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41,分390页显示  上一页  215  216  217  218  219  221  222  223  22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车道政
叶慧明(德昭 )
僧道光( 李 )
唐道周
释道义( 觉一 )
韦景昭(贞元先生 )
徐归道
僧守直( 坚道 )
裴稹(道安 )
释道鉴( 冯 )
释道隐( 王 )
晁祖道
僧道一(别称 马祖 大寂禅师、大寂、大觉禅师云 )
僧神邕(道恭 蔡 )
僧法钦( 大觉、大觉禅师 别称 道钦 国一禅师、国一、国一焉 )
车道政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开元时人。善画人物。所绘佛教图画,以笔墨简健称。
叶慧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道士。括州括苍人,字德昭。三代为道士,有摄养占卜之术。唐初在世。玄宗开元初,因子叶法善贵,赠银青光禄大夫、歙州刺史,李邕为撰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39 【介绍】: 唐僧。绵州巴西人,俗姓李。道士李荣侄。出家后,先修舍身苦行,继习般舟念佛,后入五台山,宝鉴禅师密授顿教。终住长安大荐福寺。能诗。王维曾师事十年,又为诗友。
唐道周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道周。开元十九年承议郎。行益都县令。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浙东三衢人。开元初。至台山挂锡清凉寺。居鬻院。充典座职。日负薪樵。不堪劳苦。而每织竹鞋。贸有力者代之。时披纳衣出游。偶东北行可五里所。遇一老僧于楞伽山下。气貌古朴。而神情澹雅。有童子随后。其实于义未尝识也。忽呼名童子觉一。使邀义就寺啜茶。乃相与入寺。遍阅诸院。见大阁三重。上下九间。皆黄金色。辉耀夺目。既而老僧谓义曰。山寒难住。可蚤还也。义唯诺辞出。仅百许步。回顾其地。莽然皆山林也。大历初。义上疏言状。诏即其地置金阁寺。以十节度助赀费。西域沙门纯陀为都料。盖造寺成。仍诏赐不空三藏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道义。江东衢州人也。开元中至台山于清凉寺粥院居止。典座普请运柴负重登高。颇有难色。义将竹鞋一緉转贸人荷担。因披三事纳衣。东北而行可五里。来于楞伽山下逢一老僧。其貌古陋引一童子。名字觉一。老僧前行。童子呼请义东边寺内啜茶去。乃相随入寺遍礼诸院。见大阁三层上下九间总如金色闪烁其目。老僧令遣义早还所止。山寒难住。唯诺辞出寺。行及百步回顾唯是山林。乃知化寺也。却回长安。大历元载具此事由奏宝应元圣文武皇帝。蒙敕置金阁寺。宣十节度助缘。遂召盖造都料。一僧名纯陀。为度土木造金阁一寺。陀元是西域那烂陀寺喜鹊院僧。寺成后敕赐不空三藏焉。义不测其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4—785 【介绍】: 唐道士。丹阳延陵人,号贞元先生。少慕神仙之学。初度于延陵寻真观,师事包士荣。后居长安肃明观。天宝中,奉诏侍玄静先生李含光归茅山,居紫阳观。大历初,受李含光经篆正传,为茅山道第十四代宗师。
徐归道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6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玄宗天宝末,安禄山反,伪署归道平卢军节度使,为王玄志、侯希逸所袭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0—770 【介绍】: 唐僧。杭州钱塘人。俗姓范,字坚道。依苏州支研寺出家。后抵江陵,依真公,修行三年。复游方寻礼,历二百余郡。从善无畏受菩萨戒,从普寂传楞伽心印。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举高行,隶名大林寺。代宗大历二年,移住杭州灵隐寺。浙中名僧,多从之受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坚道。姓范氏。钱唐人。齐信安太守瑝八叶孙。既薙染。遂依苏之支硎寺圆大师。受具戒。登坛之夕。独见光长丈馀。久之乃灭。盖其得戒之相也。后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乃遍礼天下圣迹。以博所闻见。寻从无畏三藏。受菩萨戒。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论二十过。南山律抄四十过。始愿诵华严经。即于中夜梦。神人以一珠施之。觉而惘然。如珠在握。旋入五台山中。揽阅凡二百过。以毕其愿。且披大藏三过。开元二十六年。诏举高行。因隶贯庐山大林寺。大历二年。移藉天竺灵隐峰。五年三月。寓止龙兴净土院。谓其徒曰。夫至德之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然彼欲以长绳系白日者。岂足以同语此哉。以其月之二十九日。告终。寿七十一。腊四十五。建塔以窆。门人皎然如昼为之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守直。字坚道。钱塘人也。姓范氏。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礼既冠众君子器之。夙有丘园之期。不顾玄纁之锡。