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41,分390页显示 上一页 149 150 151 152 153 155 156 157 158 下一页
分段三道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化道
四句成道
外道四执
内外道四执
四恶道
四阶成道
四道
四种道品
四种道理
四衢道
正道
本命道场
佛类词典(续上)
毛道凡夫分段三道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化道
四句成道
外道四执
内外道四执
四恶道
四阶成道
四道
四种道品
四种道理
四衢道
正道
本命道场
毛道凡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毛发为风吹动,谓根性愚钝而无定心也。(参见:毛道)
(术语)如毛发为风吹动,谓根性愚钝而无定心也。(参见:毛道)
毛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毛头。凡夫之异名。谓凡夫行心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而东西也。然依梵本则有婆罗Ba%la,缚罗Va%la,之二音。婆罗为愚之义,缚罗为毛之义。古译人误婆罗为缚罗。译为毛。不知婆罗宜译为愚夫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缚罗乃言毛道。」玄应音义四曰:「毛道,此名误也。旧译云婆罗必利他伽阇那(Ba%lapr!thagjana),此云小儿别生,以痴如小儿不同圣生也,论中作小儿凡夫是也。正言婆罗必栗托仡娜,婆罗此云愚,必栗托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应言愚异生。以愚痴闇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故,经言生与不生是也,亦名婴愚凡夫。凡夫者义译也,案梵语,毛言嚩罗,愚名婆罗,但毛与愚梵言相滥,此译人之失,致有斯谬也。法集等经言毛道头凡夫,或言毛头凡夫者误也。」慧琳音义十曰:「毛道此言译者误也。案梵云嚩啰,此云毛,婆罗此云愚,以毛与愚梵音相滥故误译此为毛,义翻为毛道,或云毛头,皆非也,此译者之失矣。正梵音云婆罗必哩他仡娜,婆罗此云愚,必哩他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唐云愚生是也,言毛道凡夫者义不明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毛头,是凡夫的别名,因凡夫的心念不定,犹如轻毛随风飘舞不定。
(术语)又曰毛头。凡夫之异名。谓凡夫行心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而东西也。然依梵本则有婆罗Ba%la,缚罗Va%la,之二音。婆罗为愚之义,缚罗为毛之义。古译人误婆罗为缚罗。译为毛。不知婆罗宜译为愚夫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缚罗乃言毛道。」玄应音义四曰:「毛道,此名误也。旧译云婆罗必利他伽阇那(Ba%lapr!thagjana),此云小儿别生,以痴如小儿不同圣生也,论中作小儿凡夫是也。正言婆罗必栗托仡娜,婆罗此云愚,必栗托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应言愚异生。以愚痴闇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故,经言生与不生是也,亦名婴愚凡夫。凡夫者义译也,案梵语,毛言嚩罗,愚名婆罗,但毛与愚梵言相滥,此译人之失,致有斯谬也。法集等经言毛道头凡夫,或言毛头凡夫者误也。」慧琳音义十曰:「毛道此言译者误也。案梵云嚩啰,此云毛,婆罗此云愚,以毛与愚梵音相滥故误译此为毛,义翻为毛道,或云毛头,皆非也,此译者之失矣。正梵音云婆罗必哩他仡娜,婆罗此云愚,必哩他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唐云愚生是也,言毛道凡夫者义不明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毛头,是凡夫的别名,因凡夫的心念不定,犹如轻毛随风飘舞不定。
分段三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迷界三道也,即惑业苦之三道是。
【佛学常见辞汇】
即惑业苦三道。
(名数)迷界三道也,即惑业苦之三道是。
【佛学常见辞汇】
即惑业苦三道。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不空译。略名仁王仪轨,仁王般若仪轨等。说念诵仁王经之秘密作法。
(经名)二卷,不空译。略名仁王仪轨,仁王般若仪轨等。说念诵仁王经之秘密作法。
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化人之道也。与教道同。净土论注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止观五下曰:「圣师有慧眼力明法药,有法眼力识于病障,有化道力愈病授药,令得服行。」
【佛学常见辞汇】
教化人的道法。
(术语)教化人之道也。与教道同。净土论注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止观五下曰:「圣师有慧眼力明法药,有法眼力识于病障,有化道力愈病授药,令得服行。」
【佛学常见辞汇】
教化人的道法。
四句成道
【佛学大辞典】
(杂语)阿罗汉成道时,依无生智诵下四句偈。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谓之四句成道。
(杂语)阿罗汉成道时,依无生智诵下四句偈。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谓之四句成道。
