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演,号遁庵,俗姓郑,福州(今属福建)人。住常州华藏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宗演诗,据《续古尊宿语要》所收《遁庵演和尚语》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四六○
宗演,字遁庵,俗姓郑氏,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宗杲弟子。庆元间住华藏寺,又住苏州寒山寺。重订《大慧禅师年谱》。见《丛林盛事》卷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8—? 【介绍】: 宋临江军新淦人,字承禧,号遁斋。孝宗淳熙八年进士。尝官楚越间。有《笑笑词》。
全宋文·卷六六七七
郭应祥,(一一五八——?)字承禧,号遁斋,又号笑笑先生,临江军新淦(今江西新淦)人。登淳熙八年进士第。十三年,为巴陵主簿。后历官衡阳、泉州。有《笑笑词》一卷。见所撰文及隆庆《临江府志》卷一○、《全宋词》第四册第二二一六页。
赵时逢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七六五
赵时逢,字遁可,随州(治今湖北随州)人,嘉泰间任宗正寺丞,出知赣州。开禧元年以朝散郎、直秘阁为浙东提刑。入为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特授试将作监。著有《山窗斐稿》一卷。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之八三,卫泾《后乐集》卷一,《会稽续志》卷二,《宋史》卷二○八,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二,《赣石录》卷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绛州稷山人,字复之,号遁庵。举进士。金亡不仕,避地龙门山,与弟段成己齐名,时称二妙。有《二妙集》。
元诗选
克己,字复之,河东人,世居绛之稷山。幼时与弟成己并以才名,礼部尚书赵秉文识之,目之曰「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里。金末以进士贡。北渡后,与成己避地龙门山中,馀廿年而卒,人称为遁庵先生。泰定间,孙吏部侍郎辅合克己、成己遗文为《二妙集》,刻之家塾。临川吴澄为之序曰:河东二段先生,心广而识超,气盛而才雄。其诗如:「冤血流未尽,白骨如山丘。」「四海疲攻战,何当洗甲兵。」盖陶之达,杜之忧,兼而有之者也。
词学图录
段克己(1196-1254) 字复之。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有《遁庵乐府》,与弟成己《菊轩乐府》合刻为《二妙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3—1250 【介绍】: 金浑源人,字京叔,号神川遁士。太学生,有文名。侍祖父游宦,得从名士大夫问学。举进士不第,折节读书。金末还乡,躬耕自给,筑室名“归潜”,作《归潜志》以纪金末史事。蒙古窝阔台汗试儒生,魁南京,选充山西东路考试官,后被征南行台辟置幕府。有《神川遁士集》、《处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天台人,字景沂,号江淮肥遁,又号愚一子。宁宗、理宗时著《全芳备祖》前后集,记花、果、卉、草、木、农桑、蔬、药等,共四百门左右,每部各分事实祖、赋咏祖二类,为研究花草植物之重要资料。赋咏祖中采录宋诗特详,多有他书不载及本集已佚者。
全宋诗
陈景沂,名咏,以字行,号肥遁子,黄岩(今属浙江)人。理宗时上书论恢复,不报,遂专意著述。撰《全芳备祖》前后集五十八卷。事见清光绪《黄岩县志》卷二○。今录诗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七九三○
陈景沂,名咏,以字行,号江淮肥遁、愚一子,天台(今浙江天台)人。理宗时著《全芳备祖》前后集凡五十八卷,曾进于朝,今存。此书记花果草木,每一物分事实祖、赋咏祖二类,仿《艺文类聚》之类,于两宋尤为详备,所录诗文多有仅见于此书者,可资考證。见《全芳备祖》自序及韩境序。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翟龛(一二二四~一三一四),号遁庵,东莞(今属广东)人。景先子。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领乡荐,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再举都魁,官本邑主簿。宋亡,杜门不出,建聚秀楼,延士讲习其间。延祐元年卒,年九十一。事见清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四、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四。今录诗三首。
全粤诗·卷四五
翟龛(一二二四 — 一三一四),号遁庵。东莞人。宋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以《书经》领乡贡,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再举都魁。官本邑主簿。时值乱离,与李春叟、赵必𤩪、张元吉协力安辑,邑赖以完。宋亡,悲愤杜门不出,建聚秀楼贮书,以延文学士。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八、明张二果崇祯十二年《东莞县志》卷五有传。今存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新昌人,字成己,号休休翁,又号遁翁。度宗咸淳间进士。官明、衢二州。见宋且亡,弃隐沃洲。世为讲学之家,能守先绪。平生喜为诗文。
全宋诗
石余亨,字九成,改字成己,新昌(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进士。仕于鄞、衢,已而弃官归沃洲,自号休休翁。宋亡,更号遁翁。事见明万历《新昌县志》卷一○、一一。
全宋文·卷八三二四
石余亨,字成己,号休休翁,又号遁翁,绍兴府新昌(今浙江新昌)人。石氏世代讲学,余亨守其先绪,以文行见称于时。咸淳四年登进士第,官鄞、衢二州。见宋将亡,弃官去,隐于沃洲。见万历《新昌县志》卷一一,《宋元学案》卷七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九。
宋登科记考
字成己,号休休翁、遁翁。绍兴府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咸淳四年(1268年)进士。
朱叔骐 朝代:南宋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0—? 【介绍】: 宋婺州义乌人,字廷祥,号遁山。朱中子。度宗咸淳元年进士。传家学,善辨析名理,兼以文辞驰骋于时。累官至签判。
朱叔麒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3—1313 【介绍】: 元婺州路义乌人,字廷祥,号遁山。宋咸淳四年进士,累迁国子监书库官。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荐授定海县尹,转黄岩州同知,调仙居县尹,升浮梁州同知,以婺州路治中致仕。
何凤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0—1327 【介绍】: 宋末元初婺州金华人,字天仪,号遁山。何基从子。业医。元成宗元贞初,北游燕赵,用荐授婺州医学教授,转江西医学提举。令三子从许谦学,时谦方羁孤而落落不偶,由此刻励于学,得以成名。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子相,号遁庵,平江嘉定州人。由经学任宜兴县教授历常州路劝农总管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81 【介绍】: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幼敏明强记,从吴莱等名师学。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迁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洪武十三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谪茂州卒于夔州。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正德中,追谥文宪。有《宋学士文集》。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濂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有《宋学士文集》。
人物简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师从柳贯、黄潜,元时授翰林院编修,隐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任《元史》总裁,以老致仕。谥“文宪”。有《宋学士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华人。洪武时官学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经,为元史总裁官,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翰苑、芝园、萝山诸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太祖取婺州,召见濂,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降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问之博,祎不如卿。」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濂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吁!可悲也!」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