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逸遗(逸遺)
犹言隐居避世。 唐 韩愈 《上宰相书》:“主上感伤山林之士有逸遗者,屡詔内外之臣旁求於四海。” 清 刘大櫆 《江先生传》:“犹赖有山泽逸遗之士,穷年兀兀於其中,递相推测隐度。”亦指隐居避世的高士。 唐 宋之问 《在桂州与修史学士吴兢书》:“及高明所撰《唐史春秋》等六处,并乞逸遗事跡,不翳声尘,代业有光。”
《漢語大詞典》:盘阿(盤阿)
《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考槃在阿,硕人之薖。” 朱熹 集传:“考,成也;槃,盘桓之意。言成其隐处之室也。”后因以“盘阿”称避世隐居之处。 元 袁桷 《平章政事董某封赠三代制》之二:“具官 董某 曾祖母 李氏 盘阿共隐,饁亩如宾。”
分類:避世隐居
《漢語大詞典》:松友
以松树为友。谓隐居避世。 南朝 梁 陶弘景 《解官表》:“今便灭影桂庭,神交松友。”
《漢語大詞典》:行遁
出走;逃去。谓避世隐居。书·微子:“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遯。” 蔡沉 集传:“去其位而逃遯於外。”明史·王艮廖昇等传赞:“若夫行遯诸贤,虽其姓字杂出於诸家传纪,未足徵言,而忠义奇节,人多乐道之者。”
《漢語大詞典》:武陵客
指避世隐居的人。 元 揭傒斯 《寻舍弟将至东牢宿野店》诗:“茅店溪边冷,松林石上踈;如逢 武陵 客,风景未应殊。”参见“ 武陵源 ”。
《國語辭典》:武陵源  拼音:wǔ líng yuán
比喻世外乐土或避世隐居的地方。参见「桃源」条。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
《漢語大詞典》:遁俗
犹言逃避世俗。《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王粲 《七释》:“ 潜虚丈人 ,违世遁俗,恬淡清玄,浑沌淳朴。”南史·谢弘微传论:“ 敬冲 出入三代,骤经迁革,遁俗之志,无闻贞固之道,居官之方,未免货财之累。” 清 方履篯 《陆祁生宣南话旧图序》:“徇名未甘,遁俗已晚。”
《漢語大詞典》:遁逸
亦作“遯逸”。
(1).避世隐居。《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 王逸 注:“遁去风俗,独隐存也。”晋书·李重传:“外无希世之容,内全遁逸之节。”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眇遯逸於人羣,长寄心於云霓。” 宋 苏舜钦 《投匦疏》:“且遁逸之士,不示见闻,今陛下垂詔而杂举之,是欲使之自见闻也。”
(2).退走;逃走。梁书·侯景传:“贼党大喜,告 景 曰:‘西师惧吾之强,必欲遁逸,不击,将失之。’” 宋 叶适 《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自兵起,盐商不敢行,传言虏且犯 通 泰 ,而提举官相继遯逸,盐利大乏。”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役吏反牌,以遁逸为报。”亦指消失。 何其芳 《黄昏》:“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
(3).散失;遗漏。 宋 叶适 《〈巽岩集〉序》:“凡实録、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録、野记,旁互参审,毫髮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
(4).放纵;不可约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於野心矣。”
《漢語大詞典》:避隐(避隱)
(1).遮蔽;隐蔽。史记·大宛列传论:“《禹本纪》言: 河 出 崑崙 。 崑崙 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 宋 叶适 《宿觉庵记》:“稍种竹树,有所避隐出没,以为风雨晦明之地。”
(2).避世隐居。后汉书·陈寔传:“后令復召为吏,乃避隐 阳城山 中。” 三国 魏 曹植 《夏禹赞》:“避隐 商山 ,示不敢莅,诸侯向己,乃奉天秩。” 元 袁桷 《安先生墓表》:“素多疾,尝避隐 封龙山 ,然卒不得年。”
(3).回避躲藏。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黄陂丞》:“县宰 建昌 李德叟 率主簿尉偕视之,二妇了不避隐。”
(4).避忌隐瞒。 明 卢象升 《特举俸深贤能道臣疏》:“臣所言所行,有费商榷者,本官无不直披心胸,未尝瞻顾避隐。”
《漢語大詞典》:避言
(1).谓避世人议论。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或问 严光 、 樊英 名隐。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阮逸 注:“避毁誉之言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阁臣典试:“又至庚戌科,则内阁三人,首辅 王太仓 不至,次辅 李晋江 以避言杜门,仅次辅 叶福清 一人在阁。”
(2).谓他人以恶相加或口出不逊则走避之。宋书·隐逸传序:“贤者避地,其次避言。” 南朝 梁 沈约 《高士赞》:“亦有哲人,独执高志,避世避言,不友不事。” 宋 王向 《公默先生传》:“君子贵行道信於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参见“ 辟言 ”。
《漢語大詞典》:辟言
(1).合乎法度的言论。《诗·小雅·雨无正》:“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毛 传:“辟,法也。” 郑玄 笺:“如何乎昊天,痛而愬之也,为陈法度之言,不信之也。”韩非子·饰令:“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是谓以数治。” 陈奇猷 集释:“辟言,谓合法之言。”
(2).邪僻的言论;谬论。荀子·正名:“凡邪説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
《國語辭典》:辟言  拼音:bì yán
1.邪辟的语言。《荀子。正名》:「凡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韩非子。饬令》:「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
2.回避恶言。《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漢語大詞典》:狂接舆(狂接輿)
接舆 , 春秋 楚国 人,佯狂避世,故称。庄子·应帝王:“ 肩吾 见 狂接舆 。”
《漢語大詞典》:静外
淡漠世事,自外于尘俗。谓隐遁避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张巨和 ﹞常穴居,而 朗 居 琨瑞山 ,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
《漢語大詞典》:墙东隐(牆東隱)
避世不仕者。 唐 李端 《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诗:“本是墙东隐,今为瓮下仙。”参见“ 墙东 ”。
分類:避世不仕
《漢語大詞典》:墙东(牆東)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 君公 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 王君公 。’”后因以“墙东”指隐居之地。 北周 庾信 《和乐仪同苦热》:“寂寥人事屏,还得隐墙东。” 唐 王维 《登楼歌》:“执戟疲於下位,老夫好隐兮墙东。” 宋 黄庭坚 《次韵谢公定王世弼赠答二绝句》之二:“ 王 谢 风流看二妙,病夫直欲卧墙东。” 明 夏完淳 《避地》诗之三:“沧浪何地稳?晞髮问墙东。”
分類:隐居
《漢語大詞典》:潜玉(潛玉)
隐藏的美玉。指洁身避世。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序:“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於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逯钦立 注:“潜玉,藏玉,指隐居不作官。”
《漢語大詞典》:远性(遠性)
避世之性。后汉书·逸民传赞:“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远性风疎,逸情云上。道就虚全,事违尘枉。”
分類:避世
《漢語大詞典》:逸隐(逸隱)
指避世隐居的高人。 三国 蜀 诸葛亮 《自表后主》:“提拔逸隐,以进贤良。”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軺车盈街,载奏连车,诚为游侠之徒,未合逸隐之科也。”太平广记卷十八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杨伯丑》:“ 隋 开皇 初, 文帝 搜访逸隐,闻其有道,徵至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