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53,分204页显示  上一页  196  197  198  199  200  202  203  20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章简( 芝眉、道生 )
陈宝琛(伯潜、敬嘉 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 )
徐道焜(仲文 )
费道纯
周秉道
吕道象
汤霖(崇道 雨三 )
张多益(与时 道弓 )
释慈源(悟道 守拙 曾 )
吴道镕( 国镇 玉臣 用晦、澹庵 )
谢道隆(颂臣 行第 第四 世称 之为 )
范金镛(沤舫、藕舫 沤道人 )
严复(宗光、传初 又陵、几道 瘉壄老人 )
陈伯陶(象华 砺道人、九龙山人 永焘 )
江春霖(仲默 杏村、梅阳道人 )

人物简介

梁溪诗钞
章简(1846-1907),原名程,字芝眉,又别字道生,金匮(今无锡)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一生未作官。善奕,游于公卿间。通经史,工词赋骈文,有《思误斋诗钞》。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屡次出任考官。光绪八年(1882)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宣统元年(1909)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民国元年(1912)溥仪入学,被宣召为授读,授太傅,尽忠辅育。张勋复辟,推举为议政大臣。民国廿年(1931)满州事变,随帝入满州,及建国登基,仍随侍为帝师傅。民国廿四年(1935)捐馆,年八十八。  陈氏善诗,为闽派诗坛领袖之一,其诗多感时怀旧之作。著有《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联语》、《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公奏议》等,刊有《征秋馆藏印》、《征秋馆吉金图录》〖参考(1)《福建名人词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2)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杨永智撰)
维基
陈宝琛(1848年10月25日—1935年3月5日),字敬嘉,原字长庵,改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福建福州府闽县螺洲人。溥仪帝师。
徐道焜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徐道焜(1848年—?),号仲文,江西省吉水县人,进士出身。同治九年,优贡生。光绪元年,江西乡试中举。光绪三年,登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任工部候补主事。光绪十八年,任工部硝磺库主事。光绪二十一年,升任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工部都水司郎中。光绪二十二年,改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费道纯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费道纯,四川省保宁府阆中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32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周秉道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周秉道,广西省浔州府桂平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57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吕道象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吕道象,江西省九江府德化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03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汤霖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汤霖(1850年—1911年),字崇道,号雨三,湖北省黄州府黄梅县人,同进士出身,中国国学大师汤用彤之父。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27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当年任甘肃省凉州府平番县(今永登县)知县,1893年至1897年任兰州府渭源县知县。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字与时,号道弓,附贡生,少负隽才侠气,善为人排难,光绪十六年卒,年五十。
释慈源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慈源,字悟道,亦号守拙。姓曾氏,新化人。父传唯,母张氏,夙抱悲怀,事佛惟谨,诞源之夕,祥光烛隅,里人异之。幼侍母食,同甘蔬菜。母没,经堂佛像,亲絜供奉,不异存日。尝自陈明水一盂祝曰:“此水不腐,吾当归依。”瞬焉五载,清洁如初。丙子父丧告终,乃礼邑中法华庵松华披剃,旋具戒于福严怡。复依南岳祝圣默庵仁,亲炙既久,得力独多,深造堂奥,遂承心印,称南宗高足。丙戌还新,独蠲钜赀,修葺城南承熙寺。寺为宋章惇平蛮后所创建,年湮荒芜,至是辟为丛林,法席重晖,僧侣云集。衡之悟真,邵之尊美,皆礼之首座,参同异焉。甲午,说法邵阳师子峰龙华寺,集者数百人。丙申,复依仁于祝圣,日诵《法华》,以为常课。丙午,卓锡资东锦石峰,旧有古寺曰慧龙。日就隤废,而山水之胜,甲于一郡。源因拓其前址,廓其新式,栋宇有辉,金像赫赩,额曰四愿,从所志也。寺中规制,一如丛社,道风翕然,溢于资流。寂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年五十七,腊二十八,塔于锦石峰下,衡山戴鳌为之铭。

