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1,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页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三道──声闻三道
四行──入道四行
四法离魔道
四论──外道四论
四见──外道四见
五道──方色喻五道
六师──外道六师
七无常──外道七种无常
九执──外道计九执生世间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平道教
佛类词典(续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螺蛳壳里做道场
三道──声闻三道
四行──入道四行
四法离魔道
四论──外道四论
四见──外道四见
五道──方色喻五道
六师──外道六师
七无常──外道七种无常
九执──外道计九执生世间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平道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俗语佛源】
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如清·谭嗣同《仁学》:「算学盛而愈多难取之题,治理盛而愈多难防之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然反而观之,向使不进,乃并此阻而不可得。是阻者进之验,弊者治之效也。」也作「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则魔自退。」有时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谓总有压倒胜过对手的一招。如雪克《战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敌人魔高一尺,我就来个道高一丈。」(李明权)
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如清·谭嗣同《仁学》:「算学盛而愈多难取之题,治理盛而愈多难防之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然反而观之,向使不进,乃并此阻而不可得。是阻者进之验,弊者治之效也。」也作「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则魔自退。」有时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谓总有压倒胜过对手的一招。如雪克《战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敌人魔高一尺,我就来个道高一丈。」(李明权)
螺蛳壳里做道场
【俗语佛源】
在狭窄简陋处做成复杂的场面和事情,今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是梵语mandala(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说:「延请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场」。佛教中有名的法会道场有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称为菩提道场,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侧的菩提树下。(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八)道场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场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维摩诘经·菩萨品》:「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时,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称道场。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李明权)
在狭窄简陋处做成复杂的场面和事情,今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是梵语mandala(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说:「延请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场」。佛教中有名的法会道场有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称为菩提道场,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侧的菩提树下。(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八)道场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场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维摩诘经·菩萨品》:「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时,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称道场。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李明权)
三道──声闻三道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对五尘,起贪染心口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为九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来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
〔三、无学道〕,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真谛之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对五尘,起贪染心口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为九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来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
〔三、无学道〕,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真谛之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四行──入道四行
【三藏法数】
(出正宗记并稽古略)
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
