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4,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刘长卿(字 文房 世称 刘随州 行第 八 )
释灵运(别称 般若提婆 )
释运期
牛僧孺(字 思黯 别称 奇章侯 文简、文贞 行第 二 奇章郡公 )
僧希运(别称 黄檗禅师、黄檗禅师 断际禅师、断际 号 肉珠 世称 黄檗和尚 )
李昌符(字 岩梦、若梦 别称 李昌运 )
韩运(别称 紫团山叟 )
张居咏( 懿 顺天翼运功臣 )
杨克让(字 庆孙 别称 能吏 )
薛居正(字 子平 文惠 )
刘保勋(字 修业 )
赵匡胤(庙号 太祖、烈祖、艺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帝、宋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帝 别称 宋太祖 )
许仲宣(字 希粲 )
柴成务(字 宝臣 )
            
            
其它辞典(续上)
胡运刘长卿(字 文房 世称 刘随州 行第 八 )
释灵运(别称 般若提婆 )
释运期
牛僧孺(字 思黯 别称 奇章侯 文简、文贞 行第 二 奇章郡公 )
僧希运(别称 黄檗禅师、黄檗禅师 断际禅师、断际 号 肉珠 世称 黄檗和尚 )
李昌符(字 岩梦、若梦 别称 李昌运 )
韩运(别称 紫团山叟 )
张居咏( 懿 顺天翼运功臣 )
杨克让(字 庆孙 别称 能吏 )
薛居正(字 子平 文惠 )
刘保勋(字 修业 )
赵匡胤(庙号 太祖、烈祖、艺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帝、宋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帝 别称 宋太祖 )
许仲宣(字 希粲 )
柴成务(字 宝臣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9或791 【介绍】: 唐河间人,一说宣城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见《元和姓纂》卷五、《极玄集》卷下),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李季兰条),似均指其郡望。早岁居洛阳。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极玄集》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误)。释褐长洲尉。肃宗至德三载(758)摄海盐令。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复勘后得量移。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京。大历初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后擢鄂岳转运留后。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初迁随州刺史。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据随州,长卿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贞元六年(790)前后。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等处,颇多缺误。今人傅璇琮主编之《唐才子传校笺》考辨较备。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见何世璂《然镫记闻》)其集称《刘随州集》,一作10卷,一作11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唐诗汇评
刘长卿(?—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河北献县),寓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天宝中,登进士第。至德中,江东选补使崔涣选授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陷狱,贬南巴尉。广德中,为监察御史。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初年,擢随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约卒于贞元五至七年间。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自许“五言长城”。有《刘长卿集》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五卷。词学图录
刘长卿(?-约789) 字文房。河间人。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工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德宗朝为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终随州刺史。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云溪友议
刘长卿郎中,皆谓“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刘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每题诗,不言其姓,但“长卿”而已,以海内合知之乎?士林或之讥也。瀛奎律髓
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麓堂诗话
《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非但以迁谪故,譬之琴有商调,自成一格。《批点唐音》
