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52,分204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林披(茂则、茂彦 师道、九牧林家 别称 林丕 )
僧道树( 闻 )
释道坚( 王 )
李道昌
释道行( 梅 )
僧道标( 世称 西岭和尚 西岭草堂 )
释道通( 何 )
桑道茂
僧道邃( 尤重 一寺为国清 )
释道澄( 道澄 律沙弥 大圆 )
僧少康( 广道禅师 )
田弘正(别称 田宏正 安道 忠悯 )
僧道悟( 名蓝、天皇门风 )
程太虚(别称 程太虚 道济大师 )
释惟俨( 弘道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莆田人,字茂彦。读书强记,以明经擢第。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李栖筠荐授太子詹事。子九人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 一作林丕。字茂彦,一字茂则,号师道,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一作十一载)20岁以明经登第。除临汀郡曹掾。刺史樊晃荐其署临汀令。代宗初,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卒年不详。事迹散见《新唐书·林蕴传》、《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三引《临汀志》、《登科记考》卷九。《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4—825 【介绍】: 唐僧。唐州人,俗姓闻。少嗜经籍,不乐仕进。年近四十始出家,得法于神秀法嗣。后至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凡十年,远近为之叹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唐州闻氏子。年近不惑。始获礼州之明月山大光院沙门惠文。而薙落焉。既受具。观方问道。无所不历。晚于洛得北秀宗指。即入寿之三峰山。结茅以居。而学者麇至。有野人每来。辄能化作佛仙菩萨罗汉之形。或放神光。或呈异响。如是十年。后忽寂然。树因告众曰。野人以许多伎俩。务欲眩惑。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尽而吾不见不闻无尽。宝历初示疾而终。寿九十二。明年正月。塔葬其全身焉。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树。姓闻氏。唐州人也。少以辩智沈静虚豁。耽嗜经籍曾无少懈。其为人也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偶遇僧敦喻。遂誓出尘。自慨年近不惑求法淹迟。礼本部明月山大光院惠文为授业。登即剃染。二年受具。乃观方向道。天台南岳无所不游。后回东洛遇秀宗裔如芙蓉开通达安静。至寿州三峰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朴素言谈异常。于言笑之外化作佛形仙形菩萨罗汉。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如是涉一十年。学侣睹之不测端绪。后皆寂尔。树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所谓作伪心劳而日拙。其自知之。卷羞怀拙而去追无眹迹矣。树于宝历初年示疾而终。报龄九十二。明年正月迁塔焉。 系曰。大钧播物物类纷错。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知幻化之不异生也。始穷幻化矣。吾与汝俱幻也推之于实则幻化或虚置之于虚则幻化时实。实虚理齐。不自我之先后欤。体道无心物我均矣。故佛言。凡所见相唯所见心。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树师有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丹阳王氏。初于牛头山慧忠禅师处。有寤省。大历元年隐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汉。客寄慈恩寺。元和初。相国燕公镇汉南。延致问道。为大造伽蓝于凤林关外。以接来学。其施予供养繁厚。说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释道坚。姓王氏。丹阳人也。初发心于牛头山慧忠禅祖。大历元年栖隐池州南泉山。后诣襄汉泊慈恩寺。元和初载相国燕公镇于汉南。深相钦重。问道周勤。施供繁沓。遂于凤林关外造寺请居。二年示灭。春秋七十三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代宗大历十三年,自浙西观察留后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浙西都团练观察使。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八
道昌。大历十二年官苏州观察使。
