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52,分204页显示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2  43  44  4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道贤(阿阇梨 )
李道安
僧道育
陈守元( 洞真先生 )
褚雅(元道 )
冯道(可道 长乐老 燕国公、瀛王、始平郡公 文懿 )
卢道者
陈道庠
僧道虔( 道虔 大觉禅师 世称 九峰和尚 圆寂 )
释道清
僧道丕
僧缘德( 缘德 道济禅师 )
僧道翊
僧道潜( 慈化定慧禅师 )
冯道幕客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以持诵孔雀明王经获徵验。后每梦从佛行虚空中。俄顷数百万里。佛辄指其下。以语贤曰。此南印度。此西印度。此摩竭陁国也。此占波国也。此迦湿弥罗等国也。且行且语。喜跃不自胜。及窹顿解五天梵音。悉昙章等。又默受瑜伽灌顶法。往往能斥诸胡之伪。为五天以绐中国者。于是陇坻间。皆禀承秘密。号阿阇梨。长兴四年。上晏驾。少子魏王从厚立。时潞王从珂镇凤翔。至是徙镇河东。王不奉诏。诏西京留守王思同讨之。王婴城固守。思同且克矣。王惧召贤问吉凶状。贤曰。窦八郎知之。可召而问也。窦至。擐甲持戈作迎斗势。已而解甲投戈走。王方出。乘城抚众。贤谓王曰。窦八郎所示。敌降之兆也。王无忧。未几。思同果以士卒自溃乱而败。王因与贤拥兵东入洛即帝位。改元清泰。贤叹曰。国家终为石氏有乎。已兆见于年号。所谓水清石见也。二年诏徙并州帅石敬瑭。帅天平。敬瑭阻兵自固。潜结契丹。长驱入洛。清泰自焚死。石见之验不诬矣。晋兵未入洛。贤卒。窦八郎者。岐之富人也。每荷器鬻水于市。或散发披衣狂走。遇牛驴车则抚掌大笑。言语不常。及死而焚之。则于火聚中。尽化为金色蛱蝶飞去。或揽扑而得之者。可供养以致灵异。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道贤。不知何许人也。持讽孔雀王经以为日计。末则受瑜伽灌顶法。持明之功愈多徵应。尝夜梦佛携贤行。步步蹈履浓云若乘刚焉。每行不知几百里。而指之曰。此摩竭陀国。此占波国。南印度。西印度。迦湿弥罗等国。且行且记喜跃不胜。及寤觉冥解五天梵音悉昙语言。时西域僧到岐下葱岭北诸胡僧往往伪称五印人。贤以一接语言。先斥之曰。汝是某国人。北戎南梵无敢绐之。陇坻道俗皆禀承密藏号阿阇黎也。迨长兴末明宗晏驾立从厚为帝。凤翔清泰不恭其命。遣王思同帅师伐之。清泰乃婴城自守。清泰问贤曰。危甚矣如何。对曰。召窦八郎。可逆知胜负也。清泰出乘城抚众。其窦八介甲持戈来马前作迎斗之状。跳跃已解甲投戈而走。贤曰。此外敌必降之象也。果如斯说。清泰乃拥兵而东。召贤俱行。入洛即帝位欤。改元曰清泰。贤奏曰。年号不佳。何邪。水清石见。至二年敕移并州。晋高祖为天平军乃阻兵自固。潜连契丹长驱入洛。清泰自焚。果石见之应矣。晋兵未至。贤先终于洛。今两京传大教者。皆法孙之曾玄矣。窦八郎者岐人也。家且富焉。自荷器鬻水。言语不常。唯散发披衣狂走与李顺兴相类或遇牛驴车必抚掌而笑。迨死焚之。火聚中尽化金色胡蝶而飞去。或手掬衣扇行之。归家供养焉。
李道安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前蜀王建时仓庾广生虫害,因疏言,乃天生灾异以为示警:在位者贪鄙,夺民时,害人命,而边鄙难宁,干戈将起,馈挽相继,人不堪命。建言蜀主恐惧修省,以消灾异云云。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道安。蜀乾德时人。
僧道育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8 【介绍】: 五代时僧。新罗国人。唐昭宗景福中,入天台山,住平田寺。慈爱接物,历四十余年,仍不通华语。后唐末帝清泰二年,曾游石梁。卒于寺,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新罗国人。唐景福壬子岁。始泛海来中国。游天台。挂锡平田寺。三衣一钵。常坐不卧。至于扫除廊庑。料理器皿。采薪汲水。无所不为。然尤护生。以致其慈悯。裸露以待螫啮。如是四十载。未尝少替。天福三年十月十日。终于寺之僧堂中。年可八十馀。阇维获舍利莫计。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道育。新罗国人也。本国姓氏未所详练。自唐景福壬子岁来游于天台。迟回而挂锡于平田寺众堂中。慈爱接物。然终不舍岛夷。言音。恒持一钵受食。食讫略经行。而常坐胁不著席。日中洒扫殿廊料理常住得残羡之食。虽色恶气变收贮于器斋时自食与僧供湢浴煎茶。遇薪木中蠢蠢乃置之远地。护生偏切。所服皆大布纳。其重难荷。每至夏首秋末。日昳乃裸露胸背䏶腨云。饲蚊蚋虻蛭杂色虫。螫齧至于血流于地。如是行之四十馀载未尝少废。凡对晤宾客止云伊伊二字。殊不通华语。然其会认人意且无差脱。顶发垂白眉亦尨焉。身出绀赤色舍利。有如珠颗。人或求之随意皆获。至晋天福三年戊戌岁十月十日。终于僧堂中。揣其年八十馀耳。寺僧舁上山后焚之。灰中得舍利不可胜数。或有得巨骨者。后唐清泰二年曾游石梁。回与育同宿堂内。时春煦亦烧榾柮柴以自熏灼。口中唠唠通夜不辍。或云。凡供养罗汉大斋日育则不食。人或见迎罗汉。时问何不去殿内受供。口云伊伊去。或云饲虫。时见群虎嗅之盘桓而去矣。
陈守元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9 【介绍】: 五代时闽县人。道士。见信于闽主王鏻,作宝皇宫居之。鏻避位及复位,一听于守元,赐号洞真先生。王继鹏嗣立,尊为天师,凡更易将相,刑罚选举,多与之议。守元受贿,请托无所不至。又劝继鹏作三清殿于禁中,昼夜作乐,焚香祷祀,举国若狂。连重遇作乱,为乱兵所杀。
褚雅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杭州钱塘人,字元道。吴杨隆演武义间,隐于茅山。乐施轻财,拯物无厌,所为人皆以为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2—954 【介绍】: 五代时瀛州景城人,字可道。好学能文。唐末,事刘守光。守光败,事河东监军张承业。承业重其文章,后梁时,荐于李存勖(后唐庄宗),为太原掌书记。后唐建立,充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明宗即位,拜端明殿学士,官至宰相。入后晋,仍为宰相。契丹灭后晋,道事契丹为太傅。后汉、后周时均为太师。道历事四朝与契丹,未尝谏诤。自号长乐老,有《长乐老叙》。后唐至后周间,曾主持校定《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监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2—954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东)人。