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疏数(疏數)
亦作“疎数”。
1.稀疏和密集。《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教振旅……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尉缭子·兵令上》:“出卒陈兵有常令,行伍疏数有常法。” 唐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犹远近。《穀梁传·隐公九年》:“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 范宁 注:“谓灾有远近。远者为疏,近者为数也。”《墨子·备城门》:“爵穴大容苣,高者六尺,下者三尺,疏数自适为之。” 毕沅 校注:“言视敌而为疏促。”《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月之行有疏数,故历久不能无差。”
3.指亲疏。 唐 元稹 《病减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韵》:“推迁悲往事,疏数辨交情。” 明 宋濂 《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待族姻庐井曲尽人情,不以贵富贱贫而为薄厚疏数。”
4.慢与快。《淮南子·说林训》:“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 高诱 注:“疏,犹迟也。数,犹疾也。得其节,火乃生。”
5.稀少和频繁。 唐 李翱 《答独孤舍人书》:“又以为苟相知,固不在书之疎数;如不相知,尚何求而数书。” 宋 曾巩 《与王深父书》:“顾 深父 所相与者,诚不在於书之疏数;然嚮往之心,非书则无以自解。”
1.稀疏和密集。《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教振旅……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尉缭子·兵令上》:“出卒陈兵有常令,行伍疏数有常法。” 唐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犹远近。《穀梁传·隐公九年》:“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 范宁 注:“谓灾有远近。远者为疏,近者为数也。”《墨子·备城门》:“爵穴大容苣,高者六尺,下者三尺,疏数自适为之。” 毕沅 校注:“言视敌而为疏促。”《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月之行有疏数,故历久不能无差。”
3.指亲疏。 唐 元稹 《病减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韵》:“推迁悲往事,疏数辨交情。” 明 宋濂 《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待族姻庐井曲尽人情,不以贵富贱贫而为薄厚疏数。”
4.慢与快。《淮南子·说林训》:“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 高诱 注:“疏,犹迟也。数,犹疾也。得其节,火乃生。”
5.稀少和频繁。 唐 李翱 《答独孤舍人书》:“又以为苟相知,固不在书之疎数;如不相知,尚何求而数书。” 宋 曾巩 《与王深父书》:“顾 深父 所相与者,诚不在於书之疏数;然嚮往之心,非书则无以自解。”
《漢語大詞典》:近远(近遠)
(1).指亲近或疏远的人。《汉书·公孙弘传》:“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 弘 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胶西 ,皆 弘 力也。”
(2).近处和远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飒秣建国》:“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 清 宋之绳 《梅花》诗:“漠漠冻云连近远,荒荒野月照清寒。”
(3).谓远近的程度。 晋 木华 《海赋》:“徒识观怪之多骇,乃不悟所歷之近远。”《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李陵 问:‘火去此门近远?’左右报言:‘火去此间一里。’” 宋 陈克 《谒金门》词:“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4).偏义复词。谓远。 元 无名氏 《替杀妻》楔子:“不多近远有个员外,待要结义小人做兄弟。”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楔子:“[ 张虎 云:] 张飞 言道, 曹丞相 军马,偌近远来到这里,人困马乏,他要今晚夜间,领兵来偷营刼寨。”
(2).近处和远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飒秣建国》:“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 清 宋之绳 《梅花》诗:“漠漠冻云连近远,荒荒野月照清寒。”
(3).谓远近的程度。 晋 木华 《海赋》:“徒识观怪之多骇,乃不悟所歷之近远。”《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李陵 问:‘火去此门近远?’左右报言:‘火去此间一里。’” 宋 陈克 《谒金门》词:“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4).偏义复词。谓远。 元 无名氏 《替杀妻》楔子:“不多近远有个员外,待要结义小人做兄弟。”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楔子:“[ 张虎 云:] 张飞 言道, 曹丞相 军马,偌近远来到这里,人困马乏,他要今晚夜间,领兵来偷营刼寨。”
《漢語大詞典》:隐显(隱顯)
(1).隐没与显现。《荀子·天论》:“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京氏易传》卷下:“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南史·隐逸传上·渔父》:“落日逍遥渚际,见一轻舟陵波隐显。”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今虽未见其画,读诸跋,常觉依稀隐显,都在目中。” 王西彦 《乡下朋友》:“眺望四下碧绿的田野,弯曲如画的溪流,屏障似的远山和散落隐显的村屋。”
(2).特指文义的含蓄和显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自序》:“考之孤文隻义之仅存,而得之乎出没隐显之间。”
(3).偏指含蓄不露。 清 包世臣 《文谱》:“回互激射之法备,而后隐显之义见矣。”
(4).默默无闻和名扬远近。指失意和得意。《北史·儒林传下·刘炫》:“隐显人间,沉浮世俗。”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且先生布素终身,隐显一致,非独令后世师吾俭也。”如:我眼见他们的升沉隐显。
(2).特指文义的含蓄和显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自序》:“考之孤文隻义之仅存,而得之乎出没隐显之间。”
(3).偏指含蓄不露。 清 包世臣 《文谱》:“回互激射之法备,而后隐显之义见矣。”
(4).默默无闻和名扬远近。指失意和得意。《北史·儒林传下·刘炫》:“隐显人间,沉浮世俗。”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且先生布素终身,隐显一致,非独令后世师吾俭也。”如:我眼见他们的升沉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