释道行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梅氏子。父为衙吏。行少知书。卒以造秀贡天府。有僧。分卫过其家。行与语。妙得禅指。遂辞父母。学空法。仍禀四明山保寿院智幽为师。既游南岳。闻江西大寂之道。又往依焉。后居罗浮山石室中。木精水怪。往往变现。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肃。衣冠华楚。再拜稽颡。谓行曰。我居是间。仅二百载矣。今乃获脱苦受乐。皆师化力所及也。宝历九载疾终。寿九十五。寻于别峰。树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道行。姓梅氏。会稽人也。父为越州衙吏。行弱龄知书。比成造秀。有僧分卫。行接之谈道颇精禅观。遂求出家。至四明山保寿院智幽所。禀训进修。拾薪汲水。后游南岳闻江西大寂道化。往亲附焉。思养圣胎。见罗浮奇异。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长溪。仙人仙禽玉树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行居于石室默尔安禅。然或山精水怪往往惊鸣。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华楚。再拜稽颡云。我居此中仅二百载。今因师住冥感匪躬。逍遥脱苦归人趣受乐矣。其感物多此类也。宝历九载疾终。春秋九十五。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岁。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见而抚其顶曰。此儿目如青莲。苟能舍家。以从吾游。必有善称。其父以为然。至德二年。诏天下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听为比丘。标以其选得度。仍隶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师。受具于灵光寺。时已推其善于护持。贞元中。别治室西岭下。谓之草堂。而吟啸之乐。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杭人号西岭和尚。辞章高媲古作者。与吴兴如昼。会稽灵彻。相酬唱时。语见昼传。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圣贤豪杰为人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呜呼品藻之极至。引天地人。以匹拟之。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故一时名公钜卿。林下英彦。莫不绸缪投分。慷慨论交。长庆三年六月七日。示灭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寿八十四。腊五十八。开成五年郑素卿。立碑颂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标。富阳秦氏。七岁。神气清茂。有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至德二年。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师首中其选。得度。居南天竺寺。护戒甚严。永泰中。住持奏赐寺额。居十二年。其徒多归之。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怡然养浩。不干人事。尤工诗章。搜鍊精巧。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称西岭和尚。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长庆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标。富阳人也。俗姓秦氏。其远祖与羸同姓。世为汧陇大族。及晋东渡衣冠随之。后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故州里尊奉之。标生则孤明。长而深趣。老而坚固。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莲。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苟能舍家必有善称。不然乘云霓薄天汉。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请。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标首中其选。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经一十二载。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共之。贞元中以寺务克丰。我宜宴息。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葺茅为堂。不干人事。用养浩气焉。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辞体古健比之潘刘。当时吴兴有昼。会稽有灵澈。相与詶唱递作笙簧。故人谚云。霅之昼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每飞章寓韵。竹夕华时。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还京师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名实两全品藻斯当。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右仆射韩公皋。礼部侍郎吕公渭。滑毫节制卢公群。襄阳节制孟公简。同州刺史李公敷。凤翔尹孙公璹。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刘公长卿。户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枢。秘阁严维。小谏朱放越。廉问薛戎夕。拜卢元辅。常州释元浩。润州释南容。金华释乾辅。吴门释光严。上都释智崇等。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腊五十八。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皆得师之法。仿仰不遑。