免不得已曰。山僧年十八游方。亦无正意参禅。只欲往东京。听一两本经论。以答平生。何期行到汝州。忽值风发吹上首山。见个老和尚。劈头槌一槌。当时浃背汗流。礼却三拜。如今思量。悔不当初。束缚送去首山后。却归乡井。古寺闲房。任运过时。岂不快哉。虽然如是。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今日有一炷香。也要对众烧却。供养此老。只是汝州土宜。乃升座问答罢。又曰。斋会已具。僧俗已集。问答已毕。佛法成办。只将此善。上祝 今上皇帝圣寿无疆。便下座。道俗欢呼。以为未始见也。于是諲声名普闻。僧问。鸟窠侍者。欲往诸方。学习佛法去。鸟窠但吹布毛。便悟去。如何。諲曰。此事即知。此人久积净业。旷劫修行。方能了解。乃拈布毛举似。复吹之曰。会么。不得辜负老僧。良久曰。我在首山。与汾阳师兄。曾如此说。汾阳作偈曰。侍者初心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根机熟。吹毛当下得心安。看他吐露。终是作家。又曾同作拄杖子偈。昭曰。一条拄杖刺蝎。劲直螺纹爆节。寻常肩上横担。大地乾坤挑斡。𭣟开懵钝顽痴。打破伶俐尖黠。如今卓在面前。诸方作么拈掇。我即不与么道。僧曰。愿闻和尚偈。偈曰。得处不在高峰。亦非浅溪深壑。如今幸得扶持。老病是为依托。僧问。有问首山。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我不将小意对阇梨。諲曰。若有问神鼎。但向道。此一问岂是小意。会么。首山大似担水河头卖。神鼎只解就窝里打。良久曰。相见不扬眉。君东我亦西。有时示众曰。雨下阶头湿。晴乾又没泥。姨姨娘姊妹。嫂嫂阿哥妻。若与么会得。犹是长连床上粥饭僧。作么生道得一句。作个出格道人。有么。良久云。适来有一人。为蛇𦘕足。踣跳上梵天。𡎺著帝释鼻孔。帝释恶发。雨似盆倾。诸人还觉袈裟湿么。有僧自汾州来(传是举道者)。諲倚拄杖曰。一朵峰峦上。独树不成林时如何。僧曰。水分江树浅。远涧碧泉深。又问。作么生是回互之机。僧曰。盲人无眼。又问曰。我在众时。不会汾阳一偈。上座久在法席。必然明了。僧曰。请和尚举看。諲曰。鹅王飞鸟去。马头岭上住。天高盖不得。大家总上路作么。僧举起坐具曰。万年松在祝融峰。諲曰。不要上座答话。试说看。僧曰。忽忆少年曾览照。十分光彩脸边红。即拂衣去。諲曰。弄巧成拙。僧请益首山答佛话。諲作偈曰。新妇骑驴阿家牵。谁后复谁先。张三与李四。拱手贺尧年。从上诸圣。总皆然。起坐忪𢥃没两般。有问又须向伊道。新妇骑驴阿家牵。乃又曰。虽然如此。犹未尽首山大意。进曰。如何尽首山大意。諲曰。天长地久。日月齐明。又作偈曰。长安甚乐到人稀(千圣同源)。到者方知不是归(方可较些子)。直道迥超凡圣外(有人不肯在)。犹是曹溪第二机(青霄有路)。郴州道俗。即山迎请。住王莽山。不赴。僧问。佛不违众生之愿。为甚有请不赴。諲曰。莫错怪老僧好。有偈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若人解了如斯意。大地众生无不彻。諲德腊俱高。丛林尊仰之。如古赵州。同曰神鼎。闲书壁作偈曰。寿报七十六。千足与万足。若问西来意。彼此莫相触。何付嘱。报你张三李四叔。山又青水又绿。殁时年八十馀。諲少年时。与耆宿数人。游湘中。一僧举论宗乘。颇博敏。会野饭山店供办。而僧论说不已。諲曰。上人言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惟识惟心。眼声耳色。何人之语。僧曰。法眼大师偈也。諲曰。其义如何。对曰。惟心故根境不相到。惟识故声色摐然。諲曰。舌味是根境否。对曰是。諲以箸挟菜置口中。含胡而言。曰何谓相入耶。坐者相顾大惊。莫能加答。諲曰。路涂之乐。终未到家。见解入微。不名见道。参须实参。悟须实悟。阎罗大王。不怕多语。 赞曰。不欲争虚气于形迹之间。唯务收实效于言意之表者。憃叟论也。予观神鼎。殆庶几。无愧此言。得道时未壮。隐于南岳二十年。乃领住持事。又二十年。方开堂说法。然皆缘起于他。寔非己意。譬如夜月行空。任运而去至。于甘枯淡。以遂夙志。依林樾以终天年。可以追媲其师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洪諲者。生扈氏。襄水人。自受首山印记。隐衡岳三生藏。有湘阴男子来游。即师室见师。气貌闲静。一钵挂壁。莫能亲疏。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家神鼎下邻寺。乃吾世植福之地。久无住持者。可俱往。师笑曰。喏。乃以己马驮师还。十年始成丛席。一朽床为说法座。甘枯淡。无伦比。僧契嵩。少时游焉。师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两小瓮。诧曰汝来。乃其时。寺始有酱食矣。明日将粥。一力挟筐。取物投僧钵中。嵩睨上下。有即呾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出以观。皆碎饼饵。问诸耆老。曰。此寺自来不煮粥。脱有檀越请应供。諲次第拨僧赴之。祝令𢹂乾残者。归纳库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当面也。堂头言汝来。适丁其时。良然。嵩大惊止此。已见諲老平生尔。他具灯录。 系曰。颂古自汾阳始。观其颂布毛公案。曰。侍者初心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根机熟。吹毛当下获心安。与胡僧金锡光偈。看他吐露。终是作家。真寔宗师一拈一举。皆从性中流出。殊不以攒华叠锦为贵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澄禅师不知何许人。与宝同出于五祖之门。出世洪州泐潭。诸方呼为泐潭澄。黄龙南公依之最久。然云门法道。至师小变。故云峰悦公。方之药汞银。锻则流去。大觉连和尚其嗣也。所谓青出于蓝者。别具。 系曰。一洞山也。诠去授聪。聪嗣文殊。聪死授宝。宝嗣五祖。要见拄持续佛慧命。非细事故。古人举授唯大。公弗容一毫私念于其间。不然诠聪工老。岂少法嗣哉。中峰国师。与定叟书云。古人于法嗣嫡传。所以深明宗系者。大法源委不可诬也。世漓俗薄。奉金请拂。以院易嗣者有之。某尝痛心于此。宝亦云门子孙之杰出者。惜大德为一眚所掩。灯录谓宝生娼室无姓氏。未之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