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所受具足律仪。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持久方灭。盖得戒之验也。后抵江陵依真公。三年练行。寻礼天下二百馀郡。圣迹所至无不至焉。见无畏三藏为受菩萨戒。闻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宗论二十馀遍。南山律钞四十遍。平等一雨大小双机。在乎圆音未尝少异乃立愿诵华严经。还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及觉惘惘然如珠在握。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追夙心也。宏览大藏经三过。广正见也。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俗道请正名隶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谓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示其心然也。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景落桑榆岂淹久也。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终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五。其间临坛度人多矣。显名者洞庭辩秀湖州皎然惠普道庄会稽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昼公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40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道安。裴光庭子。以荫入仕,累除起居郎。玄宗开元末,寿王以母宠,欲立为太子,稹上言谏之,帝改容谢。授给事中,稹让不拜。俄迁祠部员外郎。
释道鉴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生吴郡冯氏。隶居历下灵岩山寺。以道行闻于时。卒年七十八。元和中。吴郡冯生以明经待选。留长安。一日与老僧遇。谓之曰。吾于子乡同姓同。宁无意于同游哉。遂来往靡间。既岁馀。生调尉东越方治。装。僧亦负锡诣别。生问僧奚之。曰吾庐齐之灵岩寺西庑下。游京师且十年。于兹矣。今将归子而不鄙则他日幸以相过也。生许诺。既而果访焉。无有也。生独念。曰鉴公纯直岂谩语者。于是蹭蹬行寺中。至西庑下。见壁画殊肖鉴。且其旁有石记曰。冯氏子吴郡人年十八为浮图。卒年七十八。乃与昔日老僧语不小误。生因惊异而去 又姑苏灵岩寺者。吴王阖庐之馆娃宫也西去城二十里。梁天监十五年。客居士操水墨。就殿隅西北庑下。画梵僧像。一丈五寸。于垩堵间神貌奇古。灵踪化迹。往住为世利益。先天二年。鲁公陆像先子以疾求医。未效。公虑其增剧忧甚。适僧分卫过门。入视之索水以噀病即已。公喜厚以币谢不受。问问所在。答曰。苏之吴县西灵岩寺也。郎君扬历其行李之便。或可以枉顾也。久之陆子果补尚书祠部郎迁桂管廉使意获迂道其寺以展畴昔然遍扣而力探之。终莫能得。俄睹画像注目察之曰。此非前日起我之死者欤。寺之人因纵言其感通应变事。陆子益施香火资数万缗。以致殷勤云。会昌初。见梦于山邻陆宣曰。吾兹将西归天竺矣。宣遽命工模其画五年。诏毁天下寺四十馀所。而灵岩与焉。大中既复教。寺亦仍旧。咸通七年。蝗甚盛至。蔽天亘野。植物之可食者无遗类。被城郭辄啮人衣服肌发。百姓苦之。时耆文吴元让等数十百人。爇香泣祷画像前。蝗竟越境无所损。乾符五年。寺僧诣阙请钟备法器。既投牒右神策。军吏讶曰。昨尝有僧请钟矣。计会其州县寺额正尔。抑己乃出于重乎。徐物色之则像也。后称智积菩萨传者以为始有梵僧来礼谓然。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道鉴。姓冯氏。吴郡人未知从来。而居历下灵岩山寺。踪迹神异不测僧也。元和中有冯生者。亦吴郡人也。以明经调选未捷。因侨寄长安。一日见老僧来诣。冯居谓之曰。汝吾姓也。因相与往还。仅于岁馀遂注拟作尉于东越。方务治装。鉴负锡来告去。冯问师去安所诣乎。鉴曰。吾庐在齐州灵岩之西庑下。薄游神京至今正十年矣。幸得与子游。今归旧所。故来相别。然吾子尉于越乡。道出灵岩寺下。当宜一访我也。冯诺之曰。谨受教矣。数日冯出关东之赴任。至灵岩寺门立马望曰。岂非鉴师所居寺乎。即入访之。时一僧在庭。冯问。道鉴上人庐舍安在。僧曰。此寺无道鉴。冯疑异默而计曰。鉴公纯直岂欺我乎。于是独游寺中。行至西庑下。忽见壁画一僧与鉴师貌同。冯大惊嗟。鉴师果异人欤。且能降神与我交。久之视其真相旁题云 冯氏子吴郡人也。年十岁学浮图法。以道行有闻。卒年七十八。冯阅其题方悟云。汝吾姓也。言非谬矣一说苏州西去城二十许里。有灵岩山寺西北庑下画沙门形云。是梁天监十五年作游方居士状。经过山寺寓过宵宿。而于僧厨借笔砚。僧众皆不留意。诘旦僧遍搜索而亡有客。见殿隅画一梵僧。面骨权奇肤色皴黑。眉长且垂眸子电转。眦间青白。昂鼻方口。张唇露齿擎拳倚右肩之上。身屈可长一丈五寸。衣粗衲袈裟臂擐大珠徒跣。众见惊慑莫测其来。远近咸格有焚香礼叹者。有请福禳灾者。或于晴夜殿中析窣闻有行道之声。由是鸟雀不敢污践檐楹之间矣。然则乡人谓之灵岩和尚。或云灵岩圣僧。尝见形谓一老姥曰。贫道好食茭粽。疑是圣者。翌日持簟入殿供养。乞今年别三月三日民竞送之。以菰蒋叶角黍米𤅢之。吴人谓之茭粽也。唐先天二年陆鲁公子疾。医工未验。公忧虑增剧。门遇一僧分卫屈入。遂索水器含噀之即时病间。鲁公喜赠物颇丰。了不回视。