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逃责(逃責)
逃避罪责。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四海之议,於何逃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三月“宗维不许”自注引 宋 王若冲 《北狩行录》:“某之罪失,固不可逃责。”
逃避债务。陈书·高祖纪上:“却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 唐 刘知几 史通·编次:“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臺名逃责,尚曰 周王 ;君未繫颈,且云 秦国 。” 章炳麟 《訄书·客帝匡谬》:“及夫陵夷积弱,处逃责之臺,被窃鈇之言,大枋既失,埶儕於家人,寧奉表以臣敌国,而犹岿然自谓尊於玄圣之裔,岂不忸哉!”
《國語辭典》:逃罪  拼音:táo zuì
逃避罪行。如:「我们一旦做错事,就应该勇于面对现实,不可因害怕而逃罪。」
《漢語大詞典》:辟罪
逃避罪责。《淮南子·兵略训》:“所谓四义者,便国不负兵,为主不顾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辟罪。”
《国语辞典》:樊于期(樊于期)  拼音:fán wū qí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秦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分类:人名避罪
《漢語大詞典》:逭咎
逃避罪责。 明 张居正 《答庐凤按院陈公用宾》:“朝廷明见万里,儻於他处发之,则当事者无所逭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