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41,分390页显示  上一页  207  208  209  210  211  213  214  215  21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侯莫陈颖(遵道 升平郡公 定 )
僧道洪( 尹 )
刘瞻(道洽、几之 武陵郡公 )
戴胄(玄胤、元允 武昌县男、郡公、道国公 )
僧道杰( 杨 )
释道胄( 辅 )
豆卢毓(道生 悯 )
李景(道兴 )
释道亮( 赵 )
僧道基( 高宇内 )
道会( 史 )
郭弘道( 郜国公 )
僧道信( 司马 世称 东山法门 大医禅师、大医 )
丁道护
贺若谊(道机 )
侯莫陈颖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代郡人,字遵道。侯莫陈崇子。西魏末以父军功受赐爵。仕北周,累从征讨,迁开府仪同三司。隋文帝受禅,进爵升平郡公,拜瀛州刺史,有惠政。时岭南州县多贪鄙。少数部族人民有怨叛之心。乃拜颖为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到官,以恩信抚民,各族民人咸悦服来归。炀帝时为南海太守,卒于官。谥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河东人,俗姓尹。从昙延法师学,博通内外,驰誉门序。太宗贞观中,为律藏寺大总持。宏福译经,召为證义。生平讲《涅槃经》八十七遍。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尹姓。世居河东父嚁仕隋江陵令子五人洪其三也。开皇六年。十三岁出家。事京邑昙延法师专究涅槃。覆述通畅。复受地论于愿法师傍贯馀经。德器崇振。文帝崩。诏居禅定道场。自尔弘演无暇日。贞观初。诏为律藏寺上座。居无何。诏任大总持寺主。十四年。赴宝昌寺。涅槃之请。时有白雉训狎不去。以至终席弘福寺译经。诏證义讲涅槃八十七遍。季年以疾卒。寿七十九。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道洪。姓尹氏。河东人也。父曜仕隋历任江陵令。有子五人洪其第三矣。聪敏易悟。深厌形有。年在十三。以开皇六年出家。事京邑大德昙延法师。博通内外驰誉门序。虽广流众部。偏以涅槃为业教之极也。故敷演之。所以师资传道声绩逾远近。亦于法众亲喻覆述。后于愿法师所学穷地论傍通经数德器崇振。及隋祖升遐禅定构立。乃召处之。自尔专事弘经。周轮无辍。贞观伊始弘护道张。凡寺纲维无非令达。乃敕为律藏寺上座。缉谐理事允副朝委。立性清悫无竞荣辱。故使厚供殊礼鳞接邀延。致令二宫树福妙资搜举物议所及莫不推先。寻又下敕任大总持。本居寺主。春宫异供随时荐及。以追受戒之礼也。贞观十四年。宝昌寺众请讲涅槃。时感白鸡随人听法。集散驯狎终于讲会。相从传授迄于暮齿。凡讲涅槃八十七遍。依承宗旨罕坠彝伦。及弘福译经。选充證义。慈恩创起。又敕徵临。以贞观末年微觉轻贬。才经一旬奄尔长逝。春秋七十有九。初染疾之始。全无别痛少食不语用乖常候。而数以手撝拨于空。侍问其故。答曰。有二衣冠者。数来礼拜。故以止之。又曰。红花渌池鲜荣可玩。寻尔合掌。目送于空曰。大德罗睺罗来辞去也。因尔潜逝。殊香满院。洪形器端伟七尺有馀。沈简仁爱慈济存没。喜愠莫显操节不形。传者目其梗概。要妙固多略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2 【介绍】: 唐徐州彭城人,字道洽。隋炀帝大业末,历华阴县丞、太原县长。李渊起晋阳,以为咨议参军,出定西河,授西河通守。唐高祖武德元年,为浩州刺史,封武陵郡公。以拒刘武周功,除太府卿。五年,拜襄州道行台兵部尚书、持节山南道巡抚大使。寻除司农卿。后以本官检校安荆二大都督府长史、襄荆二州都督。太宗贞观五年,除荆州刺史。卒。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瞻字几之。其先彭城。徙桂阳。太和初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咸通中拜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罢为荆南节度使。再贬驩州司户参军。僖宗立。徙康州刺史。量移虢州。以刑部尚书召。复以中书侍郎平章事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3 【介绍】: 唐相州安阳人,字玄胤。隋末入仕,王世充谋夺越王侗位,胄切谏不纳。归唐,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太宗立,擢大理少卿。胄数犯颜执法,帝益重之。历迁尚书左丞、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主选事。贞观四年,参预朝政。帝将修复洛阳宫,胄谏止之。卒谥忠。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三
