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道法而教化他也。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宣布道化。」
(术语)以道法而教化他也。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宣布道化。」
道生
【佛学大辞典】
(人名)晋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值竺法汰而出家,遂姓竺。入庐山。幽栖七年,钻仰群经,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从罗什受学。后还都,止青园寺。著二谛论,佛性常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守文之徒,多生嫌嫉。又六卷之泥洹经,先至京师,生剖析经理,立阐提成佛之义,时大本未传,旧学不许之,以为邪说,遂摈于众中,生袖手入平江虎丘山,竖石为听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后游庐山,居销景岩,闻昙无谶在北凉,重译涅槃之后品,至南京见之,果如生言。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寂。见高僧传七、释氏稽古略二。
(人名)晋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值竺法汰而出家,遂姓竺。入庐山。幽栖七年,钻仰群经,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从罗什受学。后还都,止青园寺。著二谛论,佛性常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守文之徒,多生嫌嫉。又六卷之泥洹经,先至京师,生剖析经理,立阐提成佛之义,时大本未传,旧学不许之,以为邪说,遂摈于众中,生袖手入平江虎丘山,竖石为听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后游庐山,居销景岩,闻昙无谶在北凉,重译涅槃之后品,至南京见之,果如生言。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寂。见高僧传七、释氏稽古略二。
道平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道平沙门,为金吾大将军。佛祖统纪五十一曰:「肃宗,沙门道平,为金吾大将军,破安禄山反贼。」
(人名)唐道平沙门,为金吾大将军。佛祖统纪五十一曰:「肃宗,沙门道平,为金吾大将军,破安禄山反贼。」
道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学道修行也。又道德之行也。维摩经嘱累品曰:「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净影大经疏上曰:「内心求道,备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修道的功行。
(术语)学道修行也。又道德之行也。维摩经嘱累品曰:「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净影大经疏上曰:「内心求道,备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修道的功行。
道行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昙无竭二菩萨事,是般若经译本之最古者。
(经名)具名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昙无竭二菩萨事,是般若经译本之最古者。
道安
【佛学大辞典】
(人名)苻秦道安,常山扶柳人,家世世业儒,早丧父母。十二岁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所重。数年驱役,安精勤不倦。后求经,师与一经,殆有一万言,安一日诵之,不差一字。师大惊,为授具戒。次使游方,入邺都,遇佛图澄师之。澄讲,则安每覆述,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后历游诸处访道,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晋武帝宁康元年,避石氏乱,率弟子远等四百馀人至襄阳,立檀溪寺铸佛像。武帝闻安名,资给厚禄,安固辞不受。晋太元四年,秦主苻坚取襄阳,得安。喜曰:吾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安至长安,僧徒数千人,大弘法化。坚欲取江南,安谏之,坚不听,攻之果大败。安注经,每求圣證。一日感长眉尊者来降,见所制钦叹。即宾头卢也。因日设供。安每与弟子法迈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秦建元二十一年寂,寿七十二。安生而左臂有肉隆起如印,时称印手菩萨。沙门姓释,注经开三分,皆由安始。见高僧传五。
(人名)苻秦道安,常山扶柳人,家世世业儒,早丧父母。十二岁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所重。数年驱役,安精勤不倦。后求经,师与一经,殆有一万言,安一日诵之,不差一字。师大惊,为授具戒。次使游方,入邺都,遇佛图澄师之。澄讲,则安每覆述,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后历游诸处访道,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晋武帝宁康元年,避石氏乱,率弟子远等四百馀人至襄阳,立檀溪寺铸佛像。武帝闻安名,资给厚禄,安固辞不受。晋太元四年,秦主苻坚取襄阳,得安。喜曰:吾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安至长安,僧徒数千人,大弘法化。坚欲取江南,安谏之,坚不听,攻之果大败。安注经,每求圣證。一日感长眉尊者来降,见所制钦叹。即宾头卢也。因日设供。安每与弟子法迈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秦建元二十一年寂,寿七十二。安生而左臂有肉隆起如印,时称印手菩萨。沙门姓释,注经开三分,皆由安始。见高僧传五。
道光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之光明也。道体清净,离一切过垢,照破无明之闇,故曰道光。赞阿弥陀佛偈曰:「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
(术语)道之光明也。道体清净,离一切过垢,照破无明之闇,故曰道光。赞阿弥陀佛偈曰:「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
道次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證圣道之位次。百缘经曰:「获得须陀洹果,求入道次。」
(术语)證圣道之位次。百缘经曰:「获得须陀洹果,求入道次。」
道交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善根发动曰机,大悲为之感动曰应,机应相称曰道交。法华文句记一曰:「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机应相称,故曰道交。」