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庐江何氏。童年貌重迟。见佛像僧仪。必礼敬。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盖侍父宦游所在也。既进具。见大寂禅师一公于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密契深领。有不可知者。贞元二年。因谒石头禅师迁公。益进所学。四年大寂将入灭。谓通曰。玉石之山。资汝道业。遇可居之。秋与伏牛自在禅师。观览京洛。至唐别。见一山葱茜可爱。问之乡人曰。此紫玉山也。陟其巅则有石紫色。莹然如玉。乃叹曰。兹非先师之所记欤。遂挂锡解囊其间。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如何出得三界。答曰。汝在里许。得多少时也。进曰毕竟如何出得。答曰。青山不碍白云飞。于頔相公问。教中道。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如何是飘堕罗刹鬼国。通咄曰。于頔客作汉。问这般事作么。頔变色。通指曰。飘堕罗刹鬼国也。一日又问。如何是佛。通唤相公。頔应诺。通曰。切忌别求。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元和八年。偶归省。通喜曰。汝来也。此山有主矣。遽拽主丈去。襄州道俗迎奉之。是年七月十五日。无疾而逝。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通。姓何氏。庐江人。其为童也持重寡辞。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因父宦于泉州南安。便求舍丱披缁诵经。合格敕度之。当天宝初载也。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通往焉。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亦影随而去。然誓游方吴越之间。台明山谷靡不登陟。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励心僧务不惮勤苦。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昌言曰。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遇可居之。通闻此言。且同隐谶。殊不详练。其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回至唐州西。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乃问乡人。云此山是紫玉山。通方忆大寂之悬记。我合居是峰也。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先师之言非虚记也。挂锡解囊。参学之徒雾集。始则诛茅构舍。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山海禅师。回见通。通愀然作色。汝其来矣。此山有主也。曳杖径去襄州。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春秋八十三。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相传善太一遁甲之术。代宗大历中游京师,召入禁中,待诏翰林。德宗时,神策军修奉天城,道茂请高其垣墙,从之。及朱泚之乱,德宗仓卒至奉天,赖以济。时道茂已卒,命祭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居天台山国清寺。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最澄渡海至,欲求天台之法,属道邃讲训,委曲指教,尽授其旨。后最澄归国,斯教大行,遥尊道邃为祖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幼专天台智者三观之学。大历中。荆溪湛然师。悉以止观辅行记。托以敷扬。而同门有浩然者。名尤重。不听与较。则为流辈所畏服可知。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国沙门最澄。远泛沧溟。来承讲训。乃尽缮写一宗部文以东。然犹虑其乡国之轻蒲者见疑。于是投牒台州。求署其往来之实。以为證据。而刺史陆淳即署之云。最證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玄解。远传天台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安可不从。故宜执以为凭者。澄归。斯教大行。乃以一山。易名天台。以一寺。易名国清。且遥尊邃为初祖。后邃终其所住。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邃。不知何许人也。幽识远晤执志有恒。悬解真宗不由邪术。末传隋智者教道素得玄微。荆溪之门沓难窥望。大历中湛然师委付止观辅行记。得以敷扬。若神骥之可以致远也。于时同门元浩迥知畏服不能争长矣。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国沙门最澄者。亦东夷卉服中刚决明敏僧也。泛溟涬达江东。慕天台之法门。求顗师之禅决。属邃讲训委曲指教。澄得旨矣。乃尽缮写一行教法东归。虑其或问从何而闻得谁所印俾防疑误。乃造邦伯作援證焉。时台州刺史陆淳判云。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玄解。远传天台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涂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犹虑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安可不任为凭云澄泛海到国。赍教法指一山为天台。号一寺为国清。风行电照斯教大行。倭僧遥尊邃为祖师。后终于住寺焉。
