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避害
躲避祸害。管子·明法解:“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爱主也,且以就利而避害也。”后汉书·第五伦传:“臣闻忠不隐讳,直不避害。”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武臣养祸以自利,文臣文饰以避害。”
《国语辞典》:趋利避害(趋利避害)  拼音:qū lì bì hài
趋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祸害。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明史。卷二一○。徐学诗传》:「而精悍警敏,揣摩巧中,足以趋利避害,弥缝缺失。」
《國語辭典》:避祸(避禍)  拼音:bì huò
躲避灾害。《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
分類:避祸避害
《漢語大詞典》:避患
犹避害。 汉 焦赣 《易林·讼之未济》:“避患东西,反入祸门。”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圣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后,方復隐讳以避患,非所闻也。”
分類:避害
《漢語大詞典》:龟蛇(龜蛇)
(1).龟和蛇。古人常将此二物绘于旗上,以为能消灾避害。《周礼·春官·司常》:“龟蛇为旐。” 郑玄 注:“龟蛇象其扞难辟害也。” 贾公彦 疏:“龟有甲能扞难,蛇无甲,见人避之,是避害也。”按, 清 王引之 以为“龟蛇”当为“龟旐”之误。参见“ 龟旐 ”。《参同契》卷下:“雄不独处,雌不孤居, 元武 龟蛇,蟠紏相扶。”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 祥符 间避 圣祖 讳,始改 玄武 为 真武 ……后兴 醴泉观 ,得龟蛇,道士以为 真武 现,绘其像为北方之神,披髮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自后奉事益严。”参见“ 玄武 ”。
(2).神名。即 玄武 。
(3). 龟山 和 蛇山 的并称。在今 湖北省 武汉市 。 龟山 在 汉阳 , 蛇山 在 武昌 ,两山隔 江 对峙。古为扼守 江 汉 要塞。 武汉长江大桥 即建于两山间。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风檣动, 龟 蛇 静,起宏图。”
《國語辭典》:玄武  拼音:xuán wǔ
1.北方的神,即今道教所奉祀的真武大帝,宋代因避讳改玄为真。又因其居北方,北方属水,故一说为水神。《后汉书。卷二二。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唐。章怀太子。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2.星座名。由位于北方的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宿组成。即今西洋的人马、宝瓶、摩羯等星座。
《漢語大詞典》:雾隐(霧隱)
谓退藏避害。 唐 薛能 《孔雀》诗:“曾处嶂中真雾隐,每过庭下似春来。”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蔚豹之泽必雾隐,孔鸞之舞必日中。” 元 王恽 《李相师诗》:“雾隐云驤虎豹文,眼中歷歷説承恩。”参见“ 雾豹 ”。
分類:退藏避害
《國語辭典》:雾豹(霧豹)  拼音:wù bào
汉朝陶答子为官三年而富,其妻以「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劝其韬光养晦,隐迹全身。典出汉。刘向《列女传。卷二。陶答子妻》。后比喻贤士隐居不仕。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宋。苏轼 次韵王震诗:「携文过我治平间,雾豹当时始一斑。」也作「南山隐豹」、「南山雾豹」。
《漢語大詞典》:六藏
六腑。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賅而存焉。” 成玄英 疏:“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或以心、肝、脾、肺、肾、命门为“六藏”。《难经·三十九难》:“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列子·仲尼:“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佛教语。原以龟藏其头尾四足避害,比喻修行者藏其六识。后泛指退避忍让。参阅《杂阿含经》四三。 金 李澥 《漫书》诗:“胸怀平日窗八达,伎俩只今龟六藏。”
《漢語大詞典》:龟藏六(龜藏六)
谓龟遇危险便将头尾和四足缩入甲中以避害。后因比喻人的才智不外露或深居简出,以免招嫉惹祸。语本杂阿含经卷四三:“过去时世,有河中草,有龟於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兾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瞋恚而去。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 唐 陈陶 《题僧院紫竹》诗:“从来道生一,况伴龟藏六。” 宋 苏轼 《寄傲轩》诗:“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 清 姚鼐 《朱石君中丞视赈淮上途中见示长句次韵》之一:“此身未作龟藏六,扰扰人间同一局。”亦作“ 龟六藏 ”。 金 李澥 《漫书》诗:“胸怀平日窗八达,伎俩只今龟六藏。”亦省作“ 龟藏 ”。 宋 范成大 《春晚卧病而燕宫海棠已烂熳矣》诗:“游骑行歌莫相笑,遨头六结已龟藏。”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为甚么定要龟藏在你自己的生活里,做些虚伪的表现呢?”
《漢語大詞典》:避走
(1).因回避而走开。晏子春秋·外篇上一:“ 晏子 避走,立乎门外。公令人粪洒改席,召 晏子 ,衣冠以迎。”
(2).因避害而逃跑。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七:“婢惊怖返走,人狗亦随婢后,至家庭中,举家避走。”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 智伯 攻围甚急,某避走 晋阳 。” 清 赵绍祖 《宿田家书所见》诗:“老翁急避走,入门肆督促。”
《漢語大詞典》:避李
旧唐书·李泌传:“﹝ 泌 ﹞权逾宰相……寻为中书令 崔圆 、倖臣 李辅国 害其能,将有不利於 泌 。 泌 惧,乞游 衡山 ,优詔许之。”后用作良臣避害之典。 清 王夫之 《南岳赋》:“ 鄴侯 避 李 而挂冠, 致堂 却 檜 而躡屩。”
分類:避害
《漢語大詞典》:鲠避(鯁避)
语本国语·晋语六:“除鯁而避彊,不可谓刑。” 韦昭 注:“鯁,害也。”后以“鯁避”谓避害。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有所鯁避,则微文示讥;无所顾慄,则直书志慝。” 清 钱谦益 《跋王原吉〈梧溪集〉》:“ 谢皐羽 之于亡 宋 也, 西臺 之记,冬青之引,其人则以甲乙为目,其年则以羊犬为纪,廋辞讔语,喑哑相向,未有如 原吉 之发攄指斥,一无鯁避者也。”
分類: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