(术语)众生善根发动曰机,大悲为之感动曰应,机应相称曰道交。法华文句记一曰:「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机应相称,故曰道交。」
道共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律仪之一。三乘圣者,入色界所发之无漏定,则与无漏智共于身中自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即无漏之律仪),是名无漏律仪。又名道共戒。此无漏之律仪,与无漏道共生,与无漏道共灭,故名道共戒。
【佛学常见辞汇】
二戒之一。(参见:二戒)
【三藏法数】
谓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三藏法数】
谓声闻之人,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
(术语)三种律仪之一。三乘圣者,入色界所发之无漏定,则与无漏智共于身中自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即无漏之律仪),是名无漏律仪。又名道共戒。此无漏之律仪,与无漏道共生,与无漏道共灭,故名道共戒。
【佛学常见辞汇】
二戒之一。(参见:二戒)
【三藏法数】
谓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三藏法数】
谓声闻之人,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
二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二种之戒也。各随其所出而异其名目,如性戒、遮戒、(孔目章)、道共戒、定共戒(毗婆沙论)、威仪戒、从戒戒(涅槃经)、随相戒、离相戒(华严经疏)、止持戒、作持戒(华严经疏)、性重戒、息世讥嫌戒(涅槃经)、邪戒、正戒(四教仪集注)等。四教仪集注亦以十戒具足戒称二戒,谓之出家之二戒。毗婆沙论以五戒八戒称二戒,谓之在家之二戒。(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性戒〕,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
〔二、遮戒〕,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馀之律仪,是名遮戒。
【三藏法数】
(出毗婆沙论)
〔一、道共戒〕,谓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随相戒〕,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性重戒〕,谓杀、盗、淫、妄皆性业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极重,是名性重戒。
〔二、息世讥嫌戒〕,谓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间治生产业,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应为,以止世人之所讥诮、嫌疑,是名息世讥嫌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威仪戒〕,威仪戒者,谓受戒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二、从戒戒〕,从戒戒者,谓顺从佛制,清净三业。盖其内外相称,不为世事,但求真实利益,不要虚誉者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名数)二种之戒也。各随其所出而异其名目,如性戒、遮戒、(孔目章)、道共戒、定共戒(毗婆沙论)、威仪戒、从戒戒(涅槃经)、随相戒、离相戒(华严经疏)、止持戒、作持戒(华严经疏)、性重戒、息世讥嫌戒(涅槃经)、邪戒、正戒(四教仪集注)等。四教仪集注亦以十戒具足戒称二戒,谓之出家之二戒。毗婆沙论以五戒八戒称二戒,谓之在家之二戒。(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性戒〕,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
〔二、遮戒〕,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馀之律仪,是名遮戒。
【三藏法数】
(出毗婆沙论)
〔一、道共戒〕,谓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随相戒〕,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性重戒〕,谓杀、盗、淫、妄皆性业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极重,是名性重戒。
〔二、息世讥嫌戒〕,谓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间治生产业,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应为,以止世人之所讥诮、嫌疑,是名息世讥嫌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威仪戒〕,威仪戒者,谓受戒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二、从戒戒〕,从戒戒者,谓顺从佛制,清净三业。盖其内外相称,不为世事,但求真实利益,不要虚誉者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道地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修行道地经之略出。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修行道地经之略出。
道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道之位次。如菩萨之十地,声闻之七方便位等。中论疏一曰:「名贯道位。德备三忍。」
(术语)修道之位次。如菩萨之十地,声闻之七方便位等。中论疏一曰:「名贯道位。德备三忍。」
道休
【佛学大辞典】
(人名)释道休,恒以头陀为业。住雍州新丰福缘寺南晒山幽谷。结草为庵,一坐七日,乃出其定。出山乞食。施说禁戒。诲人慈善。如是积四十年。贞观三年夏内,依期不出,端拱而卒。然休师出家已来,常但三衣,不服缯纩。以伤生也。所著布衣,积有年稔。尘朽零破,见者心寒。
(人名)释道休,恒以头陀为业。住雍州新丰福缘寺南晒山幽谷。结草为庵,一坐七日,乃出其定。出山乞食。施说禁戒。诲人慈善。如是积四十年。贞观三年夏内,依期不出,端拱而卒。然休师出家已来,常但三衣,不服缯纩。以伤生也。所著布衣,积有年稔。尘朽零破,见者心寒。
道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共戒也。
(术语)道共戒也。
道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至涅槃正道之法也。无量寿经下曰:「奉持经戒,受行道法。」四十二章经曰:「为沙门受道法者。」维摩经方便品曰:「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
(术语)至涅槃正道之法也。无量寿经下曰:「奉持经戒,受行道法。」四十二章经曰:「为沙门受道法者。」维摩经方便品曰:「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