释道澄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梁氏。京兆人。父涉中书舍人。幼使出家。无所顾恋。偶有禅者过之。谓曰。可名道澄。且付以瓶锡仪范之器。号律沙弥。受具后。历横肆。习南山钞。谨持守以进于学。然姿性率略。所处不恒。奉恩庄严草堂诸刹。所至安之。尤以护生为务。建中二年。坐夏云阳山。一虎忽哮吼入门。澄若有所语者。虎摇尾摄耳去。澄后徙居章信寺。或问其故。澄曰。出家可滞一方乎。西域之法。三时分房。俾无贪著。后世易之。哀哉。贞元二年二月八日。上于寺从澄受菩萨戒。京甸倾瞻。赐赉优渥。澄尽以回施二田。五年。上幸澄所居问修心法门。且诏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十六年四月。赐号大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终。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道澄。姓梁氏。京兆人也。父涉中书舍人。生而奇表辄恶荤肴。出家如归无所顾恋。忽遇禅僧摩顶。与立名曰道澄。瓶锡常随冥合律范。号律沙弥也。受具之后习听南山律于诸学处。微其玷缺。然性都率略住寺不恒。或奉恩庄严草堂等寺。所到便居护生为切。建中二年坐夏于云阳山。有虎哮吼入其门。澄徐语之。其虎摇尾襵耳而退。徙居章信寺。或问其故。澄曰。出家者可滞一方乎西域三时分房俾无贪著。观门易立矣。不然者岂通方广恕乎。贞元二年二月八日。帝于寺受菩萨戒。京甸倾瞻赐赉隆洽。所受而回施二田矣。五年帝幸其寺问澄修心法门。又敕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十六年四月。敕赐号曰大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终于此寺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 【介绍】: 唐僧。处州缙云人,俗姓周。年十五,已诵经五部。后于越州嘉祥寺受戒。德宗贞元初至洛阳白马寺,见《善异行西方化导文》,遂修净土。至睦州,入城乞食,得钱,劝小儿念阿弥陀佛一声与一钱,旋约十声与一钱,久之,少长贵贱,凡见康者,则曰阿弥陀佛。后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礼者数千人。时号“后善导”。后世尊为净土第五祖。有《二十四赞》,并与文谂共撰《净土往生瑞应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周氏。缙云人。母梦鼎游湖峰。遇玉女。以青莲授曰。此华吉祥。寄于汝所。他日生贵子。当保惜之。及生康青色光明满室。香气如芙蓉。稍长。碧眸朱唇。皓齿可画。然七岁矣犹不语。佛生日。姆抱游灵山寺。因指佛问之曰。识否。遽答曰。释迦牟尼佛。闻者异之。父母知非世俗器。遂舍出家。年十五。诵经已。能尽五部。既薙落。卒于越之嘉祥寺受戒。习毗尼学。复听华严经瑜伽论于上元之龙兴寺。贞元初。至洛。驻锡白马寺。忽见物。有放光照殿上者。趋视之。则善导和尚脩行净土文也。康喜不自胜。遽祝曰。我于西方。果有缘者。此文当再发光。语毕而光益盛。又现无数化佛菩萨于光中。未几。竟走长安善导影堂。致所祈祷。善像倏作佛身。语康曰。利乐众生。同生安养。惟我与汝有是夫。顷之遇一僧其江陵果愿寺。谓之曰。汝缘在新定。可速往也。即隐去。于是康造新定。日分卫聚落间。苟得钱。则悉乞小儿。使唱佛。一钱一声。如是月馀。小儿群逐康。唱佛觅钱。声遍市肆。一年则见康辄唱佛。虽男女老幼皆然。不独小儿矣。乃建净土道场于乌龙山。筑壈三级。制二十四赞。昼夜行道。以称扬净邦。遇斋日。康则升高座。集所化弟子。三千馀人于座下。教之曰。汝等可志诚观我唱佛。康则抗声曰。南无阿弥陀佛。俄有一佛。从康口出。连唱十声。则十佛出口。状若贯珠。康复谂于众曰。汝等于今还见佛否。若见佛者。必得往生。贞元二十一年十月。跏趺放光而逝。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色。为之变白。塔于州东之台子岩。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少康。俗姓周。缙云仙都山人也。母罗氏因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莲。授曰。此华吉祥。寄于汝所后生贵子。切当保惜。及生康之日。青光满室香似芙蕖。迨绷褓之年眼碧唇朱。齿得佛之一相。恒端坐含笑。时乡中善相人也。目之此子将相之才。不语吾弗知也。年甫七岁抱入灵山寺中。佛生日礼圣容。母问康曰识否。忽发言云。释迦牟尼佛。闻皆怪之。盖生来不言语也。由是父母舍其出家。年十有五所诵之经已终五部。于越州嘉祥寺受戒。便就伊寺学毗尼。五夏之后往上元龙兴寺听华严经瑜伽论。贞元初至于洛京白马寺殿。见物放光遂探取为何经法。乃善导行西方化导文也。康见欢喜咒之曰。我若与净土有缘。惟此轴文斯光再现。所誓才终果重闪烁。中有化佛菩萨无算。遂之长安善导影堂内乞愿见善导。真像化为佛身。谓康曰。汝依吾施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康如有所證。南至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师。谓康曰。汝欲化人径往新定。缘在于彼。言讫不见。止有香光望西而去。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钱。诱掖小儿能念阿弥陀佛。一声即付一钱。后经月馀孩孺蚁慕念佛。多者即给钱。如是一年。凡男女见康则云阿弥陀佛。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唱赞。二十四契称扬净邦。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门。即高声唱阿弥陀佛。佛从口出。连诵十声十佛若连珠状。告曰。汝见佛身即得往生。以贞元二十一年十月。示众嘱累止劝急修净土。言毕跏趺。身放光明而逝。