遂问和尚居处何寺。答曰。贫道住苏州吴县西灵岩寺。郎君为官江表望入寺相寻。斯须已去。未久调补尚书刑部郎。续迁桂州廉使。常念当年救病之僧。迂路姑苏入灵岩寺觅焉。乃说其形貌。合寺僧云。非此所有。陆尽日徘徊不忍去。忽于殿中见圣者形曰。往年疗某者此僧也。寺僧说其由致通感难知。陆舍钱数万备香火之资。却留旬日供养方去。又寺中净人每于像前占烛灯。添油助烬意盗油涂发耳。居无何其发焦卷而堕。傍人劝令礼忏。别买麻膏增炷平复如初。又武宗将废佛教也。近寺有陆宣者梦圣者云。受弟子供施年深今来相别。且归西天去也。宣急命画工图写真貌。至会昌五年毁拆寺宇。方知告别之意焉。距咸通七年蝗灾。尔时弥空亘野食人苗稼。至于入人家食缯帛之物。百姓徬徨莫能为计。时民人吴延让等。率耆艾数十百人。诣像前焚香泣告。即日虫飞越境焉。乾符五年寺众当诣阙乞钟归寺。差僧选日登途。圣者先入右神策军本局。预陈嘱托。及正请钟僧到见。司吏怪问。数日前有僧来云。隶苏州灵岩山寺。其僧曰某。行无伴侣。后右军胥因事游吴。见壁画云。此是七月中曾来司内计会钟僧也。然吴中极彰灵异。且不测厥由。曾有梵僧来礼画像云。智积菩萨何缘在此。叹嗟弥久。而自此号智积应身也。 系曰。同异之说史氏多之。今详寺曰灵岩。僧画像此为同也。州曰历下始苏。遇者曰陆与冯。此为异焉。斯盖见闻不齐记录因别也。原夫圣人之应身也。或南或北。或汉或胡。或平常之形。或怪差之质。故令闻见必也有殊。复使传扬自然多说。譬犹千里之外望日月。以皆同其时。边旁云物状貌有异耳。既是不思议应现矣。则随缘赴感。肆是难同可发例云。所传闻异辞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彭原王氏。出家住宁州南山二圣院。游方得指诀于荷泽神会禅师。旋乡里说法。开导学者。而声誉益著。檀施四臻。遂成道场。以传不朽。大历十三年三月晦。中夜趺坐而逝。寿七十二。腊三十五。弟子辨真代领其众。而化风殆不减于隐。未几亦逝。今师资二塔皆在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隐。姓王氏。彭原人也。风宇高峙情性宏淡。少脱尘劳誓从冲漠。既循师范因愿游方。得荷泽师顿明心要。迨旋乡土道声洋洋。慕其法者若登华阴之市也。匪召员臻。檀施丰洽郁成精舍焉。以大历十三年三月晦。嘱累四部。从于中夜趺坐而终。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五。弟子辩真建塔缄藏焉今师资二座全身不朽矣。议者以为得道真正。其器亦然。譬犹鍊丹之鼎药成鼎亦化金矣。在华严有诸菩萨成就如虚空忍得无来身。以无去故。得不生身。以不灭故。得不聚身。以无散坏故。其隐师之谓欤。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玄宗天宝前人。生平无考。其诗曾收入李康成编《玉台后集》。《后村诗话续集》卷一引《玉台后集》存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一。姓马氏。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大字。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特异于幻形。既云在凡之境。亦应随机之教。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游步恬旷。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浣衣锻金观门都错。大龙香象羁绊则难。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见让公。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作者是齐于七人。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圣无方所亦寄清源。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所游无滞随摄而化。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炎衅立生。当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语终不见。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沓贪背僧即事廉让。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自明者在乎周物。博施者期乎济众。居无何。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大历中圣恩溥洽。隶名于开元精舍。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政有易柱之弦。人同凑毂。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居仅十祀。日临扶桑高山先照。云起肤寸大雨均沾。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元戎鲍公密留不遣。至戊辰岁举措如常。而请沐浴讫。俨然加趺归寂。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环以绝巘呀为洞壑。平坦在中幽偏自久。是谋薪火尘劫之会。非议冈阜地灵之吉。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藩寄严厉素所钦承。于以率徒。依归缅怀助理。