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甄明
(1).辨明;明察。后汉书·鲁丕传:“论难於前,无所甄明。” 李贤 注:“甄,别也。”晋书·崔洪传:“选吏部尚书,举用甄明,门无私謁。”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启》:“甄明大义,矫正末流。”
(2).通晓。晋书·儒林传·崔游:“少好学,儒术甄明。”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后以儒术甄明,擢授太学博士。”
(3).显明。北史·艺术传上·信都芳:“又私撰历书,名曰《灵宪历》,算月频大频小,食必以朔,证据甚甄明。” 唐 元稹 《邵常政内侍省内谒者监》:“其或久更事任、绩効甄明者,必择其良能而分命焉。”
《漢語大詞典》:该明(該明)
通晓。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天才博赡,学综该明。” 唐 李德裕 《〈黠戛斯朝贡图传〉序》:“其所述作,该明古今。” 元 揭傒斯 《赠医者汤伯高序》:“来 旴江 ,得 汤伯高 ,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 徐 。”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洞识(洞識)
通晓;透彻了解。 唐 司空图 《解县新城碑》:“公洞识古今,兼资文武。” 明 唐顺之 《咏俞虚江参将》之二:“洞识天符非候气,妙穷火力不因风。” 清 李东沉 《论考试》:“欲求一洞识时事,兼习中西者,实难其人。”
《漢語大詞典》:晓知(曉知)
通晓;明白。《汉书·王莽传中》:“定诸国邑采之处,使侍中讲礼大夫 孔秉 等与州部众郡晓知地理图籍者,共校治于 寿成 朱鸟堂 。” 宋 司马光 《举谏官札子》:“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邹鲁 《中国同盟会》:“印刷安民布告,分贴当众之地,使人民晓知我军之大义。”
分類:通晓明白
《漢語大詞典》:晓达(曉達)
通晓。三国志·魏志·温恢传:“ 扬州 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晓达兵家流,饱闻春秋癖。” 宋 曾巩 《韩晋卿莫君陈刑部郎中制》:“尔晓达吏方,宜在兹任。”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僕之才非不自知,平生於百事皆不晓达。”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达通(達通)
(1).谓仕途顺利。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官不满能,亦云达通。”
(2).通晓;融会贯通。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公七岁诵书,该博典籍,达通今古,虚怀高朗。” 清 徐士銮 《宋艳·耿直》:“果有决断,达通事理。”
《漢語大詞典》:究达(究達)
(1).通晓。 汉 王充 论衡·谢短:“晓知其事,当能究达其义。”
(2).阐明;阐发。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夫子二:“天其未欲平治天下,故于 尧 舜 但能祖袭之而已,无能有所究达也。”
《漢語大詞典》:该悉(該悉)
备悉;通晓。《梁书·敬帝纪》:“其选中正,每求耆德该悉,以他官领之。”北史·袁翻传:“ 唐 虞 以上,事难该悉。”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卷二二:“ 崔公 博学,无不该悉。”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该洞(該洞)
犹通晓。 唐 颜真卿 《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博览羣言,尤精史记汉书、百家氏族之説,至於阴阳数术医方刑法之流,无不该洞焉。”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关解(關解)
犹通晓。《宋书·律历志中》:“臣授性顽惰,少所关解。自昔幼年,颇好历数,耽情注意,迄于白首。”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辩识(辯識)
通晓。晋书·车胤传:“ 桓温 在 荆州 ,辟为从事,以辩识义理深重之。”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该晓(該曉)
通晓。宣和画谱·道释:“凡道儒典教与夫制作无不该晓。”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洞谙(洞諳)
通晓;很熟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汤 尤説礼敦诗,洞諳韜畧。”
分類:通晓熟悉
《漢語大詞典》:豁了
通晓。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踌躇歧路之衢,愁劳羣疑之藪,煎神沥思,考校叛例。尝有穷年,竟不豁了。”
分類:通晓
《國語辭典》:知音  拼音:zhī yīn
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子期便从琴音感到峨峨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感到洋洋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便绝弦不弹,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懂得他的音乐了。见《列子。汤问》。后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文选。古诗一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三国魏。曹丕 与吴质书:「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