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八〈贡举一·总叙进士科〉~322~
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俊人由此出者,终身为文人。故争名常切,为时所弊。其都会谓之举场,通称谓之秀才,投刺谓之乡贡,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京兆府考而升者,谓之等第;外府不试而贡者,谓之拔解;将试相保,谓之合保;群居而赋,谓之私试;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激扬声价,谓之还往;既捷,列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
《國語辭典》:进士(進士)  拼音:jìn shì
科举时代的科目。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因之,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会试中式,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红楼梦》第二回:「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县。」
《漢語大詞典》:进士第(進士第)
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词学科目:“任子中选者,赐进士第。”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异闻三:“未几,侍郎之子登进士第,至今衣冠不絶。” 明 高启 《胡应炎传》:“ 咸淳 中, 应炎 登进士第,授 溧水 尉,未赴。”
《漢語大詞典》:进士举(進士舉,進士擧)
亦作“ 进士擧 ”。进士科考试。太平广记卷一五七引 唐 卢肇 《逸史·李君》:“ 江陵 副使 李君 尝自 洛 赴进士擧,至 华阴 ,见白衣人在店, 李君 与语。” 前蜀 冯鉴 《续事始》:“ 隋 大业 初,始举进士举。”太平广记卷一五五引《野史·郭八郎》:“ 河中 少尹 郑復礼 始应进士擧,十上不第,困厄且甚。”
《漢語大詞典》:进士科(進士科)
隋 唐 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始于 隋炀帝 ,至 唐 代特受重视。以后其他科目仅存空名,无足轻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唯一科目。太平广记卷一七八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进士科,始於 隋 大业 中,盛於 贞观 永徽 之际,縉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明 陈继儒 《群碎录》:“进士科, 隋煬帝 大业 元年始,后世因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考试诗赋,以声病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
《漢語大詞典》:前进士(前進士)
唐 代称及第而尚未授官的进士。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投刺谓之乡贡,得第谓之前进士。”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王禹玉》引 宋 蔡宽夫 《诗话》:“自闻喜宴后,始试制两节於吏部,其名始隶曹,谓之关试,犹今之参选。关试后始称前进士。”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学政:“ 唐 代有举人、进士之名,特为不第者之通称……及第者及称前进士。 程大昌 雍録引 唐 人诗云‘曾题名处添前字’,此为及第者称前进士之确据。”
《漢語大詞典》:乡进士(鄉進士)
指乡试中式的人。 明 清 称举人。 清 侯方域 《吴伯裔伯胤传》:“ 胤 早举明经,为乡进士。”
《国语辞典》:四进士(四进士)  拼音:sì jìn shì
戏曲剧目。明代故事戏,叙明世宗嘉靖年间新科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人出京为官,相约赴任后不得违法渎职,后田伦因姊犯罪而行贿顾读,为毛朋判罪的故事。也称为「节义廉明」。
《國語辭典》:武进士(武進士)  拼音:wǔ jìn shì
明、清时武学的制度。武举经过会试、殿试录取的,称为「武进士」。《聊斋志异。卷三。夜叉国》:「驰怒马,登武进士第。」
《國語辭典》:同进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拼音:tóng jìn shì chū shēn
古代科举及第者,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称号。《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国语辞典》:进士出身(进士出身)  拼音:jìn shì chū shēn
明、清之制,通过殿试而名列二甲的举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为同进士出身。
《国语辞典》:进士及第(进士及第)  拼音:jìn shì jí dì
明、清之制,通过殿试的举子即可取得进士称号。殿试分三甲,一甲仅三名,赐进士及第。
《国语辞典》:推贤进士(推贤进士)  拼音:tuī xián jìn shì
推举贤人,引进学者。唐。姚崇〈答张九龄书〉:「近蒙奖擢,倍励驽庸,每以推贤进士为务,欲使公卿大夫称职。」
《國語辭典》:不栉进士(不櫛進士)  拼音:bù jié jìn shì
栉,古人用来束发的梳篦。不栉进士形容有文才的女子。《谐噱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分類:文才女子
《分类字锦》:赐新进士(赐新进士)
燕翼贻谋录:先是,进士参选,方解褐衣绿。是岁锡宴后五日癸酉,诏赐新进士并诸科人绿袍靴笏。自后以唱第日赐之,惟赐袍笏,不复赐靴。按谓太平兴国二年。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