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绳愆纠违(繩愆糾違)
见“ 绳愆纠谬 ”。
《國語辭典》:绳愆纠谬(繩愆糾謬)  拼音:shéng qiān jiū miù
举发错误,纠正过失。《书经。囧命》:「绳愆纠谬,革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昔周之太仆,绳愆纠谬;秦之御史,职主文法。」
《漢語大詞典》:事与心违(事與心違)
同“ 事与愿违 ”。 宋 欧阳修 《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貌先年老因忧国,事与心违始乞身。” 清 陈维嵩 《金菊对芙蓉·姜学在扫墓归过访》词:“相逢暗惹平生恨, 西州 路,事与心违。”
《國語辭典》:事与愿违(事與願違)  拼音:shì yǔ yuàn wéi
事实和愿望相违背。《文选。嵇康。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文选。卢谌。赠刘琨诗》:「事与愿违,当忝外役。」
《漢語大詞典》:色仁行违(色仁行違)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语本《论语·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唐 白居易 《有木诗》序:“余读汉书列传……见色仁行违,先德后贼,如 王莽 辈者。”
《分类字锦》:纠弹非违(纠弹非违)
通典唐置詹事府詹事一人掌内外众务纠弹非违总判府事少詹事一人以贰之
分类:宫僚
《韵府拾遗 微韵》:可走而违(可走而违)
韩愈《古风》:一邑之水,可走而违。
《漢語大詞典》:静言庸违(静言庸違)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孔 传:“静,谋,滔,漫也。言 共工 自为谋言,起用行事而违背之。” 蔡沉 集传:“静则能言,用则违背也。”
《漢語大詞典》:靖言庸违(靖言庸違)
言语巧饰而行动乖违。《汉书·王尊传》:“今御史大夫奏 尊 ‘伤害阴阳,为国家忧,无承用詔书之意,靖言庸违,象龚滔天’。”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四状》:“此迺欺罔天听,靖言庸违,当伏 共 兠 之诛,以清 唐 虞 之治。”
《分类字锦》:民勿违教(民勿违教)
《濂溪周先生茂叔行状》:初任洪州分宁簿,县有狱不决,先生至一讯立辨。后知洪州南昌县,民见先生来,喜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于是更相告语,勿违教命。
分类:教化
《漢語大詞典》:乐行忧违(樂行憂違)
谓所乐的事就去做,所忧的事则避开。语本易·乾:“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学而篇一:“如 云峰 之説,则直不知乐行忧违,成物以成己,安土而乐天,为圣贤为己之实功。” 清 阮元 《文言说》:“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即如‘乐行忧违’,偶也;‘长人合礼’,偶也。”
分類:避开
比量相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宗法九过之一。如:「瓶可为常(宗),所作性故(因)」是也。所立之宗相违比量之因,故曰比量相违。」
四相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因之十四过中,使立者之宗法相违反成之四种邪因也。是于因明最为难解者。(参见:三十三过)
世间相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宗法之过。谓不拘事实如何,背于世间一般人所知而立宗法也。例如言:「人骨当为清净。」夫骨为世间一般之不净物,而相违之。则是世间相违也。但于此宗法,欲免世间相违之过。则冠以「真理者」,「第一义谛者」等之副辞可也。见因明入正理论。
有法自相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相违之第三。有法者,宗之前名辞,自相者,于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即谓立者所设之因,望其宗之前名辞时,缺因之后二相,故不为成立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之因,而反为可打消之之理由,遂至敌者即用其因,成立反对之宗者。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有法差别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相违之第四。有法者,宗之前名辞,差别者,其前名辞里面所含之别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凡狡黠之论法,于宗之前名辞,怀抱二种之意许,立者成立其一,希敌者不成立。今立者所陈之因,于宜关系之同品不关系,反关系于不应关系之异品,缺因之后二相,敌者因之却为无过之因,是即有法差别相违因也。亦见因明入正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