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41,分390页显示  上一页  216  217  218  219  220  222  223  224  22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道遵(宗达 张 )
苏师道
徐佐卿(别称 青城山道士 )
释怀道
源溥(至道 )
释道晤( 实相、实相大师 )
黄洞元(洞真先生 )
林披(茂则、茂彦 师道、九牧林家 别称 林丕 )
僧道树( 闻 )
释道坚( 王 )
李道昌
释道行( 梅 )
僧道标( 世称 西岭和尚 西岭草堂 )
释道通( 何 )
桑道茂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宗达。姓张氏。吴兴人。幼事报恩寺兴大师出家。年十二。从天竺义威律师。受具戒。始习毗尼开遮之指。后传天台明静之宗。于是广书法华。辟经院。置道场于支硎山。以招徕学者。大历元年。州将韦元甫。兵部尚书刘晏。侍御史王圆。开州刺史陆向。殿中侍御史陆迅。大理评事张象。既惬真心。愿专胜境。相与表闻。诏特署法华道场。由是江东。总建道场。一十七所。皆自遵始。天宝中。方行三昧于灵岩道场。光明烛天。身在光中。莫分彼此。异日以问荆溪然公。公曰。智慧光明。从心流出。盖子精志之所致也。又尝于寺道场中。觉身坐虚空。廓然无碍。识者知为垢尽之相。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所居寺。寿七十一。腊四十六。门人树塔旌德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道遵。字宗达。姓张氏。吴兴人也。夙负殊操洁士称之。荣曜不足关于心。声尘未尝触其性。至年二十诣天竺义威律师受具戒。事报恩寺兴大师首宗毗尼传教也。后学天台一心三观法门。欲广写法华经置道场辟经院。一之日发其心。二之日规其趾。作不逾序厥功成焉。居支硎之福地。大历元年州将韦元甫。兵部尚书刘晏。侍御史王圆。开州刺史陆向。殿中侍御史陆迅。大理评事张象。竞诱真心共获殊胜。乃相与飞表奏闻。诏书特署为法华道场。自江以东总一十七所。皆因遵之首置也。举精行大德二七人。常持此经以报主恩。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及多宝塔。修净土当生业造弥陀佛。复写天台教。益乎道场置常住庄二区。平时讲法华玄义天台止观四分钞文。临坛度人授心扬律。徒盈石室之筹。天宝中于灵岩道场行法华三昧。忽睹大明上烛于天。我身正念俨在光中。异日问荆溪然师曰。智慧光明从心流出。非精志之所致耶。又于本寺入法华道场睹此身在空中坐。先證者知是涤垢之相。其年春秋七十一。僧夏四十六。以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告终于支硎山寺。僧益公翰公一夜同梦大殿崩。果遵入灭。门人灵翰法盛道欣犹子灵源追慕不已。树塔旌德焉。
苏师道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师道。天宝十三载官潭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自称青城山道士。往来于益州城西道观中,精粹高古,道众倾仰。据传,一日自外归,称出游为飞矢所中,乃挂箭于壁,并记岁月,言后年箭主至此,即讨还之。后玄宗幸蜀游观,识其箭,乃天宝十三年重九日,于沙苑亲射一鹤,带箭而飞者,因收其箭而宝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隶福州爱同寺。蚤岁即务参询。尤勤礼诵。一日于拜次。得珠圆莹。疑非蚌胎所可产。后其寺塑文殊像。因以为额珠尤称。又尝得舍利亦异。遂置之南涧塔中。弟子僧常主塔事。能暗诵法华。道督使诵。昼夜不敢辍。至德二年。忽有白氎伽梨一顶。降塔中。如此类。皆不可晓。或谓其志诚之所感致也。非欤。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怀道。迈德高情慈忍济物。思乎达法恒尔游方。凡遇通人卑礼求益。及还乡之日礼佛勤劬。收举坐具获珠一颗后置于文殊塑像额心安之。其珠圆莹且异蚌胎。又冥然降舍利骨。寻分于南涧塔中。洎至德二年。令弟子僧常持法华经不舍昼夜。俄有白氎袈裟一领降于塔中。不知其来。此盖道修练之心感于冥理也。后滑台守李邕著碑文并书。相次智恒继居法华院。即怀一弟子也。道行与师相埒。卒后礼部侍郎刘太真作碑颂。褚长文书。次有超悟行弼。皆名望相齐化于闽俗。无不重焉。
源溥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82 【介绍】: 唐相州临漳人,字至道。源光誉子。以崇玄生及第。补太原府参军。丁忧后,改北都留守判官,历滁州长史、邠宁节度判官、杭州司马,官至楚州长史。
释道晤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素隐温州之陶山。不怠进脩。人无知者。既示寂。遗体坚完不坏。其弟子辈。因布漆以奉之如生。后五年。忽举右手。如说法传香状。郡以事闻。诏赐紫伽梨。谥实相。至今。郡以雨晹祷。其灵验尤著。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晤者。不知何许人也。高趣放荡识量难赀。末住永嘉陶山侧精舍。则隐居修真诰之所也。大历中代宗为陶真君树此精舍。晤于此进修靡怠。人亦倾仰一夕跏趺而卒。身肉无沮如入三昧。议不焚葬后五年忽举右手。状若传香。州官民庶异之。以事奏。敕赐紫袈裟。谥曰实相大师。至今塔中州民祈祷幡华填委焉。 系曰。凡诸入灭举其指者。盖示其得四沙门果之数也。昔求那跋摩举二指而灭。言已證二果欤。其次法京垂灭屈三指慧景反握二指。捋之还屈。今晤之伸指岂不同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道士。南岳人。早游华阳,与李含光为师友。后住朗州桃源观。代宗大历九年,徙居庐山紫霄峰。十年后,往茅山住下泊宫。为茅山宗第十五代宗师,号洞真先生。卒年九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莆田人,字茂彦。读书强记,以明经擢第。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李栖筠荐授太子詹事。子九人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 一作林丕。字茂彦,一字茂则,号师道,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一作十一载)20岁以明经登第。除临汀郡曹掾。刺史樊晃荐其署临汀令。代宗初,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卒年不详。事迹散见《新唐书·林蕴传》、《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三引《临汀志》、《登科记考》卷九。《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4—825 【介绍】: 唐僧。