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辍诸侯之旌旗。资释子之幢盖。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楫覆水而为陆。炬通宵而成昼。山门子来财施如积。邑里僧供饭香普熏。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哀送之盛今则三之。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此明一终之先兆也。示疾云逝俾葬远山。凡百攀援愿留近郭。终遂穷僻式遵理命。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将归灵龛。爰溯浅濑。人力未济舟行为迟。膏雨骤下于远空。穷溪遄变于深涉。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是二俱离。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辨邪正者魔亦似圣。现身不留于大士。负手俄萎于哲人。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权德舆为塔铭。今海昏县影堂存焉。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姓廖氏。虔化人也。生有奇表。亲党异其伟器。八岁从师。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谒径山国一禅师。与其谈论周旋。人皆改观。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藏乃回郡。得大寂付授纳袈裟。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春秋八十。夏腊五十五。即迁于塔。谏议大夫韦绶。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太守李渤请旌表。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0—788 【介绍】: 唐僧。暨阳人,字道恭。俗姓蔡。年十二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儒佛典籍,一读能诵。后依玄俨,通《四分律钞》,从左溪玄朗习《天台止观》等经论。值安禄山之乱,东归故乡,与皇甫曾等赋诗往复。移居越州焦山大历寺,为开山始祖。有《破倒翻迷论》及诗集等。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苏州法师。贞观中以高行召至京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恭。姓蔡氏。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寓居于会稽之暨阳。母宣氏之娠。尤多瑞徵。襁褓中。闻经呗音。必有凝神侧听之态。丱角聪寤。每览孔释二典。辄得其理要。年十二辞亲。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开元二十六年。以诏恩获度。隶乡里之香严寺。仍依法华玄俨师。习四分律钞。俨出辅律篇。邕独哜其隽永。而无所遗轶。俨谓人曰。此子学者之司南也。又从左溪玄朗师。研究止观禅门。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入。天宝中。邑人郭密。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栋宇为之完壮。俄游京师。止安国寺。公卿日填拥。会禄山反。乃东还。过襄阳。时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滞留数月。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钻仰坚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韦子春。一时之盛名也。与之詶抗。而折其角。苑舍人叹曰。阇梨可谓世外摩尼。论中师子。旋乡里。仍居法华。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郎陈允初。赋诗往来。以继文许之游。卢士式为之序引。以传永远。乃登坛以度释子。建寺以憩行旅。则其功德之被物弘矣。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论数篇见斥。而或者信之。观察使陈少游。请决焉。于是邕小施韬略。尽献俘囚。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以疾卒于大历寺之法堂焉。寺即檀越骑都尉陈绍钦者所建也。后以乡贵徐浩白。廉使皇甫温。奏此额。而邕获葬其地。岂非命欤。寿七十九。腊五十。有文集十卷。皇甫曾序。而铭则校书郎陆淮。碑则户部员外郎丘上卿。皆雄笔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神邕。字道恭。姓蔡氏。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因官居于暨阳。邕生于是邑。母宣氏始娠之际。率多徵异。襁褓中闻唱经声。必有凝神侧听之貌。丱角聪䎸过人。年十二辞亲学道。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孔释二典。一读能诵。