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41,分390页显示  上一页  165  166  167  168  169  171  172  173  17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道戒
道法
道法智
道具
道具衣
道门
道服
道念
道芽
道果
道俗
道俗业经
道品
道宣
道前
道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共戒也。
道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至涅槃正道之法也。无量寿经下曰:「奉持经戒,受行道法。」四十二章经曰:「为沙门受道法者。」维摩经方便品曰:「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
道法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道谛而得之智,又,断迷于道谛之见惑之智也。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道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三衣什物,资助一切学道身之具,名曰道具。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曰:「修无分别功德道具。」同观自在章曰:「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释氏要览中曰:「道具。中阿含经云:所蓄之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云:资生顺道之具。」天台别传曰:「衣钵道具,分为两分。」
【佛学常见辞汇】
修道时所用的器物,如三衣什物等是。
【俗语佛源】
僧人所用的器具。如比丘所穿的「三衣」,随身备用的「六物」、「十八物」等。《中阿含经》释道:「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释道:「资身顺道之具。」僧人所用之物,必须符合佛教的道理和戒律,故称「道具」。道具和法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道具一般是指僧人个人日常所用之物,而法器是指在法事活动中所用之物。《敕修百丈清规》所列道具有:三衣、坐具、便衫、裙、直缀、钵、锡杖、拄杖、拂子、数珠、净瓶、滤水囊、戒刀。今则以道具指戏剧、电影等演出中的舞台用具。(李明权)
道具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象器笺十九曰:「业林谚语,名罗纱之直裰曰道具衣。」启蒙随录曰:「道具衣由禅宗而名,又云装束衣。」又明著衣之次第曰:「于表裤著道具衣,挂九条或七条之袈裟。」
道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法之门户也。三论玄义曰:「开显道门。」
道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袈裟之别名。为道人所服者,故名。六物图曰:「或名袈裟,或名道服,或名出世服,或名法衣。」是法衣之总名也。
道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道之心念也。心存于道者。
道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道之萌芽也。法事赞上曰:「智慧冥加,道芽增长。」心地观经五曰:「道芽增长如春苗。」法华玄赞二曰:「佛说法雨,道芽生令生善。」
道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为菩提,果为涅槃,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證,故曰果。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四十二章经曰:「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佛学常见辞汇】
證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道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家之人曰道,在家之人日俗。智度论十曰:「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馀五众是出家。」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大士美恶齐旨,道俗一观故。终日凡夫而终日道法也。」中论疏一曰:「道俗者。智度论云:声闻法中未说生死即涅槃。众生则是佛,故二乘不能一道俗也。道则涅槃,俗则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道与俗。出家的人叫做道;在家的人叫做俗。
道俗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演道俗业经之略名。
道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法之品类,有三十七科。为至涅槃之道法,故曰道,品类差别,故曰品。(参见:三十七道品)。无量义经曰:「三明六通道品发。」台家立四种。
【佛学常见辞汇】
道法的品类。(参见: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三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生,皆无有我也。
〔二、四正勤〕,正谓不邪,勤谓不怠。一、已生恶,令永断。谓一切恶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决剔,令其永断除也。二、未生恶,令不生。谓一切恶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复萌生也。三、未生善,令生。谓诸善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勇猛,令其发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长。谓诸善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修习,令其增长也。
〔三、四如意足〕,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觉分〕,觉即觉了,分即支分。谓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齐也。一、择觉分,谓拣择诸法之真伪也。二、精进觉分,谓修诸道法,无有间杂也。三、喜觉分,谓契悟真法,得欢喜也。四、除觉分,谓断除诸见烦恼也。五、舍觉分,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也。六、定觉分,谓觉了所发之禅定也。七、念觉分,谓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道宣
【佛学大辞典】
(人名)姓钱氏,唐丹徒人。十六落发,隋大业中,从智首法师受具戒,唐武德中,充西明寺上座。及玄奘三藏自西域还,奉敕从于译场,宣撰行事钞,戒疏,业疏,高僧传,广弘明集等二百卷。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来谈道,乃宾头卢也。复三果之梵僧礼坛赞曰:佛灭后住像法世,兴发毗尼者,唯师一人。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正古译之谬。又有大人授天竺祇园之古迹,宣抄记之,即祇园图经二卷是也。贞观中尝隐沁州云室山,睹人天童奉待左右。又于西明寺夜行道,感毗沙门天王子那吒太子来,授佛牙及宝掌,而保持供养。乾封二年十月三日寂,寿七十二。咸通十年谥澄照,塔云净光。师久居洛南,故号南山律宗。见高僧传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唐朝人,俗姓钱,因久居终南山以盛宏律宗,故律宗又名南山律宗。
道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證悟实道以前之位次也。(参见:道后)
【佛学常见辞汇】
在未见道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