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8,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延路
野路
街尘
异道
公路
峡路
交衢
路向
轘辕
畏涂
岖嵚
平路
八达
取径
夷涂
《漢語大詞典》:延路
(1).漫长的道路。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以寸阴之短晷,驰永劫之延路。”
(2).见“ 延露 ”。
分類:漫长道路
《漢語大詞典》:延露
亦作“ 延路 ”。 古俚曲名。《淮南子·人间训》:“夫歌《采菱》,发《阳阿》,鄙人听之,不若此《延路》《阳局》。” 高诱 注:“《延路》《阳局》,鄙歌曲也。”按“延路”,文选·马融〈长笛赋〉“下采制於《延露》《巴人》” 李善 注引《淮南子》作“延露”。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口吐《采菱》《延露》之曲,足躡《渌水》《七槃》之节。”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应瑒》:“始奏《延露》曲,继以阑夕语。”
《漢語大詞典》:野路
(1).村野间道路。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夫县道不通于野,野路不达于邑,骑马乘舟者,必不由也。” 北周 庾信 《明月山铭》:“堤梁似堰,野路疑村。” 明 何景明 《愚庵王公瓖》诗:“野路东流水,空山岁暮云。”
(2).邪道,非正统的行径。 明 袁宗道 《论文上》:“ 空同 ( 李梦阳 )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駡为野路恶道。”参见“ 野路诗 ”。
(3).喻不正当的行径。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那少妇熬不得,走了野路,出乖露丑,为家门之玷。”
《漢語大詞典》:野路诗(野路詩)
与传统的诗旨诗法相背的诗。 明 代对公安派诗的贬称。 明 袁宏道 《叙姜陆二公同适稿》:“而剽窃成风,万口一响,诗道寝弱。至於今市贾佣儿,争为謳吟,递相临摹,见人有一语出格,或句法事实非所曾见者,则极詆之为野路诗。”
《漢語大詞典》:街尘(街塵)
道路上的尘土。 元 马祖常 《次韵进士宋显夫海岸春行》:“街尘曙雨沉红雾,宫瓦晴霏动翠涛。” 清 洪亮吉 《南楼忆旧诗》之七:“黄泥墻北颺街尘,簫鼓嘈嘈听未真。” 王统照 《双清》一:“一辆精巧华美的包车由如黄雾的街尘中冲过。”
分類:道路尘土
《國語辭典》:异道(異道)  拼音:yì dào
1.不同的方法。《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
2.不同的思想、立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3.所行的路径不同。《汉书。卷五四。李广传》:「后三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
《國語辭典》:公路  拼音:gōng lù
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及专用公路等供车辆通行的道路。
《漢語大詞典》:公行
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癘不戒。”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託,贿赂公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 杨国忠 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絶学。”
(1).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毛 传:“公行,从公之行也。” 郑玄 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公二年:“及 成公 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为餘子;其庶子为公行。 晋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预 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参见“ 公路 ”。
(2).鸦片战争前 广州 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 清 康熙 五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后屡设屡废。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
(3).复姓。 战国 齐 有 公行子 。见《青州府志》
《漢語大詞典》:峡路(峽路)
峡谷中的道路或航道。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途中五韵》:“峡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 唐 韦应物 《答令狐侍郎》诗:“ 吴 门冒海雾,峡路凌连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蜀 之 三峡 , 河 之 三门 , 南越 之 恶谿 ……皆险絶之所,自有本处人为篙工。大抵峡路峻急,故曰:‘朝发 白帝 ,暮彻 江陵 。’”