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批点唐诗正声》
刘长卿七、五言稍觉不协,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诸公在前,故难为继耳。唐诸公七言古诗当以李、杜为祖,故诸诗难看。《艺苑卮言》
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如“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是钱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过巧,下句宽而不称。刘结语“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何等风调!“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自是壮语。唐诗归
钟云:中、晚之异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然盛唐俊处皆朴,中、晚人朴处皆俊。文房气有极厚者,语有极真者。真到极快透处,便不免妨其厚。《全唐风雅》
黄绍夫云:刘文房登第于开元,正当玄宗盛时,与钱、郎颉颃。诗格调清峭而词气深厚,“五言长城”语不虚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误矣。《诗源辨体》
钱、刘五言古,平韵者多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刘句多偶丽,故平韵亦间杂律体,然才实胜钱。七言古,刘似冲淡而格实卑,调又不纯;钱格若稍胜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畅,盖欲铺叙而不能耳。《诗源辨体》
五,七言律、刘体尽流畅,语半清空,而句意多相类。《诗源辨体》
中唐五、七言绝,钱、刘而下皆与律诗相类,化机自在,而气象风格亦衰矣。《骚坛秘语》
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诗善鸣集》
文房在盛、晚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唐诗归折衷》
中唐诸家各有独至处,即各有偏蔽处,人皆知避之。至于文房,则几无瑕可指矣。嫌其有意炼饰,引人入平稳一路。学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无色,有害于诗教不浅也。故于文房诗,当赏其沉淡,去其平夷。《二刘诗叙》
文房与钱郎中齐名,时称“钱刘”。然刘诗温而钱微燥,刘诗纯而钱微驳。故善读随州,则不第可该郎、钱,并可以洞视韦、柳之清深,旁通贾、孟之孤秀。诗筏
刘长卿诗能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处。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独成其为文房也。《载酒园诗话又编》
随州绝句,真不减盛唐。次则莫妙于排律。排律惟初盛为工,元和以还,牵凑冗复,深可厌也,惟随州真能接武前贤。《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有古调,有新声。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虽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唐诗成法》
唐七律,随州词藻清洁,抑扬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诵。但结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谓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严耳。《唐诗笺要》
文房诸律,如玉馔时花,有口目者共赏。《唐诗观澜集》
文房五言,格韵高妙,绝处不减摩诘。《唐诗别裁》
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矣。权德舆推文房为“五言长城”,亦谓其近体也。《唐诗别裁》
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调亦降矣。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小澥草堂杂论诗》
刘文房五言长律,博厚深醇,不减少陵;求杜得刘,不为失求。《大历诗略》
文房古体概乏气骨,就中歌行情调极佳,然无复崔颢、王昌龄古致矣。《大历诗略》
文房固“五言长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气,右丞、东川以下,无此韵调也。《大历诗略》
文房诗为大历前茅,清夷闲旷,饶有怨思。《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随州五言骨韵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石洲诗话
随州七律,渐入坦迤矣。坦迤则一往易尽,此所以启中,晚之滥觞也。昭昧詹言
刘文房七律宗派,李东川色相华美,所以李辅辋川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辅东川者也。大历十子以文房为最。……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馀味不尽之妙矣。较宋人入议论、涉瑰趣、以文以语录为诗者,有灵蠢仙凡之别。养一斋诗话