唐末为刘守光幽州掾。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明宗天成元年(926),拜端明殿学士,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改门下侍郎,户部、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尚书左仆射。末帝立,出为同州节度使,入为司空。后晋时,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少帝时,进封燕国公。后又历仕契丹、后汉、后周。广顺初,拜太师兼中书令。显德元年(954)卒。追封瀛王,谥文懿。道历事四朝,在相位20余年,生平见新、旧《五代史》本传。道好学能文,暇时唯以披诵吟讽为事。《旧五代史》谓其文“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吴处厚称其“诗虽浅近而多谙理”(《青箱杂记》卷七)。《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冯道集》6卷、《河间集》5卷、《诗集》10卷,今皆佚。《全唐诗》存诗5首及断句若干,《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1。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七
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天祐中事刘守光为幽州掾。历晋王从事。后唐同光中充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明宗入洛。累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始平郡公。末帝嗣位。出为同州节度使。拜司空。晋灭唐。又事晋。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进鲁国公。少帝朝加太尉。进燕国公。罢为匡国节度使。徙镇威胜。契丹灭晋。又事契丹。为太傅。汉祖立。又归汉。以太师奉朝请。周灭汉。又事周。广顺初拜太师中书令。显德元年卒。年七十三。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文懿。
卢道者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道士,名不详。后唐庄宗同光间在世。善卜,时人以为神。郑方坤《五代诗话》卷九引《粤西通志》载其事迹,并存诗4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陈道庠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6 【介绍】: 五代时端州人。南汉刘玢时,官指挥使。光天元年,越王弘昌、循王弘杲讨张遇贤,兵败被围,赖道庠力战乃免,益见亲信。二年,承晋王弘熙旨引力士五人献角抵技于长春宫,乘帝醉,拉杀之。刘晟(弘熙)即位后,因故遭族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侯官人,俗姓刘。受石霜印记,化徒于筠州九峰。后住泐潭而终。吴杨溥时示寂,谥大觉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刘,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唐末禅僧。嗣石霜庆诸。住筠州九峰,世称九峰和尚。后住氻潭宝峰禅院。卒谥大觉禅师。《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并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道虔。刘氏。福州侯官人也。容姿开豁明济。气压丛林。至霜华。诸禅师见之。谓人曰。此道人从上宗门爪牙也。诸殁时。虔作侍者。众请堂中第一座。嗣诸住持。方议次。虔犯众曰。未可。须明先师意旨。乃可耳。众曰。先师何意。虔曰。只如道。古庙香炉。一条白鍊如何会。第一座曰。是明一色边事。虔曰。果不会先师意。于是第一座者。起炷香誓曰。我若会先师意。香烟灭则我脱去。不然烟灭不能脱。言卒而脱去。虔拊其背曰。坐脱立亡不无。首座会先师意。即未也。庐于普会塔之旁。三年而去。经行于末山之下。住崇福寺。僧问无间中人。行什么行。曰。畜生行。曰。畜生复行什么行。曰。无间行。曰。此犹是长生路上人。曰。汝须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么命。曰长生气不常。复曰。大众还得命么。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起。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话月。从上宗门中事。如节度使符信。且如诸先德。未建许多名目。指陈已前。诸人约什么体格商量。这里不假三寸。试话会看。不假耳根试采听看。不假两眼试辨白看。所以道。声前抛不出。句后不藏形。尽乾坤都来。是汝当人个自体。向什么处。安眼耳鼻舌。莫向意根下。图度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先是马大师。殁于豫章开元寺。门弟子怀海智藏辈。葬舍利于海昏石门。海亦庐塔十馀年。乃沿冯川上车轮峰。逢司马头陀劝海留止。因不复还石门。虔自九峰往游焉。遂成法席。为泐潭第一世。继海遗踪也。吴顺义初。告众安坐而化。塔于寺之西。号圆寂。谥大觉禅师。得法上首殷禅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时石霜庆诸禅师归寂。众请首座继席。九峰曰。须明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意。峰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馀即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祇是明一色边事。峰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峰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释道清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道清。后唐天成中沙门。