唐州人,俗姓闻。少嗜经籍,不乐仕进。年近四十始出家,得法于神秀法嗣。后至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凡十年,远近为之叹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唐州闻氏子。年近不惑。始获礼州之明月山大光院沙门惠文。而薙落焉。既受具。观方问道。无所不历。晚于洛得北秀宗指。即入寿之三峰山。结茅以居。而学者麇至。有野人每来。辄能化作佛仙菩萨罗汉之形。或放神光。或呈异响。如是十年。后忽寂然。树因告众曰。野人以许多伎俩。务欲眩惑。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尽而吾不见不闻无尽。宝历初示疾而终。寿九十二。明年正月。塔葬其全身焉。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树。姓闻氏。唐州人也。少以辩智沈静虚豁。耽嗜经籍曾无少懈。其为人也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偶遇僧敦喻。遂誓出尘。自慨年近不惑求法淹迟。礼本部明月山大光院惠文为授业。登即剃染。二年受具。乃观方向道。天台南岳无所不游。后回东洛遇秀宗裔如芙蓉开通达安静。至寿州三峰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朴素言谈异常。于言笑之外化作佛形仙形菩萨罗汉。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如是涉一十年。学侣睹之不测端绪。后皆寂尔。树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所谓作伪心劳而日拙。其自知之。卷羞怀拙而去追无眹迹矣。树于宝历初年示疾而终。报龄九十二。明年正月迁塔焉。 系曰。大钧播物物类纷错。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知幻化之不异生也。始穷幻化矣。吾与汝俱幻也推之于实则幻化或虚置之于虚则幻化时实。实虚理齐。不自我之先后欤。体道无心物我均矣。故佛言。凡所见相唯所见心。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树师有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丹阳王氏。初于牛头山慧忠禅师处。有寤省。大历元年隐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汉。客寄慈恩寺。元和初。相国燕公镇汉南。延致问道。为大造伽蓝于凤林关外。以接来学。其施予供养繁厚。说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释道坚。姓王氏。丹阳人也。初发心于牛头山慧忠禅祖。大历元年栖隐池州南泉山。后诣襄汉泊慈恩寺。元和初载相国燕公镇于汉南。深相钦重。问道周勤。施供繁沓。遂于凤林关外造寺请居。二年示灭。春秋七十三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代宗大历十三年,自浙西观察留后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浙西都团练观察使。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八
道昌。大历十二年官苏州观察使。
释道行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梅氏子。父为衙吏。行少知书。卒以造秀贡天府。有僧。分卫过其家。行与语。妙得禅指。遂辞父母。学空法。仍禀四明山保寿院智幽为师。既游南岳。闻江西大寂之道。又往依焉。后居罗浮山石室中。木精水怪。往往变现。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肃。衣冠华楚。再拜稽颡。谓行曰。我居是间。仅二百载矣。今乃获脱苦受乐。皆师化力所及也。宝历九载疾终。寿九十五。寻于别峰。树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道行。姓梅氏。会稽人也。父为越州衙吏。行弱龄知书。比成造秀。有僧分卫。行接之谈道颇精禅观。遂求出家。至四明山保寿院智幽所。禀训进修。拾薪汲水。后游南岳闻江西大寂道化。往亲附焉。思养圣胎。见罗浮奇异。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长溪。仙人仙禽玉树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行居于石室默尔安禅。然或山精水怪往往惊鸣。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华楚。再拜稽颡云。我居此中仅二百载。今因师住冥感匪躬。逍遥脱苦归人趣受乐矣。其感物多此类也。宝历九载疾终。春秋九十五。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顗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岁。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见而抚其顶曰。此儿目如青莲。苟能舍家。以从吾游。必有善称。其父以为然。至德二年。诏天下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听为比丘。标以其选得度。仍隶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师。受具于灵光寺。时已推其善于护持。贞元中。别治室西岭下。谓之草堂。而吟啸之乐。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杭人号西岭和尚。辞章高媲古作者。与吴兴如昼。会稽灵彻。相酬唱时。语见昼传。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圣贤豪杰为人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呜呼品藻之极至。引天地人。以匹拟之。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故一时名公钜卿。林下英彦。莫不绸缪投分。慷慨论交。长庆三年六月七日。示灭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寿八十四。腊五十八。开成五年郑素卿。立碑颂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标。富阳秦氏。七岁。神气清茂。有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至德二年。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师首中其选。得度。