同辈者罕不欣慕。开元二十六年敕度。隶诸暨香严寺名藉。依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俨识其志气。谓人曰。此子数年后。卒为学者之司南矣。尔其勉之。俨新出辅篇律记。邕抉其膏腴穷彼衢术。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性非局促。又从左溪玄朗师习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秘犍载启观性知空。爰至五夏果精敷演。吴会问学者从之。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恢拓佛舍层阁摩霄。半澄江影廊宇完备。后乃游问长安居安国寺。公卿藉其风宇。迫慕者结辙而至。方欲大阐禅律。倏遇禄山兵乱。东归江湖经历襄阳。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钻仰弥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韦子春。有唐之外臣也。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子春折角满座惊服。苑舍人叹曰。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时人以为能言矣。旋居故乡法华寺。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陈允。初赋诗往复。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为邑中故事。邕修念之外。时缀文句有集十卷。皇甫曾为序。自至德迄大历中。频受请登坛度戒。起丹阳洎乎金华。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邕。愿布法桥接憩行旅。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率群信搆净刹。一纪方乃集事焉。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奏赐额曰大历焉。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昏蒙者惑之。本道观察使陈少游请邕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爰据城堑以正制狂。旗鼓才临吴筠覆辙。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东方佛法再兴。实邕之力欤。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并附于新论矣。邕廞颐丰角风韵朗拔。前后廉问。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以加崇揖之礼。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遗教门人。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以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遵僧制也。报龄七十九。法岁五十。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上首弟子智昂灵澈进明慧照等。咸露锋颖。禅律互传。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93 【介绍】: 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年二十八赴京师,路遇鹤林玄素禅师,遂从而习牛头禅法。后居临安径山,参学者众。代宗大历三年,召至长安,问法要,赐号“国一”。宰相崔涣、裴度等皆师事之。后辞归,卒谥大觉。世称“牛头六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6—794 【介绍】: 或作道钦。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师从玄素禅师,修习牛头禅法。后住余杭径山,结庐独处。代宗大历中诏至京师,赐号国一禅师,后辞归。卒谥大觉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吴郡昆山人。家世业儒。母管。梦。折莲华系之衣带。觉而有孕。及生性温雅。与详儿戏。辄为佛事。长从校横。不勤师傅。年二十八。将趋试京师。道由丹徒。谒素禅师于鹤林。素谓之曰。子能从吾游乎。即躬为剃落。顾语其徒法鉴曰。此子异日大兴吾宗在。既受具。遂将南询。以博其趣向。祈教诫于素。素曰。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至临安有山焉。樵者以为此天目之径路也。因次素言。禅坐石上不他往。一日有老翁。拜于前曰。我龙也。渊居此山久矣。自师之来。天人拥卫。威德炽盛。吾宫殿眷属。皆不能安。师诚有意教化者。愿舍为道场。语具别录。前临海令吴贞。又以别屿归之。自尔来学之士众矣。大历三年二月。诏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冰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现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春暄。