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4,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伦类
发德
非德
德本
道教
伦理
道性
义人
正德
民德
德经
亚圣
偃草
人德
六家
《國語辭典》:伦类(倫類)  拼音:lún lèi
1.同类。唐。方干 偶作诗:「若于岩洞求伦类,今古疏愚似我多。」
2.事物的条理、次序。《荀子。劝学》:「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漢語大詞典》:发德(發德)
使道德显扬。礼记·郊特牲:“奠酬而工,升歌发德也。” 郑玄 注:“以诗之义发明宾主之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听朔废刑发德,具存二王之后也。”汉书·景帝纪:“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歌者,所以发德也;无者,所以明功也。”宋书·乐志二:“《肆夏》式敬,升歌发德。永固鸿基,以绥万国。”
分類:道德显扬
《漢語大詞典》:非德
(1).不合道德;违背道德。书·康诰:“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 孔颖达 疏:“乃由汝非以道德用治之故。”左传·定公四年:“无谋非德,无犯非义。”
(2).指不当之赏。书·盘庚上:“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孙星衍 疏:“非德,谓发爵赐服之不当者。”
《漢語大詞典》:德本
道德的根本。古代以孝为德本。 汉 班固 《典引》:“体行德本,正性也。”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 唐 玄宗 注:“人之行,莫大於孝,故为德本。”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其有不植德本,难入顿门。”
《國語辭典》:道教  拼音:dào jiào
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为教祖的宗教。相传创于东汉张陵,陵著有道书二十篇,自号天师,故也称为「天师道」。以符咒为人治病,讲炼丹长生之术,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时人称为「五斗米道」。始盛行于蜀郡,后经弟子广布,信徒渐增,遂正式成为道教,流传于全国。
《國語辭典》:伦理(倫理)  拼音:lún lǐ
1.人伦道德的常理。《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淮南子。要略》:「经古今之道,治伦理之序。」
2.事物的条理。《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漢語大詞典》:道性
(1).道德品性。《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江夏王 道性渊深,睿鉴通远,树声列藩,宣风鉉德。”
(2).出家修道之情志。 唐 白居易 《留别吴七正字》诗:“唯是尘心殊道性,秋蓬常转水长闲。” 唐 元稹 《梦游春》诗:“浮生转经歷,道性尤坚固。” 宋 徐铉 《奉和武功学士舍人寄赠文懿大师》之二:“诗情道性知无梦,频见残灯照曙牕。”
《國語辭典》:义人(義人)  拼音:yì rén
信守道义的人。语本《史记。卷六一。伯夷传》:「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
《國語辭典》:正德  拼音:zhèng dé
1.端正德行。《书经。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
2.年号:(1)明朝武宗的年号(西元1506~1521)。(2)宋朝时西夏崇宗的年号(西元1127~1134)。
《國語辭典》:民德  拼音:mín dé
人民的道德。《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漢語大詞典》:德经(德經)
道德的法则,标准。
《國語辭典》:亚圣(亞聖)  拼音:yà shèng
1.对孟子的尊称。元时封孟子为「亚圣邹国公」。明世宗时罢其封爵,只称「亚圣」,谓其次于孔子。
2.对东汉张昶的美称。张昶工书法,类其兄芝,芝善草书,时称「草圣」,乃称昶为「亚圣」。
3.对东汉张机的敬称。张机精通医术,著有《伤寒论》及《金匮玉函要略》,自汉魏以来,家肄户习,世推为医中亚圣。
《國語辭典》:偃草  拼音:yǎn cǎo
1.草覆倒。《晋书。卷六○。索靖传》:「举而察之,又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
2.语本《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比喻人民为居上位者所感化。《晋书。卷五五。潘岳传》:「学犹莳苗,化若偃草。」
《漢語大詞典》:偃风(偃風)
(1).比喻教化普及。语本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南齐书·乐志三》:“偃风裁化,暅日敷祥。”
(2).草倒伏于风中。 清 赵翼 《右手忽患风痹食指中指不能把笔将成痼疾矣》诗:“离披偃风草,槎枒触眼刺。”
《漢語大詞典》:人德
人的道德。《淮南子·泰族训》:“中考乎人德,以制礼乐,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而除暴乱之祸。”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
分類:人德道德
《國語辭典》:六家  拼音:liù jiā
1.学术的流别,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见《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2.史书的六种体裁,有《尚书》的记言体、《春秋》的记事体、《左传》的编年体、《国语》的国别体、《史记》的通史纪传体、《汉书》的断代纪传体。见唐。刘知几《史通。卷一。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