随州古近体清妙,可与王、孟埒。若“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垒,又不止请妙而已。《艺概·诗概》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瞻闲雅,蹈乎大方。其篇章亦尽有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柳浑、薛道衡。驰思波润,流音玉亮,尤工五律,当时号为“五字长城”。“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以雅淡宣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以雄浑取概。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国苍山,幽州白日。“空江人语”,动石濑之吟;“川日寒蝉”,托江湖之想。皆振采苍凝,体物弥工者也。《石梁湖》、《洞庭》、《京口》诸作,方之小谢,异曲同工矣。《诗学渊源》
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格高气劲,自然沉着。古诗句法,犹袭齐梁,而无秾纤之敝;近体五、七言,无杜老之峻峭,过白傅之高雅;其绝句则于江宁、太白之外,独树一帜者也。《诗境浅说》
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沉雄之作。至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灵运师者。襄阳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志怀耿介情存出俗。追寻圣迹与僧哲同游戏南溟达西国。极闲梵语利物存怀。所在至处君王礼敬。遂于那烂陀画慈氏真容菩提树像。一同尺量妙简工人。赍以归唐广兴佛事。翻译圣教实有堪能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运期师者。交州人也。与昙润同游。仗智贤受具。旋回南海十有馀年。善昆崙音颇知梵语。后便归俗住室利佛逝国。于今现在。既而往复宏波传经帝里。布未曾教斯人之力。年可四十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47 【介绍】: 唐安定鹑觚人,字思黯。德宗贞元进士。宪宗元和三年,因对策条指失政,为李吉甫所斥,久不得叙用。至穆宗时累官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官武昌军节度使。文宗大和四年还朝,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与李宗闵相结,排斥李德裕等,史称“牛李党争”。后出为淮南、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即位,李德裕为相,僧孺被贬居散地。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谥文简。有《玄怪录》。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0—848 字思黯,排行二,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15岁至长安习业。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韦执谊命刘禹锡、柳宗元至樊乡造访,由是知名。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因条指失政,为宰相李吉甫所忌,授伊阙尉。后牛僧孺与李宗闵朋党相结,排斥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史称“牛李党争”。穆宗长庆元年(821)拜户部侍郎,次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敬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封奇章郡公,后历武昌节度使、太子少师等职。武宗会昌四年(844)贬循州长史,卒于洛阳,谥文贞。生平见杜牧《牛僧孺墓志铭》及《旧唐书》、《新唐书》本传。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全唐诗》存诗4首,残句9。《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1首,残句2。唐诗汇评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贞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元和三年(808)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第一,授伊阙尉。以对策直言时政,久不调。后除河南尉,迁监察御史,历礼部、考功员外郎、库部郎中知制诰、御史中丞、户部侍郎。长庆三年拜相。宝历初,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复相;六年,出镇淮南。开成二年,为东都留守,征拜左仆射,复出镇襄州,累进司徒。会昌中,李德裕用事,罢为太子少师,复留守东都。三贬为循州长史。宣宗即位,量移衡、汝二州长史,复迁太子少师。卒。僧孺与令狐楚、李宗闵交厚,史称“牛党”,与李德裕党交恶,史称“牛李党争”。著有《玄怪录》(一作《幽怪录》)十卷,今存炙本。《全唐诗》存诗四首。黄鹤楼志·人物篇
牛僧孺(779~847) 唐代官员、学者。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或作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贞元二十一年(805)进士。累官户部侍郎、武昌军(今湖北武昌)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户部尚书,穆宗至武宗时曾四次出任宰相。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曾撰《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论曰:“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牛僧孺在湖北任职六年,颇有政声。曾耗时五年改建鄂州城垣,使黄鹤楼成为了独立的景观建筑。蛇山上有“奇章亭”,即为纪念卒后被追封为奇章郡公的牛僧孺而建。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二
