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5,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遁匿
龙遁
遁尾
思遁
引遁
遁人
遁士
遁隐
遐遁
南遁
遗遁
遁避
败遁
遁散
西遁
《漢語大詞典》:遁匿
亦作“遯匿”。 犹隐藏。魏书·萧宝夤传:“ 文荣 与其从子 天龙 、 惠连 等三人,叶家将 宝夤 遁匿山涧,赁驴乘之,昼伏宵行。”《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禁》:“各处官司并不追求来歷,往往奉承应付,比及知觉,其人已行遁匿。”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若斯之伦,初则奔走窜逸,遁匿恐后,继则俯首帖耳,扶犁服軛。” 李根源 《记云南起义》:“重九之夜, 尔愷 遯匿民间,为讲武生 何儼然 等搜获。”
分類:隐藏严复
《骈字类编》:龙遁(龙遁)
韩愈 送僧澄观诗 影沈潭底龙惊遁,当书无云跨虚碧。
《漢語大詞典》:遁尾
亦作“遯尾”。 语出易·遯:“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朱熹 本义:“遯而在后,尾之象,危之道也。占者不可以有所往,但晦处静俟,可免灾耳。”后因以指退居以待时机。 明 彭士望《冬心》诗:“吾儕久閒居,遯尾牵柔情。爱翫穷愁中,茧缚丝縈縈。”
《韵府拾遗 阮韵》:思遁
宋史钱若水传敌人闻我将帅不用命退则有死岂独思遁
《漢語大詞典》:引遁
退却,逃走。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殆晓,则四顾鸟雀不闻声,知敌已洗城而引遁矣。”
分類:退却逃走
《漢語大詞典》:遁人
指心多疑畏的人。 清 胡式钰 《语窦》:“斥人委靡不光采为遁人。”参见“ 遁民 ”。
《漢語大詞典》:遁民
指心多疑畏的人。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 张湛 注:“违其自然者也。”一本作“ 遁人 ”。 杨伯峻 集释:“‘民’本作‘人’, 敦煌 残卷作‘民’。 王重民 曰:‘人’应作‘民’, 宋 本未回改 唐 讳。”
《漢語大詞典》:遁士
亦作“遯士”。 隐士。 唐 权德舆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诗:“懿此嘉遯士,蒲车赴丘中。”
分類:隐士
《漢語大詞典》:遁隐(遁隱)
亦作“遯隐”。
(1).犹隐藏。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一本作“ 遁隐 ”。
(2).遁世隐居。 唐 柳宗元 《龙安海禅师碑》:“遁隐乖离,浮游散迁,莫徵旁行,徒听诬言。” 郭沫若 《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
《漢語大詞典》:遐遁
亦作“ 遐遯 ”。
(1).远远地逃离。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豺狼当路,则麒麟遐遁。” 唐 敬括 《羡鱼赋》:“网无及则鱼以遐遁,鱼已遁而人犹未忘。”
(2).谓隐居不仕。《宋书·傅亮传》:“ 漆园 外 楚 ,忌在龟牺; 商洛 遐遯,畏此駟马。” 唐 梁肃 《梁高士碣》:“作歌不可以遗患,故适 越 以遐遯;遐遯不可以不粒,故寄食於杵臼。”
《骈字类编》:南遁
唐 温庭筠 洞户二十二韵 若为南遁客,犹作卧龙吟。
《漢語大詞典》:遗遁(遺遯)
犹言遗亡缺失。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搜 束晳 之亡缺,补 陈农 之遗遯。”
分類:缺失
《漢語大詞典》:遁避
犹逃避。初学记卷十七引 邹閎甫 《广州先贤传》:“﹝ 罗威 ﹞令召署门下吏,不就,将母遁避,隐居 增城县 界。” 唐 唐彦谦 《六月十三日上陈微博士》诗之三:“麾驱非吾任,遁避亦无术。”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诗文照映,使山水神情,无所遁避其间,真是合作。” 钱钟书 《管锥编·〈楚辞〉 洪兴祖 补注·〈离骚经〉章句序》:“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
分類:逃避
《漢語大詞典》:败遁(敗遁)
逃遁,逃跑。 清 吴敏树 《己未上曾侍郎书》:“ 楚 南之贼,先以闻风败遁。”
分類:逃遁逃跑
《漢語大詞典》:遁散
亦作“遯散”。
(1).犹逃散。 宋 叶适 《南安军三先生祠堂记》:“其治 南安 ,剧贼遁散,兵不用。”
(2).谓隐匿散失。 宋 叶适 《彭子复墓志铭》:“初, 子復 能胜冠,东南之学起。昔之宿闻腐见皆已遯散剽剥,奇论新説忽焉交列横布。”
《骈字类编》:西遁(西遁)
后汉书宋意传今北虏西遁请求和亲宜因其归附以为外捍巍巍之业无以过此 隋书宇文述传时铁勒契弊歌棱攻败吐谷浑其部携散遂遣使请降求救帝令述以兵屯西平之临羌城抚纳降附吐谷浑见述拥强兵惧不敢降遂西遁驻元史雅克特穆尔传癸未王惮集散卒成列出山我师 白浮西坚壁不动是夜命萨敦潜军绕其后部曲巴图尔压其前夹营吹铜角以震荡之敌不悟而乱自相挝击三鼓后乃西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