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01,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道场观
道场神
道场树
道殿
道智
道钦
道意
道禁
道灭
道业
道种性
道种智
道绰
道号
道树
道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三轮五轮之不同。今明其中三轮,则初为风轮,次为水轮,次为地轮。此三轮之种子为。摄大轨上曰:「最初于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欠。次上安水轮,其色如雪乳,啭字所安住。归命鍐。复于水轮上,观作金刚轮,忽置本初字,四方通黄色。归命阿。」但地轮之中,有字之三重。三重虽为不同,然并是地轮之摄,故总称为地轮。初字为金轮之种子,次字为火轮之种子,后字为八叶莲华之种子,八叶莲华者,须弥山也。苏悉地出现品曰:「行者一缘想八峰弥卢山。」青龙轨曰:「一缘而观总八峰弥卢山。」略出经曰:「其山众宝所成而有八角。」大日经疏十二曰:「先想八峰须弥山王,八峰谓四面周匝作于峰。」八峰八角为八叶之标帜,故以须弥山为八叶莲华。是即于字金轮上瀰满八功德水,于其中出生大莲华王,即须弥山也。而于两字之中间观字者,军荼利轨曰:「为成变化莲华故,当观览字门,流散赤焰而成火轮,其形三角,渐引量同水轮。忽然之间,从金龟背跃出八叶大莲华,金刚为茎。」是为成莲华故。观字也。已上为器界,已下为坛场,其八叶莲华上有八柱之楼阁。千手仪轨曰:「于莲华上有八大金刚柱,成宝楼阁。」即每叶有一柱,阁内安坛。其坛形量随行者之意可也。其形随方圆三角半月等法而不同。其量有大小重重。如摄真经所说。于坛上更观八叶之白莲华,已上明所住之道场。已下为能住之佛身。即观吾身而为佛身也。先于腰下想字,是即地轮黄色也。于腰想字。水轮白色也。于胸想字,日轮火轮赤色也。于发际想字,风轮黑色也。于顶上想字,虚空轮青色也。阿字是本不生理之种子,落种子于地轮,则待水土之缘始萌,是故地轮上有水轮,虽有水土之缘,然必待日轮之暖气,茎叶始具,故上有日轮(即火轮),虽有水土日轮之缘,然必待解脱之风而得具足生长,故上有风轮。纵有水土日风,然皆悉坚实,何能使物生长?故最上有空轮。如是观五字于五处,即所谓五字严身也。下自地轮,上至虚空,重重观置,而五大相互融通矣。此率都婆放光,周遍于法界,为毗卢遮那之身,有种种之庄严。坐于白莲华台,宝冠有五佛,舍那之身著白纱。我自始至终种种之事亦如是。若以本尊为本,则可以我为影。以吾为本,则可以本尊为影。观诸佛亦如是相融。是三平等观之义也。见秘藏记本。道场观有二种:一理观,二事观。于行者之身内观之,谓为理观,于身外观之,谓为事观。器界及道场观为事观,佛身观乃理观也。见秘藏记钞三。为此道场观,用不空成就之成所作智定。三摩地仪轨曰:「行者次应以成所作智三摩地想,于己身前观。无尽乳海,出生大莲华王金刚为茎,量同法界。上想七宝珍宝楼阁殿,如意珠以为庄饰。(中略)毗卢遮那如来身色如月,首戴如来冠,垂妙縠天衣,璎珞庄严,光明普照,无量无数大菩萨众前后围绕以为眷属。」
道场神
【佛学大辞典】
(神名)道场之守护神也。唐华严经一曰:「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所谓净庄严幢道场神。(中略)妙光照耀道场神。」大疏钞一下曰:「道场神从所依所守得名,下诸神众类皆同此。言道场者,非唯护佛道场。但有庄严道场之处即于中护故。」止观私记八曰:「道场神者,护法善神,如法华十罗刹,方等梦王等。」
【佛学常见辞汇】
守护道场的神。
道场树
【佛学大辞典】
(植物)菩提树也。此树下有成佛之金刚座,故谓为道场树。无量寿经上记极乐世界之菩提树曰:「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
道殿
【佛学大辞典】
(人名)字法藏。俗姓杜氏。云中人。唐末时人也。住五台山金河寺。著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一卷。其门人序之云:博学则侔罗什之多闻。持明则具佛图之灵异(指人言)。又云:其文则精俊简约。其义则渊奥该弘。穷显密之根源。尽修行之岐路。一十二分教之蓍龟。八万四千行之钤键云云(指显密圆通言)。
道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智之一。證道谛之理之智也。
【三藏法数】
道即能通之义。谓戒定慧之道,能通至涅槃;依此而修,得无漏智,故名道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道钦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径山道钦禅师。(参见:径山)
道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也。无量寿经上曰:「显现道意无量功德。」
道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佛道禁止诸恶者。即戒波罗蜜也。无量寿经下曰:「勿犯道禁。」
道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谛与灭谛也。修道法而得寂灭之涅槃,出世之因果也,妙乐之因果也。观法上次第为灭道。以先举涅槃之妙果,使之欣慕故也。
道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可感人天之果之善业为福业。可成佛果之善业为道业。以菩提心而修之诸业也。
【佛学常见辞汇】
修道的事业。可以召感人天果报的是福业,可以成就佛果的是道业。
道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一。十回向之位也,在此位始正修中道观,故名为道。能生佛果,故名为种。四教仪曰:「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中略)十入法界无量(伏无明习中观),亦名道种性。」同集注下曰:「道种性者。始正修中,故名道。能生佛果,故名种。」
【佛学常见辞汇】
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一,即十回向之位,在此位开始真正修习中道观,故名为道,能产生佛果,故名为种。
【三藏法数】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是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藏法数】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道种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度论所明三智之一。学一切道法济度众生之菩萨智也。三谛中假谛之智也。(参见:三智)
【佛学常见辞汇】
智度论所说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三藏法数】
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藏法数】
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馀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佛学次第统编】
三智者:
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二、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三、一切种智 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出世间上上智〕,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道绰
【佛学大辞典】
(人名)真宗七祖之第四祖。唐并州玄中寺道绰,并州汶水人。称为西河。十四出家,讲敷涅槃经,后诣石壁玄中寺,读昙鸾碑,大有所感。自此舍涅槃之讲说,专事念佛。讲观经二百馀遍,示诲道俗。撰安乐集两卷。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寂,年寿不记。唐高僧传(道绰传)曰:「绰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气爽明。宗绍存焉。」
道号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号表道者。即字也。又为道人之别号,故曰道号。某居士,某道人,皆道号也。见象器笺五。
道树
【佛学大辞典】
(植物)菩提树也。本名果波罗树。佛于此树下成道,故亦曰道树。大集经十曰:「怜悯众生趣道树。」菩萨戒经义疏上曰:「坐菩提树下得道因名道树。」(参见:菩提树)。【又】道能生长,故譬之曰树。行事钞上三曰:「扶疏道树,光扬慧日。」
【佛学常见辞汇】
菩提树。本名毕波罗树,因佛在此树下成道,所以又叫做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