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宏之裔。第进士。元和初登贤良方正制科。长庆三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敬宗立。加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封奇章郡公。罢为武昌节度使。文宗立。复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加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召拜左仆射。武宗朝进太子太傅。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年六十九。赠太尉。谥曰文简。
作品评论
唐摭言
奇章公始举进士,致琴书于灞浐间,先以所业谒韩文公、皇甫员外……二公披卷,卷首有《说乐》一章,未阅其词,遽曰:“斯高文,且以拍板为什么?”对曰:“谓之乐句。”二公相顾大喜曰:“斯高文必矣!”……复诲之曰;“某日可游青龙寺,薄暮而归。”二公其口联镳至彼,因署其门曰:“韩愈、皇甫湜同谒几官前辈,不遇。”翌日,辇毂名士,咸往观焉,奇章之名由是赫然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闽人。幼出家于黄檗山寺,额间隆起,号为肉珠。晚谒江西马祖,马祖已示寂,乃往石门参百丈师。后观察使裴休迎住龙兴寺。宣宗大中间示寂,谥断际禅师。有《语录》。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幼于洪州黄檗山出家。曾游天台山,终嗣百丈怀海。后仍归黄檗精舍,世称黄檗和尚。裴休对之礼敬有加。武宗会昌二年(842)裴任江西观察使,宣宗大中二年(848)任宣歙观察使时,皆迎其至镇居住。大中间卒于山,赐谥断际禅师。希运论禅,倡直指单传心要。其门人义玄开临济宗,影响颇大。《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二〇、《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其语录由裴休编为《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1卷,另有《黄檗断际禅师广陵录》1卷。《全唐诗》录其与宣宗联句诗,置宣宗名下。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人。蚤年即出家高安之黄檗山。具戒后。参询遍至。尝偕一僧。行天台道中。娓娓谈笑。皆颖脱可念。目光闪烁。旁射注前。遇大溪横沮。方过雨湍涨。不可揭厉度。于是运乃卸笠支杖而伫。其僧趣之。曰度去好。久伫奚为。运诡曰。要度自度。毋督我。俄而其僧竟度。如履平陆。既登彼岸。招手曰。度来度来。运遥咄曰。自了汉。早知如此。必斮折汝胫。其僧隔水礼谢曰。真大乘法器也。我不如。我不如。竟去不复见。 又尝游京师。午则分卫檀越家。久候屏著间。未有所得。闻一姥谇语其内曰。太无厌生。运意以为未有所施。而谓之无厌。其必有说焉。已而姥使童子召入置食。问曰。师亦曾见百丈山海禅师乎。当今第一善知识也。且老妾五障之身。忝于慧忠国师处有省。以师巍巍堂堂之相。宁自弃哉。自是见百丈。问曰。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运云。恁么则后人断绝去也。丈云。将谓汝是个人。遽起入方丈。运有省。随后入云。希运特来。丈云。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丈一日问运。什么处去来。运云。山下拾菌子来。丈云。还见大虫么。运便作虎声。丈拈斧子作斮势。运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即上堂云。大雄山下有大虫。老汉今日亲遭一口。汝等诸人好看。 运在南泉。普请择菜。泉问。什么处去来。运云。择菜去来。泉云。将什么择。运举起刀子。泉云。大家择菜去。 一日泉谓运曰。老僧偶作得牧牛歌。请长老和。运云。某甲自有师了。运辞泉。泉门送。提起运笠子云。长老身才没量大。笠子太小生。运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泉云王老师聻。运戴笠子便去。 后居洪之大安寺。海众奔辏。相国裴公休方廉问其地。迎至州问道。且作传心法要一编。示运。运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云会么。公云不会。运云。若便恁会去。犹较些子。裴公由是深加尊奉。凡仕官所在。必执弟子礼。邀致阐演。尝赠之诗曰。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大中间。终于所住寺。诏谥断际。塔号广业。事具传灯录。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希运。闽人也。年及就傅乡校推其慧利。乃割爱投高安黄檗山寺出家。迨成长也身量减王商裁一尺所。额间隆起号为肉珠。然倜傥不羁人莫轻测。而乃观方入天台。偶逢一僧偕行。言笑自若。运偷窥之。其目时闪烁烂然射人。相比而行。截路巨溪泛泛涌溢。如是捐笠倚杖而止。其僧督运渡去。乃强激发之曰。师要渡自渡。言讫其僧褰衣蹑波若履平陆。曾无沾湿。已到他岸矣。回顾招手曰渡来。运戟手呵曰。咄自了汉。早知必斯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纵能伤我只取辱焉。少顷不见。运𢠵恍自失。及薄游京阙分卫及一家门。屏树之后闻一姥曰。太无厌乎。运曰。主不慁宾何无厌之有。姥召入施食讫。姥曰。五障之身忝尝礼惠忠国师来。劝师可往寻百丈山禅师。所惜巍巍乎堂堂乎。真大乘器也。运念受二过记莂攸同。乃还洪井见海禅师。开了心趣声价弥高。徇命居黄檗精舍。升平相裴公休钦重躬谒。有诗赠焉。