胄字元允。相州安阳人。隋大业末为郑州长史。镇武牢。太宗剋武牢得之。引为秦府士曹参军。及即位。除兵部郎中。封武昌县男。贞观四年。以太子左庶子参预朝政。进爵郡公。七年卒。赠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河东安邑人,俗姓杨。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于闻喜横水窟出家。初习《涅槃》等经,后游历诸处,广拜名师,研习诸论。有声晋冀间,时并州语云:“大头杰,难人杀。”晚住蒲州栖岩寺。
全隋文·卷三十五
道杰俗姓杨,河东安邑人,住蒲州栖岩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弘农杨氏。汉大尉震后也。徙居河东安邑之鸣条。隋开皇十一年。甫冠。遂东投闻喜依真莹法师剃落。寻具戒。遣学涅槃项之往岘头山诵习法华。因念曰。经不云乎。所闻宁少。所解须多。欲通其要。必俟博游。十四年。从青州何记论师所。采涉成实论二年。记以为吾论其兴矣。子能有始终者。吾诲其敢怠乎。未几。而记迁化。于是周流齐土。遍阅装寂安艺之门而道滋进。仍依沧冀魏念二师。习毗昙论依道尚于清河洪该于汲郡。练治成实论。讫四载。尝与该公定义谓论有云。唯一苦受而有三差。此文岂非以一行苦为苦受。而三差者。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也。此是经部师计而跋摩述以为宗。可不尔耶该曰然。杰曰。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亦可善业感恶果。而体即恶业。若言唯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亦可唯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此中句意覆却例决终是一妨。该茫然。开皇九年。自卫适邺。学摄论于林法师。又禀四分于洪律师及志念法楞二师。赴隋。汉王召乃与俱读婆沙论。三载颇穷其指。尝难念师曰。若触空非触入处者。亦应识空非识住处。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念公含笑直视而已。仁寿二年。受楞法师十地等论。于时如智景之大论十力摄大乘。两达之涅槃。舜龛之律部。皆萃并晋而扣击同异。有可观者。故时人谚曰。大头杰难人杀。文帝崩晋阳乱。遁归乡里。阐阿毗昙心地持等。五六过。叹曰。言说之妄。终无益于生死。遂依真慧禅师于麻谷思择观理。深入缘起。慧以其宿习所致极赞美之。后约成实安般法尤有发明。徐俾神素法师集诸部之言安般法者。以利后来。武德元年。或请开十地论。杰笑曰。昼讲夜禅吾志决矣。即为开之。凡三十馀遍。且遣门人二十辈。分化于外。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以疾卒。寿五十五。初桑泉樊绰素与杰友善。绰既亡。其二女。忽梦乘空至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今来迎杰师耳。杰卧病亦尝见绰在其旁云。绰尝为沙门。周废教遽内室。至是杰瞑。众闻乐音香气满空中者。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道杰。姓杨。其先弘农。汉太尉震之后也。苗裔复居河东安邑之鸣条焉。天怀颖发廓然物表。年才小学便就外傅。教以书计典籍。粗知大略。然以宿植德本。情厌俗尘。父母留恋抑夺不许。开皇十一年。岁将冠肇。垂翼东飞。投闻喜横水窟。真莹法师。莹鉴其高拔即而剃落。寻与受具令学涅槃等经。性净修明闻持镜晓。后往岘头山诵法华经月便度深。自惟曰。经不云乎。宁愿少闻多解义味。欲得通要必俟博游。开皇十四年。往青州何记论师所。听采成实。才涉二年功高四载。记顾曰。吾子形貌傀伟请对有方。学浅而思远。吾论其兴矣。傥子存于始卒。吾当诲而不倦。无几而记迁化。遂尔周流齐土。时有奘寂安艺。并号哲人。