天色斗变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也一时变白。今坟塔存于州东台子岩。岁久唯馀方石石傍之土相传疗疾。州民凡婴众病悉焚香取土。随服多差。石之四隅若车辙焉。汉乾祐三年天台山德韶禅师重建其塔。至今高敞。时号后善导焉。 系曰。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譬犹善医以饧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之入口耳。苟非大权入假。何能运此方便度无极者乎。唱佛佛形从口而出。善导同此作佛事。故非小缘哉。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少康。不知何许人。姓周。赐号广道禅师。行化至江陵。遇一僧曰。汝缘在睦州。言讫不见。遂至睦州。日乞食城中。得钱诱小儿。诵阿弥陀佛。一声与一钱。多念多与。未见乏少。后于山颠建道场。念响佛声闻数里。每念佛一声。众见佛从口出。坐逝之夕。有光烛乌龙山。山色为变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21 【介绍】: 唐平州卢龙人,字安道,本名兴。田廷玠子,田承嗣侄。宪宗元和七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弘正为众拥立,听命于朝,继任节度使。吴元济叛,出兵讨伐。后逼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归唐,又讨平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十五年诏拜成德军节度使。次年为原成德军都兵马使王庭凑所杀。谥忠悯。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宏正本名兴。字安道。平州人。田季安时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死。众请宏正为帅。与将吏约。请归六州版籍于朝。然后视事。宪宗嘉之。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沂国公。充魏博节度观察处置度支营田等使。乃赐今名。元和十四年加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侍中。穆宗立。王承元以成德军请帅。诏宏正兼中书令为节度使。长庆元年。为王庭凑所害。年五十八。册赠太尉。谥忠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07 【介绍】: 唐僧。婺州东阳人,俗姓张。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历参诸禅师,德宗建中二年,谒石头希迁,得其禅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禅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婺之东阳张氏子。年十四。白其亲。求出家。亲未即许。乃弥日誓不食。以待命。亲患之。听所欲为。去依明州大德剃发。年二十五。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自尔谨持律捡。妙选行门。乃振锡径山。礼国一禅师有所领解。大历十一年。遁居馀姚之大梅山。如是三四年。见马大师于钟陵。再坐夏。乃造南岳石头而致问曰。离却定慧。和尚以何法示人。答曰。我者里无奴儿婢子。离个甚么。曰如何明得。答曰。汝还撮得虚空么。曰恁么即不从今日去也。答曰。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曰某甲不是那边人。答曰。我早如汝来处。曰师何以赃滥诬人。答曰。汝身现在。曰虽然毕竟以何示于后人。答曰。汝道阿谁是后人。悟由是尽识从前国一马师用处。而罙入深沮。俄卜筑澧阳徙澋口。占当阳紫柴山。五百罗汉栖宿之地。以应机感。当是时。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崇业寺状乞请悟住持。公从之。悟至而缁白趋向。施予委积。公亦躬拥徒御。日往省候。悟每以尊宿自居。揖对之际。凡贵贱未尝起。公尤叹其知大体。故天皇坊主灵鉴。谓其徒曰。吾寺方有煨烬之患。苟得悟禅师者。庶几可以起废。因夜共舁悟。坐方丈上。明日崇业等哗争之。不胜乃已。后天皇栋宇果一新。僧问。如何是玄妙之说。答曰。莫道我解佛法。进曰。争奈学人疑滞何。答曰。何不问老僧。进曰。问了也。答曰。不是汝存泊处。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灭。寿六十。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葬灵龛于郡之东隅。比丘惠真文贲崇信嗣。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悟。姓张氏。婺州东阳人也。受天粹气为王子。生而神俊长而谨愿。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启白尊老将求出家。慈爱之旨不见听许。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父母不获已而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扶牢强心。于六度门修诸梵行。常以为疗膏肓者资上妙药。开暗冥者求善知识。不假舟楫其济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无畏自在。直见佛性中无缁磷。服勤五载随亦印可。俾其法雨润诸丛林。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实冀一飞摩霄。乃转遁于馀姚大梅山。是时大历十一年也。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七日不食。