〔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随缘行〕,谓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故名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谓愚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所安。若了达者,息念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称法行〕,谓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皆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故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三空者,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三相皆空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出正宗记并稽古略)
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
〔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随缘行〕,谓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故名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谓愚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所安。若了达者,息念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称法行〕,谓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皆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故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三空者,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三相皆空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四法离魔道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不离菩提心〕,谓菩萨修习众善之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而不离于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二、无恼害心〕,谓菩萨修习慈善之行,于一切众生常怀悲悯,不起恼害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三、明了诸法〕,谓菩萨以智慧照察于一切法,明了通达,正直无碍,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四、不生轻慢〕,谓菩萨了达诸法平等,于诸有情,常行不轻之行,而无憍慢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不离菩提心〕,谓菩萨修习众善之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而不离于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二、无恼害心〕,谓菩萨修习慈善之行,于一切众生常怀悲悯,不起恼害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三、明了诸法〕,谓菩萨以智慧照察于一切法,明了通达,正直无碍,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四、不生轻慢〕,谓菩萨了达诸法平等,于诸有情,常行不轻之行,而无憍慢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四论──外道四论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常论〕,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是常住;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是名常论。
〔二、边无边论〕,谓外道若忆念坏劫,坏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成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无边想,是名边无边论。(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坏劫、成劫者,中劫之名也。)
〔三、不死矫乱论〕,谓诸外道,若有人问世间善不善法,或问世间苦集灭道四谛等法,便自称言:我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假托馀事以言矫乱,是名不死矫乱论。(净天即梵天。外道计梵天不死,故云不死净天。不乱诘问者,谓梵天常居静定,故不杂乱而辩问也。)
〔四、无因见论〕,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无因而起。或见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见暴河㳽漫,于一时间宛然空竭;或见果木敷荣,于一时间飒然衰落。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是名无因见论。
(出瑜伽师地论)
〔一、常论〕,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是常住;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是名常论。
〔二、边无边论〕,谓外道若忆念坏劫,坏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成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无边想,是名边无边论。(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坏劫、成劫者,中劫之名也。)
〔三、不死矫乱论〕,谓诸外道,若有人问世间善不善法,或问世间苦集灭道四谛等法,便自称言:我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假托馀事以言矫乱,是名不死矫乱论。(净天即梵天。外道计梵天不死,故云不死净天。不乱诘问者,谓梵天常居静定,故不杂乱而辩问也。)
〔四、无因见论〕,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无因而起。或见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见暴河㳽漫,于一时间宛然空竭;或见果木敷荣,于一时间飒然衰落。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是名无因见论。
四见──外道四见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疏云:外道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勒娑婆计亦一亦异,尼犍陀、若提子计非一非异。(梵语勒娑婆,华言苦行。梵语尼犍陀,华言离系。若提,母名,母子兼称,故名若提子。)