居南天竺寺。护戒甚严。永泰中。住持奏赐寺额。居十二年。其徒多归之。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怡然养浩。不干人事。尤工诗章。搜鍊精巧。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称西岭和尚。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长庆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标。富阳人也。俗姓秦氏。其远祖与羸同姓。世为汧陇大族。及晋东渡衣冠随之。后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故州里尊奉之。标生则孤明。长而深趣。老而坚固。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莲。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苟能舍家必有善称。不然乘云霓薄天汉。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请。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标首中其选。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经一十二载。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共之。贞元中以寺务克丰。我宜宴息。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葺茅为堂。不干人事。用养浩气焉。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辞体古健比之潘刘。当时吴兴有昼。会稽有灵澈。相与詶唱递作笙簧。故人谚云。霅之昼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每飞章寓韵。竹夕华时。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还京师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名实两全品藻斯当。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右仆射韩公皋。礼部侍郎吕公渭。滑毫节制卢公群。襄阳节制孟公简。同州刺史李公敷。凤翔尹孙公璹。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刘公长卿。户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枢。秘阁严维。小谏朱放越。廉问薛戎夕。拜卢元辅。常州释元浩。润州释南容。金华释乾辅。吴门释光严。上都释智崇等。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腊五十八。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皆得师之法。仿仰不遑。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庐江何氏。童年貌重迟。见佛像僧仪。必礼敬。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盖侍父宦游所在也。既进具。见大寂禅师一公于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密契深领。有不可知者。贞元二年。因谒石头禅师迁公。益进所学。四年大寂将入灭。谓通曰。玉石之山。资汝道业。遇可居之。秋与伏牛自在禅师。观览京洛。至唐别。见一山葱茜可爱。问之乡人曰。此紫玉山也。陟其巅则有石紫色。莹然如玉。乃叹曰。兹非先师之所记欤。遂挂锡解囊其间。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如何出得三界。答曰。汝在里许。得多少时也。进曰毕竟如何出得。答曰。青山不碍白云飞。于頔相公问。教中道。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如何是飘堕罗刹鬼国。通咄曰。于頔客作汉。问这般事作么。頔变色。通指曰。飘堕罗刹鬼国也。一日又问。如何是佛。通唤相公。頔应诺。通曰。切忌别求。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元和八年。偶归省。通喜曰。汝来也。此山有主矣。遽拽主丈去。襄州道俗迎奉之。是年七月十五日。无疾而逝。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通。姓何氏。庐江人。其为童也持重寡辞。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因父宦于泉州南安。便求舍丱披缁诵经。合格敕度之。当天宝初载也。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通往焉。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亦影随而去。然誓游方吴越之间。台明山谷靡不登陟。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励心僧务不惮勤苦。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昌言曰。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遇可居之。通闻此言。且同隐谶。殊不详练。其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回至唐州西。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乃问乡人。云此山是紫玉山。通方忆大寂之悬记。我合居是峰也。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先师之言非虚记也。挂锡解囊。参学之徒雾集。始则诛茅构舍。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山海禅师。回见通。通愀然作色。汝其来矣。此山有主也。曳杖径去襄州。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春秋八十三。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相传善太一遁甲之术。代宗大历中游京师,召入禁中,待诏翰林。德宗时,神策军修奉天城,道茂请高其垣墙,从之。及朱泚之乱,德宗仓卒至奉天,赖以济。时道茂已卒,命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