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41,分390页显示  上一页  142  143  144  145  146  148  149  150  15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七无上道
八不中道
八正道
八正道经
八交道
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图画
八圣道
八圣道支
八道
八道支
八道行
八道船
九十六种外道
九十五种外道
七无上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七种无上同。(参见:七种无上)
八不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对于偏,谓之中。对于邪,谓之正。三论宗以之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于八不而该摄一切焉。此八不为众生之得源,亦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众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纷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浅深,故成六趣之别,三乘之异。何则?诸佛说法,不出真世二谛。真世二谛,该摄一切之佛法。佛说此二谛,使众生依世谛而成方便,依真谛而得般若也。然众生于此二谛,每执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谛,破各八迷,以显二谛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义,有破之义。就体言,谓之泯;就情言,谓之破。是言虽属空门,其意则在于显中。如成论师,乃单就世谛以明真谛之中道。嘉祥师,则依本业经,就真世二谛,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谛之八迷,治凡夫之有病;破真俗八迷,治大乘中方广道人之空病。一、不生不灭,先言俗谛之中道。俗谛之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而假生,依因缘而假灭,故不生不灭也。是之谓世谛中道,如外道小乘,违此不生不灭之中道,而执世谛实生实灭,故世谛堕于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灭,是显世谛之中道也。次言真谛之不生不灭,对于俗谛之有假生假灭,故说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何则?空以有为世谛,有以空为真谛,二谛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为世谛,则世谛即是假生假灭也。有以空为真谛,则真谛即假不生假不灭也。此中对于世谛之生,说真谛之不生;对于世谛之不灭,说真谛之不灭,;故世谛之生灭是假,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灭,为真谛之不生不灭。不生之言,显假不灭;不灭之言,显假不生;假不生假不灭即是真谛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广道人,不了此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执真谛破世谛之假生与假灭,方为不生不灭;故真谛堕于空之偏邪,实则真谛之不生要破世谛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为假不生。因世谛之假灭,而明其为假不灭,以显真谛之中道也。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或问何故先就不生不灭,而明中道耶?答曰:世谛以因果相生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坏则一切皆坏。今欲正世谛因果相生之义,故先就不生不灭,而论世谛之中道也。或问既说不生不灭,便足矣,何故复说断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闻即悟,无须更说,盖以世谛无性实之生灭,则病无不破;又以了因缘假名之生灭,即正无不显,故不须更说六事,但为钝根未悟宜转势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闻不生不灭而不悟,听不常不断而便悟者有之,故趣于异缘宜开别教。二、不断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谛真谛而论中道,准于以上不生不灭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谛而明之,不断不常于以上之不生不灭知世谛之因果相生,是为假生灭,非为实之生灭,即虽离性实之过,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之失,如僧祛计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义也。卫世执因中无果,是断之义也。佛法内之萨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义也。大众部过未无之义,以为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断之义也。今明真实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断,故说不断不常之中道也。三、不一不异,既离世谛性实之生灭及决定之断常,犹恐堕于一异,如僧祛与大众部明因果之一体。如卫世与上座部明因果之异体,如此之一异并坏世谛因果之中道,故不断不常之次,明不一不异也。四、不来不出,惑者虽闻以上六不,而终谓决定有果,或谓自外来,或谓自内出,或执外道众生之苦乐,万物之生灭皆从自在天来,是外来之义也。复计外道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内出之义也。又如毗昙计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内出之义也。成实论明木无火性,但待缘而生,外来之义也。如是来出皆坏世谛之因果,是故说不来不出之中道也。本业璎珞经下曰:「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八不也)。涅槃经二十七曰:「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龙树承之。智度论五曰:「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八不也)。同七十四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十二不也)。中论归敬颂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末书多举八不而言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是依智度论而变其次第耳)。大乘玄论卷二八不义曰:「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诸圣之行处也。(中略)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中论疏二本曰:「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止观六曰:「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则无量。」八宗纲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正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A^ryama%rga,巴Ari^yamagga)。玄应音义三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一、正见Samyak-dr!s!ti,巴Samma%-dit!t!hi(正者Samyak及Samma%也,以下略之),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二、正思惟(一sam%kalpa,巴一sam%kappa),既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三、正语(-va%c,巴-va%ca%),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四、正业(-karma%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五、正命(-a%jiva,巴同),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六、正精进(-vya%ya%ma,巴-va%ya%ma),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七、正念(-smr!ti,巴-sati),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八、正定(-sama%dhi,巴同),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总为无漏,不取有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见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体,故为道,亦为道分道支,馀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罗汉果。
【佛学次第统编】
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通涅槃,故谓之道。」法界次第云:「八正道者,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见 见苦集灭道分明四谛之理,以无漏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又谓八修,无漏道即戒定慧。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 既见四谛之理,当思惟筹令增长真智,以无漏心所为体。又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以无漏戒为体。又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五种邪命者,比丘不如法事,以求生活,谓之邪命。
一、诈现异相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
