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1,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行道诵经
言诠中道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究竟道
见道
一心真见道
十六心相见道
见道释义
见道所断
见道场树愿
成佛得道
成道会
成道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佛类词典(续上)
行道行道诵经
言诠中道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究竟道
见道
一心真见道
十六心相见道
见道释义
见道所断
见道场树愿
成佛得道
成道会
成道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行道
【佛学大辞典】
(仪式)为敬礼佛而向佛右方周围旋绕也。寄归传三曰:「诸经应云旋右三匝,若云佛边行道者非也。经云右绕三匝者,正顺其仪。」万善同归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胜陀罗尼经曰:「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大法会必行行道之式。【又】行其所知之道也。无量寿经下曰:「行道进德。」【又】与经行同用之。
(仪式)为敬礼佛而向佛右方周围旋绕也。寄归传三曰:「诸经应云旋右三匝,若云佛边行道者非也。经云右绕三匝者,正顺其仪。」万善同归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胜陀罗尼经曰:「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大法会必行行道之式。【又】行其所知之道也。无量寿经下曰:「行道进德。」【又】与经行同用之。
行道诵经
【佛学大辞典】
(仪式)行道而诵经,天台之常行三昧是也。
(仪式)行道而诵经,天台之常行三昧是也。
言诠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中道之理,原离言说,然欲说之,必用言语。言语所显之中道,谓之言诠中道,与离言中道相区别。
【佛学常见辞汇】
中道之理,本离言说,但为了要说,就非用言语不可,这种言语所显的中道,叫做言诠中道,与离言说的中道不同。
(术语)中道之理,原离言说,然欲说之,必用言语。言语所显之中道,谓之言诠中道,与离言中道相区别。
【佛学常见辞汇】
中道之理,本离言说,但为了要说,就非用言语不可,这种言语所显的中道,叫做言诠中道,与离言说的中道不同。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于刹那,皆云心行。璎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俗作「同断」者误。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意谓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言说,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术语)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于刹那,皆云心行。璎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俗作「同断」者误。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意谓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言说,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究竟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理之至极也。智度论七十二曰:「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术语)理之至极也。智度论七十二曰:「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三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于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于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也。二苦法智,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三集法智忍,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也。四集法智,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五灭法智忍,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也。六灭法智,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七道法智忍,断欲界道谛下见惑之智也。八道法智,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九苦类智忍,断上二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也。十苦类智,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一集类智忍,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也。十二集类智,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三灭类智忍,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也。十四灭类智,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五道类智忍,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也。十六道类智,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忍者忍许之义,为信忍真理不起惑之位,故以之为断道。智者决定之义,为离惑已,正决定理之位,故以之为證道。欲界谓为法者,以此为现前所见之法故也。上二界谓为欲者,以其为欲界比类之法故也)。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为见道,最后道类智之一心摄于修道也。又小乘之成实宗,不别观四谛之行相,唯以空观无量刹那相续断三界之见惑,是名无相行,为见道也。若依大乘法相宗,则断證之真见道,立为一心,此十六心为真见道已后之相见道。俱舍论二十三曰:「见道者,苦法智忍为初,道类智忍为后。其中总有十五刹那,皆见道所摄,未见见谛故。至第十六道类智时,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习曾见,故修道摄。」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入圣之初,于四真谛推求明白名为见道。(中略)若依成实,入无相位名为见道。故彼论言,信法人,入见谛道,名无相行。世第一后须陀果前,空观无间名无相行。若依毗昙,苦忍已去十五心顷,名为见道。(中略)十六中前十五心,是须陀向,判为见道。末后一心是须陀果,见道不收。」又曰:「依成实宗见道之中有无量心,故彼文言,以无量心断诸烦恼中非八非九。言非八者,说见道中有无量心,相续断惑,破阿毗昙定说八忍。言非九者,说修道中有无量心,破阿毗昙于一一地定九无碍(即九解脱)。彼宗观有,有局别见易明故。何故成实说无量心?彼宗教空,空无分限,见难分故。」(己上小乘)。唯识论九曰:「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见理故亦名见道。」唯识述记十本曰:「见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三藏法数】