〔一、计一〕,谓数论师计:因中有果,因果不异,故名计一。
〔二、计异〕,谓胜论师计:因中无果,因果不同,故名计异。
〔三、计亦一亦异〕,谓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名一;因中无果,名异;有无双计,故名亦一亦异。
〔四、计非一非异〕,谓尼犍陀、若提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不同计一计异,故名非一非异。
(出华严经疏)
疏云:外道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勒娑婆计亦一亦异,尼犍陀、若提子计非一非异。(梵语勒娑婆,华言苦行。梵语尼犍陀,华言离系。若提,母名,母子兼称,故名若提子。)
〔一、计一〕,谓数论师计:因中有果,因果不异,故名计一。
〔二、计异〕,谓胜论师计:因中无果,因果不同,故名计异。
〔三、计亦一亦异〕,谓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名一;因中无果,名异;有无双计,故名亦一亦异。
〔四、计非一非异〕,谓尼犍陀、若提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不同计一计异,故名非一非异。
五道──方色喻五道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钞)
经云: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以其体性莹净,绝无瑕颣。以喻圆觉净性,在于五道,随类各应。故以方色喻五道也。(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白色喻天〕,谓天因纯善白业所感,乃得为天,故以西方白色而喻之也。
〔二、黄色喻人〕,谓人由持五戒功德所感,乃得为人,以人不在四趣之苦,不在诸天之乐,处得其中。故取中方黄色,以喻之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黑色喻地狱〕,谓地狱由上品十恶黑业所感,乃获斯报,故取北方黑色以喻之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十恶分上中下三品者,谓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时心无悔者,名上品;作已能悔者,名中品;正作能悔者,名下品也。)
〔四、青色喻饿鬼〕,谓饿鬼由中品十恶之业所感,身常饥瘦,面多青色,故取东方青色以喻之也。
〔五、赤色喻畜生〕,谓畜生由下品十恶之业所感,常为刀杖之所伤害,受报血涂,故取南方赤色以喻之也。
(出圆觉经略疏钞)
经云: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以其体性莹净,绝无瑕颣。以喻圆觉净性,在于五道,随类各应。故以方色喻五道也。(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白色喻天〕,谓天因纯善白业所感,乃得为天,故以西方白色而喻之也。
〔二、黄色喻人〕,谓人由持五戒功德所感,乃得为人,以人不在四趣之苦,不在诸天之乐,处得其中。故取中方黄色,以喻之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黑色喻地狱〕,谓地狱由上品十恶黑业所感,乃获斯报,故取北方黑色以喻之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十恶分上中下三品者,谓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时心无悔者,名上品;作已能悔者,名中品;正作能悔者,名下品也。)
〔四、青色喻饿鬼〕,谓饿鬼由中品十恶之业所感,身常饥瘦,面多青色,故取东方青色以喻之也。
〔五、赤色喻畜生〕,谓畜生由下品十恶之业所感,常为刀杖之所伤害,受报血涂,故取南方赤色以喻之也。
六师──外道六师
【三藏法数】
(出陀罗尼集经并翻译名义)
邪心见理发于邪智,不禀正教,故名外道。辅行云:六师元祖,是迦毗罗,支流分异,遂为六宗。(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
〔一、富兰那迦叶〕,梵语富兰那,字也(无翻),迦叶因母之姓而为姓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名为色空外道,以色破欲界有,以空破色界有,谓空为至极故也。
〔二、末伽黎拘赊黎〕,梵语末伽黎,华言不见道,字也。梵语拘赊黎(无翻),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起邪见,谓众生苦乐,不由自行而得,皆是自然而有。此计自然者,即是无因,亦邪见也。
〔三、删阇夜毗罗胝〕,梵语删阇夜,华言正胜,字也。梵语毗罗胝,华言不作,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起邪见,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然而得。又云八万劫满,自然得道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梵语阿耆多翅舍,字也。梵语钦婆罗,粗衣名,因以为名也。其人起邪见,非因计因,著粗弊衣,自拔其发,以烟熏鼻,及五热炙身,修诸苦行为道。自谓今身并受诸苦,则后身常得乐也。(非因计因者,本非得乐之因,而妄计此因能得乐也。五热者,四面火聚,更加头上有日,故云五热炙身。)
〔五、迦罗鸠驮迦旃延〕,梵语迦罗鸠驮,华言牛领,字也。梵语迦旃延,华言剪发,姓也。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即邪见也。(有相即常见,无相即断见。)
〔六、尼犍陀若提子〕,梵语尼犍陀,华言离系。此外道出家之总名,梵语若提(无翻),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如此计者,即邪见也。
(出陀罗尼集经并翻译名义)
邪心见理发于邪智,不禀正教,故名外道。辅行云:六师元祖,是迦毗罗,支流分异,遂为六宗。(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
〔一、富兰那迦叶〕,梵语富兰那,字也(无翻),迦叶因母之姓而为姓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名为色空外道,以色破欲界有,以空破色界有,谓空为至极故也。
〔二、末伽黎拘赊黎〕,梵语末伽黎,华言不见道,字也。梵语拘赊黎(无翻),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起邪见,谓众生苦乐,不由自行而得,皆是自然而有。此计自然者,即是无因,亦邪见也。
〔三、删阇夜毗罗胝〕,梵语删阇夜,华言正胜,字也。梵语毗罗胝,华言不作,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起邪见,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然而得。又云八万劫满,自然得道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梵语阿耆多翅舍,字也。梵语钦婆罗,粗衣名,因以为名也。其人起邪见,非因计因,著粗弊衣,自拔其发,以烟熏鼻,及五热炙身,修诸苦行为道。自谓今身并受诸苦,则后身常得乐也。(非因计因者,本非得乐之因,而妄计此因能得乐也。五热者,四面火聚,更加头上有日,故云五热炙身。)
〔五、迦罗鸠驮迦旃延〕,梵语迦罗鸠驮,华言牛领,字也。梵语迦旃延,华言剪发,姓也。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即邪见也。(有相即常见,无相即断见。)