从之受道多识前令。又往仓冀魏念二论师所。听毗昙论。又于清河道向汲郡洪该所。俱听成实。始末四载。倾穷五聚。乃上下搜求。以问法主。每令该公延颈长息。尝定该义曰。论云。惟一苦受而有三差。此文非谓以一行苦名为苦受而随情说三受。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此是经部师计。而拔摩述以为宗。可不尔耶。该曰然。杰曰。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亦可善业感乐果而体即恶业。若言惟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亦可惟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此中多句。终是一妨。远取伏意。覆却例决。该于时茫然曰。此中须解听。后私室便曰。子有拔群之亮。难与言也。吾老矣。弘兴论道其在子乎。由是门人胥伏。开皇十九年。自卫适邺。听休法师摄论。又于洪律师所听四分。略知户牖。意在小论。将事东行。属随汉王召沧州志念河间法楞长弘并部。忽遇斯际即往从之。听仰迦延读婆沙论。首尾三载颇极穷通。曾难念论师曰。若触空非触入处者。亦应识空非识住处。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于时念公但含笑直视竟不通之。其论道迅猛皆此类也。然以先功小学。意为弘显大乘。仁寿二年。又依楞法师听十地等论。尔时法门大敞。宗师云结。智景大论。十力摄乘。两达涅槃。舜龛律部一期总萃。并晋中兴。乃历游讲肆观略同异。凡经六载咸陈难击。故并州语曰。大头杰难人杀。然其例并虽少。而一徵一责能令流汗。文帝崩晋阳逆节。便还故里讲阿毗昙心。又讲地持各五六遍。自惟曰。徒事言说心路苍范。至于起慧非定不发。遂停讲往麻谷。依真慧禅师学坐。思择念慧深入缘起。慧叹曰。常为法师等一从名教难偃乱流。如何始习便能住想。岂非宿习所致耶。后依成实安般念处。两夕专想观解大明。便谓神素法师曰。昨试依论文安般念观。境界极明而气逼上心。坐不安席。欲除此患终须教遣。请撰诸经安般同异。编为次第。将依遣滞。素乃取婆沙成实龙树兰若诸部。明十六特胜六种安般之相。以示之。即依修习。更逾明净。又往麻谷以呈所證。慧曰。善哉大利根者。淋落泉中诸学坐者未至此处。武德元年请弘十地。杰笑曰。息驾修禅。但名自利凡法。讲扬法化诚为利他。至于俱利事须商度。今当昼语夜默。庶得小大通洽。不亦可乎。遂即长弘三十馀遍。常随门学百有馀人。堪外化者数盈二十。斯人也刚决中恕少欲希言。择交选士。疏财薄食。苦乐不言喜愠无挠。栖岩一众举为僧主。辞不获免。若浮云焉。以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春秋五十五。三十六夏。初有桑泉樊绰者。前周废教僧也。虽为白衣常参法宇。杰以国士遇之。绰已前亡。二女同梦。其父乘虚而至。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知杰师将逝故来迎接。因往栖岩。其日杰患停讲。乃至寿终。常见樊绰在傍。合众又闻空中伎乐异香。故其去处虽远。不负弘导之功焉。门人依西域阇维起塔供养。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杨。其先弘农汉太尉震之后也。居河东安邑之鸣条。天怀颖发。廓然物表。以宿植德本。情厌俗尘。开皇十一年。岁将冠。投真营法师。营鉴其高拔。即为剃落受具。令学涅槃等经。性净修明。闻持镜晓。后往岘头山诵法华。经月便度。深自惟曰。经云。宁愿少闻。多解义味。欲得通要。必俟博游。开皇十四年。往青州何记论师所。听采成实。记顾曰。吾子形貌傀伟。清对有方。学浅而思远吾论其兴矣。无几而记迁化。遂尔周流齐土。时有装寂安艺。并号哲人。从之受道。又往沧冀魏念二论师所。听毗昙论。又于清河道尚。汲郡洪该所。听成实始末。四载。倾穷五聚。乃上下搜求以问法主。每令该公延颈长息。尝定该义曰。论云。唯一苦受。而有三差。此文。非谓以一行苦。名为苦受。而随情说三受。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此是经部师计。而跋摩述以为宗。可不尔耶。该曰然。杰曰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亦可善业感乐果。而体即恶业。若言唯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亦可唯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该于时茫然。