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5,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乐逊(字 遵贤 崇业郡公 )
樊逊(字 孝谦 )
崔谦( 士谦 字 士逊 武康郡公 )
荀士逊
韦道逊
崔伯谦(世称 白须公 字 士逊 )
张长逊
僧道逊( 张 )
贾元逊
程逊
狄知逊
窦逊(字 克让 )
韦道逊
李逊(字 讷言 )
其它辞典(续上)
邢逊(字 子言 )乐逊(字 遵贤 崇业郡公 )
樊逊(字 孝谦 )
崔谦( 士谦 字 士逊 武康郡公 )
荀士逊
韦道逊
崔伯谦(世称 白须公 字 士逊 )
张长逊
僧道逊( 张 )
贾元逊
程逊
狄知逊
窦逊(字 克让 )
韦道逊
李逊(字 讷言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1—546 【介绍】: 东魏河间鄚人,字子言。邢峦子。解褐司徒行参军,迁国子博士、本州中正。谒胡太后,自陈功名之子,久抱沉屈,乃兼吏部郎中。孝静帝时为大司农卿,锐于财利,议者鄙之。全后魏文·卷四十三
逊字子言,峦子。为司徒行参军。袭爵平舒县伯,历国子博士、本州中正。灵太后擢长兼吏部郎中。出为安远将军、平州刺史。未之,职免。孝庄初,除辅国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东道军司,还除散骑常侍,加前将军,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武时,转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孝静初,领尝药典御,加车骑将军。除大司农卿。武定四年卒,赠车骑将军、光禄勋卿、幽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0—581 【介绍】: 北周河东猗氏人,字遵贤。从硕儒徐遵明学,受诸经大义。虽在战乱扰攘中,犹志道不倦。北魏孝庄帝永安中释褐安西府长流参军。西魏废帝二年,宇文泰召逊教授诸子。入周,孝闵帝时,历秋官府上士,转小师氏下大夫,以经术教授,训导有方。明帝武成元年,陈时宜五十条,其“崇教方”、“省造作”、“明选举”、“重战伐”、“禁奢侈”诸条颇切政要。历官湖州刺史、露门博士、东扬州刺史。全后周文·卷五
逊字遵贤,河东猗氏人,神龟中为郡主簿,永安中为安西府长流参参军,大统中除子都督,加建忠将军、左中郎将,迁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都督,历弼府西阁祭酒、功曹、咨议参军,恭帝时授太学助教。周受禅,除秋官府上士、治太学专台小师氏、下大夫,历卫公直蒲州主簿,加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保定中迁遂伯、中大夫,授骠骑将军、大都督,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天和中举贤良,授湖州刺史,封安邑县子;还拜皇太子谏议;宣政初进位上仪同大将军,大象初进爵崇业郡公,又为露门博士,进开府,授东扬州刺史致仕,隋开皇元年卒,年八十二,赠蒲、陕二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65 【介绍】: 北齐河东北猗氏人,字孝谦。专心典籍。时天下大乱,乃寓邺中,为县主簿。右仆射崔暹引为宾客。文宣帝天保中诏入秘府校定群书。尝代杨愔作书,愔令魏收润色,收不能改一字。武成帝河清初为主书,迁员外散骑侍郎。全北齐文·卷七
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为临漳小史,迁主簿。武定末,梁州刺史刘杀鬼以为录事参军,随府迁颍川长史。齐受禅,本州举秀才,报罢,梁州重举秀才,对策第一,超除员外将军。武成即位,转授主书,迁员外散骑侍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9 【介绍】: 名或作士谦。北周博陵安平人,字士逊。崔辩孙。北魏末孝明帝孝昌初为著作郎。从贺拔胜镇荆州任行台左丞。侯景军掩袭,战败奔萧梁。后归西魏,文帝礼之。累从征讨,至北周武帝保定二年迁安州总管,五年进爵武康郡公。天和三年授荆州刺史、荆州总管。在任外御强敌,内抚军民,时称良牧。越年卒于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7 【介绍】: 北齐广平人。东魏孝静帝武定末举秀才,迄齐文宣帝天保,十年不调。后以荐为主书,武成帝时转中书舍人,以文辞见重。后主时官中书侍郎。与李若等撰《典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京兆杜陵人。早以文学知名。后主武平初官尚书左中兵。入文林馆。迁至通直常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博陵安平人,字士逊。高欢召赴晋阳,补相府功曹,称其清直奉公。旋除济北太守,济贫禁奢,劝课农桑,公田沃壤,易以给民,有治绩。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7 【介绍】: 唐京兆栎阳人。仕隋,官至五原郡通守。以郡降唐,即拜五原太守,历丰、遂、夔三州总管,所在皆有惠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僧。河东虞乡人,俗姓张。早通子史,尤长于《涅槃》、《摄论》。投昙延法师为弟子。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化众。隋时蕃王群僚,多迂驾展敬。炀帝大业末,曾入京。唐初仍归蒲州。太宗贞观中卒,年七十五。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张氏。