至诚则通物感乃灵。猱㹶豰玃更馈橡栗。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睹。骇动悚息驰谕朋曹。谓为神奇。曾不旬朔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赀粮供具环绕方丈。猛虎耽耽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歛折肢体。其类驯扰可知也。夫语法者无阶渐。涉功者有浅深。木踰钻而见火。鉴勤磨而照胆。理必然矣。是以扫尘累遁岩薮。服形体遗昼夜。精严不息趣无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故重有咨访会其真宗。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于戏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两虚其心相与𦝮合。白月映太阳齐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谓颜子亚圣。然灯与释迦授记。根果成熟名称普闻。如须弥山特立大海。繇是近佛恢张胜因。凡诸国土缘会则答。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以含风。崖巘巉岩而造天。驾潋滟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鸾凤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势胜。诚如是也。洪钟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虚往实归。或接武于林樾。或骈肩于庐舍。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不违愿力聿来赴请。屩及于虚落。锡及于都城。白黑为之步骤。幡幢为之轇轕。生难遭想得未曾有。彼优波鞠多者。夫何足云。有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刹。号为名蓝。困于人火荡为煨烬。僧坊主灵鉴族而谋之。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舆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诤论锋起达于尊官。重于返复毕安其处。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缙绅清重。拥旄统众。风望眄睐当时准程。驱车盛礼问法勤至。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徐以软语为之献酬。必中精微洞过肯綮。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一无卑贵坐而揖对。裴公讶其峻拔徵其善趣。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悟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裴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如热得濯躁愦冰散。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终。以夏四月晦奄然入灭。春秋六十。僧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东隅。灵龛建塔从僧礼也。悟身长七尺。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度人说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净共住水波同体。触境迷著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一念不起即见佛心。其悟解超顿为若此也先是烟焰之末殿宇不立。顾缁褐且亏瞻礼密。念结构罔知权舆。禅宴之际若值神物。自道祠舍滨江水焉。凡我疆畛富于松梓。悉愿倾倒施僧伽蓝。命工觇之宛若符契。于是斩巨栋干修楹。撑崖拄壑云屯井构。时维秋杪水用都涸。徒众敛手块然无谋。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晨发江浒暮抵寺门。剞劂之际动无乏者。其馀廊庑床案。靡非幽赞。事邻语怪阙而不书其感摄灵祇皆此类也。比丘慧真文贲等禅子幽闲。皆入室得悟之者。或继坐道场。或分枝化导。时太常协律符载著文颂德焉。世号天皇门风也。又唐澧州龙潭禅院释崇信。未详氏族。信在俗为渚宫胡饼师之子。弱龄宛异神府宽然。昔天皇寺悟禅师。隐耀藏光人莫我测。信家居寺巷。恒曰提饼笥馈悟公斋食。食毕且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信一日自念曰。饼是我持去。何以返遗我邪。莫别有旨乎。遂拱手问焉。悟公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信闻似有惊怪。因劝出家便求摄受。曰尔昔崇福善今信吾言。故名之也。由是躬于井臼供亿服勤。乃问悟云。未蒙指示心要。悟公云。时时相示。信餐禀斯言如游子之还家。若贫人之得宝。直从荆渚乃诣澧阳龙潭栖止。因李翱尚书激扬。时乃出世。后德山鉴师出其门。宗风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张。婺州东阳人。生而神俊。长而谨愿。年十四求出家。慈爱不听。辄损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获已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投径山国一禅师。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直见佛性。服勤五载。