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1,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宿作外道
曼荼罗外道
常道
贫道
贪欲即是道
鸟道
净道
淫欲即是道
唱道师
唯一神道
唯识中道
唯识中道宗
得道
得道梯橙锡杖经
佛类词典(续上)
寂默外道宿作外道
曼荼罗外道
常道
贫道
贪欲即是道
鸟道
净道
淫欲即是道
唱道师
唯一神道
唯识中道
唯识中道宗
得道
得道梯橙锡杖经
寂默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参见:外道)
【三藏法数】
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参见:外道)
【三藏法数】
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宿作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于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众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于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为邪执也。毗婆沙论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中略)问:此正法中,亦说所受苦乐过去业为因而非恶见,彼外道亦作是说,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说,现所受有以过去业为因,有是现在士用果者。彼说一切皆以过去所作业为因,不说现在有士用果,故名恶见。」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论曰:或执宿作。释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现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现在非因,如世间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礼遇一则不尔,故知唯由宿作,不图现在功力。」华严演义钞八曰:「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在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当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涅槃三十五广破此见。」玄奘译世亲释二曰:「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于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众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于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为邪执也。毗婆沙论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中略)问:此正法中,亦说所受苦乐过去业为因而非恶见,彼外道亦作是说,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说,现所受有以过去业为因,有是现在士用果者。彼说一切皆以过去所作业为因,不说现在有士用果,故名恶见。」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论曰:或执宿作。释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现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现在非因,如世间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礼遇一则不尔,故知唯由宿作,不图现在功力。」华严演义钞八曰:「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在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当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涅槃三十五广破此见。」玄奘译世亲释二曰:「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
曼荼罗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自在王菩萨经列种种之外书,中有曼荼罗咒术经。
(流派)自在王菩萨经列种种之外书,中有曼荼罗咒术经。
常道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寻常之道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生死常道转相嗣立。」
(杂语)寻常之道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生死常道转相嗣立。」
贫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乏道。梵语沙门那(略云沙门)之古译也。修正道而断生死贫乏之义也。涅槃经曰:「沙门名乏,那名道,断一切乏,断一切道(邪道),以是义故,名沙门那。」百论疏曰:「沙门者,云乏道,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断贫乏也。」【又】贫道者,乏圣道之义,是沙门自谦之称。世说曰:「支道林尝养数马曰:贫道爱其神骏。」石林燕语曰:「晋宋间佛教初行,未有僧称,通曰道人,自称则曰贫道。」善见论十五曰:「若有卖衣钵人,比丘唤来,示金钱语卖衣钵人言:贫道须此衣钵,有此金钱,居士自知。」行事钞下三曰:「五分还寺去时。(中略)至请门首告云:檀越好施如法,贫道何德堪之?」业疏三下曰:「沙门者,或云乏道贫道以译之,皆谦虚自收不伐德也。今译为息恶者取其意也。」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三曰:「贫道亦云乏道,皆谦收之称。」梁僧传十三(法献传)曰:「中兴僧钟于乾和殿见帝(齐武帝),帝问钟所宜。钟答:贫道比苦气,帝嫌之。乃问尚书王俭:先辈沙门与帝王共语何所称?正殿坐不?俭答:汉魏佛法未兴,不见其记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预坐。」僧史略下曰:「若此方对王者,汉魏两晋或称名,或曰我,或曰贫道。故法旷上书于晋简文,称贫道,支遁上书乞归剡亦称贫道,道安谏苻坚自称贫道,呼坚为檀越,于时未为定戒。」案贫道之称,今属之道士矣。
(术语)又云乏道。梵语沙门那(略云沙门)之古译也。修正道而断生死贫乏之义也。涅槃经曰:「沙门名乏,那名道,断一切乏,断一切道(邪道),以是义故,名沙门那。」百论疏曰:「沙门者,云乏道,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断贫乏也。」【又】贫道者,乏圣道之义,是沙门自谦之称。世说曰:「支道林尝养数马曰:贫道爱其神骏。」石林燕语曰:「晋宋间佛教初行,未有僧称,通曰道人,自称则曰贫道。」善见论十五曰:「若有卖衣钵人,比丘唤来,示金钱语卖衣钵人言:贫道须此衣钵,有此金钱,居士自知。」行事钞下三曰:「五分还寺去时。(中略)至请门首告云:檀越好施如法,贫道何德堪之?」业疏三下曰:「沙门者,或云乏道贫道以译之,皆谦虚自收不伐德也。今译为息恶者取其意也。」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三曰:「贫道亦云乏道,皆谦收之称。」梁僧传十三(法献传)曰:「中兴僧钟于乾和殿见帝(齐武帝),帝问钟所宜。钟答:贫道比苦气,帝嫌之。乃问尚书王俭:先辈沙门与帝王共语何所称?正殿坐不?俭答:汉魏佛法未兴,不见其记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预坐。」僧史略下曰:「若此方对王者,汉魏两晋或称名,或曰我,或曰贫道。故法旷上书于晋简文,称贫道,支遁上书乞归剡亦称贫道,道安谏苻坚自称贫道,呼坚为檀越,于时未为定戒。」案贫道之称,今属之道士矣。
