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于世间诸法及己身心俱当远离,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道从精勤非懈怠得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当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不舍方便,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精进,非懈怠得。
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当观察身心内外诸法,悉皆空寂,无有邪念,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道从定意非乱意得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当远离诸恶之法,凝心禅定,无有散乱,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定意,非乱意得。
道从智慧非愚痴得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当观察世间兴衰之法,而得智慧明达,分别晓了,悉除惑业,尽生死苦,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智慧,非愚痴得。
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当常寂静,远离嬉戏之乐,游观之行,安住无为之理,正意而解,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
道法忍
【三藏法数】
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道类忍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菩萨成道故地动
【三藏法数】
经云:菩萨出家学道,成无上正觉,即名为佛,是时地亦大动。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三藏法数】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有漏行者,谓六道众生,由身口意所作业行,而漏落生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无漏行者,谓一乘修戒定慧道品之行,而不漏落生死也。)
垂形六道恩
【三藏法数】
谓如来垂化身形,于天、人、修罗、地狱、畜生、饿鬼六道之中,救济众苦,令得安乐,是为垂形六道恩。
道品调适
【三藏法数】
道即能通之义。品类不同,故名道品。谓三十七道品,而能通至涅槃也。调适者,调谓调停,亦调试也。适,当也、宜也。从别言之,故有三十七品;若从总而言,此三十七品,不出戒定慧。即是以戒定慧而调适也。若修四念处,能生正勤,正勤发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觉,七觉入八正道,是为调停适当也。若随人根性,于诸道品,何者相应,可以入理,是为调试适宜也。当知道品即四谛之道谛也。今依圆教,无作四谛,三十七品成于一心三观也。于上破法遍及识通塞,若不以道品调适,何能疾与真法相应。故大论云:三十七品是行道法,修道之人,若欲破惑入理,必须此道品调适也。(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不畏恶道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心性险狠,不知戒律,于杀盗淫妄种种恶事,无不为之;而于恶道,恬然不畏,是以流转生死也。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映蔽外道
【三藏法数】
映,明相、照也;蔽,障也、盖也。菩萨出现于世,凡所说法,莫不为令有情舍邪归正,则能映蔽外道诸邪异论;如日行空,赫然照临,萤爝之光自然不现也。
随道戒
【三藏法数】
谓声闻初果须陀洹人,随顺谛理,能破见惑,无所分别,是名随道戒。(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