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则裴相得法出运之门。以大中中终于所住寺。敕谥断际禅师。塔名广业。语录而行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 【介绍】: 唐人。李昌言弟。僖宗中和四年,昌言病,表昌符为凤翔节度使留后。昌言卒,制以为凤翔节度使。光启三年,反,犯大安门,不克,奔陇州。旋被诛。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晚唐有两李昌符:一为膳部郎中,有诗集行世;一昭宗时任凤翔节度使,以叛伏诛。二人了不相涉,兹指前者。昌符(生卒年不详),字岩梦(一作若梦,误)。或云出大郑王房,敬宗时宰相李程曾孙(《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懿宗咸通四年(863)登进士第(见《唐诗纪事》卷七〇、《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八)。而据《唐摭言》卷一〇,咸通十一年李频主京兆府试时,昌符与郑谷、许棠等10人与府试,人谓之“十哲”(又称“咸通十哲”),则其登第之年似已迟至咸通十一年后。僖宗朝曾任膳部郎中。曾作《婢仆诗》50首,皆中婢仆之讳,盛传京师,亦因而为御史弹劾其为文轻薄,遂谪官。明王世贞谓其《婢仆诗》“曲尽形容,颇见才致。”(《艺苑卮言》卷八)。事迹见《北梦琐言》卷一〇、《唐才子传》卷八。《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1句。唐诗汇评
李昌符,生卒年不详,字岩梦,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淮南王李神通裔孙。应进士举,久不第,因出一奇,作《婢仆诗》五十首,行卷公卿间,遂于咸通四年(863)登进士第。累官至膳部员外郎、郎中。与郑谷、李洞友善。工诗,与张乔、许棠等合称“咸通十哲”。有《李昌符诗集》一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唐咸通中,前进士李昌符有诗名,久不登第,常岁卷轴,怠于装修。因出一奇,乃作《婢仆诗》五十首,于公卿间行之。其间有诗云:“春娘爱上酒家楼,不怕归迟总不忧。推道那家娘子卧,且留教住待梳头。”又云:“不论秋菊与春花,个个能噇空肚茶。无事莫教频入库,一名闲物要些些。”诸篇皆中婢仆之讳。浃旬京城盛传,为妳妪辈怪骂腾沸,尽要掴其面。是年登第。与夫桃杖、虎靴,事虽不同,用奇即无异也。唐才子传
(晶符)工诗,在长安与郑谷酬赠……尝作《奴婢》诗五十首,有云“不论秋菊与春花,个个能噇空肚茶。无事莫教频入库,每般闲望要些些”等句。后为御史劾奏、以为轻薄为文,多妨政务,亏严重之德,唱诽戏之风;谪去,匏系终身。《唐诗品》
开成以后,作者内无含意,外无宗声。当时元气既漓,人才削薄,其致使然耳。昌符既仕中朝,殆欲矫迹词林,以图拙构,而才非宗匠,意靡所骋,传之后世,只见狼疾。《艺苑卮言》
李昌符《婢仆诗》五十韵,路敬延《稚子诗》一百韵,皆可鄙可笑者,然曲尽形容,颇见才致。《载酒园诗话又编》
李昌符写景最为刻划,而无蹇涩之态,胜诸苦吟者多矣……《晓行》“破月衔高岳,流星拂晓空”,《题友人屋》“数家分小径,一水截平芜”,皆若目击。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初仕吴,累官至门下侍郎。南唐李昪升元元年,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寻表请烈祖复姓,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淳厚寡言,于朝政无所表见。元宗立,罢为镇海军节度使。卒谥懿。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二
居咏仕吴。累官至门下侍郎。入南唐。升元元年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表请先主复姓。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嗣主立。罢为镇海军节度使卒。赐号顺天翼运功臣。特赠守太子太傅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谥曰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2—980 【介绍】: 宋同州冯翊人,字庆孙。后晋末为户曹掾。历仕后汉、后周。入宋起为左补阙,掌蕲口榷货务。为西川转运副使,有善政。代归阙下,疏民利病十事称旨,太祖将大用,为侯陟所沮。太宗时加刑部郎中知大名府,转两浙西南路转运使,镇压泉州民变。徙知广州,兼转运市舶使。历官以干练闻,时称能吏。全宋诗
杨克让(九一二~九八○),字庆孙,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历仕后汉、后周,入宋为左补阙,掌蕲口榷货务。太祖乾德六年(九六八)知果州。开宝三年(九七○)为西川转运副使,后平升州,就知州事兼水陆计度转运使事,加兵部员外郎。太宗太平兴国初,加刑部郎中、知大名府。后为两浙西南路转运使。四年(九七九)徙知广州,俄兼转运市舶使。五年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2—981 【介绍】: 宋开封浚仪人,字子平。薛仁谦子。少好学。后唐清泰初进士。后周显德时为左谏议大夫、刑部郎中。宋初,迁户部侍郎。乾德初,加兵部侍郎,以本官参知政事。开宝六年,奉诏监修《五代史》,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太宗太平兴国初,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从平晋阳还,进位司空。以服丹砂中毒死。谥文惠。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在任宽简,不好苛察。有《文惠集》。全宋文·卷一二