二、自说功德 说自己之功德,以求利养。
三、占相吉凶 学占卜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
四、高声现威 大言壮语,现威势,以求利养。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于彼得利,为此称说,于此得利,为彼称说,以求利养。
六、正精进 发明真智,强修涅槃之道,以无漏勤为体。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 以真智忆念正道无邪念,以无漏慧为体。又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以真智入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定为体。又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
〔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八正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杂阿含经二十八卷有八正道经,此其别译也。
八交道
【佛学大辞典】
(杂名)通达四方四维之道路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
八相成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胁入胎之相也。三住胎,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之相也。四出胎,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右胁出生之相也。五出家,十九岁(或二十五岁)观世之无常,出王宫入山学道之相也。六成道,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佛得道之相也。七转法轮,成道以后五十年间说法普度人天之相也。八入灭,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入于涅槃之相也。起信论曰:「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天台大师之四教仪,除第三之住胎,加入第五降魔之相为八相。四教仪四曰:「释菩萨位略为七位:一发菩提心、二行菩萨道、三种三十二相业、四六度成满、五一生补处、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中略)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古来以此二说为大小乘之别,初为大乘之八相,后为小乘之八相,然此二种八相,仅开合不同耳,非区别二乘也。」佛祖统纪二曰:「述曰:大乘开住胎合降魔于成道,小乘开降魔合住胎于托胎。住胎见起信,降魔见四教仪,此先达之论也。今观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华严云菩萨住母胎已,示现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因果经,菩萨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鬼神说法,此小乘住胎也。华严离世间品菩萨出家成道降魔转法轮等。妙乐云:四德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因果经,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时,得最正觉,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顺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仪二文开合为證。」
【佛学常见辞汇】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八相成道图画
【佛学大辞典】
(图像)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尔时世尊才涅槃后,大地震动,时大迦摄波作是念:此未生怨王,胜身之子,信根初发,彼若闻佛入涅槃者,必呕热血而死,我今宜设方便。作是念已,即命城中行雨大臣,仁今知不,佛已涅槃,未生怨王信根初发,彼若闻佛入涅槃者,必呕热血而死。我今宜可豫设方便,即依次第而为陈说。仁今疾可诣一园中,于妙堂殿如法图画佛本因缘。菩萨昔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观其五事,托生母胎。既诞之后,踰城出家,苦行六年,坐金刚座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中略)于诸方国,在处化生,利益既周,将趣圆寂,遂至拘尸那城娑罗双树,北首而卧入大涅槃。如来一代所有化迹,既图画已,白王观其图画。(中略)行雨大臣一如尊者所教之事,次第作已。(中略)王至园所,见彼堂中图画新异,始从诞生,乃至倚卧双林。王问臣曰:岂可世尊入涅槃耶?是时行雨默然无对。王见是已,知佛涅槃,即便号咷闷绝,宛转于地。」是为圆通八相成道之滥觞,世之为涅槃像者,基因于此。
八圣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八正道同。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十五曰:「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正道。(参见:八正道)
八正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A^ryama%rga,巴Ari^yamagga)。玄应音义三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一、正见Samyak-dr!s!ti,巴Samma%-dit!t!hi(正者Samyak及Samma%也,以下略之),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二、正思惟(一sam%kalpa,巴一sam%kappa),既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三、正语(-va%c,巴-va%ca%),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四、正业(-karma%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五、正命(-a%jiva,巴同),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六、正精进(-vya%ya%ma,巴-va%ya%ma),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七、正念(-smr!ti,巴-sati),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八、正定(-sama%dhi,巴同),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总为无漏,不取有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见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体,故为道,亦为道分道支,馀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罗汉果。
【佛学次第统编】
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通涅槃,故谓之道。」法界次第云:「八正道者,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见 见苦集灭道分明四谛之理,以无漏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又谓八修,无漏道即戒定慧。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 既见四谛之理,当思惟筹令增长真智,以无漏心所为体。又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以无漏戒为体。又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五种邪命者,比丘不如法事,以求生活,谓之邪命。
一、诈现异相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
二、自说功德 说自己之功德,以求利养。
三、占相吉凶 学占卜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
四、高声现威 大言壮语,现威势,以求利养。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于彼得利,为此称说,于此得利,为彼称说,以求利养。
六、正精进 发明真智,强修涅槃之道,以无漏勤为体。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 以真智忆念正道无邪念,以无漏慧为体。又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以真智入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定为体。又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
〔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八圣道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圣道分。(参见:八圣道)
八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正道也。
八道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同于八正道支。
八道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正道也。此正道为圣者之所行故。
八道船
【佛学大辞典】
(譬喻)八正道之船也。同性经上曰:「勤行八圣道者,似正疾风吹于船舶。」宝积经六十八偈曰:「斯诸世间天人众,生死苦恼之所逼,愿度群生于有海,演说八正大船路。」往生要集上末曰:「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十五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外道之总数。(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