僧道丕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京兆长安人。唐宗室后裔。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昭宗奔石门,曾往迎驾。遇乱,负母退居华山。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天祐间赐紫。后唐庄宗时署广智大师。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出帝开运中为左街僧录。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父从晏。寔昭宗昆季五院之长。母许氏。以无嗣息。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及生。秀整可爱。甫周晬。父以王事。没于霍山军中。而丕辍乳哺。有戚容。七岁绝荤膻。每游佛寺。辄忘返。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因白母。从之出家。未几。昭宗幸石门。而丕九岁尔。及驾回已能偕其师。迎驾如礼。十九岁。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听者悦服。既而朱晃逼驾。迁洛阳。长安焚荡。丕独负其母。东征华阴。会刘道开乱。遂入华山。居岩穴中。谷麦翔涌。斗万钱。然丕素得咽气术。卒赖以济。而日巡丐以奉母。无小乏。母或问食未。则跪曰。有施主。于戏可谓孝矣。年二十。母命之曰。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霍山草木长矣。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则吾庶几无憾。于是丕含悲茹苦。即其地。昼夜呗梵。聚群骸以祷之曰。诚吾父者。则必动转以自异。阅数日。果有枯髅。跃而出至丕前。起仆再三。丕大恸擗踊良久。乃迎以葬之华阴。先是母梦。从晏尉抚。如平生云。既而曜州牧。娄继英。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盖晋道安。翻经设浴之地也。天祐三年。诏赐紫衣。梁唐之兴。皆被宠署。晋天福间。诏入梁苑副录左街僧事。开运初。升左街僧录。汉乾祐之季。谢病乞自便。不许。周广顺初。诏充左街僧录。日下即赴任。仍不许陈让。时世宗以晋王尹京。议沙汰。以丕职所系。召问可否。丕曰。今天下初定。疮痍未起。而有所去取。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未见所以澄清也。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苟稍动则縻烂矣。故愿大王缓其事。以须后举。幸甚。世宗以为然。议遂寝。丕后每谓其徒曰。上久有志于汝辈。汝辈宜自谨。勿犯也。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诏毁僧寺。且立帐以限僧。然不至于酷甚。则丕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示微疾。十日早作。命弟子营粥云。有首楞严菩萨相迎。趣令鸣乾稚。俄而化。寿六十七。腊四十七。立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丕平生脩杜多行。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皆一字一礼。佛名经则遍礼。未灭之二年。犹礼首楞严经。故其瞑目之际。或能致首楞严菩萨。则其精进如此。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道丕。长安贵胄里人也。唐之宗室。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母许氏。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忽梦神光烛身。因尔妊焉。及其诞生挺然岐嶷。端雅其质。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年始周晬。父将命汾晋。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丕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七岁忽绝荤膻。每游精舍怡然忘返。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尊为轨范。九岁善梵音礼赞。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便行讲贯。又驾迁洛京。长安焚荡。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刘开道作乱。复荷母入华山安止岩穴。时谷麦勇贵每斗万钱。丕巡村乞食。自专胎息唯供母食。母问还食未。丕对曰。向外斋了。恐伤母意。至孝如此。年二十岁母曰。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骨曝霜露。汝能收取归葬。不亦孝乎。遂辞老亲往霍邑。立草庵鸠工。集聚白骨昼夜诵经。咒之曰。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我今志为孝子。岂无灵验者乎。傥群骨中有动转者。即我父之遗骸也。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数日间果有枯髅。从骨聚中跃出。竞骛丕前。摇曳良久。丕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赍归华阴。是夜其母梦夫归舍。明辰骨至。其孝感声誉日高。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丕住洛阳福先弥勒院。即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后唐庄宗署大师曰广智。丕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凡内建香坛。应制谈论多居元席。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副录左街僧事。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礼。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然其守杜多之行。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开运甲辰岁为左街僧录。虽临僧务日课修持。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未允之际。属汉室凌夷。兵火连作恣行剽掠。丕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时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周太祖潜隐所重。