后乃曰。此子有拔群之亮。难与言也。吾老矣。弘兴论道。其在子乎。由是门人胥伏。开皇十九年。自卫适邺。听林法师摄论。又于洪律师所。听四分。东行。属隋汉王召。沧州志念。河间法楞。长弘并部。忽遇斯际。即往从之。听仰迦延读婆沙论。首尾三载。颇极穷通。曾难念论师曰。若触空。非触入处者。亦应识空。非识住处。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于时念公。但含笑直视。仁寿二年。又依楞法师。听十地等论。尔时法门大敞。宗师云结。智景大论。十力挕乘两达涅槃舜龛律部。一期总萃。并晋中兴。乃历游讲肆。观略同异凡经六载。咸陈难击。故并州语曰。大头杰。难人杀。文帝崩。晋阳逆节。便还故里。讲阿毗昙心。又讲地持。各五六遍。自惟曰。徒事言说。心路苍茫。至于起慧。非定。不发。遂停讲。往麻谷依真慧禅师。学坐思择念慧深入缘起。慧叹曰。常谓法师等。一从名教。难偃乱流。如何始习。便能住想。岂非宿习所致耶。后依成寔安般念处。两夕专想。观解大明。便谓神素法师曰。昨试依论文。安般念观。境界极明。而气逼上心。坐不安席。欲除此患。终须教遣。请撰诸经安般同异。编为次第。将依遣滞。素乃取婆沙成实。龙树兰若诸部。明十六特胜。六种安般之相。以示之。即依修习。更逾明净。又往麻谷以呈所證。慧曰。善哉大利根。淋落泉中诸学坐。未至此处。武德元年。请弘十地。杰笑曰。息驾修禅。但名自利己法。讲扬法化。诚为利他。至于俱利。须当昼语夜默。庶得小大通洽。遂即弘敷三十馀遍。常随门学百有馀人。堪外化者。数盈二千。择交迁士。疏财薄食。苦乐不言。喜愠无挠。栖岩一众举为僧主。以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释道胄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明律下之馀
释道胄。姓辅。京兆始平人。祖任上党太守。遂居长子焉。性聪敏乐远离。行年十四遭母忧。兴蓼莪志报恩难极。为母出家志敦孝。始年二十往并州。请印法师为和上。得尔也。可年八十五岁也。令送至城门。见多人著赤衣多须来迎云。是绵竹所放生者。因即苏自此广化立放生池。诸州凡造一百馀所。今并见在。又益州甘亭神威力严恶殃福立应。祈祷血食牛羊难纪。忽下巫语欲逞受戒。乃将佛像在神下座。于时神影自移本处。向佛下坐。逞为受戒。自尔祀日斋食而已。又往刘备先生受戒神亦随从。所以蜀川神所逞行至者皆为受戒。至今不舍。由此道俗归依。发言风靡。又于绵竹𮠁县造三百尺大像。今并成就。故所祈求为无不遂。以显庆四年终于本寺。春秋八十五。道俗哀慕。送往放生池。于路三度大雨。雨皆白色。恰至葬所天地清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6—604 【介绍】: 隋昌黎徒河人,字道生。豆卢绩子。少英毅果敢,有气节。汉王杨谅出镇并州,毓以汉王妃兄为王府主簿。炀帝即位,征谅入朝,谅发兵为乱,毓苦谏不从。待谅出兵即计议闭门拒谅。处置未定,谅回军袭之,遂被害。谥悯。
李景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天水休官人,字道兴。膂力过人,骁勇善射。仕北周,平北齐、讨尉迟迥乱,有功,位开府,赐爵平寇县公。入隋,终文帝朝屡战克敌,以军功迁至左武卫大将军。智略非其所长,忠直为时所许。炀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大业十二年景备征辽战具于北平,为高开道所围,守孤城一年余。士卒死十六七,而无一叛离。军资山积而无所私。后道遇敌被害。
释道亮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赵之栾城赵氏子。年十五。依莎坦禅坊。备公出家。备自十六。至八十。阐弘大论。名重两河间。亮咨承久之。乃蒙遣往封龙山诵经。俦侣三十。并事禅那。素无净人。惟亮齿稚位卑。日营众务。徒跣舂粟。积至七年。承闻瓒禅师盛化并部。既受具。即往从之。究定学。又徙无量寿寺从严律师。习律。自尔专业四分矣。未几。侍严往石州听地持论。别为其地之员秀才者。开起信论。且往吕州听龛律师讲。而后归。唐初诏住满师义兴寺自常敷唱以振厉。后辈。及还乡里。其师备公尚无恙。欣其有所成立而来者觐也。为建律筵横经请益者数踰八百。分镫之士。四十馀人。至今贞观十九年。寿七十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道亮。姓赵氏。赵州栾城人。十五厌于世网。投州界莎坦禅坊备禅师出家焉。备博达洽闻两河称德。