〔六、尼犍陀若提子〕,梵语尼犍陀,华言离系。此外道出家之总名,梵语若提(无翻),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如此计者,即邪见也。
七无常──外道七种无常
【三藏法数】
(出入楞伽经)
〔一、作已而舍无常〕,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相。谓外道计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造,后见四大相异,如地坚、水湿、火煖、风动,各各不同,遂执为无常,故云作已而舍无常。
〔二、形处坏无常〕,形处,即形状也。谓外道计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体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变坏等相,以为无常,故云形处坏无常。
〔三、即色无常〕,谓外道计前形处见其变坏,以为无常,今谓此形色即是无常,故云即色无常。
〔四、色转变中间无常〕,色转变者,谓生住异灭也。生即生相,住即成相,异即变相,灭即无相。如金作庄严之具,金性不坏,中间相续,转变无常,自然异灭,故云色转变中间无常。
〔五、性无常〕,谓外道计自心妄想,非常非无常,性自性不坏,而能坏诸法自性,故云性无常。(性自性者,谓本体之自性也。)
〔六、性无性无常〕,谓外道计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归变坏,故云性无性无常。(能造者,地水火风四大也。所造者,色香味触四微也。)
〔七、一切法不生无常〕,谓外道计一切法,皆本不生,故云一切法不生无常。
(出入楞伽经)
〔一、作已而舍无常〕,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相。谓外道计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造,后见四大相异,如地坚、水湿、火煖、风动,各各不同,遂执为无常,故云作已而舍无常。
〔二、形处坏无常〕,形处,即形状也。谓外道计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体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变坏等相,以为无常,故云形处坏无常。
〔三、即色无常〕,谓外道计前形处见其变坏,以为无常,今谓此形色即是无常,故云即色无常。
〔四、色转变中间无常〕,色转变者,谓生住异灭也。生即生相,住即成相,异即变相,灭即无相。如金作庄严之具,金性不坏,中间相续,转变无常,自然异灭,故云色转变中间无常。
〔五、性无常〕,谓外道计自心妄想,非常非无常,性自性不坏,而能坏诸法自性,故云性无常。(性自性者,谓本体之自性也。)
〔六、性无性无常〕,谓外道计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归变坏,故云性无性无常。(能造者,地水火风四大也。所造者,色香味触四微也。)
〔七、一切法不生无常〕,谓外道计一切法,皆本不生,故云一切法不生无常。
九执──外道计九执生世间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外道,不了法本无生,法亦无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随缘,本无自性。却乃随情计度,妄生执著,以为一物而能出生世间万物,故有九种邪见之论也。
〔一、执时〕,时即时节,谓时散外道,执一切物皆从时生,如种植等物,有时生果,有时不生,遂以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固不可见,以节气华实之类,故知有时。是故执时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执方〕,方即方所。谓方论师,计东西南北四方皆能生人,人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盖谓尽虚空界,无不是方、是所,一切人物,或生或死,不离方所。故执方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
〔三、执微尘〕,微尘,极细之尘也。谓路伽耶论师,计色心等法,皆从极细所生。谓四大极细是常,能生粗色,虽是极微,而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是故执极微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执空〕,空即虚空。谓口力论师,执虚空为万物因,以为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是故执空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五、执大种〕,谓顺世外道,执地水火风四大种子,是能生万物之因。以为世间万物,从四大生,灭后还归四大。如身根,坚相是地,湿相是水,热相是火,动相是风,乃知身与万物,不离四大。是故执四大种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
〔六、执神我〕,神我者,外道执第八藏识为神我也。谓迦毗罗外道,论二十五谛之主,以为冥初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五尘,从五尘生地水火风空五大,从五大生眼耳鼻舌身意手足口大遗小遗十一根,并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安处其中,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谓其头如金色,尝作僧祛论者是也。冥初者,又曰冥谛。谓外道能观八万劫事,八万劫前,则冥然不见故也。觉者,即知觉也。我心者,即外道我慢之心也。)
〔七、执胜妙〕,胜妙者,谓那罗延天最胜最妙也。盖韦陀论师,执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盖那罗延脐中生大莲华,莲华之上生梵天,梵天能生万物。乃以此天是梵天之主,最胜最妙,是故执此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又云坚固。梵语韦陀,华言智论。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八、执自在天〕,自在天者,即色究竟天,三千世界之主也。此涂灰外道,并诸婆罗门,共执自在天是万物之因。谓此天有四德:一体实、二遍、三常、四能生诸法。又计此天有三身:一者,法身,谓体常周遍,量同虚空,能生万物。二、受用身,谓在色天之上。三、变化身,谓随形六道,教化众生。是故执此天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色究竟天即色界第十八天也。涂灰者,谓以灰涂身,而为苦行,因而名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九、执大梵天〕,大梵天,色界初禅天也。即韦陀论师所执那罗延天,能生四姓,又从脐中生大莲华,莲华之上,有梵天祖翁。梵天能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是故执此天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祖翁者,谓梵天是万物之祖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外道,不了法本无生,法亦无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随缘,本无自性。却乃随情计度,妄生执著,以为一物而能出生世间万物,故有九种邪见之论也。