人物简介

维基
吴道镕(1852年—1936年5月18日),原名国镇,字玉臣,号用晦,晚号澹庵,祖籍浙江会稽,寄籍广东番禺。吴道镕于光绪六年(1880年)中庚辰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师从李文田。其后回广州以教书为业,曾在三水肄江学院、惠州丰湖书院、潮州金山书院、韩山书院、广州应元书院等书院主讲。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广大学堂改为广东高等学堂后,他曾出任监督(校长)。后又任学部咨议、广东学务公所议长。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人称「谢四」。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在自宅设「养閒轩」,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光绪二十年(1894)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张书炳、张德林、张晓峰,皆为其弟子。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明治卅九年(1906)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俗称「睦督科」);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如是数年,竟抑郁以终。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兹以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王建竹《台中诗乘》等编校。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称之为「谢四」。光绪年间秀才。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至其父谢树棠始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谢锡朋受书,后入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傅锡祺、张书柄、张德林皆为其弟子。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与林痴仙、林资修、连横等人过往甚密。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晚年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如是数年,遂抑郁而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后来又有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均有诗收录其中〖参考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馆,1958年。〗。以下所收诗作,据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圹诗集》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范金镛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西新建人,字沤舫,一字藕舫,号沤道人。光绪六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云南知县。落职后家居奉母。善画草虫,师法元人。有《沤舫诗钞》、《沤道人题画诗》。
维基
范金镛(1854年—1923年),字沤舫,一字藕舫,号沤道人,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人。同进士出身,晚清著名画家、诗人。光绪六年,登进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一生清贫,但性情豪爽,寄兴山水花鸟。其画工于花鸟仕女,力主师法自然,书法奔放道劲,受到时人推崇,名高一世。著有《寒松阁谈艺琐录》、《心香室诗钞》五卷。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严复,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几道,侯官人。文科进士,历官海军一等参谋官。有《瘉野堂诗集》。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词学图录
严复(1853-1921) 字又陵、几道,晚号瘉壄老人。福建侯官人。有《严复集》、译著《天演论》等。
瘉壄堂诗集·跋
先君子早岁能诗,逮辛丑以后,乃稍稍留藁。集中如《社燕》《过吕太微》《寄太微日本》《论书》等篇,均就记忆所及者录入,如《送陈彤卣归闽》,乃彤卣丈哲嗣季庭兄就先君所手书为赠者录以见示,足见早岁所作,无从追录者尚多。又光绪丁亥、戊子间有《赠海州邱履平丈一律》,不孝祗记其上四句云:「我爱海州邱心坦,瓣香独拜浣花翁。一生名位真无赖,千古诗人几不穷。」至光绪季年所作,虽已有藁,而漏未录入者,间亦有之。兹谨将遗诗裒成一集,分上下卷,上卷乃宣统三年以前所作,下卷则宣统三年以后以至于绝笔也。世之君子,有以此集所未录者见示,俾成完璧,其为德于不孝,宁有纪极耶?丙寅初冬,不孝璩谨识。
维基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乾,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为复旦大学校长,京师大学堂校长,筹安会六君子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幼年,求学,结婚

