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5,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令德
德行
文德
涵养
大圣
大成
贤圣
道学
文思
五品
切磋
道术
五常
崇德
德义
《國語辭典》:令德  拼音:lìng dé
1.美德。《左传。襄公十九年》:「夫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汉。李陵 答苏武书:「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2.贤者。指有高尚道德的人。《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汉。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太子官属,宜搜选令德,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
《國語辭典》:德行  拼音:dé xìng
1.仁慈的行为。《抱朴子。外篇。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红楼梦》第七二回:「倘或日后咱们遇见了,那时我又怎么报你的德行。」
2.嘲讽或鄙视让人产生恶感的仪态或行止。如:「他那副烂醉如泥的德行,令人讨厌。」
《國語辭典》:文德  拼音:wén dé
1.礼乐教化。《书经。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文选。曹植。七启》:「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
2.唐僖宗的年号(西元888)。
《國語辭典》:涵养(涵養)  拼音:hán yǎng
1.化育。《陈书。卷一九。沈炯传》:「王者之德,覃及无方,矧彼翔沉,孰非涵养。」
2.沉潜道德。指内心的修鍊工夫。《红楼梦》第三二回:「谁知道后来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文明小史》第五○回:「洋老总是极有涵养的,只得陪著笑脸。」
《國語辭典》:大圣(大聖)  拼音:dà shèng
1.出类拔萃,道全德备的人。《荀子。哀公》:「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
2.佛的尊号。
3.孙悟空。明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因其号为齐天大圣,故简称为「大圣」。《聊斋志异。卷一一。齐天大圣》:「入殿瞻仰,神猴首人身,盖齐天大圣孙悟空云。」
《國語辭典》:大成  拼音:dà chéng
1.伟大的成就。《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也者,金声而玉振也。」
2.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为集合前人的学说或主张,形成完整的体系。《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3.南北朝北周宣帝的年号(西元579)。
《漢語大詞典》:贤圣(賢聖)
(1).道德才智极高。六韬·盈虚:“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盖 太姜 渊智非常,虽 太王 之贤圣,亦与之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吾家四六》:“念叠矩重规,当贤圣之君七作。”
(2).道德才智极高的人。战国策·赵策二:“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周京 赫赫, 成 康 之至教蔑闻; 鲁国 巖巖,贤圣之餘风可坠。”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陆中丞:“六岁受孝经论语,以古贤圣自期。” 郁达夫 《初秋杂感》诗之二:“何必珊瑚夸斗富,本来贤圣不言贫。”
(3).佛;菩萨。
(4).贤人酒和圣人酒的并称。 宋 林逋 《答潘司理》诗:“岑寂园庐何所对,酒中贤圣药君臣。”参见“ 贤人 ”。
《國語辭典》:贤人(賢人)  拼音:xián rén
1.志行崇高,才德兼修的人。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一○首之一○:「无妨隐士去,即是贤人逃。」《儒林外史》第四○回:「小弟是一个武夫,新到贵处,仰慕贤人君子。」也作「贤者」。
2.酒。《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宋。陆游 对酒诗:「气衰成小户,醅浊号贤人。」
《國語辭典》:道学(道學)  拼音:dào xué
1.黄老的学术。《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三》:「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
2.宋儒所倡的性命义理之学。参见「理学」条。
3.注重礼教而古板迂腐,不知变通者。《文明小史》第二二回:「世界上独有些人,面子上做得很道学的了不得,然而暮夜苞苴,在所不免。」
《國語辭典》:文思  拼音:wén sī
1.功业、道德。《书经。尧典》:「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后常用以称颂帝王。
2.作文的思路。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唐。白居易题浔阳楼〉诗:「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國語辭典》:五品  拼音:wǔ pǐn
1.五伦。指父、母、兄、弟、子。《书经。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2.勋、劳、功、伐、阅等五种功绩。《史记。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3.九品官阶第五级。《隋书。卷一○。礼仪志五》:「今犊车通幰,自王公已下,至五品已上,并给乘之。」
《國語辭典》:切磋  拼音:qiē cuō
1.切磨骨角玉石等,以作成器物。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皮剥来好做革,骨和角又好切磋成器用。」
2.比喻互相研究、讨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唐。韩愈石鼓歌〉:「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3.比喻非常哀痛。《楚辞。王褒。九怀。株昭》:「悲哉于嗟兮!心内切磋。」
《國語辭典》:切磋琢磨  拼音:qiē cuō zhuó mó
切、磋、琢、磨为对玉石象牙等加工的各种方法。语本《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汉。毛亨。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后比喻互相研究讨论,以求精进。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士庶人无切磋琢磨之益,多销铄浸润之谗。」
《漢語大詞典》:道术(道術)
(1).道路。庄子·大宗师:“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道术》:“途之大者谓之道,小者谓之术…… 庄周 以江湖对道术而言,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於暴 秦 ,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宋 王圭 《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 中国 惟 战国 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 桓公 得 管子 ,事犹大易,又况於得道术乎!” 汉 张衡 《四愁诗》序:“ 屈原 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貽於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宋 司马光 《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 张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晋 葛洪 神仙传·魏伯阳:“ 魏伯阳 者, 吴 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麴生》:“ 叶法善 有道术,居 玄真观 。” 明 冯梦龙 《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盖 仲仙 亦尝述 附云 之名于 可覲 ,并称其有道术。 附云 谓 仲仙 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國語辭典》:五常  拼音:wǔ cháng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常道德。《书经。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唐。孔颖达。正义:「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
2.金、木、水、火、土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汉。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周书。卷四。明帝纪》:「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3.仁、义、礼、智、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4.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体系关系。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之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绝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也作「五伦」。
5.三国蜀马良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有「常」字,时称为「五常」。《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国语辞典》:崇德  拼音:chóng dé
1.尊崇有德的人。《书经。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礼记。王制》:「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2.充盛道德。《论语。颜渊》:「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3.发扬盛德。《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4.县名。位浙江省杭县东北,城濒运河,旧称为「石门」。
5.清太宗的年号(西元1636~1643)。
《漢語大詞典》:德义(德義)
(1).道德信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彼皆戴仰大王德义,愿为大王臣妾。德义已行,南面称伯, 楚 必敛衽而期。” 晋 潘岳 《西征赋》:“诵六艺以饰姦;焚诗书而面墙;心不则於德义,虽异术而同亡。” 宋 曾巩 《送李材叔知柳州》:“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或弃斥德义,蹇视淫游,以嘲弄社会,聊快其意,如 堂祥 。”
(2).谓赏罚得当;亦谓从善去恶。国语·周语中:“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其喜怒取与也亦议之,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 韦昭 注:“赏得其人,罸当其罪,是为德义。”国语·晋语七:“ 悼公 与 司马侯 升臺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公曰:‘何谓德义?’对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 韦昭 注:“善善为德,恶恶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