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0 【介绍】: 宋襄阳谷城人,寓居台州,字瞻叔。王纲子。高宗绍兴八年进士。累迁太府少卿。孝宗时,除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擢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附汤思退力主宋金和议,专以割地啖敌为得计。后罢。乾道元年,起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有《汉滨集》。
全宋诗
王之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阳谷城(今属湖北)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调处州教授。入为太学录,迁博士。十八年,出知荆门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提举荆湖南常平茶盐公事,改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三十年,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三十二年,为川陕宣谕使(同上书卷一九八、二○○)。孝宗即位,除户部侍郎。隆兴初,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未几,权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俄兼直学士院。二年(一一六四)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天台。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抚使。移知温州,寻复罢。六年冬卒。谥敏肃(《宋会要辑稿》)。有《汉滨集》六十卷(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王之望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汉滨集》为底本,酌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五一
王之望(一一○四——一一七一),字瞻叔,襄阳谷城(今湖北谷城)人,后寓居台州。初以父荫入仕,绍兴八年登进士第,为处州教授。历知荆门军、湖南提举常平茶盐、潼川府路转运判官、成都府路转运副使。四川军兴,除太府少卿,总领全蜀财赋。孝宗即位,改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及还朝,参赞江淮都督府军事。继权直学士院,除吏部侍郎。隆兴二年,自右谏议大夫拜参知政事,未几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和战未决,之望力附和议,以言者论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乾道初起知福州,为福建路安抚使,移知温州。乾道七年卒,年六十八,谥敏肃。著有《汉滨集》。见本集卷八《候边事少宁乞差宫祠朝劄》,《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八九、仪制一一之六,《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七,《宋史》卷三七二本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通问,字箬庵,姓俞氏,吴江人。世居荆溪,父安期,博学著书,有名于时,就佛寺祷而生。通幼失怙,弱冠偶过僧舍,阅《首楞严经》至“此身及心,外泊虚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因疑不释。闻天隐居磬山,乃往谒之。示以父母未生前语,无入处。天隐尝与客论《金刚经》,通适至前,因言“《金刚经》洵妙,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天隐忽顾通曰:“如何是其心?”通爽然自失,遂矢志参决。潜去武林,投南涧理安寺佛石落发,复往金山参密云,自言:“久看未生前,不得入处。”密曰:“但看到未生前,便是入处。”通方作礼,密迎头一踏。归堂一夜不昧,迟明复入,拟进问,又被击出。得此淬厉,孤危绝倚,乃复上磬山。一日闻风声,豁然开朗,呈偈曰:“千玄万妙隔重重,个里无私总不容。一种没弦琴上曲,寒岩吹落五更风。”磬山为之印可,以偈属通,有“他年起我临济宗,杀活纵横开天目”之句。乙亥,天隐寂,縳茅山后,榜曰死心,期毕心丧。丙子秋,佛石迁化,众心注通,群请继席。一住十年,家风严冷,条令森然。同居衲子,戒抑狂见,唯尚实行真参。稍忤鞭斥,不稍假借。晚岁移金山,江水环流,真性澄彻,随境遇合,无所希求,自号旅泊老人。尝应七众请,建水陆大会,升座,僧问:“踏翻沧海,大地尘飞,喝散白云,虚空粉碎,即今拔济水陆幽冥,向何处安身立命?”通迎机应荅,辨论不穷,谓:“竭此心力,仿依旧制,昼夜于中,无一佛事不与身俱,无一纤尘或离本座。一香、一花、一镫、一供、一歌咏、一赞呗、一经、一佛、一字、一句,如帝网光,如摩尼色,交光相罗,互融周摄。到此不可说不可说微尘世界中,或幽或显,或暗或明,一切沈溺苦处众生,何啻如日并照,如风普吹,达性本空,一真独见,如是所说,足资證明,故通于十界互具之义,推阐至切。今日畜生,明日如来,本自无穷,宗教一源,何分门户?”庚寅春,复洵禾人之请,住西河古漏泽寺。申酉之变,兵燹连年。漏泽居郡东偏,殿宇俱烬,唯铁佛一躯,巍然瓦砾中,群心恻然。雨点斑痕,远视之,若有泪从佛眼出,三学禅德同志,图复先铁佛殿,久之未竟,举以属通。既至,畚剔荒秽,营构堂庑,半载拮据,郁成丛席。甲午,走南涧,自卜地于理安左,营建窣堵,苟完即还磬山。顺治十二年,寓吴江天应寺卒。著有《续灯存稿》及《诸会语录》十二卷,《磬室后录》一卷。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六
通问,字箬庵,吴江人,本姓俞。主金山龙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