河东虞乡人。夙通群籍。偏以涅槃摄论为宗极。弟道谦。俱为昙延法师弟子。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御化树业当衢。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并迂驾造展咨谒馀训或匇遽。不遇者心怀愧悚如有所负逊。以德自持等视贵贱虽复往来曾不将迎大业之乱。道关抵京夜息逆旅中。其家五男子皆群盗逊所乘马殊壮。谋窃之。见马傍有十丈夫状雄伟。擐甲执兵怒立。盗因却走。徐察之无有也。复进而所见如初。至四五乃已。盗惧明日遂以其情白逊求忏悔。国朝起义。而蒲未拔寺僧有素如无礼于逊者。尤欲以城叛。既而城拔被执。将戮以徇。逊涕泣请于执事曰。此僧之过。寔由逊教导不至而然耳。幸以戮逊。执事悯其诚而释之。贞观中。或请讲涅槃固辞。固以请。逊曰。非敢辞也。吾恐不终此席耳。且复相烦往王城谷当为讲之。明日逊至谷中升座。道俗齐集。遽曰。世界法尔。不久当终敢辞大众云。何偈后请寄来生遂释题至偈。而疾作经三日乃卒于山谷中。寿七十五。陈尸之次夕。有异华绕出其地。茎长一二尺许。鲜荣方色如款冬。而形相远不类。或折置瓶中。经年犹自若。晋州一士人性好猎。尝识逊闻逊之亡奇瑞如此。乃诣其地而哭以悔过。顷之亦得华如前者。长尺许。 道谦学禀十地有闻关表。旋以所住仁寿路当要冲。劳于酬应。去而游历山水。爱王城谷之胜而栖止焉。以贞观元年先逊卒。寿六十七。逊哭之不胜哀。弟子道基阇维收骨。起塔树碑。颂德沙门行友文。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道逊。姓张氏。河东虞乡人也。神气高邈器度虚简。善通机会鉴达治方。子史流略尝颇游处。护法御众诚其本据。虽大通群籍。偏以涅槃摄论。为栖神之宅也。与弟道谦发蒙相化。俱趣昙延法师。延正法城堑道俗宗归。观属天伦可为法嗣。乃度为弟子。荷担陪随。游栖宫阙讲悟谈述。皆簉下筵欣叙玄奥。每思击节。故听涉乃多而特览其纲要。登预讲释屡结炎凉。三晋英髦望风腾集。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御化树业当衢。然以地居方会。宾旅凑从季俗情芜多纵凡度。既行向背憎爱由生。逊道会晋川。行光河表。日延主客资给法财。皆委僧储通济成轨。或有所匮者。便课力经。始周告有缘。德洽民庶。为无不遂。所以方远传誉更振由来。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并纡驾造展。咨谒馀训或匆遽不过者。心愧悚战。如谓有所失矣。斯固德动物情。为若此也。逊癊道自资坐镇时俗。虽复贵贱参请。曾无迎送。加以言笑温雅谈谑任时。接晤缘机并称词令。而奉禁守节不妄亏盈。频致祥感时所重敬。大业末岁妖气云奔。因事返京夜停关首。所投主人家有五男。又勾外盗。见逊马壮。欲共私之。夜往其所。乃见十人围绕其马形并雄怒擐甲执兵。众盗同怖。因之退缩。细寻不见。又往趣之还见如初。无敢近者。进退至五遂达天明。既不见人。知是神感乃合面归忏焉。其冥通显益如此例也。又以仁让之性出自天心。预见危苦。哀怜拯济无择怨憎。通情尽一。唐初廓定未拔蒲州。逊与寺僧被拥城内。时有一僧恒欲危害。非类加谤乃形言色。逊虽闻此曾不辍虑。既规不遂乃欲翻城。事发将戮并无救者。逊涕泣辞谢于执事曰。此僧为过事属逊身。教导未通故为罪衅。此则过由逊起。宜当见戮。苦复设谏。执事知是其敌。而不忍见逊之云云。遂即释放。自此已后更发仁风。据事引之。达量之弘者矣。逮贞观中年冬。有请讲涅槃者。预知将终苦不受请。前人不测意故郑重延之。乃告曰。所以固辞者。不终此席耳。不免来意且后相烦。遂往王城谷中。道俗齐集。逊登座主题已告四众曰。世界法尔不久当终。敢辞大众。云何偈后请寄来生。遂依文叙释。恰至偈初即觉失念。经才三宿卒于山所。春秋七十有五。即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阖境同号若丧考妣。当夜雪降周三四里。乃扫路通行。陈尸山岭。经夕忽有异花绕尸周匝披地踊出。茎长一二尺许。上发鲜荣。似款冬色而形相全异。七众惊奉悲庆諠山。有折将入城示诸耆宿。乃内水瓶中者。至明年五月犹不萎悴。后拔之于地。方始枯矣。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晋州有人性爱游猎。初不奉信。有传逊之祥兆达其耳者。乃造山觅之。花灭尸亡唯睹空处。仍大哭曰。生不蒙开信。死不蒙花瑞。一何无感。必神道有徵。愿重灵相。言讫地踊奇花还长尺许。欣慰嘉应。遂折取而归通告乡川。由斯起信。并近年目信可妄传乎。逊弟道谦。学行之美少劣于兄。而讲解十地有闻关表。以仁寿住寺既滨关路。每因此嚣尘地接京都亟劳人事。乃顾言幽遁历观山水。谷号王城。因而栖处。时复登高临远。摛体风云具引名篇。高调清逸道俗宾会。又聚山门谈谑引心未曾虚老。以贞观元年卒于山舍。春秋六十七。逊抚之洒泪。与弟子道基等阇毗遗阴。收其馀尘散之风府。追惟恩悌。为造释迦塼塔一躯。勒碑树德沙门行友为文。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善画寺壁禽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狄孝绪子。以明经擢第,补东宫内直。历郑州司兵参军兼郑王府兵曹参军。迁梁州都督府录事参军。改越州剡县令、华州郑县令,官至夔州都督府长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扶风平陵人,字克让。窦静子。约高宗前期,官至兵部侍郎。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4—705 【介绍】: 唐赵郡元氏人,字讷言。弱冠明经登第,补梓州飞鸟尉,累迁洛阳丞。入为殿中侍御史,立朝有正色。迁驾部员外郎,转度支郎中,理事不失毫末。后历佐洪、越、扬三都督府,为贝、亳二州刺史,奏课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