外道四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种之总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若天瞋,则四生皆苦,若天喜,则六道悉乐。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盖是邪心之所画,故曰邪因邪果。二无因有果,执万物无因而有自然,例如言万物依造化而有,造化无因,简言之,即造化无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无因言,谓为无因,就有果言,谓为自然,此其所执也。三有因无果。断见者流,谓唯有现在实无后世,例如草木,尽于一期是也。四无因无果,总为拨无因果之邪见,无可受苦乐果之善恶业因,亦无对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也。三论玄义曰:「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名数)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种之总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若天瞋,则四生皆苦,若天喜,则六道悉乐。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盖是邪心之所画,故曰邪因邪果。二无因有果,执万物无因而有自然,例如言万物依造化而有,造化无因,简言之,即造化无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无因言,谓为无因,就有果言,谓为自然,此其所执也。三有因无果。断见者流,谓唯有现在实无后世,例如草木,尽于一期是也。四无因无果,总为拨无因果之邪见,无可受苦乐果之善恶业因,亦无对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也。三论玄义曰:「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内外道四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宗。三论所诽斥之内外四执也:一一切外道,不达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昙宗,即萨婆多,虽已得人无我,而执法之有性者。三成实宗,虽具辨二空,而明空犹不了者。四大执,大乘中一切有所得之见也。三论玄义曰:「但邪谬纷论,难可备序。三论所斥,略辩四宗:一摧外道,二析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中略)问此之四执优降云何?答:外道不达二空,横存人法。毗昙已得无我,而执法有性。跋摩(成实)具辨二空,而照犹末尽。大乘乃言究竟,但封执成迷。」又,谓固执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之四句也。
(名数)又云四宗。三论所诽斥之内外四执也:一一切外道,不达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昙宗,即萨婆多,虽已得人无我,而执法之有性者。三成实宗,虽具辨二空,而明空犹不了者。四大执,大乘中一切有所得之见也。三论玄义曰:「但邪谬纷论,难可备序。三论所斥,略辩四宗:一摧外道,二析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中略)问此之四执优降云何?答:外道不达二空,横存人法。毗昙已得无我,而执法有性。跋摩(成实)具辨二空,而照犹末尽。大乘乃言究竟,但封执成迷。」又,谓固执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之四句也。
四恶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四恶趣同。
(名数)与四恶趣同。
四阶成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四阶成佛。小乘佛之成道有四阶:一三阿僧祇劫之万行,二百大劫之相好业,三最后身断下八地之惑,四坐于道场,于三十四心断非想之惑,而成佛。大乘义章曰:「大智度中迦旃延子曰:略有四阶:一者三祇,二者百劫,三者后身断下八地,四者三十四心断非想惑。毗昙同之,成实少异。」金光明玄义记上三曰:「婆沙翻数,此论广说四阶成佛。」四教仪集注中曰:「三祇百劫名四阶成道。」
(名数)又名四阶成佛。小乘佛之成道有四阶:一三阿僧祇劫之万行,二百大劫之相好业,三最后身断下八地之惑,四坐于道场,于三十四心断非想之惑,而成佛。大乘义章曰:「大智度中迦旃延子曰:略有四阶:一者三祇,二者百劫,三者后身断下八地,四者三十四心断非想惑。毗昙同之,成实少异。」金光明玄义记上三曰:「婆沙翻数,此论广说四阶成佛。」四教仪集注中曰:「三祇百劫名四阶成道。」
四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道者涅槃之道路也。乘此可到涅槃之城,故名道。道虽异,可以四种摄尽。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也。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正断烦恼之位也。不为惑而间隔,故曰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也。为既解脱惑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后更进而定慧增长之们也。此中菩萨乘之无学,果德究竟圆满,谓之胜进道,二乘之见修无学三道,皆具此四道。见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四条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證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名数)道者涅槃之道路也。