师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上见之郑重。咨问法要。供施勤至。司徒杨绾叹曰。此真方外高士也。手诏赐号国一。当是时执弟子礼者。相国崔涣晋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既还山。贞元五年。玺书宣劳。所赐尤丰缛。六年州牧治龙兴之净院。请下山。以便省候。八年示微疾。说法而逝。报龄七十九。法腊五十。谥大觉。弟子实相常觉等。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院。刺史王颜撰碑文。有慧崇者。亦其手度弟子也。事具别传。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钦。吴郡昆山人。姓朱氏。世服儒业。年二十八。即贡于礼部。道由丹徒。遇鹤林玄素禅师。得指入道之要。遂出家。大悟宗旨。久之辞去。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径即止。师至临安东北山下。问途于樵者。曰。此径山也。师自东北而登。涉重冈。西至高峰北岩中。据石床而坐。俄有老人素衣拜于前曰。我龙也。自师至此。吾属五百皆不安居。当挈归天目。愿以此地为立锡之所。言讫不见。北峰之阳有草庵可居。盖龙所造也。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礼遇有加。一日在内廷。帝至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赐号国一。逾年辞归杭州。即其庵所建寺。是为开山始祖。示寂后。谥号大觉。 赞曰。 代有觉士  出于文儒  宴坐双径  龙骧厥居 珠渊鳞屋  化为精庐  国之一号  帝赐不诬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钦。俗姓朱氏。吴郡昆山人也。门地儒雅祖考皆达玄儒。而傲睨林薮不仕。钦托孕母管氏忽梦莲华生于庭际。因折一房系于衣裳。既而觉已便恶荤膻。及迄诞弥岁在于髻辫。则好为佛事。立性温柔雅好高尚。服勤经史便从乡举。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因遇鹤林素禅师。默识玄鉴知有异操。乃谓之曰。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钦闻悟识本心。素乃躬为剃发。谓门人法鉴曰。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寻登坛纳戒。鍊行安禅。领径直之一言。越周旋之三学。自此辞素南征。素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后到临安。视东北之高峦。乃天目之分径。偶问樵子。言是径山。遂谋挂锡于此。见苫盖覆罝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时雨雪方霁旁无烟火。猎者至将取其物。颇甚惊异叹嗟。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下山募人营小室请居之。近山居前。临海令吴贞舍别墅以资之。自兹盛化参学者众。代宗睿武皇帝大历三年戊申岁二月下诏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冰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见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春暄师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帝见郑重咨问法要。供施勤至。司徒杨绾笃情道枢行出人表。一见钦于众。退而叹曰。此实方外之高士也。难得而名焉。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皆拒而不受。止布衣蔬食。悉令弟子分卫。唯用陶器行。少欲知足无以俦比。帝闻之更加仰重。谓南阳忠禅师曰。欲锡钦一名。手诏赐号国一焉。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丰厚。钦之在京及回浙。令仆公王节制州邑。名贤执弟子礼者。相国崔涣裴晋公度第五琦陈少游等。自淮而南妇人礼乞。号皆目之为功德山焉。六年州牧王颜请出州治龙兴寺净院安置。婉避韩滉之废毁山房也。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说法而长逝。报龄七十九。法腊五十。德宗赐谥曰大觉。所度弟子崇惠禅师。次大禄山颜禅师。参学范阳杏山悟禅师。次清阳广敷禅师。于时奉葬礼者。弟子实相常觉等。以全身起塔于龙兴净院。初钦在山猛兽鸷鸟驯狎。有白兔二跪于杖屦之间。又尝养一鸡不食生类。随之若影不游他所。及其入长安长鸣三日而绝。今鸡冢在山之椒。钦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异。今塔中塑师之貌凭几犹生焉。杭之钱氏为国。当天复壬戌中叛徒许思作乱。兵士杂宣城之卒发此塔。谓其中有宝货。见二瓮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发长覆面。兵士合瓮而去。刺史王颜撰碑述德。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各有碑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