薛居正(九一二——九八一),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唐清泰二年进士,历仕后晋、汉、周。宋初为户部侍郎,出知许州,入为枢密直学士,后知朗州。乾德中,以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开宝五年,受诏监修《五代史》。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太平兴国初,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从平北汉还,进位司空,卒。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有集三十卷。《宋史》卷二六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5—986 【介绍】: 宋河南人,字修业。刘处让子。少好骑射,又颇能诗。十许岁随父署后唐新德军衙内都校。仕后周至工部员外郎。太宗雍熙中累官权御史中丞兼勾当差遣院。曹彬等受命征幽州,保勋以本官知幽州行府事,宋兵败,济拒马河,其马陷淖中,与子利涉俱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7—976 【介绍】: 即宋太祖。世为涿州人,生于洛阳。仕后周,官至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恭帝显德七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在位期间,先后攻灭荆湖、后蜀、南汉、南唐诸国。选用将领驻守北方要地,防御契丹。削夺禁军和藩镇兵权,以文臣带京官衔,任知州、知县,代军人掌地方政权。设转运使,分掌地方财权,并监察地方官。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并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权力。又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在位十七年,中央集权加强。因重文轻武、偏重防内,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全宋文·卷一
宋太祖赵匡胤(九二七——九七六),世为涿郡(今河北涿县)人,生洛阳夹马营中。后汉乾祐元年,应募为郭威部属。仕后周,补东西班行首,累官殿前都指挥使,拜定国军节度使。后周显德六年,升殿前都点检。恭帝即位,改归德军节度使。七年,率兵拒北汉、契丹兵,至陈桥驿,将士大噪,拥之南还,受周禅,即帝位,国号宋。平李筠、李重进之叛,继灭荆湖、后蜀、南汉、南唐,并于开宝二年亲征北汉。惩五代节镇过重、君弱臣强之弊,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文臣知州,以朝官知县,以京朝官监临财赋,又置转运使、通判,遂使兵权、财权、司法权尽归朝廷。在位十七年,年号三:建隆、乾德、开宝。见《宋史》卷一至卷三《太祖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0—990 【介绍】: 宋青州人,字希粲。后汉乾祐进士。仕后周,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太祖擢授太子中允。历知北海军、荆南转运事。帝征南唐,供给无缺。太宗即位,除兵部郎中,历西川、广南转运使,以才干称。官至给事中。全宋诗
许仲宣(九三○~九九○),字希粲,青州(今属山东)人。后汉乾祐间进士。后周显德初为济阴主簿,淄州团练判官。入宋,太祖擢授知北海军。开宝九年(九七六)知永兴军。太宗继位,迁兵部郎中,授西川转运使。太平兴国六年(九八一),迁吏部郎中,八年,为左谏议大夫。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知广州,移知江陵府,俄改河南府。端拱中,迁给事中。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宋史》卷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04 【介绍】: 宋曹州济阴人,字宝臣。太祖乾德六年进士。授峡州军事推官。太宗朝累任监司,有能名。以光禄少卿使高丽,高丽人皆信服。淳化中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真宗即位,迁给事中,历知梓、青、扬州。官终判尚书刑部。全宋诗
柴成务,(九三四~一○○四),字宝臣,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太祖乾德六年《九六八》进士。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任峡路转运副使(《武夷新集》卷一○《柴公墓志铭》)。历知果、苏二州,两浙转运使,入为户部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为京东转运使。召入知制诰。蜀王小波、李顺事平,知河中府。真宗即位,迁给事中,历知梓、青、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景德元年卒,年七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三○六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五五
柴成务(九三四——一○○四),字宝臣,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乾德六年登进士甲科,历官大理寺丞、太常丞、殿中侍御史,知果、苏二州,两浙转运使,迁光禄少卿,奉使高丽。后为京东转运使,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同知给事中事,出知河中府。真宗时,迁给事中,知梓州、扬州,入判尚书刑部。博闻稽古,有文集二十卷。《宋史》卷三○六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