偏弘大论神见清。远十六登坐至于八十。声相动物词味无变。亮奉敬咨展望预听徒。乃令往飞龙山诵经为业。山侣三十并是禅踪。素少净人惟亮一已。既当下位众务同臻。日别自课舂五斗粟。将及六载一时不懈。徒跣三年。六时随众屡蒙放遣。素心不从积至七年。苦劝方遂。闻并部瓒禅师结徒开化盛宣佛法。行达箕山便进具戒。渐次太原归依慧瓒。念定为务旁慕律宗。有严律师者。德范可归。便从受业。因居无量寿寺焉。即严之所住也。自尔专攻四分无忘日夕。又从严往石州听地持论。经停既久文旨大通。覆述前解增其名实。有员秀才者。居幽综习儒教有功。从亮学于起信。遂为披折开发慧悟。抱信不移。承龛律师引徒盛讲据业吕州。又往从焉听温本习。后返住寺依时弘演。唐运初开敕为满师立义兴寺。以亮律行清显延而止之。因常讲说镇移世续。贞观之始出至本州。栾城备公犹自在世。欣亮远觐为建律筵。转展相扇声被东夏。听徒八百请益日隆。尔后频开律府。计不在数。成讲学士四十馀人。并部法兴出自此矣。至今贞观十九年。春秋七十有七。见处义兴。当途御法。有学士道胄者。生自上党。僧贯太原。听涉有功。偏能持忘。披览章疏。即就敷扬。今住京寺。时时扬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7 【介绍】: 隋唐时僧。东平人,俗姓吕。博学能讲。隋时,尚书令杨素重其名,请于东都讲扬心论,倾动一方。后召入慧日道场,及登法座,众又推为玄宰。入唐,居益州福感寺。卒年六十余。有《杂心玄章》、《大乘章抄》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吕。河南东平人。年甫十四。负帙游彭城诸师间。讨论奥旨。隋太尉尚书今扬素见而顾。谓诸公曰。基法师佛法之寄也。即请于东都阐扬心论。大业初。著玄章并钞八卷。行世。五年诏。住慧日道场每义集御驾临幸。公卿大夫。咸在。诸德推基升座不敢或先。及中原𡨥荡。又鼓锡巴蜀。敦阅大乘。遂约摄论著章钞八卷。海寓传袭。国朝贞观初。将修疏。十年二月终于都城之福感寺。寿六十馀。时蜀有慧景宝暹皆宗摄论。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道基。俗姓吕氏。河南东平人也。素挺生知誉标岐嶷。年甫十四。负帙游于彭城。博听众师随闻成德。讨论奥旨则解悟言前。披折新寄则思超文外。故徐许腾其明略。河海重其义方。致使侪等高推前修仰止。隋太尉尚书令杨素。负材经国任总权衡。尝奉清猷躬申礼敬。叙言命理噎叹而旋。顾诸宰伯曰。基法师佛法之后寄也。自见名僧罕俦其匹。即请于东都讲扬心论。既夙承风驾体预当衢。游刃众部玄机秀举。遂能谈写河倾响对雷动。于时大业初岁。隋运会昌。义学高于风云。搢绅峙于山岳。皆拥经讲肆问道知归。踵武相趋遐迩鳞萃。乃缵杂心玄章并抄八卷。大小两帙由来共传。成得诸门自昔相导。皆经纬部裂词飞戾天。控叙抑扬范超前古。自尔四海标领盛结慧日道场。皆望气相师指途知返。以基荣冠望表韵逸寰中。大业五年敕召来止。遂即对扬玄论允塞天心。隋后解统玄儒将观释府。总集义学躬临论场。銮驾徐移。鸣笳满于驰道。御筵暂止。驻跸清于教门。自大法东流。斯席为壮观也。时仗辩之徒。俱开令誉。及将登法座各擅英雄。而解有所归。并揖基而为玄宰。既居众望经纶乃心。便创举宏纲次光帝德。百辟卿士。咸异向而共嗟焉。有隋坠历寇荡中原。求礼四夷宣尼有旨。乃鼓锡南郑张教西岷。于是巴蜀奔飞望烟来萃。莫不廓清游雾。邪正分焉。敦阅大乘弘扬摄论。釐改先辙缉缵亡遗。道迈往初名高宇内。以听徒难袭承业易迷。乃又缀大乘章抄八卷。并词致清远风教伦通故览卷履轼若登龙门焉。信鸿渐之有日矣。故贞观帝里。宇内知名之僧。传写流辉实为符契。但以世接无常生涯有寄。将修论疏。溘尔而终。以贞观十一年二月。卒于益部福成寺。春秋六十有馀矣。时彭门蜀垒复有慧景宝暹者。并明摄论誉腾京国。景清慧独举诠畅玄津。文疏抽引亟发英采。暹神志包总高岸伦俦。谈论倚伏态出新异。数术方艺无学不长。自预比肩莫有沦溺。末年耽滞偏駮遂掩徽猷。故不为时匠之所班列。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580—约649 俗姓史,犍为(今属四川)人。初于益州严远寺出家,后入长安访经10余年,博究经论史籍。隋炀帝大业末还蜀。高祖武德间立寺于隆山县。太宗贞观九年(635)入京,与法琳同修《辨正论》。后因事被拘,狱解后归乡,住眉州圣种寺。贞观末年卒,卒年70岁。《续高僧传》卷三二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会俗姓史氏。犍为武阳人。出家益州严远寺。后入京师。与法琳同修辨正论。下狱。释还乡里。住眉州圣种寺。贞观末卒。