转遁馀姚大梅山。时大历十一年。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七日不食。猱㹶豰玃。更馈橡栗。野夫伐楚。睹骇悚息。谕为神奇。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资粮供具。环绕方丈。猛虎耽耽。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敛折肢体。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崖巘巉岩。或接武林樾。或饼肩庐舍。户外之履常盈。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响风。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刹。号为名蓝。一火荡为煨烬。缁褐且亏瞻礼。禅宴之际。若值神物。祠舍滨江。富于松梓。悉愿倾倒。施僧伽蓝。于是斩栋修楹。云屯井构。时值水涸。徒众敛手。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晨发江浒。暮抵寺门。剞劂之际。动无乏者。其馀廊庑床案。靡非幽赞。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 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人。幼好道。18岁时父母双亡,遂弃资产,入南岷山修道。宪宗元和四年(809)卒,时以为解化成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二有传。《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顺庆府部》存其诗5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隋程太虚,西充人。自幼学道,精修勤苦。隐居南岷山,绝粒,有二虎侍左右。九井十三峰,皆其修炼处也。一夕,大风雨,砌下得碧玉印。每乞符祈年,印以授之,辄获丰稔。唐元和中解体,后迁神于元宫,容貌不变。宣宗命人求之,过商山,宿逆旅,蹑险有居第如公馆。青童引见,一道士自称程太虚,祖居西充。且嘱曰:「明岁君自蜀至南岷,无忘我。」及至蜀,视画像,与前见者无异。宋赐号道济大师。(《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顺庆府部》引《总志》)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寒氏。晋之缙县人。童龀俊敏。年十七。从南康湖阳西山慧照禅师落发。大历八年。依衡岳寺希操律师。受具戒。未几谒石头迁禅师。證心法。一日俨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者里作么。俨云。一切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俨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且不为个什么。俨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名。头尝垂语曰。言语动用勿交涉。俨云。不言语动用。亦勿交涉。头云。者里针劄不入。俨云。者里如石上栽花。头深肯之。住后看经次。柏岩云。和尚休猱人得也。俨卷却经云。日头早晚。柏云。正当午。俨之。犹有者个文彩在。柏云。某甲无亦无。俨云。汝太煞聪明。柏云。某甲只恁么。和尚尊意如何。俨曰。我跛跛挈挈。百丑千拙。且么过。有僧再参。俨问曰。阿谁。僧曰常坦。俨呵曰。前也是常坦。后也是常坦。一日院主。请俨上堂。大众才集。俨良久便归方丈。闭门。院主逐后曰。和尚许某甲上堂。为什么却归方丈。俨曰。经有经师。论有论师。律有律师。又争怪将老僧。 俨问。云岩作什么。岩曰担屎。俨曰。那个聻。岩曰在。俨曰。汝来来去去为谁。岩曰。替它东西。俨曰。何不教伊并行。岩曰。还曾檐么。俨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个什么。俨曰。思量个不思量底。问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俨曰。非思量。僧问。学人拟归乡时如何。俨曰。汝父母遍身红烂。卧在荆棘林中。汝归何所。僧曰。恁么即不归去也。俨曰。汝却须归去。汝若归乡。我示汝个休粮方。僧曰。便请。俨曰。二时过堂。不将咬著一粒米。僧问。学人有疑请师决。俨曰。待上堂时。与阇黎决。至晚上堂。众集定。俨曰。今日请决疑上座。在什么处。其僧出众。俨下禅床。把住云。大众者僧有疑。便托开归方丈。僧问。祖师未到此土。此土还有祖师意否。俨曰有。僧曰。既有祖师意。又来作什么。俨曰。只为有所以来。俨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俨曰。我只图遮眼。僧曰。某甲还效和尚得么。俨曰。若是汝看。牛皮也须穿透。 朗州刺史李翱躬入山谒俨。俨执经卷不顾。侍者屡言。太守在此。俨终不顾。翱性褊急。怒曰。见面不如闻名。俨徐呼太守。何得贵耳而贱目。翱因谢之。问曰。如何是道。俨指上下曰。会么。翱曰。不会。俨曰。云在天水在瓶。翱述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俨曰。贫道者里无此闲家具。翱良久。俨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閤中物舍不得。便成渗漏。一夕登绝顶。时雨新霁。天色澄莹。仰见云披月出。光彩迸射。因而大笑。澧阳远在九十里外。而居人之闻其声者。如近发东西家。于是互相推问。始知其远自药山也。太和八年二月。忽大呼云。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物柱撑之。俨举手曰。汝不会意。乃寂。寿八十有四。腊六十建塔于院之东隅。曰化城。谥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