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补缺拾遗(补缺拾遗)  拼音:bǔ quē shí yí
补正缺失,弥补遗漏。《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伏湛》:「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禁门,补缺拾遗。」
《國語辭典》:挂一漏万(挂一漏萬)  拼音:guà yī lòu wàn
所能涉及的,不过其中的万分之一。此词疑从「絓其万一」一词转化而来。《宋书。卷七。前废帝本纪。史臣曰》:「若夫武王数殷纣之衅,不能絓其万一。」后多形容顾及者少,遗漏者多。明。朱之瑜《朱舜水文选。阳九述略。灭虏之策》:「一时欲历叙精详,其势不能捷得。是以挂一漏万,略述大端。」也作「挂一漏百」、「挂一漏万」。
《國語辭典》:挂一漏万(掛一漏萬)  拼音:guà yī lòu wàn
形容顾及者少,遗漏者多。宋。文天祥〈与游提刑汶〉:「相望二千里外,明月此心,垦垦侧釐,挂一漏万。」也作「挂一漏百」、「挂一漏万」。
《漢語大詞典》:补阙拾遗
“阙”通“缺”,缺失。拾遗,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例如: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阙拾遗。——《明史·孙磐传
《漢語大詞典》:澈底澄清
谓完全清楚,毫无遗漏。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如今这个人的来歷是澈底澄清的明白了。”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 安太太 早把这事告诉了他一个澈底澄清。”
《漢語大詞典》:策无遗算(策無遺算)
所出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北齐书·幼主纪:“﹝ 幼主 ﹞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
《國語辭典》:沧海遗珠(滄海遺珠)  拼音:cāng hǎi yí zhū
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珍贵的事物。《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元。施惠《幽闺记》第一一出:「但有个抱艺怀才,那曾见沧海遗珠。」
《國語辭典》:疏而不漏  拼音:shū ér bù lòu
语本《老子》第七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以疏而不漏比喻法网虽宽大松散,但绝不会让犯罪者逃脱。《北史。卷九四。高丽列传》:「暨箕子避地朝鲜,始有八条之禁,疏而不漏,简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载不绝。」明。无名氏《寻亲记》第三三出:「天网疏而不漏,张敏这厮呵!你为人太不悛,从前作过,赦后结冤,万剐凌迟谁见怜!」亦指内容简要却不遗漏。《隋书。卷一八。律历志下》:「疏而不漏,纲要克举。」唐。刘知几《史通。卷五。补注》:「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
《漢語大詞典》:缺轶(缺軼)
亦作“ 缺逸 ”。 散失;遗漏。 明 归有光 《长兴县令题名记》:“文字缺軼,遂不见於后世。”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殷代是奴隶社会》:“ 周 代农事诗中未提到牛耕者,只是偶然缺逸,并不足以据证 周 代未用牛耕。”
分類:散失遗漏
《國語辭典》:谋无遗策(謀無遺策)  拼音:móu wú yí cè
计画周详细密,绝无疏漏。《晋书。卷七六。王廙传》「自顷以来,君谋无遗策,张、陈复何以过之!」也作「谋无遗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