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避仕
谓避而不仕;不从征召。新唐书·武儒衡传:“ 儒衡 泣见上曰:‘臣祖 平一 ,当 天后 时,避仕终老,不涉於累。’”
《漢語大詞典》:巴避
巴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一刻儿没巴避抵一夏。” 元 杜仁杰 《耍孩儿·喻情》套曲:“閒槽坊里趓酒无巴避。”参见“ 巴鼻 ”。
《國語辭典》:巴鼻  拼音:bā bí
證据、根据。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苏长公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使奸邪。』有甚意头,没些巴鼻皆俗语也。」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五。委巷丛谈》:「言人作事无据者曰没雕当,又曰没巴鼻。」也作「把柄」。
分類:来由根据
《漢語大詞典》:避弹服
防止流弹或弹片对人体重要部位伤害的服装。当流弹或弹片等袭来时,犹如一张铁网,可将其牢牢抓住,并可迅速降低其飞行速度,或将其弹出,从而保护人体安全。多用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和抗击性的材料制成。
《漢語大詞典》:避殿减膳(避殿減膳)
同“ 避殿损膳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慧星:“丁丑,避殿减膳,下詔责己,求直言,大赦天下。”宋史·神宗纪一:“辛酉,以来岁日食正旦,自己丑避殿减膳,罢朝贺。”宋史·徽宗纪一:“壬午,以日当食避殿减膳,降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
《漢語大詞典》:避殿损膳(避殿損膳)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并损减常膳,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 宋 李纲 《贴黄奏议》:“避殿损膳,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所以畏天戒也。” 宋 赵升 朝野类要·典礼:“避殿损膳:昔时水旱祈祷未应,并天变星象,边鄙未寧,则圣上有避正殿、减常膳之谦礼。”宋史·徽宗纪二:“﹝ 崇寧 五年﹞乙巳,以星变避殿损膳,詔求直言闕政。”
《漢語大詞典》:避丁
谓壮丁逃避征兵。宋史·兵志六:“则虽有斩指以避丁者,不皆然也。”
《國語辭典》:避而不谈(避而不談)  拼音:bì ér bù tán
刻意回避、隐藏而不说。如:「对于记者的询问,他一概避而不谈。」
《漢語大詞典》:避烦斗捷(避煩鬭捷)
谓避开烦难而比赛简捷。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下》:“惟小楷试帖,一望可知优劣,不能无偏重之势,避烦鬭捷,流风相师,久之而考者閲者,皆忘其所以然。”
《漢語大詞典》:避放
见“ 避煞 ”。
《國語辭典》:避煞  拼音:bì shà
一种旧时社会的迷信。指人死之后,由道士代丧家推算鬼魂返家的日期,而预先使家人避开,称为「避煞」。
《漢語大詞典》:避风灯(避風燈)
即马灯。因其能防风雨,故名。 茅盾 《子夜》十三:“恰就在这时候,迎面又来了一个人,手里拿着避风灯,劈头拦住了喝问道:‘干什么?’”
《國語辭典》:避风港(避風港)  拼音:bì fēng gǎng
1.能让船只躲避强风袭击的港湾。
2.引申为躲避一切外来伤害的地方。如:「家里永远是最好的避风港。」
《漢語大詞典》:避复(避複)
避免重复。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省句例》:“史记·外戚世家云:‘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復效 吕氏 大事也。’按:文本当云:‘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復效 吕氏 大事也。’避复,省去一句。”
分類:避免重复
《分类字锦》:避公府辟
后汉书钟皓传皓少以笃行称公府连辟为二兄未仕避隐密山
分类:兄弟
《漢語大詞典》:避宫殿
谓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 汉 刘向 说苑·辨物:“ 晏子 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 河伯 共忧,其幸而雨乎!’”参见“ 避正殿 ”。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漢語大詞典》:避蛊(避蠱)
免受蛊惑。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故 东方朔 谓伏日当蚤归,是犹避蛊之意。”
分類: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