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4,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仁义道德
分类词汇
道行
圣贤
道人
有道
圣德
上人
天理
人道
有德
至道
非为
至德
道义
世道
《國語辭典》:仁义道德(仁義道德)  拼音:rén yì dào dé
泛指仁爱正义等道德标准。唐。韩愈 原道:「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一回:「还有一种人,自己做下了多少男盗女娼的事,却责成儿子做仁义道德,那才难过呢!」
《漢語大詞典》:道行
1.僧道修行的功夫。 晋 支遁 《五月长斋诗》:“渊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长。”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门僧 曇照 道行甚高,能知休咎。”红楼梦第一○一回:“这个散花菩萨,根基不浅,道行非常。”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后来,三师兄也有了老婆,出身是小姐,是尼姑,还是‘小家碧玉’呢,我不明白,他也严守秘密,道行远不及他的父亲了。”
2.泛指一个人的涵养。《小说月报》1981年第4期:“他倒了一杯白开水,点燃了一支廉价烟,坐在靠背椅上,慢慢抽,慢慢呷,想享点清福。但是,他没有那道行;心头一股气,被喉咙结塞住了,在胸膛里窜来窜去,不得平静。”
3.谓能力、本领。 老舍 《神拳》第四幕:“好嘛,咱年纪轻,道行浅,压不住台呀!” 艾明之 《火种》第四章:“他在店伙当中,毕竟资历最浅,道行最低呵!”
《國語辭典》:圣贤(聖賢)  拼音:shèng xián
1.圣人与贤人。南朝宋。颜延之北使洛〉诗:「在昔辍期运,经始阔圣贤。」《三国演义》第八六回:「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2.神佛。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坛中有一重菩萨,外有一重金甲神人,又外有一重金刚围著,圣贤比肩,环绕甚严。」也作「贤圣」。
《國語辭典》:圣人(聖人)  拼音:shèng rén
1.有完美品德的人,如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
2.专称孔子。《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圣人有之一体。」《儒林外史》第二回:「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
3.古时对天子的敬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
4.清酒。《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5.佛教称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相对轮回中的凡夫而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杂、不著,圣人所赞。」
《國語辭典》:道人  拼音:dào rén
1.修道或得道的人。《三国演义》第九回:「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西游记》第二一回:「大圣直至门前,见一道人,项挂数珠,口中念佛。」
2.寺院里的侍役。《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道人报与长老知道。长老将自己龛子,妆了可常,抬出山顶。」
《國語辭典》:有道  拼音:yǒu dào
1.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礼记。礼器》:「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汉。张衡〈西京赋〉:「招有道于侧陋,开敢谏之直言。」
2.有学问道德。《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3.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金瓶梅》第四八回:「值圣明有道之世,老翁在家康健之时。」
4.汉代举士科目之一。《后汉书。卷六八。郭符许列传。郭太》:「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
5.合理。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
6.书函中常用作对人的敬称。
《漢語大詞典》:圣德(聖德)
亦作“ 圣惪 ”。 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史记·五帝本纪:“ 昌意 娶 蜀山氏 女,曰 昌僕 ,生 高阳 , 高阳 有圣惪焉。”后汉书·李固传:“四海欣然,归服圣德。” 唐 杜甫 《哀王孙》诗:“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明 宋濂 《送刘永泰还江西序》:“圣德神功,巍巍煌煌,固非前代帝王所可及。”《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那 周公 姓 姬 名 旦 ,是 周文王 少子,有圣德,辅其兄 武王 伐 商 ,定了 周 家八百年天下。”清史稿·礼志八:“惟 世祖皇帝 神功圣德,纂述成书,光华万世,羣臣欢忭,礼当庆贺。”
《國語辭典》:上人  拼音:shàng rén
1.道德智慧在一般人之上的人。汉。贾谊《新书。卷九。修政语下》:「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
2.主人、居上位的领导者。《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大经。正乱》:「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侍(待)天,静以须人。」明。谢肇制《五杂组。卷一四。事部二》:「贝锦一成,泣血剖心,上人终不见信。」
3.本是尊称修行、智慧都很卓越的高僧,亦用以敬称一般出家人。《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纪》:「尝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宋。苏轼 吉祥寺僧求阁名诗:「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國語辭典》:天理  拼音:tiān lǐ
1.伦常的法则。《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传》:「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西游记》第三○回:「你要杀就杀了我老沙,不可枉害平人,大亏天理。」
2.自然的道理。《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國語辭典》:人道  拼音:rén dào
1.做人的道理。《易经。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2.人伦。指社会的伦理关系。《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史记。卷二三。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
3.发生性关系。元。施惠《幽闺记》第二二出:「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也。」《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4.尊重人类权利,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性的道德理念。
5.佛教用语。六道之一。指人类。
《國語辭典》:人道主义(人道主義)  拼音:rén dào zhǔ yì
一种尊重人类价值,以谋求全体人类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强调博爱精神,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差异,承认人人平等,肯定人性。并以伸张正义,维护人权,同情弱小和救济贫困,反对政治迫害及种族歧视为其主要内容。
《國語辭典》:有德  拼音:yǒu dé
1.躬行有得。《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2.行事忠厚有道德。《红楼梦》第五七回:「二则别人之父母皆年高有德之人,独他父母偏是酒糟透之人。」
《國語辭典》:至道  拼音:zhì dào
1.大道,至善至美之道。《礼记。学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文选。韦曜。博弈论》:「当世之士宜勉思至道,爱功惜力以佐明时。」
2.宋朝太宗的年号(西元995~997)。
《漢語大詞典》:非为(非爲)
(1).干不顾法纪或礼法的坏事。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鬼爷爷:“然颇慎行止,不敢非为。”
(2).指违法或违反道德的坏事、坏行为。《水浒传》第三五回:“不孝逆子,做下非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土番点卯》:“尔宜躬先奉法以统一乡之众,以尽轨于法,稍有非为,惟尔总是问。”
(3).不顾法纪或礼法。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四折:“我痴心想望贞洁,你做事忒杀非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小人颇知礼法,极守本分的,怎敢干此非为之事。”
《國語辭典》:至德  拼音:zhì dé
1.大德,崇高伟大的德性。《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采诗以显至德,歌咏以董其文。」
2.南朝陈后主的年号(西元583~584)。
3.唐朝肃宗的年号(西元756~758)。
《國語辭典》:道义(道義)  拼音:dào yì
道德和正义。宋。欧阳修 朋党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國語辭典》:世道  拼音:shì dào
社会的情态、状况。南朝梁。沈约 又与何胤敕:「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红楼梦》第五回:「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也作「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