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29,分389页显示  上一页  161  162  163  164  165  167  168  169  17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无上道
无上道心
无上正真道
无上正遍道
无心道人
无因外道
无因果外道
无言说道
无间道
无道心
无漏道
无惭外道
无缘道场
无学道
无碍道
无上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同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法华嘉祥疏二曰:「菩提云道,无上正遍知果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至高无上的道法。
无上道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愿求无上道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无上正真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m%bodhi之古译。无量寿经上曰:「时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又曰:「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无上正遍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古译。往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
【佛学常见辞汇】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古译。
无心道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无念无想之真人也。四十二章经曰:「供养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圣财集下曰:「三世佛者始觉之佛,如三千佛。以凡圣别执偏住于有相之心而供养,故限于佛而不通于凡,限于应身而不通于法身,未达不二之理也。凡夫亦本来之佛,与佛同体,不知此理者愚也。无心道人者,无凡心与佛心,是为无心之形。无凡心,故一切凡夫在此中。无佛心,故一切诸佛在此中。一时成供养一切之凡圣,岂非胜于偏供耶?黄檗云:于佛作清净光明解脱想。于众生作垢浊闇昧生死想。不可成佛。肇公云:佛非人非天。故能天能人也。此为真佛。非天非人者,为实体遮情之法门也。能天能人者,为权用表德之法门也。遮表俱时,体用不二,是为法门之大体。无心道人无凡圣之心,无心故为凡圣之物体,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
无因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同于无因论师。
无因果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者也。见行事钞下四之二。
无言说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教之观智也。言说者。指诸法之事相,观事相即空,故云无言说。
无间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道之一。方断惑而不为惑间隔之无漏智也,旧译谓之无碍道。已断惑已正證理之智曰解脱道,即无间道乃前念之因道,解脱道乃后念之果道也。俱舍论二十五曰:「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
【三藏法数】
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忍,能断八谛下迷理之惑,此八忍不被见惑之所间隔,是名无间道。(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八谛者,欲界四谛、色界无色界四谛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无道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求佛果之心曰道心,无求佛果之心曰无道心。
无漏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道之一。谓三乘之人。离烦恼垢染之戒定慧。四谛中之道谛是也。分之为见修无学之三道。
【佛学常见辞汇】
二道之一。(参见:二道)
【三藏法数】
谓般若波罗蜜能成就出世间无漏涅槃之果,是名无漏道。(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小便之二处。佛祖统纪三十曰:「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又】无碍道,解脱道也。新译曰无间道,解脱道。断惑證理之智慧名也。正断惑之智慧为无碍道,正證理之智慧为解脱道。无碍者,正对破惑而智不为惑所障碍也。无间者其智不为惑所间隔也。解脱者其智离系缚于惑也。自在證理之义也。凡断一切之惑,必存此二道。俱舍论二十五曰:「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道义云何?谓涅槃道,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一、难行道,修难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谓在此娑婆世界,欲修六度万行而因以成佛也,此法难行,故谓之难行道。二、易行道,易修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谓信阿弥陀佛往生净土而因以成佛者,此法易行,故谓之易行道。是龙树菩萨所判,而净土门诸家之教判皆依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曰:「至阿惟越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中略)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地(Avaivartya)者。」【又】一、有漏道,三乘之行人于见谛以前之一切行法,悉云有漏道。二、无漏道,三乘之行人于见谛后顺谛理所修之一切之行法,皆曰无漏道。漏者,烦恼之异名也,见谛已前,未断一毫之烦恼,其所修之行法,悉杂烦恼之垢染,故云有漏。见谛以后,已断一分之烦恼,离烦恼之垢染,故其行法谓之无漏。【又】一、教道。方便教示之道也。二、證道。诸佛所證之实理也。此教證之二道。据十地论一,所谓「叹说者于中有二种:一者为说阿含义,二者为證入义。」而立。大乘义章九曰:「證教两行出地经论,所言證者,乃知得之别名也。实观平等契如,故名證。(中略)上德下被为教。」然如天台一家,借此教證二道:一以判今昔之权实,一以释别教之教权證实。判今昔之权实者,前四时系随他意之说,故判为教道之方便。第五时,系随自意之说,故判为教道之真实(玄义三)。释别教之教权證实者,四教虽均有教證之二道,然藏通之二教,随于界内之机情而说,故其教勿论,论其所證之理,亦为偏真之空理,则教證均为权也。圆教,能入之教门,所入之理,均随佛之自意,则教證均为实也。惟别教能入之教门,随于界外钝根之机情,次第断破九界二边之法,而显佛界中道之理,是为随情之权。然所入之理,称为中道,九界即佛界,不为中偏所隔,故与圆教同为證实也。为释此教證之权实,借用彼二道之名耳(辅行三),由此而辅行出约行约说二种之教證。约行之教證,就行人之观行而立教證也。别教之行人,地前之间,依佛之隔历次第之方便教,修次第之三观,故以之为教道。至于初地,则自證入圆融之三观,故以之为證道。盖地前之观行,为教道方便。地上之观行,为證道真实也。约说之教證,就如来之说法而别教證也。佛对于地前之人,通于一教之始终(即地前以上)。就别教之当分,说隔历次第之法,为约说之教道。又佛对于地前地上之人,详说中道,为约说之證道。由此而论。于别教论證道,非别教当分之说,乃存行人之亲證隔历(约行之證道),及默示如来已證之圆融而已,因而可知别教之分际。
【佛学常见辞汇】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后而顺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三藏法数】
(出婆娑论并净土十疑论)
〔一、难行道〕,论云:于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盖言娑婆世界,尘境粗彊,五欲障蔽,难入于道,故名难行道。(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梵语阿鞞跋致,华言不退转。梵语娑婆,华言能忍,谓于此世界能忍受诸恶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易行道〕,谓凭信佛语,修行念佛三昧,求生净土。复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故名易行道。(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三藏法数】
(出止观辅行记)
〔一、教道〕,教道有二:一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依凭佛教方便修行,是名约行教道。二谓如来与住行向诸位菩萨说登十地之法,是名约说教道。(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證道〕,證道亦有二:一谓别教菩萨于初地位中,破无明微细之惑,證中道真实之理,是名约行證道;二谓如来自说,此十地法,我已亲證,是名约说證道。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无间道〕,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忍,能断八谛下迷理之惑,此八忍不被见惑之所间隔,是名无间道。(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八谛者,欲界四谛、色界无色界四谛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解脱道〕,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智,能證八谛下无为之理,此八智已离惑缚,是名解脱道。(八智者,苦法智、苦类智、集法智、集类智、灭法智、灭类智、道法智、道类智也。)
【三藏法数】
(出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
〔一、有漏道〕,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波罗蜜,能成就世间有漏生死之果,是名有漏道。(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二、无漏道〕,谓般若波罗蜜能成就出世间无漏涅槃之果,是名无漏道。(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无惭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此外道计一切罪福皆是大自在天作为,非人间之所关知,自在天喜,则众生安乐,瞋则众生苦。人间之罪福,一系于大自在天之意,使全责任负于大自在天,犯罪而不惭愧,则不堕于恶道。惭愧,则却堕于地狱云。
无缘道场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不属于一人,不能定其为谁,汎云为一切众生之道场也。
无学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道之一。谓断三界诸惑已尽,證真谛之理,不更要学修之圆满智慧,即阿罗汉之无漏智也。
【三藏法数】
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真谛之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无碍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无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