《國語辭典》:交衢  拼音:jiāo qú
道路交错的地方。《孔子家语。卷五。入官》:「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唐。杜甫〈哀王孙〉诗:「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漢語大詞典》:路向
(1).道路延伸的方向。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为什么我们要赶着走路?路向又不是沿着铁路而是指向东北。”
(2).引申为努力的目标。 王西彦 《在漫长的道路上》二:“当时中学里已经分科,他决不定自己的路向,感到很烦恼。”
《國語辭典》:轘辕(轘轅)  拼音:huàn yuán
1.险阻曲折、形势险要的道路或地带。《管子。地图》:「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
2.山名。在河南省偃师县东南,接巩县、登封二县界。山路弯曲险奇,古称为轘辕道。
《漢語大詞典》:畏涂(畏塗)
亦作“ 畏途 ”。
(1).艰险可怕的道路。《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 成玄英 疏:“涂,道路也。夫路有劫贼,险难可畏。” 唐 李白 《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巖不可攀。” 金 蔡松年 《淮南道中》诗之一:“畏涂泥三尺,车马真鸡栖。” 清 金农 《送贺十五德舆之辰州》诗:“五月 沅陵 道,毒淫多畏途。”
(2).指危险可怕的地方。 宋 王安石 《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三:“醉乡岐路君知否?不似人间足畏涂。” 清 袁枚 新齐谐·黑眚畏盐:“ 殷家村 在城外,多古壙,旧传壙中有怪物……里人相戒,视为畏途。”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 上海 到处都是商人气……住得真不舒服,但 北京 也是畏途。”
(3).犹苦差。比喻可怕而难办的事情。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能以草木之生死为生死,始可与言灌园之乐,不则一灌再灌之后,无不畏途视之矣。”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因此上,自己一中进士就把这知县看作了一个畏途。” 孙中山 《知难行易》:“﹝ 中国 人﹞以为行是难的,知是不难的,把极容易做的事,视为畏途,不去实行。”
《國語辭典》:岖嵚(嶇嶔)  拼音:qū qīn
形容山势险峻。《文选。王褒。洞箫赋》:「徒观其旁山侧兮,则岖嵚岿崎。」《文选。范晔。乐游应诏诗》:「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嵚。」
《國語辭典》:平路  拼音:píng lù
平坦的道路。汉。张衡〈南都赋〉:「总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西游记》第五六回:「那马溜了缰,如飞似箭,顺平路往前去了。」
《漢語大詞典》:平露
瑞木名。古谓官位得人即生。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贤不肖位不相踰则平露生于庭。平露者,树名也,官位得其人则生,失其人则死。”露,一本作“ 路 ”。宋书·符瑞志下:“平露,如盖,以察四方之政。” 唐 无名氏 《平露赋》:“惟 唐 累庆,唯天眷命,植平露之殊祥,表吾君之睿圣。”《应群芳谱·木谱十三》谓平露一名平虑。
《國語辭典》:八达(八達)  拼音:bā dá
1.四面相通的道路,后用以形容交通的便利。如:「四通八达」。《文选。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
2.称八位通达之士:(1)三国时诸葛诞、邓飏等八人相善,并俱威名,人称「八达」。见《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传》注引《世语》。(2)晋代光逸、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胡毋辅之八人,散发裸裎,放浪形骸,时人称「八达」。见《晋书。卷四九。光逸传》。
3.三国时司马懿兄弟八人皆以达为字,世称为「八达」。见《晋书。卷三七。安平献王孚传》。
《漢語大詞典》:取径(取逕)
亦作“ 取径 ”。 选取经由的道路。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述而篇三:“此亦舍康庄而取逕於荆棘之蹊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新疆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十二月初七日陕甘总督长庚致内阁请代奉电》:“另选得力兵队由 登努斯 取径直赴 伊犂宁远城 ,保护 俄 商。”
《漢語大詞典》:夷涂(夷塗)
平坦的道路。文选·张衡〈西京赋〉:“襄岸夷涂,脩路陖险。” 薛综 注:“夷,平也。”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上》:“夫子中庸之教,朗如白日,坦於夷涂。” 清 魏源 《栈道杂诗》之七:“歷阻得夷涂,嚮明去荒怪。”
分類:平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