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史氏子。器宇高简。逸群。初出家。住严远寺。为四方道俗所归向。然意以蜀僻陋。见闻不广。乃入京求访师友。益研究经论史籍。如是十年。且将还乡里。讲演以利导晚辈。属时乱离。不果行。 义宁初。朝廷使詹俊李兖等。如蜀招抚。会致笺于丞相唐公曰。会有弟。性姿不肖。家门衰坠。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门生故吏子孙成列。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折简宣威。开怀纳款。军无矢石之劳。主有待成之逸。此亦一时之利也。惟公图之。唐公不能用。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而宋冀尤道士之杰然者。檀于隆山县。创逮观宇。度三十人于内。会遽投牒总管段伦。请以为寺。属安抚大使李袭誉。引兵巡察州县。偶过之。道士惊以为逐己。一时走散。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游京师。因参琳师。脩辨正论。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在蜀以讲演聚。众谋返者。且指会觇候。有司逮捕下狱。会志气无所詟变。常为诸囚。开阐经论。自春至冬。未尝辍。诸囚之久系者。或褴缕不胜寒酷。会又以书抵檀越。无尽藏致裘履。及事释还乡。三辅名僧。皆送别郭门外。会赋诗曰。去住俱为客。分悲损性情。共作无期别。时能访死生。闻者泣下。俄法曹裴希仁。以门学求见。谈论之顷。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会曰。蜀虽僻远。然由汉西都来。士之能以文章事业。显名天下者。视中州。诚不多逊。明公当虚心。礼下贤俊。岂宜以闻见之狭。自鄙薄哉。希仁愧谢。贞观末。卒年七十。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释道会。姓史。犍为武阳人。初出家。住益州严远寺。器宇高简雅调逸群。四方道俗日夕参候。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经论史籍博究宗领。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时属乱离不果心术。会皇运初兴率先招抚。詹俊李衮首途巴蜀。会上疏曰。会弟性不肖。家风失坠。封爵虽除诏敕犹在。门生故吏子孙成列。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折简宣威。开怀纳款。军无矢石之劳。主有待成之逸。此亦一时之利也。惟公图之。为使淹留遂不行。于时国初。僧尼道士所在多度。有道士宋冀。是彼梁栋。于隆山县下新立道观。屋宇成就置三十人。会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巡察州县。会以事达。乃引兵过城。四面鸣鼓一时驱出。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会曰。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此之一所终不可夺。遂依立寺。至今不毁。武皇登遐。入京朝观。因与琳师同修辨正。有安州皓师。在蜀弘讲。人有嫉者。表奏云。反又述法。会觇候消息遂被拘执。身虽在狱言笑如常。为诸在狱讲释经论。经春至冬。诸僧十数。衣服褴缕不胜寒酷。京师有无尽藏。恒施为事。会致书曰。自如来潜影西国。千有馀年。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犹未出于苦海。尚陆沈于险道。况五众名僧四禅教首。头陀聚落唯事一餐。宴坐林中但披三纳。加以无缘之慈想。升锤以代鸽。履不轻之行。思振锡以避虫。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横被囚拘实非其罪。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若竟不免沟壑。抑亦仁者所耻。书达即送裘鞋给之。及事释还乡。三辅名僧送出郭门。会与诸远僧别诗曰。去住俱为客。分悲损性情。共作无期别。时能访死生。道俗闻者皆堕泪。时益州法曹裴希仁。自矜门学。会与相见。轻有讥诮。会曰。蜀川虽小贤德如林。汉朝八俊同出。唯张纲埋轮。东雒。难曰。豺狠当路安问狐狸。奏诛梁冀。威摄四海者。揵为武阳人也。汉时有问杨子云曰。李仲堪何如人。答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臣。诸侯不友者。资中人也。巴西阆中。百王之仰戢。益州郫县。名振于华夷。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言讫而出。希仁愧谢。既返谓人曰。江汉多灵。其斯人也。以贞观末卒。年七十矣。