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世宗尹釐府政。嫌空门繁杂。欲奏沙汰。召丕同议时问难交发开喻其情。且曰。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为益皇帝邪。为损君亲邪。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乞待后时搜扬未晚。故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虑其动则麋烂矣。世宗深然其言。且从停寝。及世宗登极。丕谓僧曰。吾皇宿昔有志。汝当相警护持。坚乞解归洛阳。又立礼首楞严经。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盖限之也。毁教不深。乃丕之力也。以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令鸣椎俄然而化。春秋六十七。僧腊四十七。缁素号哭诸寺具威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表刹龙首忽焉陨坠。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极多异兆焉。 系曰。周武灭佛法。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邕受对。寄语文帝拔救。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故说大渐招其恶报。或有入冥见之。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略同周武。未知是乎。 论曰。九重所以成深严。七礼其能捍忧患。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君既安所臣亦建功。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我有仲由恶言不入。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受其艰否屈指可寻。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明虽无损。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效奔得时而变法。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赖远公之致书。因朝达之抗疏。只成暴政空鲠人情。元魏怀邪周邕尚辩。昙始乃呈其诡迹。道安盛奋其辞锋。是待秦坑能逃汉律。始安二德疑其住寿应真。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上笺若攻垒之先登。为法偶犯颜而不死。复礼答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惠立斥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两面俱通。玄嶷造乎甄正。一场贾勇。法明定其化胡。答孔老于李华。名儒慑伏。挫是非于韦氏。辩势酋强。邕也掩徐独记于天台。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其或角史华之术。因蹑刀梯。谏德宗之非。乃停沙汰。申答而惊李潡。作谣而占衡山。破邪之论可宗。鉴灯之颂归我。以前诸德超世卓然。式遏寇雠阋墙禦侮。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殊弗防其反汗。其如皋原纵火。兰艾之臭同焚。树木摧风。鸾鸱之巢共覆者。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从汉至唐凡经数厄。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初有道士赵归真者。授帝留年之术。宠遇无比。每一对扬。排毁释氏。宜尽除之。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京邑诸僧竞生诮谤。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时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归真惧其动摇。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帝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意报僧讥诮之雠耳。众轻覆车群噪惊蛰。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有顶低摧。倚其宿舂之杵。讵云终否。当有复时。大中行废教之诛。会昌非后天之老。吁咄哉。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何邪。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纳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纂辑古今搜扬经史。成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探虎穴之心且勇。膏盲之疾。圭刀之散何施。混浊之河。铢两之胶谩解。如皆畏震所谓坐看。畅公手拓不周山。不免共工之触折也。凡今缁伍无纵毁讥。毁讥小人也。及罹祸毒君子受之。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宣宗诛之已塞责矣。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莫伺玄门。非干己事。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老氏云。六亲不和则有孝子。如无孝子之名。信六亲大和也。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因得善父母之名欤。今我传家止劝将来。二教和同弗望后生。学其讦直。险在其中矣。为君不取。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必任弛张勿为胶柱。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传又云乎。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其斯之谓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77 【介绍】: 五代时僧。