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5,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逸迹
来迹
幽迹
安迹
龙迹
践迹
佛迹
外迹
肇迹
开迹
寻迹
应迹
收迹
矫迹
蹑迹
《漢語大詞典》:逸迹(逸蹟)
亦作“ 逸跡 ”。亦作“ 逸蹟 ”。
(1).犹遁迹。指隐居。 汉 王粲 《七释》:“是以栖林隐谷之夫,逸迹放言之士,鉴乎有道,贫贱是耻。” 唐 皮日休 《七爱诗·卢徵君鸿》:“高名无阶级,逸迹絶涯涘。”
(2).指骏马的快步。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顿云禽於千仞,骋逸迹以追风。”
(3).高超的书艺作品。 南朝 梁武帝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世之学者宗二 王 、 元常 逸迹,曾不睥睨。”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跡於篆籀。” 唐 窦暨 《述书赋上》:“达士逸蹟,乃推 无奕 ,毫翰云为,任兴所适。” 唐 司空图 《月下留丹灶》诗序:“某年中, 廉 帅上闻,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
(4).遗踪;逸事。 唐 韩愈 《复志赋》:“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
《韵府拾遗 陌韵》:来迹(来迹)
宋史日本国传:重蒙宣恩,忽趁来迹。
《漢語大詞典》:幽迹
(1).隐微的心迹。旧唐书·郑畋传:“若匪遭逢圣君,无以发扬幽迹。”
(2).隐居的踪迹。 唐 骆宾王 《上司刑太常伯启》:“实欲投竿垂饵,晦幽迹於 渭 滨;抱瓮灌园,絶机心於 汉 渚。”
《國語辭典》:安迹(安跡)  拼音:ān jī
安定、立足。《三国演义》第六○回:「松观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亦非可久恋之地也。玄德曰:『故知如此,但未有安迹之所。』」
分類:立足
《骈字类编》:龙迹(龙迹)
邢子励地记:龙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龙迹,故以为名。 陈至红楼院诗:藻井尚寒龙迹在,红楼初试日光通。
《漢語大詞典》:践迹(踐跡)
亦作“ 践跡 ”。
(1).踩着前人的足迹。犹蹈袭,因袭。论语·先进:“ 子张 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明 李贽 《〈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儒臣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造其域,卒为名臣所嗤笑。” 明 袁宏道 《钦叔阳秀才》:“善人不践跡,彼却步步学 尧 舜 ,有恒踽踽凉凉,彼却与物无忤。”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不践迹:“服 尧 之服,诵 尧 之言,行 尧 之行,所谓践迹也。” 王闿运 《江陵书院记》:“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远慕古圣,未若践迹循涂之易为功也。”
(2).实践,实行。 晋 郗超 《答傅郎》诗:“奇趣感心,虚飇流芳。始自践跡,遂登慧场。”
(3).行迹;行为。 金 王若虚 《复之纯交说》:“慵夫因人而寄声曰:‘子之病果革矣。已寔行行,谓人之亢;悯我将颠,而子则先。是何其言之近似而践跡之乖歟!’”
《漢語大詞典》:佛迹(佛跡)
亦作“ 佛跡 ”。
(1).相传 释迦牟尼 将入寂灭之时留在石上的足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此塔前有佛跡,起精舍,北户向塔。”菩萨本生鬘论卷四:“设不想念,或覩佛跡及行像者,随分供养生随喜心,所获福报不可穷尽。”参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
(2).借指佛法。 南朝 齐 张融 《门论》:“汝可专遵於佛迹,而无侮於道本。”
《骈字类编》:外迹
易兑彖传: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疏见内德下。
《漢語大詞典》:肇迹(肇跡)
亦作“ 肇跡 ”。 犹肇始,肇兴。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猗歟 汝阴 ,绰绰有裕;戎轩肇迹,荷策来附。”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论:“ 武皇 肇跡 阴山 ,赴难 唐 室。”清史稿·礼志五:“ 有清 肇迹 兴京 ,四祖陵并在京西北,称 兴京陵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拟设国粹学堂启》:“昔 西欧 肇迹,兆於古学復兴之年; 日本 振兴,基於国粹保存之论。”
分類:肇始
《漢語大詞典》:开迹(開迹)
发迹;起家;创业。 汉 扬雄 《法言·五百》:“曰:‘若是,则 仲尼 之开迹诸侯也,非邪?’曰:‘ 仲尼 开迹,将以自用也。’” 汪荣宝 义疏:“开迹即发跡也。”《文选·班固〈典引〉》:“铺观二代洪纤之度,其賾可探也,并开迹於一匱,同受侯甸之服。” 李善 注:“言 殷 周 二代初皆微,开迹於一匱,并受 夏 殷 侯甸之服。” 宋 曾巩 《隆中》诗:“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开迹在 庸 蜀 ,欲正九鼎迁。”
《漢語大詞典》:寻迹(尋跡)
犹寻访。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建康异人:“巡使以白上,上令寻跡其出处,而问其所欲。”
分類:寻迹寻访
《漢語大詞典》:应迹(應迹)
符合心迹。 宋 程颢 《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论衡《问孔》,序意自明,以 仲尼 大圣,其语言应迹,有絶出常情者,当时门弟子不能极问,故设疑发难。”
《漢語大詞典》:收迹
(1).收敛形迹。 汉 蔡邕 《黄钺铭》:“ 鲜卑 收迹,烽燧不举。”
(2).停步。《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收迹西践,衔哀东顾。” 刘良 注:“收彼西践之迹,衔悲哀在东而顾也。”
《漢語大詞典》:矫迹(矯迹)
(1).高卓的行迹。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周 三子”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桓温 平 蜀 ,表荐 秀 曰……‘有洗耳投渊以振玄邈之风,亦有秉心矫迹以惇在三之节。’” 晋 陆机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诗:“在昔蒙嘉运,矫迹入 崇贤 。”《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陆机“羁宦”〉》:“服义追上列,矫迹厕宫臣。” 刘良 注:“上列,谓 牧乘 、 相如 ……等,言我举迹厕于数人之门。”
(2).犹高蹈。指隐逸。 唐 陈子昂 《洪厓子〈鸾鸟诗〉序》:“ 洪厓子 遁我玄魁,賁其默行,矫迹 汾水 ,习隐 洛阳 。”
《漢語大詞典》:蹑迹(躡蹟)
亦作“ 躡蹟 ”。亦作“ 躡跡 ”。 追踪;跟踪。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缓轡待机,追奔躡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躡蹟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 梁启超 《罗兰夫人传》:“忽復有两警吏躡跡而来,出示一公文,则再逮捕之命令也。”
见“ 躡迹 ”。
分類:追踪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