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通彻(通徹) 拼音:tōng chè
贯通明晓。《管子。明法解》:「闻祸福之事不通彻,人主迷惑而无从悟。」《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自小七八岁上,就是个神童。后来经史子集之书,无一样不曾熟读,无一样不讲究,无一样不通彻。」
《漢語大詞典》:宏通
(1).贯通;博大通彻。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道安》:“ 安 常註诸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説不堪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语 安 云:‘君所註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宏通,可时时设食。’”《旧唐书·齐王倓传》:“﹝ 齐王倓 ﹞降志尊贤,高才好学,艺文博洽,智略宏通。” 清 王先谦 《〈续古文辞类纂〉序》:“ 曾文正公 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冠絶今古。”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铁路案档案》:“署 四川 总督 端方 ,才猷敏练,学识宏通,由部属外任监司,洊膺疆寄。”
(2).谓心胸开阔,通达事理。 唐 颜真卿 《和政公主神道碑》:“德言容功,义仁孝忠,温良恭俭,敬让宏通,率履弗越。”
(2).谓心胸开阔,通达事理。 唐 颜真卿 《和政公主神道碑》:“德言容功,义仁孝忠,温良恭俭,敬让宏通,率履弗越。”
《高级汉语词典》:囧彻
明亮而通彻
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三量
【三藏法数】
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名为假。是则此识三境皆缘,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是以所缘之境广也。(三境者,一性境,说见上。二独影境,谓思量过去之境,唯有影现于心。三本质境,谓于现身境上分别质相。三量者,一现量,说见上。二比量,谓于现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墙见烟,知彼有火。三非量,谓追缘过去未来之事。)
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名为假。是则此识三境皆缘,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是以所缘之境广也。(三境者,一性境,说见上。二独影境,谓思量过去之境,唯有影现于心。三本质境,谓于现身境上分别质相。三量者,一现量,说见上。二比量,谓于现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墙见烟,知彼有火。三非量,谓追缘过去未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