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术语)三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三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于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于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也。二苦法智,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三集法智忍,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也。四集法智,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五灭法智忍,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也。六灭法智,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七道法智忍,断欲界道谛下见惑之智也。八道法智,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九苦类智忍,断上二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也。十苦类智,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一集类智忍,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也。十二集类智,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三灭类智忍,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也。十四灭类智,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五道类智忍,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也。十六道类智,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忍者忍许之义,为信忍真理不起惑之位,故以之为断道。智者决定之义,为离惑已,正决定理之位,故以之为證道。欲界谓为法者,以此为现前所见之法故也。上二界谓为欲者,以其为欲界比类之法故也)。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为见道,最后道类智之一心摄于修道也。又小乘之成实宗,不别观四谛之行相,唯以空观无量刹那相续断三界之见惑,是名无相行,为见道也。若依大乘法相宗,则断證之真见道,立为一心,此十六心为真见道已后之相见道。俱舍论二十三曰:「见道者,苦法智忍为初,道类智忍为后。其中总有十五刹那,皆见道所摄,未见见谛故。至第十六道类智时,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习曾见,故修道摄。」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入圣之初,于四真谛推求明白名为见道。(中略)若依成实,入无相位名为见道。故彼论言,信法人,入见谛道,名无相行。世第一后须陀果前,空观无间名无相行。若依毗昙,苦忍已去十五心顷,名为见道。(中略)十六中前十五心,是须陀向,判为见道。末后一心是须陀果,见道不收。」又曰:「依成实宗见道之中有无量心,故彼文言,以无量心断诸烦恼中非八非九。言非八者,说见道中有无量心,相续断惑,破阿毗昙定说八忍。言非九者,说修道中有无量心,破阿毗昙于一一地定九无碍(即九解脱)。彼宗观有,有局别见易明故。何故成实说无量心?彼宗教空,空无分限,见难分故。」(己上小乘)。唯识论九曰:「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见理故亦名见道。」唯识述记十本曰:「见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三藏法数】
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一心真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所明菩萨乘之见道,有真见道相见道之二。于世第一法之后念生无漏之根本智,断分别起二障之位为无见道,于次一念證所显真理之位为解脱道,此二道称为真见道。次生后得智分别思想所證之真理,谓之相见道。此有三心相见道,十六相见道之二。而真见道有无间解脱之二道,虽涉于多刹那,然非别之所作。以其相等,故名为一心。唯识论九曰:「真见道,谓所说无分别智,实證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术语)唯识论所明菩萨乘之见道,有真见道相见道之二。于世第一法之后念生无漏之根本智,断分别起二障之位为无见道,于次一念證所显真理之位为解脱道,此二道称为真见道。次生后得智分别思想所證之真理,谓之相见道。此有三心相见道,十六相见道之二。而真见道有无间解脱之二道,虽涉于多刹那,然非别之所作。以其相等,故名为一心。唯识论九曰:「真见道,谓所说无分别智,实證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十六心相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于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于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三界之苦谛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證真如之解脱道智也。三、苦类智忍,前二智各别内證之无间道智也。四、苦类智,审定印可苦法智忍之解脱道智也。集灭道之三,其例亦然。故此虽为所取(是理)能取(是智)之十六心,亦谓之总作之十六心,是限于菩萨之观相也。已上三心十六心,皆生于真见道根本智之后,后得智上分别之思想也。见百法问答抄。
(术语)三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于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于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三界之苦谛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證真如之解脱道智也。三、苦类智忍,前二智各别内證之无间道智也。四、苦类智,审定印可苦法智忍之解脱道智也。集灭道之三,其例亦然。故此虽为所取(是理)能取(是智)之十六心,亦谓之总作之十六心,是限于菩萨之观相也。已上三心十六心,皆生于真见道根本智之后,后得智上分别之思想也。见百法问答抄。
见道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见道所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断之一。由(参见:道而断之法也。见见道)
(术语)三断之一。由(参见:道而断之法也。见见道)
见道场树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八。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八。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成佛得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成佛,即得道也。
(术语)成佛,即得道也。
成道会
【佛学大辞典】
(行事)每年十二月八日(释尊成道之日)所行之法事,又云腊八。
(行事)每年十二月八日(释尊成道之日)所行之法事,又云腊八。
成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化佛八相中之第六。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无上菩提之相也,但四教成佛之相各异。
(术语)化佛八相中之第六。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无上菩提之相也,但四教成佛之相各异。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无量门微密持经之异名。
(经名)无量门微密持经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