〔一、执时〕,时即时节,谓时散外道,执一切物皆从时生,如种植等物,有时生果,有时不生,遂以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固不可见,以节气华实之类,故知有时。是故执时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执方〕,方即方所。谓方论师,计东西南北四方皆能生人,人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盖谓尽虚空界,无不是方、是所,一切人物,或生或死,不离方所。故执方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
〔三、执微尘〕,微尘,极细之尘也。谓路伽耶论师,计色心等法,皆从极细所生。谓四大极细是常,能生粗色,虽是极微,而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是故执极微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执空〕,空即虚空。谓口力论师,执虚空为万物因,以为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是故执空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五、执大种〕,谓顺世外道,执地水火风四大种子,是能生万物之因。以为世间万物,从四大生,灭后还归四大。如身根,坚相是地,湿相是水,热相是火,动相是风,乃知身与万物,不离四大。是故执四大种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
〔六、执神我〕,神我者,外道执第八藏识为神我也。谓迦毗罗外道,论二十五谛之主,以为冥初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五尘,从五尘生地水火风空五大,从五大生眼耳鼻舌身意手足口大遗小遗十一根,并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安处其中,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谓其头如金色,尝作僧祛论者是也。冥初者,又曰冥谛。谓外道能观八万劫事,八万劫前,则冥然不见故也。觉者,即知觉也。我心者,即外道我慢之心也。)
〔七、执胜妙〕,胜妙者,谓那罗延天最胜最妙也。盖韦陀论师,执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盖那罗延脐中生大莲华,莲华之上生梵天,梵天能生万物。乃以此天是梵天之主,最胜最妙,是故执此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又云坚固。梵语韦陀,华言智论。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八、执自在天〕,自在天者,即色究竟天,三千世界之主也。此涂灰外道,并诸婆罗门,共执自在天是万物之因。谓此天有四德:一体实、二遍、三常、四能生诸法。又计此天有三身:一者,法身,谓体常周遍,量同虚空,能生万物。二、受用身,谓在色天之上。三、变化身,谓随形六道,教化众生。是故执此天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色究竟天即色界第十八天也。涂灰者,谓以灰涂身,而为苦行,因而名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九、执大梵天〕,大梵天,色界初禅天也。即韦陀论师所执那罗延天,能生四姓,又从脐中生大莲华,莲华之上,有梵天祖翁。梵天能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是故执此天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祖翁者,谓梵天是万物之祖也。)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即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即地水火风空也;五知根谛,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业根谛,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谛;神我谛,神我即识神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时人以其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有似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谓證菩提,便欣入灭。六句生者:一者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业,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谓实、德、业同一有也;五者同异,谓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者和合,谓诸法和合,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也。)
〔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即外道名。谓此外道,计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谓其骨节钩锁而有力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谓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计梵天是生万物之主也。
〔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生果,有时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谓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谓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从四大极微,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计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即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即地水火风空也;五知根谛,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业根谛,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谛;神我谛,神我即识神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时人以其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有似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谓證菩提,便欣入灭。六句生者:一者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业,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谓实、德、业同一有也;五者同异,谓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者和合,谓诸法和合,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也。)