郭弘道 朝代:隋末至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华州华阴人。郭荣弟。仕隋,历通事舍人、沧州长史、尚食奉御。唐高祖武德三年,来归。以高祖故人,拜同州刺史,每参见奏事,并升殿。后征拜卫尉卿,封郜国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51 【介绍】: 隋唐时僧。河内人,俗姓司马。为禅宗四祖。少从僧粲法师学,能通内外,弘传禅法。隋炀帝大业中,入吉州传法。唐高祖武德中,至蕲州黄梅破头山传法,学徒甚众。太宗贞观时,累征不起。后与其徒弘忍迁居东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称东山法门。代宗时追谥大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信生而超异。幼慕空宗。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问曰。愿和尚与解脱法门。璨曰谁缚汝。信曰无人缚。璨曰。既无人缚。何用更求解脱。信大悟。既具戒。即受璨大师衣钵。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久之。隋大业十二年。领徒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城中困于无水。信适至。池井皆溢刺史异之。因扣头求解围禦贼方略。信曰。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合城如教。贼忽见城上人无数。皆威猛绝伦。不可仰视。乃溃信归乡住破头山。学者云委。既于黄梅路上。获童子弘忍。骨相秀异。信知宿缘有在。传以信器。复说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遂以徒众委之。至金陵登牛头山。为法融说法。而定其嗣。贞观中。太宗三诏令赴京师。并以疾辞。后诏以剑至曰。苟果不起。即取其首以来。且阴有所嘱。使者谕上旨。信引颈受剑无难色。使回以闻。帝愈加敬重。就赐珍缯。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代宗朝追谥大医。塔号慈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即散。既见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大有猛兽来绕。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自入山来三十馀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答欲至中。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馀人。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绕住三里树木叶白。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皆枯。即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开看端坐如旧。即移往本处。于今若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谯郡人。工正书,有北魏遗法,开欧阳询、虞世南之先。人称“不古不今,遒媚有法”。有《启法寺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河南洛阳人,字道机。性刚毅,有将才。北周时历仕灵州、邵州刺史,原州、信州总管。入隋,为右武卫将军。尝征讨突厥,有威名,拜灵州刺史备边。后以老乞归,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