人物简介

维基
陈伯陶(1855年—1930年),字象华,子砺,号九龙真逸,别署砺道人、九龙山人,晚更名永焘,广东东莞县(今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乡人。 清末政治人物、学者。光绪十八年探花及第。官至江宁提学使,署布政使。清亡后以遗老自况,移居香港。陈伯陶之父陈铭圭为咸丰二年(1852年)副贡。 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十七日,陈伯陶生于东莞县城家中。五岁启蒙,六岁时,其父故交、学者陈澧主讲东莞石龙的龙溪书院,陈伯陶拜陈澧为师,后来其经学词章受陈澧影响颇大。十岁,通晓五经。 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 光绪五年(1879年)中解元(广东乡试考取第一名)。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赐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等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伯陶外派往云南、贵州、山东出任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陈伯陶携眷返回东莞安顿妥当后,随即赶赴西安追随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辛丑条约》签订后,陈伯陶跟随光绪帝回京,并入值南书房任行走,充当皇帝的近身文学侍从。南书房行走虽无实务,但一直是清代文官向往的荣誉;事实上陈伯陶后来亦非常缅怀这段在皇帝身边的岁月。光绪三十二年,陈伯陶外调江宁提学使,开始走上教育官僚的道路。他曾经到日本考察教育发展,回国后在南京推广实业高等学堂。他创办了方言学堂和暨南学堂;前者是外语学校,后者是华侨学校,亦即暨南大学的前身。光绪三十四年,陈伯陶迁任江宁布政使;可惜就在仕途日隆之际,光绪帝遽然去世。陈伯陶受此打击,复见政局日渐紧张,遂于宣统二年弃官回归东莞。宣统三年,亦即辛亥革命爆发的同年,陈伯陶出任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武昌起义后,广东变天,革命军一度包围东莞陈宅,陈伯陶于是携眷逃往香港红磡暂避。未几宣统逊位,陈伯陶遂迁往九龙城,打算以此地为长居之所,并以秦朝东陵侯召平于秦亡后种瓜自给的典故,署其小楼名为「瓜庐」,以示效忠清廷,不事二朝。陈伯陶来港后不剪辫,不易服,以前清遗老面目示人;又自号「九龙真逸」,决心以隐逸度其馀生。其间龙济光入主广东,曾力邀陈伯陶出山佐政;又以设广东省志局为名,请其主持修志。陈伯陶始终不为所动,坚拒不就;反而应东莞同乡叶湘南之邀,就地于九龙设局纂修《东莞县志》。六年后志书98卷修成,另附《沙田志》四卷,全书一百卅十馀万字,于时堪称巨著。《东莞县志》是陈伯陶的专业制作,颇得学界好评。他又著手编纂宋元以来广东遗民传记资料,写成《胜朝粤东遗民录》、《宋东莞遗民录》、《元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三忠传》等书,以寄寓其思念前朝之情。1922年溥仪大婚,陈伯陶携一万元巨款入京祝贺,以尽为臣之礼。陈伯陶去国多年后重回昔日入值的南书房,感慨万分,不胜唏嘘。陈伯陶隐居的九龙城,曾经是南宋末二帝的栖身之所。此地有宋王台及侯王庙两处遗址;前者为纪念二帝而设,后者则来历不详。此段亡国史事不但惹起陈伯陶的遗民思绪,更引起其寻根探低的兴趣,最后考订侯王乃宋末杨淑妃亲弟杨亮节。未几港府计划收回宋王台遗址转售,事件为一众遗老上书陈情劝止;结果港府不但撤回计划,更容许遗老于宋王台之上修建石垣以为屏护。风波平息后,陈伯陶特此撰写《九龙宋王台新筑石垣记》以表庆贺。陈伯陶不时邀约遗民雅士,聚集其上酬唱互答,以寄故国之思。陈伯陶一生埋首经籍,著述甚丰。来港之前曾经参与纂修《清史稿》〈儒林〉和〈文苑〉两传;在港所著除前述方志及遗民传记之外,尚有《瓜庐文剩》、 《瓜庐诗剩》、《孝经说》、《袁督师遗稿》、《东江考》等多种。另外,陈伯陶亦不忘薪传后代,与一众遗老于学海书楼设坛讲学,光大孔门事业。1929年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落成,陈伯陶亲题对联志庆。其联云:「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对金文泰来港主政颇有赞许之意。1930年8月20日,陈伯陶卒于香港九龙城寓所。溥仪闻讯后赐予谥号「文良」,为遗老一生画上圆满句号。 女婿乃淩鸿勋之侄驻牙买加特命全权大使淩崇熙 (Samuel C.H. Ling)。

人物简介

简介
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道人,福建莆田县萩芦(今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转御史。历任江南、新疆、河南、四川等道监察御史,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多次弹劾北洋大臣袁世凯。后辞官归里。著有《江御史奏议》、《梅阳山人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