〔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即外道名。谓此外道,计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谓其骨节钩锁而有力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谓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计梵天是生万物之主也。
〔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生果,有时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谓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谓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从四大极微,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计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三藏法数】
(出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
〔一、小乘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诸受阴尽,如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涅槃。(阴即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外道方论师〕,此外道师,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名为涅槃。(诸方,即四方也。)
〔三、外道风仙论师〕,此外道师,说风能生长命物,能杀命物,风造万物,能坏万物,名风为涅槃。(命物者,谓有命之物也。)
〔四、外道韦陀论师〕,此外道师,说从那罗延天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一切大地,即是修福德戒场,于中一切华草及猪羊驴马等,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为涅槃。(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
〔五、外道伊赊那论师〕,此外道师眷属说,伊赊那论师尊者,形相不可见,遍一切处,以无形相而能生诸有命无命一切万物,名为涅槃。
〔六、叾形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分别见诸种种异相,名为涅槃。
〔七、外道毗世师论师〕,此外道师,说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等物,和合而生一切世间知、无知物;无和合者,即是离散,遂计离散,名为涅槃。(知、无知物者,谓有知觉、无知觉之物也。)
〔八、外道苦行论师〕,此外道师,说身尽福德尽,名为涅槃。
〔九、外道女人眷属论师〕,此外道师,说摩醯首罗作女人,生诸天人龙鸟及一切谷子蛇蠍蚊虻等,如是知者,名为涅槃。(梵语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
〔十、外道行苦行论师〕,此外道师,说罪福尽,德亦尽,名为涅槃。
〔十一、外道净眼论师〕,此外道师,说烦恼尽故依智,名为涅槃。
〔十二、外道摩陀罗论师〕,此外道师,说那罗延论师言,我造一切物,我于一切众生中最胜,我生一切世间有命无命物,从我作生,还没彼处,名为涅槃。
〔十三、外道尼犍子论师〕,此外道师,说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无命等物,后时离散,还没彼处,名为涅槃。
〔十四、外道僧祛论师〕,此外道师,说二十五谛自性因,生诸众生,名为涅槃。(二十五谛者,一冥初自性、二智大、三我心、四色、五声、六香、七味、八触、九地、十水、十一火、十二风、十三空、十四眼知根、十五耳知根、十六鼻知根、十七舌知根、十八身知根、十九口作业根、二十手作业根、二十一足作业根、二十二小便作业根、二十三大便作业根、二十四心平等根、二十五神我也。自性是常,能生诸法,故为涅槃因也。)
〔十五、外道摩醯首罗论师〕,此外道师,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谓梵天那罗延,乃至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名为涅槃。
〔十六、外道无因论师〕,此外道师,说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无净因,乃至棘刺之针,孔雀之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名为涅槃。
〔十七、外道时论师〕,此外道师,说时熟一切大,时作一切物,时散一切物,是故我论中说,如被百箭射,时不到不死,时到则小草触即死;一切物时生,一切物时熟,一切物时灭,名为涅槃。
〔十八、外道服水论师〕,此外道师,说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无命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坏物,名为涅槃。
〔十九、外道口力论师〕,此外道师,说虚空是万物因,最初生虚空,从虚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从地生种种药草,乃至从五谷生命,食后时,还没虚空,名为涅槃。(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二十、外道本生安荼论师〕,此外道师,说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大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彼二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公,作一切有命无命物等,散没彼处,名为涅槃。
(出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
〔一、小乘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诸受阴尽,如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涅槃。(阴即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外道方论师〕,此外道师,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名为涅槃。(诸方,即四方也。)
〔三、外道风仙论师〕,此外道师,说风能生长命物,能杀命物,风造万物,能坏万物,名风为涅槃。(命物者,谓有命之物也。)
〔四、外道韦陀论师〕,此外道师,说从那罗延天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一切大地,即是修福德戒场,于中一切华草及猪羊驴马等,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为涅槃。(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
