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9,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往世
遗毒
历来
前悔
三世佛
余风
绕道
打过
讲古
慧目
过迹
顿时
遐眷
再现
坠甑
《漢語大詞典》:往世
(1).过去,从前。庄子·人间世:“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尉缭子·治本:“徃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 汉 王充 论衡·验符:“龙见,往世不双,维 夏 盛时,二龙在庭。”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 嵇康 著《养生》之论,而以慠物受刑; 石崇 冀服饵之徵,而以贪溺取祸,往世之所迷也。”
(2).前生,前世。 唐 白居易 《自解》诗:“ 房傅 往世为禪客, 王道 前生应画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只是回头欠早,罔知往世现世之因;举眼成迷,未证前身后身之果。”
《國語辭典》:遗毒(遺毒)  拼音:yí dú
过去所留下的毒害。《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其遗毒馀烈,至今未灭。」
《國語辭典》:历来(歷來)  拼音:lì lái
向来、一直,表示从以前到现在。如:「经过几个月的密集训练,这次比赛中的表现,是他历来最好的成绩。」
《漢語大詞典》:前悔
以前的悔恨;悔恨过去。新唐书·辛替否传:“向使 鲁王 赏同诸壻,则有今日之福,无曩日之祸……今弃一宅,造一宅,忘前悔,忽后祸,臣窃谓陛下乃憎之,非爱之也。” 唐 孟郊 《秋怀》诗:“将死始前悔,前悔不可追。”
《國語辭典》:三世佛  拼音:sān shì fó
佛教用语:(1)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普观十方尊,圆念三世佛。」(2)谓过去佛为迦叶诸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三者。
《國語辭典》:馀风(餘風)  拼音:yú fēng
遗留的风教。《书经。毕命》:「商俗靡靡,利口惟贤,馀风未殄,公其念哉!」《文选。王俭。褚渊碑文》:「随武既没,赵文怀其馀风。」
《國語辭典》:绕道(繞道)  拼音:rào dào
放弃近路而走较远的路。《儒林外史》第四回:「算计著会你老人家。却因绕道在嘉兴看蘧姑老爷,无意中走这条路,不想撞见你儿子,说你老人家在这里。」
《國語辭典》:打过(打過)  拼音:dǎ guò
轻易放过,不再深究。《朱子语类辑略。卷二。总论为学之方》:「学者须是立志,今人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分類:放过过去
《國語辭典》:讲古(講古)  拼音:jiǎng gǔ
1.讲论古理。唐。柳宗元〈答严厚舆论师道书〉:「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
2.在台湾称说书为「讲古」。讲古通常讲述历史故事、稗官野史或民间传说,具有休閒娱乐及教育功能。
《國語辭典》:慧目  拼音:huì mù
佛教用语。指能洞见真理的眼睛。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既无慧目,谁鉴是非。」
《漢語大詞典》:佛眼
(1).佛经所说五眼之一。佛为觉者,觉者之眼称佛眼。谓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无量寿经》卷下:“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宋 苏轼 《赠杜介》诗:“何人识此志,佛眼自照瞭。” 宋 苏辙 《书金刚经后》之二:“经言 如来 有五眼……以慧眼转物,以法眼遍物,佛眼也。”
(2).喻指以慈悲为怀、宽以待人者之眼。
《漢語大詞典》:过迹(過蹟)
亦作“ 过蹟 ”。
(1).过去的行迹。 唐 元稹 《遣病》诗:“前身为过跡,来世即前程。”
(2).错误的行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而新充蠢朴之人,皆平日所颐指使,谅不敢举陈其过跡。”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款犯》:“ 吴 浙 之间,有等积年巨蠹,盘踞衙门,专通上下线索,勾连地方势豪,侦探官府短长,胥役所行过蹟,凭其喜怒,牵陷善良,取捕风捉影之事,作装头换面之谋。”
见“ 过跡 ”。
《國語辭典》:顿时(頓時)  拼音:dùn shí
立时、即刻。如:「他听到了这消息,顿时昏倒。」
《漢語大詞典》:遐眷
(1).眷念遥远的过去。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雄图悵若兹,茂宰深遐睠。” 唐 皎然 《兵后早春登古鄣南楼》诗:“ 新阳 故楼上,眇眇伤遐睠。”
(2).犹远眺。 元 何中 《照武西塔山报恩寺》诗:“郡小览易穷,兴高赏难徧。微生谅何缘,周流散遐睠。”
《國語辭典》:再现(再現)  拼音:zài xiàn
过去的事情或事物再次出现。如:「繁华再现」、「荣景再现」。
《漢語大詞典》:坠甑(墜甑)
堕甑。谓错谬已铸,后悔无益;或事已过去,不值得置意。 宋 苏轼 《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寧知事大繆,举步得狼狈。我已无可言,坠甑难追悔。” 清 谭嗣同 《仁学》十六:“世人妄逐既逝之荣辱得丧,执之以为哀乐。过驹不留,而坠甑犹顾;前者未忘,而后者沓至。终其身接应不暇,而卒於无一能应,不亦悲乎!”按,一本作“ 堕甑 ”。