贪欲即是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宗所立性恶之法门也,贪欲之事虽恶,而具法性之实理,故习于贪欲者,可就贪欲而观法性也。又谓之淫欲即是道。
(术语)台宗所立性恶之法门也,贪欲之事虽恶,而具法性之实理,故习于贪欲者,可就贪欲而观法性也。又谓之淫欲即是道。
鸟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道至难,险如鸟道,鸟道者地名也,又至道寥廓,如空中鸟迹也,洞山录曰:「我有三路接人,鸟道玄路展手。」玄中铭序曰:「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然虽空体寂然,不乖群动。」同铭曰:「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祖庭事苑四曰:「鸟道犹虚空也。」南中入志曰:「鸟道四百里,以其险绝兽尚无蹊,特上有飞鸟之道。」李白诗曰:「西当太白有鸟道。」
(术语)禅道至难,险如鸟道,鸟道者地名也,又至道寥廓,如空中鸟迹也,洞山录曰:「我有三路接人,鸟道玄路展手。」玄中铭序曰:「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然虽空体寂然,不乖群动。」同铭曰:「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祖庭事苑四曰:「鸟道犹虚空也。」南中入志曰:「鸟道四百里,以其险绝兽尚无蹊,特上有飞鸟之道。」李白诗曰:「西当太白有鸟道。」
净道
【佛学大辞典】
(杂语)清净之佛道也。法华经序品曰:「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杂语)清净之佛道也。法华经序品曰:「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淫欲即是道
【佛学大辞典】
(杂语)由烦恼即菩提之理而立之言。诸法无行经下曰:「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于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若有人分别,贪欲瞋恚痴,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智度论六引此文曰:「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冰之性即如水,贪瞋痴三毒之性即法性真如也。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止观二曰:「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中略)贪欲即菩提。(中略)佛说贪欲即是道者。佛见机宜,知一种众生,底下薄福,决不能于善中修道,极任其罪转无已。令于贪欲修习止观,极不得已故作此说。」辅行四曰:「经说欲是道者,只云道性不出于欲,亦云欲性不离于道,约理云即,约事须离。」(参见:即)
(杂语)由烦恼即菩提之理而立之言。诸法无行经下曰:「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于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若有人分别,贪欲瞋恚痴,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智度论六引此文曰:「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冰之性即如水,贪瞋痴三毒之性即法性真如也。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止观二曰:「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中略)贪欲即菩提。(中略)佛说贪欲即是道者。佛见机宜,知一种众生,底下薄福,决不能于善中修道,极任其罪转无已。令于贪欲修习止观,极不得已故作此说。」辅行四曰:「经说欲是道者,只云道性不出于欲,亦云欲性不离于道,约理云即,约事须离。」(参见:即)
即
【佛学常见辞汇】
融和不二不离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融和不二不离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唱道师
【佛学大辞典】
(职位)为说法之人也。【又】法会之首座,唱经文始诱导众僧之僧也。常略称为导师。
(职位)为说法之人也。【又】法会之首座,唱经文始诱导众僧之僧也。常略称为导师。
唯一神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日本神道之一派,两部神道之对。神代不混外教,纯粹相续之意,其教相亦有用天台真言之教理仪式者。其言曰神道者根本也,儒教者,枝叶也,佛法者,华实也。故依世间显露之浅义,别佛为本地,神为垂迹,依隐幽之密义,则神为本地,佛为垂迹也。如真言之秘密,单为秘密而浅,神道之密义,隐密而存深义。相承有相传、传授、面授、口诀之四重。又立影像、光气、向上、底下之四位,授神道护摩,宗源行事,十八神道等云。
(流派)日本神道之一派,两部神道之对。神代不混外教,纯粹相续之意,其教相亦有用天台真言之教理仪式者。其言曰神道者根本也,儒教者,枝叶也,佛法者,华实也。故依世间显露之浅义,别佛为本地,神为垂迹,依隐幽之密义,则神为本地,佛为垂迹也。如真言之秘密,单为秘密而浅,神道之密义,隐密而存深义。相承有相传、传授、面授、口诀之四重。又立影像、光气、向上、底下之四位,授神道护摩,宗源行事,十八神道等云。
唯识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一切万有,唯识所变,而非有非空之中道也。遍计所执者,以情有故为非空,以理无故为非有,依他起性者,以非有故为空,以似有故为有,圆成实性者,以真空故为非有,以妙有故为非空。就此一法上而论,非有非空之二义并存,是称一法中道。今三性对望而论,现于虚妄认识上之一切万法(即遍计所执之法)悉为虚妄之影像,而非实有之法,情有理无也。然自实之种子变现之依他起诸法,假令非常住实在而不可谓为无,如幻假有也。圆成实性之真如,真空妙有,其体空寂,真实圆满之实在也。一切诸法皆具此三性,故空有不可不断,是非有非空之中道也。此为三性对望之中道。
(术语)法相宗所立。一切万有,唯识所变,而非有非空之中道也。遍计所执者,以情有故为非空,以理无故为非有,依他起性者,以非有故为空,以似有故为有,圆成实性者,以真空故为非有,以妙有故为非空。就此一法上而论,非有非空之二义并存,是称一法中道。今三性对望而论,现于虚妄认识上之一切万法(即遍计所执之法)悉为虚妄之影像,而非实有之法,情有理无也。然自实之种子变现之依他起诸法,假令非常住实在而不可谓为无,如幻假有也。圆成实性之真如,真空妙有,其体空寂,真实圆满之实在也。一切诸法皆具此三性,故空有不可不断,是非有非空之中道也。此为三性对望之中道。
唯识中道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又云唯识宗。同于法相宗。
(流派)又云唯识宗。同于法相宗。
得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乘各断惑證理之智慧,名为道,行三学而发此智云得道。法华经方便品曰:「修行得道。」
【佛学常见辞汇】
获得道果。
(术语)三乘各断惑證理之智慧,名为道,行三学而发此智云得道。法华经方便品曰:「修行得道。」
【佛学常见辞汇】
获得道果。
得道梯橙锡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锡杖为得道梯橙之意,此所说与律制之锡杖异。
(经名)一卷,失译。锡杖为得道梯橙之意,此所说与律制之锡杖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