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贤圣(賢聖)
(1).道德才智极高。《六韬·盈虚》:“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盖 太姜 渊智非常,虽 太王 之贤圣,亦与之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吾家四六》:“念叠矩重规,当贤圣之君七作。”
(2).道德才智极高的人。《战国策·赵策二》:“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周京 赫赫, 成 康 之至教蔑闻; 鲁国 巖巖,贤圣之餘风可坠。”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陆中丞》:“六岁受《孝经》、《论语》,以古贤圣自期。” 郁达夫 《初秋杂感》诗之二:“何必珊瑚夸斗富,本来贤圣不言贫。”
(3).佛;菩萨。
(4).贤人酒和圣人酒的并称。 宋 林逋 《答潘司理》诗:“岑寂园庐何所对,酒中贤圣药君臣。”参见“ 贤人 ”。
(2).道德才智极高的人。《战国策·赵策二》:“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周京 赫赫, 成 康 之至教蔑闻; 鲁国 巖巖,贤圣之餘风可坠。”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陆中丞》:“六岁受《孝经》、《论语》,以古贤圣自期。” 郁达夫 《初秋杂感》诗之二:“何必珊瑚夸斗富,本来贤圣不言贫。”
(3).佛;菩萨。
(4).贤人酒和圣人酒的并称。 宋 林逋 《答潘司理》诗:“岑寂园庐何所对,酒中贤圣药君臣。”参见“ 贤人 ”。
《漢語大詞典》:道术(道術)
(1).道路。《庄子·大宗师》:“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道术》:“途之大者谓之道,小者谓之术…… 庄周 以江湖对道术而言,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於暴 秦 ,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宋 王圭 《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 中国 惟 战国 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 桓公 得 管子 ,事犹大易,又况於得道术乎!” 汉 张衡 《四愁诗》序:“ 屈原 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貽於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宋 司马光 《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 张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晋 葛洪 《神仙传·魏伯阳》:“ 魏伯阳 者, 吴 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麴生》:“ 叶法善 有道术,居 玄真观 。” 明 冯梦龙 《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盖 仲仙 亦尝述 附云 之名于 可覲 ,并称其有道术。 附云 谓 仲仙 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於暴 秦 ,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宋 王圭 《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 中国 惟 战国 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 桓公 得 管子 ,事犹大易,又况於得道术乎!” 汉 张衡 《四愁诗》序:“ 屈原 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貽於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宋 司马光 《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 张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晋 葛洪 《神仙传·魏伯阳》:“ 魏伯阳 者, 吴 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麴生》:“ 叶法善 有道术,居 玄真观 。” 明 冯梦龙 《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盖 仲仙 亦尝述 附云 之名于 可覲 ,并称其有道术。 附云 谓 仲仙 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國語辭典》:五常 拼音:wǔ cháng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常道德。《书经。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唐。孔颖达。正义:「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
2.金、木、水、火、土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汉。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周书。卷四。明帝纪》:「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3.仁、义、礼、智、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4.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体系关系。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之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绝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也作「五伦」。
5.三国蜀马良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有「常」字,时称为「五常」。《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2.金、木、水、火、土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汉。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周书。卷四。明帝纪》:「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3.仁、义、礼、智、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4.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体系关系。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之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绝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也作「五伦」。
5.三国蜀马良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有「常」字,时称为「五常」。《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漢語大詞典》:德义(德義)
(1).道德信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彼皆戴仰大王德义,愿为大王臣妾。德义已行,南面称伯, 楚 必敛衽而期。” 晋 潘岳 《西征赋》:“诵六艺以饰姦;焚诗书而面墙;心不则於德义,虽异术而同亡。” 宋 曾巩 《送李材叔知柳州》:“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或弃斥德义,蹇视淫游,以嘲弄社会,聊快其意,如 堂祥 。”
(2).谓赏罚得当;亦谓从善去恶。《国语·周语中》:“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其喜怒取与也亦议之,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 韦昭 注:“赏得其人,罸当其罪,是为德义。”《国语·晋语七》:“ 悼公 与 司马侯 升臺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公曰:‘何谓德义?’对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 韦昭 注:“善善为德,恶恶为义。”
(2).谓赏罚得当;亦谓从善去恶。《国语·周语中》:“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其喜怒取与也亦议之,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 韦昭 注:“赏得其人,罸当其罪,是为德义。”《国语·晋语七》:“ 悼公 与 司马侯 升臺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公曰:‘何谓德义?’对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 韦昭 注:“善善为德,恶恶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