〔五、外道伊赊那论师〕,此外道师眷属说,伊赊那论师尊者,形相不可见,遍一切处,以无形相而能生诸有命无命一切万物,名为涅槃。
〔六、叾形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分别见诸种种异相,名为涅槃。
〔七、外道毗世师论师〕,此外道师,说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等物,和合而生一切世间知、无知物;无和合者,即是离散,遂计离散,名为涅槃。(知、无知物者,谓有知觉、无知觉之物也。)
〔八、外道苦行论师〕,此外道师,说身尽福德尽,名为涅槃。
〔九、外道女人眷属论师〕,此外道师,说摩醯首罗作女人,生诸天人龙鸟及一切谷子蛇蠍蚊虻等,如是知者,名为涅槃。(梵语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
〔十、外道行苦行论师〕,此外道师,说罪福尽,德亦尽,名为涅槃。
〔十一、外道净眼论师〕,此外道师,说烦恼尽故依智,名为涅槃。
〔十二、外道摩陀罗论师〕,此外道师,说那罗延论师言,我造一切物,我于一切众生中最胜,我生一切世间有命无命物,从我作生,还没彼处,名为涅槃。
〔十三、外道尼犍子论师〕,此外道师,说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无命等物,后时离散,还没彼处,名为涅槃。
〔十四、外道僧祛论师〕,此外道师,说二十五谛自性因,生诸众生,名为涅槃。(二十五谛者,一冥初自性、二智大、三我心、四色、五声、六香、七味、八触、九地、十水、十一火、十二风、十三空、十四眼知根、十五耳知根、十六鼻知根、十七舌知根、十八身知根、十九口作业根、二十手作业根、二十一足作业根、二十二小便作业根、二十三大便作业根、二十四心平等根、二十五神我也。自性是常,能生诸法,故为涅槃因也。)
〔十五、外道摩醯首罗论师〕,此外道师,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谓梵天那罗延,乃至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名为涅槃。
〔十六、外道无因论师〕,此外道师,说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无净因,乃至棘刺之针,孔雀之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名为涅槃。
〔十七、外道时论师〕,此外道师,说时熟一切大,时作一切物,时散一切物,是故我论中说,如被百箭射,时不到不死,时到则小草触即死;一切物时生,一切物时熟,一切物时灭,名为涅槃。
〔十八、外道服水论师〕,此外道师,说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无命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坏物,名为涅槃。
〔十九、外道口力论师〕,此外道师,说虚空是万物因,最初生虚空,从虚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从地生种种药草,乃至从五谷生命,食后时,还没虚空,名为涅槃。(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二十、外道本生安荼论师〕,此外道师,说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大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彼二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公,作一切有命无命物等,散没彼处,名为涅槃。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云冥初自性。
〔二、智大〕,智大亦名觉大,即增长之义。谓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云从冥初生智大。
〔三、我心〕,我心亦名我慢,即我执也。谓由觉知生我慢心,故云从智大生我心。
〔四、五唯〕,唯即微也,五唯亦名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也。以色等五种,由我执之心方现,故云从我心生五唯。
〔五、五大〕,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六、五知根〕,五根,即眼耳鼻舌身,谓之知者,以此五种,皆有知觉故也。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知根。
〔七、五作业根〕,五根,即口与手、足、小便、大便。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也,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
〔八、心平等根〕,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九、神我〕,神我即第八识也。外道执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计为涅槃。是二十五谛之主也。(第八识,即藏识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云冥初自性。
〔二、智大〕,智大亦名觉大,即增长之义。谓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云从冥初生智大。
〔三、我心〕,我心亦名我慢,即我执也。谓由觉知生我慢心,故云从智大生我心。
〔四、五唯〕,唯即微也,五唯亦名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也。以色等五种,由我执之心方现,故云从我心生五唯。
〔五、五大〕,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六、五知根〕,五根,即眼耳鼻舌身,谓之知者,以此五种,皆有知觉故也。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知根。
〔七、五作业根〕,五根,即口与手、足、小便、大便。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也,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
〔八、心平等根〕,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九、神我〕,神我即第八识也。外道执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计为涅槃。是二十五谛之主也。(第八识,即藏识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平道教
【三藏法数】
谓卢舍那所说之经,随其法性平等而说,如华严经,虽有随诸众生各别调伏,皆是称性善巧一时顿演,是名平道教。(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即报身佛也。)
谓卢舍那所说之经,随其法性平等而说,如华严经,虽有随诸众生各别调伏,皆是称性善巧一时顿演,是名平道教。(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即报身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