杭州临安人,俗姓黄。少出家于临安朗瞻院,后至天台山受戒。已而至襄州清溪修禅,嗣清溪洪进。后住洪州上蓝精舍。宋齐丘见而异之,历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所至学徒自成规矩。南唐李煜闻其名,召入禁中,敕住庐山圆通院。卒谥道济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名缘德。生杭州临安黄氏。年十七。师事东山老宿勤公。剃发受具。神观靖深。中空外夷。以精进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诸方。烂熳丛席。至襄州清溪。谒进禅师。栖迟不去久之。江南李氏有国日。德混迹南昌之上蓝寺。楚国宋公齐丘。至于经堂。僧众趋迎。德阅经自若。宋公傍立睨之。德不甚顾答。宋公问。上座看甚经。德举示之。宋公异焉。力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德无所事去留。所至颓然默坐而已。而学徒自成规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绳贯其褶处。夜申其裙。以当被。后主闻其名。致至金陵。问佛法大意。留禁中。又创寺以居之。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施钱建寺。于庐山之阴。石耳峰之下。开基日。得金像观世音于地中。赐名圆通焉。本朝遣使。问罪江南后主。纳土矣。而胡则者据守九江不降。大将军曹翰部曲。渡江入寺。禅者惊走。德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翰怒呵曰。长老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德熟视曰。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耶。翰大奇增敬。而已曰。禅者何为而散。德曰。击鼓自集。翰遣裨校击之。禅无至者。翰曰。不至何也。德曰。公有杀心故尔。德自起击之。禅者乃集。翰再拜。问决胜之策。德曰。非禅者所知也。太平兴国二年十月七日。升堂曰。脱离世缘。乃在今日。以衲衣并所著木屐。留付山中。使门人累青石为塔。曰他日塔作红色。吾再至也。乃化。阅世八十。坐六十有三夏。谥曰道济禅师。
僧道翊 朝代:吴越

人物简介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翊。不知何许人。石晋天福四年。卓庵天竺山西北。草衣木食。高行绝尘。一夕见前峰有光烛天。迹其所起。视之。得异木焉。人莫能名之者。师乃取之。命匠者孔仁谦刻为观音大士像。夜梦白衣人曰。雕像已就。明日有僧自洛阳来。随身有古佛舍利。当求之。已而僧果至。如其梦求之。得舍利三颗。纳于大士顶门。自是灵异大著。吴越时。忠懿王始一新道场而奉之。宋天圣中。诜寂二僧。又迁殿东南直乳窦峰。治平二年。郡守蔡公襄表其事上之。曾鲁公奏赐灵感观音院额。 赞曰。 大士心光  奇木斯寓  众胡不见  心不应故 师心佛心  同体显露  现白衣身  永福皇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蒲津人,俗姓武。少诣临川,僧净慧一见以为法器。后又谒法眼禅师文益。寻结庐衢州古寺,阅《大藏经》。后周世宗显德初,钱俶迎入西府,受菩萨戒,赐号慈化定慧禅师,居慧日永明院。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潜。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谒清凉法眼。一见异之。许入室。一日问曰。子参请外看甚么经。师曰。华严。法眼曰。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师曰。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法眼曰。空具六相否。师不能答。法眼曰。子却问我。师如语而问。法眼曰。空。师言下开悟。法眼曰。子作么生会。师云。空。法眼然之。后因四众士女入寺。法眼曰。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今睹金银朱紫杂遝。是破戒否。师曰。好个入路。法眼曰。子向后有五百毳徒。而为王侯所重在。师寻辞往三衢古寺阅藏经。钱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萨戒。署慈化定慧之号。周显德元年。建慧日永明寺。请师居之。为开山始祖。众常五百。果符法眼之记。永明至宋改名净慈。 赞曰。 嶷嶷法器  孕灵河嵩  空华严相  绍法眼宗 名闻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祖令  杲日当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美容姿。躯干颀硕。匈有七黑子。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院真寂禅师。薙染。既明戒检。入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自尔遍历禅会。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顿了心地。阅藏典于衢之古刹。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及诣鄞礼育王塔。见舍利红色。行悬钟外。潜悲喜交集。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行普贤忏法三七日。感遍吉降瑞。其所御象鼻。枕道场所。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授菩萨戒造大伽蓝。慧日永明。以居之。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月别给俸示优礼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将入棺。白光昼发。十月茶毗于龙井。收舍利无算。有屠者。自以罪恶不可忏悔。展襟向火聚。请求不得。则死于火。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天台韶国师。建塔以葬。癸酉塔顶时起白光。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人。冯道镇南阳时,有酒户投状乞修孔庙,幕客题诗状后。《全唐诗》收此诗。出自宋李颀《古今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