乘此可到涅槃之城,故名道。道虽异,可以四种摄尽。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也。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正断烦恼之位也。不为惑而间隔,故曰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也。为既解脱惑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后更进而定慧增长之们也。此中菩萨乘之无学,果德究竟圆满,谓之胜进道,二乘之见修无学三道,皆具此四道。见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四条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證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四种道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就三十七品之道品立四种。
(名数)台家就三十七品之道品立四种。
四种道理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解深密经五所说:一观待道理,又云相待道理。观者观对,待者待籍,如对长而籍长成短,对短而籍短得长,又如苦为所对而感乐,乐为所籍而感苦,总名观待道理。十因中有观待因是也。二作用道理,又云因果道理。若因,若缘,能成辨果,或又生而已作种种之业用,是名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又云成就道理。依现量比量圣教量而證成真正之理,名为證成道理。四法尔道理,又云法然道理。如来出世说法,或无出世说法者,然法性常尔,不可思议,是名法尔道理。庄严经论十二曰:「道理假建立有四种:一相待道理,二因果道理,三成就道理,四法然道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深密经五说四种之道理:一观待道理,有为法必因果对待,因生果,果由因生之不变道理也。二作用道理,因缘所生之有为法,必有成办事业之作用也。三證成道理,由现量与比量及圣教量而證明成立之道理也。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四法尔道理,不关如来之出世不出世,本来安住于法界之自尔道理也。此中法尔道理乃总体,其馀三道理乃其部分。法尔之一分现于因果之关系,名观待道理,现于事业之上,名作用道理,现于人之理想上,名證成道理。此三者,皆为可知之道理也。第四之法尔中,含此三者,皆有应以佛之无分别智冥契而不可知之道理。因而以五明对之,则观待作用之二道理,为工巧明,医方明,声明之所知,證成道理,乃因明之所知,法尔道理乃内明之所知也。
(名数)解深密经五所说:一观待道理,又云相待道理。观者观对,待者待籍,如对长而籍长成短,对短而籍短得长,又如苦为所对而感乐,乐为所籍而感苦,总名观待道理。十因中有观待因是也。二作用道理,又云因果道理。若因,若缘,能成辨果,或又生而已作种种之业用,是名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又云成就道理。依现量比量圣教量而證成真正之理,名为證成道理。四法尔道理,又云法然道理。如来出世说法,或无出世说法者,然法性常尔,不可思议,是名法尔道理。庄严经论十二曰:「道理假建立有四种:一相待道理,二因果道理,三成就道理,四法然道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深密经五说四种之道理:一观待道理,有为法必因果对待,因生果,果由因生之不变道理也。二作用道理,因缘所生之有为法,必有成办事业之作用也。三證成道理,由现量与比量及圣教量而證明成立之道理也。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四法尔道理,不关如来之出世不出世,本来安住于法界之自尔道理也。此中法尔道理乃总体,其馀三道理乃其部分。法尔之一分现于因果之关系,名观待道理,现于事业之上,名作用道理,现于人之理想上,名證成道理。此三者,皆为可知之道理也。第四之法尔中,含此三者,皆有应以佛之无分别智冥契而不可知之道理。因而以五明对之,则观待作用之二道理,为工巧明,医方明,声明之所知,證成道理,乃因明之所知,法尔道理乃内明之所知也。
四衢道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以小乘之人依止于四谛之理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法华文句五曰:「衢道正譬四谛,四谛观异名为四衢。」
(譬喻)譬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以小乘之人依止于四谛之理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法华文句五曰:「衢道正譬四谛,四谛观异名为四衢。」
正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真之师道也。称三乘所行之道。无量寿经下曰:「唯乐正道无馀欣戚。」【又】八正道分也。(参见:八正道分)
【三藏法数】
谓佛所说之经,旨意深奥,无作无为,无行无得,自然合道,是为正道。
(术语)正真之师道也。称三乘所行之道。无量寿经下曰:「唯乐正道无馀欣戚。」【又】八正道分也。(参见:八正道分)
【三藏法数】
谓佛所说之经,旨意深奥,无作无为,无行无得,自然合道,是为正道。
本命道场
【佛学大辞典】
(修法)祈念皇帝本命星,以镇护国家之道场也,唐青龙寺之镇国道场,即皇帝本命之道场也。(参见:镇护国家道场)
(修法)祈念皇帝本命星,以镇护国家之道场也,唐青龙寺之镇国道场,即皇帝本命之道场也。(参见:镇护国家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