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29,分389页显示  上一页  123  124  125  126  127  129  130  131  13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道高魔重
道高德重
道德天尊
道德为城
道德习惯
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
道德修养
道德义务
道德意识
道德原则
道君皇帝
道德责任
道的应的
道弟称兄
《漢語大詞典》: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强。 陶牧 《七夕和儆庐仍用征字韵》:“道高魔重文驱疟,海涸桑枯路未平。”
分類:法力高强
《漢語大詞典》: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艾芜 《回家》:“ 水元伯伯 打发人来叫 丁永森 到他家去坐, 丁永森 知道定是讲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为 永元伯伯 是这村里道高德重的人,没法子违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漢語大詞典》:道德天尊
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即被尊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据称由“冥寂玄通元”(宇宙未形成前从混沌中产生的三元气之一)所化生。居于天界大赤天“太清”仙境。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并为三洞教主。道教宫观多有供奉,塑像持扇(或如意),象征万物化生之“太初”世纪。
《分类字锦》:道德为城(道德为城)
盐铁论所谓金城者非谓筑壤而高土凿地而深池也言以道德为城仁义为郭而莫之敢攻
分类:城郭
《漢語大詞典》:道德习惯
指个人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习惯方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并对他人和社会有利害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克服不良的道德习惯,是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
《漢語大詞典》:道德信念
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是构成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漢語大詞典》:道德行为
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对此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漢語大詞典》:道德修养
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
《漢語大詞典》:道德义务
简称“义务”。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道德责任。大致包括对他人和对社会两大类:前者是对自己的家庭、亲属、朋友、同事等应尽的责任,后者是对祖国、民族、集体等应尽的责任。是人们基于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理解,在内心信念的引导下自觉履行的责任。
《漢語大詞典》:道德意识
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可区分为个体道德意识和群体道德意识。两者的统一,即表现为人们共同承认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意识受一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
《漢語大詞典》:道德原则
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对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关系的本质概括,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表现了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在中国,通常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
《漢語大詞典》:道君皇帝
指 宋徽宗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上自称教主 道君皇帝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这本话文,乃在 宋 朝 道君皇帝 宣和 年间。” 明 冯梦龙 《梦磊记·观梅感梦》:“朕乃 宋 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 端王 ,入承大统,素好道教,别号 道君皇帝 。”
分類:宋徽宗
《漢語大詞典》:道德责任
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过失及其不良后果在道义上应承担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因此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肯定人的行为的道德责任是进行道德评价的前提。有时与“道德义务”含义相同。
《漢語大詞典》:道的应的(道的應的)
见“ 道得应得 ”。
《國語辭典》:道得应得(道得應得)  拼音:dào dé yīng dé
说得出就做得到。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者末待入南山寨子路,我与你活拔下虎尾。(宋江云)更有呢。(正末唱)可者未待遇敌军独自个相持。(宋江云)兄弟。则要你道的应的者。(正末唱)我道得。应得。」也作「道的应的」。
分類:言说
《漢語大詞典》:道弟称兄(道弟稱兄)
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三:“一会儿要和你道弟称兄,一会儿还要骂得你涅槃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