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5,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避辞
避色
避青
避居
避碍
避境
避回
暑避
避隐
避言
避秦客
避骢马
避劫
避光
避唐
《漢語大詞典》:避辞(避辭)
避退辞让。 宋 苏舜钦 《上范希文书》:“若是则不惟亏损阁下之望,某终身可废,无所容焉。是以上犯盛意,恳激避辞者,盖在此也。” 宋 司马光 《为文相公许州谢上表》:“避辞公鼎,虽弛负担,违离天閽,倍深眷恋。”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教老拙遭逢着这场事,远远的不避辞,特特的来到此。”
《漢語大詞典》:避色
(1).谓避开女色。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古之避色, 孔 墨 之徒闻 齐 馈女而遐逝,望 朝歌 而迴车。”
(2).谓君礼貌衰减,有厌己之状,即去之。语出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宋 王向 《公默先生传》:“君子贵行道信於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漢語大詞典》:避青
旧时 江 南 沪 杭 一带风俗,农历三月三日妇女避家外出踏青。 胡祖德 《沪谚外编·旧时俗尚》:“三月三日戴荠菜花,入夏头不晕;是日妇女出避于外曰避青。”
《漢語大詞典》:避居
(1).谓移居以避祸害。 宋 陈绎 《邵古墓铭》:“戎难,避居 上谷 ,又徙 中山 。”明史·奸臣传·阮大鋮:“流寇偪 皖 , 大鋮 避居 南京 。” 丰子恺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我在 南沉浜 乡间已经避居九天了。九天之中,敌机常常来袭。”
(2).避开不居。《魏书·肃宗纪》:“朕威德不能遐被,经略无以及远,俾令苍生罹此涂炭,何以苟安黄屋,无愧黔黎。今便避居正殿,蔬餐素服。”参见“ 避正殿 ”。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漢語大詞典》:避碍(避礙)
避开障碍。 汉 扬雄 《法言·君子》:“水避碍则通于海,君子避碍则通于理。” 宋 陈傅良 《村居》诗之一:“择栖未定鸟离立,避碍已通鱼并行。”
分類:避开障碍
《漢語大詞典》:避境
避离某地,不入其境。新唐书·吕元膺传:“自是羣盗感愧,悉避境去。” 唐 陈子昂 《故宣议郎骑都尉行曹州离狐县丞高府君墓志铭》:“神明之威,虫蝗避境。” 元 袁桷 《赠吴江宋尉》诗:“飞蝗避境虎渡河, 吴 船虽多柰我何。”
分類:不入
《漢語大詞典》:避回(避迴)
亦作“ 避迴 ”。 回避;避忌。汉书·酷吏传·王温舒:“稍迁至 广平 都尉,择郡中豪敢往吏十餘人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回,夷之,亦灭宗。” 颜师古 注:“避回,谓不尽意捕击也。”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斩断》:“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避迴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此为轻军,轻军者斩。” 章炳麟 《致袁世凯书》:“曩者 孙公 草创 金陵 ,纲纪未具,政事小有凌乱;其於 炳麟 ,又有同义肺府之亲,然犹奋笔弹射,无所避回。”
分類:回避避忌
《骈字类编》:暑避
唐 方干 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 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
《漢語大詞典》:避隐(避隱)
(1).遮蔽;隐蔽。史记·大宛列传论:“《禹本纪》言: 河 出 崑崙 。 崑崙 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 宋 叶适 《宿觉庵记》:“稍种竹树,有所避隐出没,以为风雨晦明之地。”
(2).避世隐居。后汉书·陈寔传:“后令復召为吏,乃避隐 阳城山 中。” 三国 魏 曹植 《夏禹赞》:“避隐 商山 ,示不敢莅,诸侯向己,乃奉天秩。” 元 袁桷 《安先生墓表》:“素多疾,尝避隐 封龙山 ,然卒不得年。”
(3).回避躲藏。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黄陂丞》:“县宰 建昌 李德叟 率主簿尉偕视之,二妇了不避隐。”
(4).避忌隐瞒。 明 卢象升 《特举俸深贤能道臣疏》:“臣所言所行,有费商榷者,本官无不直披心胸,未尝瞻顾避隐。”
《漢語大詞典》:避言
(1).谓避世人议论。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或问 严光 、 樊英 名隐。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阮逸 注:“避毁誉之言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阁臣典试:“又至庚戌科,则内阁三人,首辅 王太仓 不至,次辅 李晋江 以避言杜门,仅次辅 叶福清 一人在阁。”
(2).谓他人以恶相加或口出不逊则走避之。宋书·隐逸传序:“贤者避地,其次避言。” 南朝 梁 沈约 《高士赞》:“亦有哲人,独执高志,避世避言,不友不事。” 宋 王向 《公默先生传》:“君子贵行道信於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参见“ 辟言 ”。
《漢語大詞典》:辟言
(1).合乎法度的言论。《诗·小雅·雨无正》:“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毛 传:“辟,法也。” 郑玄 笺:“如何乎昊天,痛而愬之也,为陈法度之言,不信之也。”韩非子·饰令:“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是谓以数治。” 陈奇猷 集释:“辟言,谓合法之言。”
(2).邪僻的言论;谬论。荀子·正名:“凡邪説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
《國語辭典》:辟言  拼音:bì yán
1.邪辟的语言。《荀子。正名》:「凡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韩非子。饬令》:「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
2.回避恶言。《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漢語大詞典》:避秦客
指隐士或躲避战乱的人。 元 邓文原 《赵干〈春山曲嵨图〉》诗:“往来岂是避 秦 客,理乱不闻度岁华。” 清 黄景仁 《杂咏》:“ 渊明 有心人,归拟避 秦 客。”
《漢語大詞典》:避骢马(避驄馬)
后汉书·桓典传:“是时宦官秉权, 典 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驄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驄马御史。’”后以“避驄马”指回避侍御史。 唐 孟浩然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诗:“本欲避驄马,何如同鷁舟。” 明 徐渭 《祭张御史母》:“爰对大廷,宠命首仙鳧之选;入班兰省,行人避驄马之鞭。”亦省作“ 避驄 ”、“ 避马 ”。 唐 白居易 《见萧侍御忆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晚起慵冠豸,闲行厌避驄。” 唐 王维 《为人祭某官文》:“时无寃人,路多避马。” 元 萨都剌 《送佥事王君实之淮东》诗:“ 淮 上有官皆避马, 竹西 无处不题诗。” 明 何景明 《送李体仁按云南》诗:“九霄看凤下,万里避驄行。”
《漢語大詞典》:避劫
犹言逃避灾难。 清 魏源 《桂林阳朔山水歌》之三:“神仙避劫人避灾,更於何处藏三才?”
《漢語大詞典》:避光
喜阴的或在阴处茁壮生长
表现负趋光性
《漢語大詞典》:避唐
传说上古 唐尧 时有隐士 许由 、 巢父 ,德行高尚。 尧 以天下让 巢父 ,不受;又让 许由 ,也不受,二人均逃去。事见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又《巢父》。后以“避唐”指 许由 、 巢父 逃避 唐尧 以天下相让之事。 元 耶律楚材 《再用张敏之韵》:“ 綺 夏 终辞 汉 , 巢 由 固避 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